嘌呤代谢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第一节概述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

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

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

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

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

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

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机制
嘌呤代谢是指人体内嘌呤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嘌呤是一种含氮化合物,是构成核酸的重要成分。

嘌呤在体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代谢。

嘌呤的合成主要在肝脏中进行,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氨基酸和核糖等物质转化为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维持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嘌呤的分解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的降解来实现。

嘌呤核苷酸在细胞内被分解为嘌呤碱基和核糖-1-磷酸,然后进一步转化为尿酸。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嘌呤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体内嘌呤物质的稳定水平。

然而,当嘌呤的合成过多或分解过程受阻时,就可能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如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

为了维持嘌呤代谢的正常平衡,人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节。

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嘌呤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嘌呤代谢ppt课件

嘌呤代谢ppt课件

(GAR)
(谷氨酰胺)
O
C HO C
C H2N
N CH
N
羧化酶 HC 变位酶 C
CO2 H2N
N CH
N
H2O ATP H2C
AIR合成酶
C HN
H N
CH
NH O
Gln
FGAM 合成酶
ATP
Glu
(谷氨酸)
R-5'-P
R-5'-P
R-5'-P
5-氨基咪唑-4-羧酸 核苷酸(CAIR)
5-氨基咪唑核苷酸 (AIR)
这种还原反应是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在二磷酸核苷(NDP) 水平上进行的。
P
P O CH 2 O
碱基
P P O CH 2 O
碱基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Mg 2+
OH OH
NDP
硫氧化
( N=A,G ,C,U) 还 原 蛋 白
H 2O 硫 氧 化
SH
还原蛋白
SH
S S
NADP +
FAD
NADPH
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
• 为三氧基嘌呤,其醇式呈弱酸性。各种嘌呤氧 化后生成的尿酸随尿排出。因溶解度较小,体 内过多时可形成尿路结石或痛风。
• 正常人血浆中尿酸含量为2-6mg%;男性平均为 4.5mg%,女性为3.5mg%。
• 除了痛风,尿酸高还是许多疾病的危险指征。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人群罹患冠心 病死亡的几率是尿酸正常人群的5倍。
N H
hypoxanthine
(H)
N
N H
PRPP酰胺转移酶 IMP
-
-
6-MP 6-MP 6-MP核苷酸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及嘌呤代谢嘌呤purine;Pu;Pur,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的碳氮环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DNA和RNA中的嘌呤组成均为腺嘌呤和鸟嘌呤。

此外,核酸中还发现有许多稀有嘌呤碱。

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嘌呤:是存在人体内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

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

嘌呤与疾病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

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

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

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0.357毫摩尔/升。

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嘌呤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

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

嘌呤的代谢过程

嘌呤的代谢过程

嘌呤的代谢过程
嘌呤的代谢过程: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1.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是利用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磷等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以及利用体内游离碱基或核苷重新合成相应核苷酸的过程,称补救合成途径两个途径。

2.分解代谢。

细胞中的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核苷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磷酸解成自由的碱基及核糖-1-磷酸。

嘌呤碱基可以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也可以进一步水解。

人体内,嘌呤碱基最终分解生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

在嘌呤的分解代谢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从而引起痛风。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小肠及肾,最终分解为尿酸。

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细胞中的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

核苷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磷酸解成自由的碱基及核糖-1-磷酸。

嘌呤碱基可以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也可以进一步水解。

人体内,嘌呤碱基最终分解生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是分解代谢中重要的酶。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有所不同,胞嘧啶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尿嘧啶最终生成NH3、CO2及β-丙氨酸。

胸腺嘧啶则降解成β-氨基异丁酸。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 -回复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 -回复

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回复标题: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嘌呤代谢的关键催化剂引言:嘌呤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包括人类。

它是构成核酸(DNA和RNA)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些重要辅酶和信号分子的组成部分。

然而,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时,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痛风、肾结石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而我们身体中的嘌呤无法自行分解,需要依靠嘌呤酶来完成此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解嘌呤的嘌呤酶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嘌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一、嘌呤酶的结构与分类嘌呤酶是一类能够催化嘌呤分子的酶,它们通常由蛋白质分子组成。

根据催化反应的不同类型,嘌呤酶可以分为两类:嘌呤核苷酸水解酶和嘌呤核苷酸转移酶。

嘌呤核苷酸水解酶是一类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分解为嘌呤碱基和磷酸的酶。

这类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加水分子使嘌呤核苷酸分子发生水解反应来完成的。

而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则是一类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其他分子上的酶。

这类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实现的。

二、分解嘌呤的嘌呤酶具体过程1. 嘌呤核苷酸水解酶的催化过程当嘌呤核苷酸水解酶与目标嘌呤核苷酸分子结合后,酶的活性位点与目标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发生相互作用。

此时,酶分子会通过催化活性位点中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分子的磷酸基团被水分子取代,形成嘌呤碱基和磷酸。

2. 嘌呤核苷酸转移酶的催化过程在嘌呤核苷酸转移酶催化过程中,酶与目标嘌呤核苷酸结合后,酶的活性位点与目标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发生相互作用。

此时,酶中的催化氨基酸残基会将嘌呤核苷酸分子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形成新的嘌呤核苷酸和被转移的分子。

三、嘌呤酶在嘌呤代谢中的作用嘌呤代谢是指机体对嘌呤化合物进行分解与合成的过程。

嘌呤酶在嘌呤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调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以保持嘌呤代谢的平衡。

具体而言,嘌呤酶能够将嘌呤核苷酸分子分解为嘌呤碱基和磷酸,从而促进嘌呤核苷酸的降解。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体内,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非常复杂,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1. 嘌呤的分解代谢途径嘌呤是人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同时也是ATP和GTP等能量分子的前体。

嘌呤在人体内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来进行代谢,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凝集酶和红蛋白氧化酶。

在凝集酶途径中,嘌呤首先被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AMP酶)和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核苷酸激酶降解为次黄嘌呤酸和腺嘌呤酸,然后再被核苷酸化酵素和磷酸酰化酶转变为次黄嘌呤酸和次硫酸腺苷,最终转化为尿酸。

在红蛋白氧化酶途径中,嘌呤被输送至线粒体,并经过鸟嘌呤核苷酸转化为腺嘌呤酸,然后再通过黄嘌呤氧化酶进行氧化转化为次黄嘌呤酸,最终也转化为尿酸。

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途径嘧啶核苷酸是DNA和RNA的组成单位之一,它们在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体内,嘧啶核苷酸主要通过脱氧嘧啶核苷酸代谢途径进行分解,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核苷酸脱氧酶、核苷酸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酶。

核苷酸脱氧酶首先将嘧啶核苷酸转化为脱氧嘧啶核苷酸,然后进一步被核苷酸酶水解为脱氧嘧啶核糖核苷酸,最终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酶的催化将其转化为脱氧尿嘧啶核苷酸。

3.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同样复杂,包括新核苷酸的合成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两个主要部分。

在新核苷酸的合成中,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均需要通过核苷酸盐酸和腺苷酸氨基酶的催化,将多聚核苷酸转化为新的核苷酸。

而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则需要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苦瓜苷化酶的作用,将腺嘌呤核苷酸逐步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嘌呤核苷酸。

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过程中,通过核苷酸合成酶和嘧啶工具酶的催化,将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合成为DNA和RNA所需的嘧啶核苷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氨基咪唑,4-羧基核苷酸 氨基咪唑, CAIR) (CAIR)
5-氨基咪唑,4-羧基核苷酸 氨基咪唑, CAIR) (CAIR) 天冬氨酸 ⑧ ⑨ 延胡索酸 ATP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 氨基咪唑AICAR) (AICAR) 一碳单位 ⑩ 5-甲酰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 甲酰氨基咪唑FAICAR) (FAICAR)
不同于⑥不需要 不同于⑥不需要ATP
脱水 环化
11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CO2
甘氨酸
6
N
5
7
N
8
冬 天冬冬
N1 C2
3
C C C
9
N N10-甲炔甲5甲甲 甲炔-FH4
一 ( 一一一 )
甲酰FH N10-甲酰FH4 甲 甲甲
( 一一一 一 )
4
N
N
冬 谷 甲谷 ( 谷 甲) 甲
次黄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 HGPRT)
★★
5-磷酸核糖-α-焦磷酸 磷酸核糖-
腺嘌呤 + PRPP
APRT
腺嘌呤磷酸 核糖转移酶
AMP + PPi
次黄嘌呤 + PRPP HGPRT IMP + PPi
次黄嘌呤鸟嘌呤 磷酸核糖转移酶
鸟嘌呤 + PRPP HGPRT GMP + PPi 嘌呤核苷 腺苷激酶
CDP-二脂酰甘油: CDP-二脂酰甘油:磷酸甘油酯合成
第 一 节 嘌呤核苷酸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两条合成途径
1、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 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 以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 以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 应,合成嘌呤核苷酸, 部位: 肝脏 合成嘌呤核苷酸, 部位: 2、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synthesis): 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synthesis): 经过简单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 经过简单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 部位: 部位: 脑、骨髓
AMP
HN HC
IMP
NAD+ 2O H NADH+H O
+
谷氨酰胺 Mg2+,ATP
谷氨酸
HN H2N C
C HN C N CH C C N N O H R- '-P
5
O C
GMP合成酶 合成酶
CN CH C N N R-5'-P
XMP
GMP
AMP
ATP
激酶
ADP
ATP
激酶
ATP
ADP 激酶
ADP 激酶
ATP、GTP、UTP、 ATP、GTP、UTP、CTP
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 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
cAMP、 ATP/ADP/AMP, 第二信使cAMP、cGMP
4、组成CoA/FAD/NAD+/NADP+:腺苷酸 组成CoA/FAD/NAD 5、活化中间代谢产物:UDP-葡萄糖:糖原合成 活化中间代谢产物:UDP-葡萄糖:
(接上页) 接上页)
核苷磷酸 化酶
OH N N
Pi 磷酸核糖
N
OH
OH N H2N N
N N H 鸟嘌呤
H2 O
NH O H 2
O2 H2 O2
N HO N
N N H
NH3
次黄嘌呤
黄嘌呤
黄嘌呤 氧化酶
OH N HO N N
H2O,O2 , H2 O2
OH N H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尿酸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特点: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特点:
1、环打不破; 环打不破; 2、最终产物:尿酸; 最终产物:尿酸; 3、嘌呤代谢障碍:痛风症 嘌呤代谢障碍:
★★
血尿酸正常含量:0.12-0.36mmol/L,溶解度 血尿酸正常含量:0.12-0.36mmol/L,溶解度 :0.12 低.嘌呤代谢障碍时,血尿酸浓度升高,尿酸 嘌呤代谢障碍时,血尿酸浓度升高, 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软骨及关节等处, 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软骨及关节等处, 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脏疾病. 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脏疾病.临 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因别嘌呤醇 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 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 与次黄嘌呤结构相似, 与次黄嘌呤结构相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 酶而抑制尿酸生成。另外, 酶而抑制尿酸生成。另外, 别嘌呤醇可与 PRPP结合, 产物可反馈抑制从头合成的酶。 PRPP结合, 产物可反馈抑制从头合成的酶。 结合
ATP ADP
AMP
补救合成途径的生理意义: 补救合成途径的生理意义:
1.节约从头合成时需要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 1.节约从头合成时需要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
2.脑 2.脑、骨髓等由于缺乏有关酶而不能进行从头合 成,只能利用自由嘌呤碱或嘌呤核苷进行补救合 成.基因缺陷导致HGPRT完全缺乏的患儿,表现为 基因缺陷导致HGPRT完全缺乏的患儿, HGPRT完全缺乏的患儿 自毁容貌征或称: Seseh Nyhan综合征 eseh自毁容貌征或称: Seseh-Nyhan综合征
(三)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腺 苷 酸 代 琥 珀 酸 裂 解 酶
AMP
NH3
GMP
Gln Gln Gln Gln Gln Gln Gln Gln GMP GMP GMP GMP GMP GMP GMP GMP 酶
腺苷酸代 琥珀酸
Asp (NH2-)
IMP
NAD+
IMP 脱氢酶
XMP
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GMP
ATP
GDP
ADP
GTP
ATP
ADP
2.从头合成的调节 2.从头合成的调节
㈠ ㈩ ㈩ ㈠ ㈠
酰基 R-5-P PRPP ATP 合成酶 PRPP转移酶 PRA
㈠ ㈠
腺苷酸代 琥珀酸 AMP ADP ATP IMP XMP GMP GDP GTP

腺苷酸代 琥珀酸
AMP
ADP
ATP
IMP XMP
★★★
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 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
以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为原料, 以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为原料,
(一)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合成部位:细胞液( 合成部位:细胞液(肝、小肠、胸腺) 小肠、胸腺) 合成步骤: 合成步骤: 1、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合成 次黄嘌呤核苷酸(
B.氨基酸类似物: B.氨基酸类似物: 氨基酸类似物
氮杂丝氨酸、 重氮氮杂丝氨酸、6-重氮-5-氧正亮氨酸 其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 其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 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而抑制其合成. 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而抑制其合成.
C.叶酸类似物: C.叶酸类似物: 叶酸类似物
氨蝶呤、氨甲蝶呤(MTX) 氨蝶呤、氨甲蝶呤(MTX)★★

㈩ ㈩
ATP
GMP
GDP
GTP
(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合成部位:细胞液( 骨髓为主) 合成部位:细胞液(脑、骨髓为主) 合成特点:过程简单,耗能少. 合成特点:过程简单,耗能少.利用现成的嘌
呤碱或嘌呤核苷合成嘌呤核苷酸. 呤碱或嘌呤核苷合成嘌呤核苷酸.
特异性酶: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 特异性酶: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
★★★
嘌呤碱合成的原料来源
(2)AMP和GMP的合成 AMP和GMP的合成
HOOCCH2CHCOOH
★★
O C C N CH C N N R-5'-P
NH C HN C N CH HC C N N R-5'-P
NH2
延胡索酸
腺苷酸代琥珀 酸裂解酶
N HC
C
CN CH C N N R-5'-P
腺苷酸代琥珀酸
嘌呤核苷
核苷磷 酸化酶
I / IMP
水解 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嘌呤碱
水解/脱氨 氧化 水解 脱氨/氧化 脱氨
+
磷酸核糖
终产物) 尿酸 (终产物 ★ 终产物
黄嘌呤
NH2 N N N
O HN N
AMP
N R-5'-P H2O
H2 O Pi NH3
O HN N
GMP
H2N N N R-5'-P
H2 O Pi
★★
磷酸戊糖焦磷酸激酶
谷氨酰胺
★★
5- 磷酸核糖胺 (PRA) PRA) 甘氨酸、 甘氨酸、ATP
5-磷酸核糖 ① 5磷酸核糖焦磷酸 ② ATP AMP PRPP) (PRPP)
N5,N10-甲炔四氢叶酸
磷酸核糖酰转移酶限速酶

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 FGAR) (FGAR) 谷氨酰胺 谷氨酸
ATP、 ATP、Mg2+ ⑤
核苷酸酶
NH2 N N
NADPH+H+ NADP+ 核苷酸酶 NH3
N N
OH N N N R
Pi
N N 腺苷
N
IMP
R 腺苷脱氨酶 H2O NH3
R-5'-P
H2N
鸟苷
OH
核苷磷酸 化酶 次黄苷 Pi H2 O
N N
N N R
1-磷酸核糖
(接下页 接下页) 接下页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 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 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嘌呤分子中来自 一碳单位的C 得不到供应而抑制其合成. 一碳单位的C2、8得不到供应而抑制其合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