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广交会成交额
广交会:走过一甲子

广交会:走过一甲子作者:林仪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5期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倡议创立,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
60年一甲子。
至今年,广交会走过61年春秋。
最初,广交会的创立是基于打破中国对外贸易封锁和禁运。
60余年来,广交会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是国内历史最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
不管是经历特殊历史时期还是特殊事件,广交会都没有停歇举办的脚步,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60余载的历史。
本月初,第122届广交会落幕。
看广交会一甲子的发展史,就像看中国大型商贸会从创办到发展以及如何走向未来的一个缩影。
这,也是我们走近广交会的本意。
传奇10月31日,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门前,车流很早就排起了长龙。
细心的广州市民发现,几天来广州地铁里异国人的面孔也多起来。
一年一届的秋季广交会来了!李辉是一名“老广”司机,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都是他最忙的日子。
“能参与到这一让世界了解广州、了解中国的盛事,我很自豪也很荣幸。
”李辉说。
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像李辉这样,因参与广交会而交上异国朋友、因参与广交会而感到很荣幸的广州市民还有很多。
在广州城市档案中,很难有一个名词像“广交会”一样,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也没有一个展会像“广交会”一样,与广州的城市发展史血脉相连。
凭借着广东与港澳以及华侨联系密切的优势,从1955年到1956年,广州先后举办了一些物资展览交流会,这便是广交会的前身。
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展馆举办,随着外籍采购商越来越多,参展商品的数量迅速增长,广交会从中苏友好大厦迁至侨光路2号,又搬迁至起义路1号,后又搬到了流花路展馆,最后到现在的琶洲展馆,每一次迁移都见证了广交会的发展。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走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到今年已经走过61年,共举办122届,是国内历史最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交流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经济的兴衰沉浮。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期末考试题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班级会展091班学号2姓名颜菲2011年12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1、发展历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
从1957年起每年得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迄今为止已有近54年得历史,共举办了110届。
从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就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得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所以它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在广州春季开幕。
参展国家与地区19个,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参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种,交易额1755万元。
虽然一届得成交额不就是很高,可就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得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得百分之二十。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
2004年广交会得展览面积达到55、5万平方米,已达到世界单年期展览会面积得第二名。
到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在广交会得创办初期,主要就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与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得主导产品.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得40、3%,2005年秋季参展得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得主要特色。
从单一得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累计境外采购商约约572万人,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增加11倍,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布展面积增长120倍,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期末考试题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班级会展091班学号************姓名颜菲2011年12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1.发展历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
从1957年起每年的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
迄今为止已有近54年的历史,共举办了110届。
从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所以它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在广州春季开幕。
参展国家和地区19个,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参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种,交易额1755万元。
虽然一届的成交额不是很高,可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的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
2004年广交会的展览面积达到55、5万平方米,已达到世界单年期展览会面积的第二名。
到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
在广交会的创办初期,主要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的主导产品。
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的40.3%,2005年秋季参展的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的主要特色。
从单一的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累计境外采购商约约572万人,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增加11倍,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布展面积增长120倍,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广交会对广州的经济影响

广交会全称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前身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改名)英文名为Canton fair,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
创立于1957年春季,展出周期为一年两届,分为春交会和秋交会,每届三期。
其中春交会第一期展出时间为4月15日-19日,第二期为4月23日-27日,第三期为5月1日-5日;秋交会第一期展出时间为10月15日-19日,第二期为10月23日-27日,第三期为10月31日-11月4日。
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的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
第一届广交会采购商人数1223人,参展国家和地区19个,成交额18百万美元。
第110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116万平方米,总展位数量58714个,出口成交379亿美元,境外采购商209175人,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展商数量24231家境内外企业。
(广交会官网)广交会提名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号称“中国第一展”。
索引迄今已有54年历史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从当年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扇“南风窗”到如今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对于广州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展会这么简单:除了琶洲会馆成为羊城的地标之一外,还有一年超过300亿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广交会带来的经济收益占广州GDP近4% 区域经济拉动效益明显2009年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中山大学合作的广交会区域经济拉动效益研究报告揭开了答案。
统计显示,广交会采购商在穗停留时间平均为7.27天,人均每天消费达到4068.8元,大大超过日常入境游客的人均水平。
而广交会参展商在穗停留时间为7.5天,人均消费近3000元,是日常国内游客的3.35倍。
解读第111届广交会成交情况

解读第111届广交会成交情况新华社广州5月5日电(记者王攀吴涛)第111届广交会5日闭幕。
据广交会官方统计,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超过21万,比上届微增,再创历史新高。
但受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中短单占绝大部分,成交额下滑,环比更是下滑近5%,历史罕见,情况不容乐观。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在当日的闭幕式上说,截至5日,第111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达210831人,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比第110届同期增长0.179%,比第109届同期增长1.169%,再创历史新高。
从各大洲看,亚洲到会采购商超过11万,欧洲近4万人,美洲超过3万4000人,非洲超过1万6000人,大洋洲为7000多人。
与上届同期相比,非洲增长幅度超过13%,居于首位;欧洲人数减少超过11%,下滑明显。
而从国家和地区看,中国香港、美国和印度到会采购商人数分别占据一、二、三名。
虽然人数再创新高,但受外部环境影响,本届广交会成交情况堪忧。
据广交会官方统计,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4.8%和2.3%。
从广交会历届发布的数据看,这是除2008年金融危机之外,广交会历史上罕见的成交额明显下降的情况。
刘建军分析说,本次广交会成交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欧美市场成交继续下降,新兴市场明显增长。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15.5%和5.6%,美国受其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影响,成交金额下降8.1%,拉动成交额下跌。
与此相反,随着我国开拓新兴市场成效逐渐显现,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交增加4.1%,非洲国家成交大幅增长了13.5%。
“虽然新兴市场势头强劲,但我国主要传统市场还是在欧美,新增部分无法弥补缺口,成交额下降。
”二是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占比依然偏低。
据统计,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6.3%,长单占比仅为13.7%。
这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购商下单谨慎;另一方面也是国内企业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不敢接长单。
【精品】会展经典案例分析

《会展经典案例分析》期末考试题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班级会展091班学号200904108124姓名颜菲2011年12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案例分析1.发展历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
从1957年起每年的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
迄今为止已有近54年的历史,共举办了110届。
从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所以它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第一届广交会于1957年在广州春季开幕。
参展国家和地区19个,展览面积9600平方米,参展客商1223位,展出商品12000多种,交易额1755万元。
虽然一届的成交额不是很高,可是加上秋季,两届加在一起的成交总额占全国创会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从1957年到1989年广交会32年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而从1989年到2003年成交额达到200亿美元,只用了15年。
2004年广交会的展览面积达到55、5万平方米,已达到世界单年期展览会面积的第二名。
到2011年春季展会,展览面积116万平方米,展览数量58699个,参展商数量24415个,出口成交额368.8亿美元。
在广交会的创办初期,主要是以农副土特产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逐步成为广交会的主导产品。
到2006年机电占总比例的40.3%,2005年秋季参展的民营企业比例达36.57%,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0%,成为出口主力军,混合参展商为广交会的主要特色。
从单一的出口交易会变成了进出口交易会。
从1957年到2011年,54年间,累计出口成交额约8892亿美元,累计境外采购商约约572万人,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增加11倍,参展客商数量增加20倍,布展面积增长120倍,出口成交额增加2100倍。
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国际会展之2008年以来广交会的发展及影响

国际会展之历年来广交会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背景:近年来,会展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据估算,国际会展业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综合的1%。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政府及企业正在不断地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以开拓境外新市场。
国际会展服务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性运作平台,通过展示性的特殊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提高经济交流的效果、效益与效率。
而依广州本土而言,广交会是个很典型的国际会展例子。
本文通过分析广交会在近年来的一些运作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简单了解下被称为中国出口贸易“晴雨表”的广交会近年来的发展。
一、定义介绍1.国际会展服务会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各类参展商在组展商所提供的共同经济平台上,向其买主及观众展示并推销其展品及商品的行为过程。
这一过程由一系列展示性的商务服务活动所构成,其本身渗透着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全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当人类进入电子和网络时代后,各国的会展活动迅速越过国界,相互渗透,成为国际性商务服务活动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易形式,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开始形成和发展。
2.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定义上,钟汶利在《广交会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阐明,广交会的全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Chinese Export Commodities Fair) , 由于在广州举行, 通常简称为广交会。
广交会是博览会的形式之一, 而博览会是由传统的集市贸易方式转化而来的一种聚集交易方式。
广交会已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含金量的品牌, 是一个无论对外国采购商还是本国的出口商都有着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商品展览会。
广交会已经召开了超过百届, 在我国出口商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无可取代。
二、从历届中国贸易商品交易会看广交会的发展广交会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是提升广东省尤其是广州市形象的良机, 也是旅游等第三产业大丰收的时节。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新举措与新思路

糊熾下帼删怫擀懈措擁路王绍媛秦煜浛内容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127届和第128届“广交会”取消线下展会,分别于2020年6月和10月举行线上展会。
作为三大贸易促进平台之一,“广交会”始终是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疫情也未能使其中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的决心。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贸易促进平台的竞争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广交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短期而言,“广交会”需要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尽快恢复线下实体展会。
长期来看,“广交会”应着力推进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延伸会展业价值链条、促进国內国际双循环,不断创新商务模式,并逐步探索转型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博览会”,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新冠肺炎疫情国內国际双循环全面开放新格局始创于1957年春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一年两届、一届三期,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28届,它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201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拓展“广交会”的综合性展会功能,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各国经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摆,全球经济更是陷入前所未有的深度衰退。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依旧十分严峻且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因此,加快稳住外贸基本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工作重心。
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广交会”的贸易促进平台作用也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此,“广交会”应该积极在“危”中求“机”,主动融合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拓展新功能,从而增强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同时提升“广交会”在全球贸易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