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
欧亨利的写作风格介绍

三一文库()〔欧亨利的写作风格介绍〕美国作家欧亨利一生写下了近三百篇的小说,是世界范围内的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那么欧亨利是否形成了专属的写作风格,欧亨利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在欧亨利写作风格中都具备哪些独特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欧亨利的写作风格介绍,欢迎阅读。
一、欧亨利的写作风格第一、写作的题材和对象的固定化。
欧亨利的一生曾去过美国西部,而后重新回到美国大城市生活,所以在欧亨利的写作题材囊括了美国西部的生活、美国大城市的生活,其中以美国大城市的生活为主。
而欧亨利本人也并非什么大人物,所以他的写作对象同样大多数也是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第二、欧亨利小说的虽然短小,但其构思极为巧妙,将许多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串联在一起,引人入胜。
第三、欧亨利小说以语言幽默为主要特色,通过幽默的语言技巧,让读者往往泪水含笑,笑中含泪的进行阅读。
第四、欧亨利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这种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二、欧亨利是哪国的欧洲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欧亨利便是其中的一位,欧亨利最为擅长的作品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在他短短的一生之中,创作了近270篇的短篇小说和1篇长篇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那么欧亨利是哪国的呢,欧亨利是哪国的结论依据都有哪些,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论证?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后,是否可以确定欧亨利是哪国的?首先,从欧亨利的人物生平方面来讨论他是哪国人。
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得出欧亨利出生的信息,他于1862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城市,格林斯伯勒。
他的家庭十分不幸,母亲因病不幸早逝,父亲的不作为,小小的欧亨利只能交给其祖母来抚养,由于家庭贫困,欧亨利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次,从欧亨利的作品方面来讨论他是哪国人。
欧亨利是一位高产作家,他写下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深受读者们的欢迎,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在他诸多的小说中,描写故事中的场景大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美国西部为主,第二类以美国大城市为主,第三类很少,描写的场景有拉丁美洲等。
欧·亨利创作上的作品特点是什么 欧·亨利的的作品可以分成几类

欧·亨利创作上的作品特点是什么欧·亨利的的作品可以分成几类本文导读:主题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
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
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
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
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
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
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苦朋友吃饭的职责。
真情永驻——欧·亨利短篇小说赏析

术”,生活似乎还算美满。
后来,迪莉亚的手被烫伤才露出了真相。
乔和迪莉亚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编造了美丽真情永驻的善意谎言,安慰对方。
虽然生活艰辛窘迫.但却充满着浓情与温暖,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骗子”。
——欧·亨利短篇小说赏析二、相濡以沫的友情欧·亨利不仅谱写了爱情的赞歌,还抒写了友情的高晓平篇章。
其笔下的主人公虽生活贫穷、遭遇坎坷。
但都有着伟大的抱负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
《最后的常春藤叶》和《两位感恩摘要: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其语言诙谐幽默、节的绅士》讴歌了普通人之间的友情。
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而著称。
但笔者认为,欧·《最后的常春藤叶》叙述的是美国华盛顿贫民窟的亨利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更多的是因为他能三位画家相濡以沫、彼此帮助的故事:主人公苏和琼西洞悉社会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描绘出他们的喜怒哀萍水相逢,情趣相投,便合租一间画室。
后来,琼西不幸乐:虽然生活窘迫.但仍然满怀对他人的爱与关心。
这患上肺炎。
苏作为她的好朋友,不但不怕传染,而且还种人间的真情正是欧·亨利小说的灵魂所在。
本文将从想方设法安慰她,耐心细致地照顾她。
琼西因病卧床,爱情、友情、亲情三个方面对欧·亨利小说进行赏析性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每天数着窗外常春藤树上的树的解读。
叶,认为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之时,也将是她的生命终结关键词:真情;爱情;友情;亲情;欧·亨利之际。
这时,故事的第三个主人公老画家贝尔曼出现了。
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她奇怪的想法后.贝尔曼十分饮誉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f0·Henry.着急,因为常春藤上的树叶只剩下四片了。
在华盛顿的1862—19101以其笔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描写来歌颂冬夜,它们坚持不了多久。
所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人间的真爱:哀婉浪漫的爱情、相濡以沫的友情、感人至深的亲情。
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

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一、引语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写了众多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喜或悲,历经沧桑,有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遭遇和往往出人意料的结局。
小说的主题研究一直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众所周知,圣经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拿圣经文学中的主题来研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圣经原型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家的宿命论思想。
二、理论基础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在1957年发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
”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
弗莱认为,文学的叙述模式从总体上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
弗莱根据自然界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四种原型:(1)黎明、春天和出生。
这是喜剧、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
作品中体现为英雄的诞生和复活。
(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
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讲述神或英雄的成长、胜利等。
(3)日落、秋天和死亡。
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
作品中体现在讲述英雄的末路或死亡。
(4)黑暗、冬天和毁灭。
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
作品中讲述神或英雄逝去后的世界。
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神话开始,历经传奇、讽刺等,又返回到神话。
三、死亡主题意象写于1903 年的《命运之路》(Roads of Destiny)是欧·亨利众多短篇小说中风格形式颇为独特的一篇。
欧_亨利小说主题思想研究_李曹

摘要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文学创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语言含蓄幽默,构思精巧缜密,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浓郁的人性光辉,蕴藏了丰富的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对欧·亨利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思想做一综合评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美国文学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欧·亨利(O.Henry,1862-1910),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语言含蓄幽默,构思精巧缜密,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浓郁的人性光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其一生小说创作多达300多部,尤其擅长通过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穷劳动人民间所发生的小事、趣事和怪事的生动描写,揭示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以此来鞭挞丑恶,弘扬人性,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被誉为是“美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尤以《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两位感恩节的绅士》等影响最为深远。
以往的文学评论家对他文学贡献的分析仅限于对其所建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和荒诞不经的“含泪式微笑”这两方面的研究。
而本文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对欧·亨利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思想做一深入研究和评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文学爱好者对其文学贡献的进一步挖掘。
一缅怀爱妻,歌颂爱情在欧·亨利的文学创作中,缅怀爱妻阿索尔·埃斯蒂斯是其小说创作最强有力的动力所在,而歌颂爱情更是其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分量的部分。
欧·亨利通过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贱夫妻的生活和精神困境为出发点,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爱情赞歌,热情地歌颂了爱情伟大的力量。
欧·亨利小说中的情感主题

多 年 前 纽 约普 通 平 民的 悲哀 与喜 悦 ,忍 耐 与抗 争 ,苦 斗
与希 冀 。
一
亡 率 高达 1 .% l 的平 均 1资是 一‘ 30 39。 : 人 年 0 美元 ,1 5 / 的女 J : 资低 至每 周 6 8 元 。 由 于贫 窟 的存 在 , 荚 l 十 』 至 美 阳 二 的 土 要 城 m被 称 为 “ 家 可 归 的城 市” 。 无 欧 ・ 利面 对 的就 是 处 丁这样 一 种 生 存 境 遇 的 亨
职 员 、穷 艺 术家 、街 头 流 浪汉 、警 察 、小 官 史 等等 多是 会 底 层 的 小 人物 。欧 ・ 利 与他 们 有 着 共 l 体验 和 卡 同 的情 亨 叫的 ¨ 感 ,尽 解其 中 的酸 甜 苦 辣 、 爱恨 恩 怨 ,用 于 中 的笔 记 录 了
一
乐: 一 个知 恩 图报 , 真心 十 待 。两个 孤 苦 无 依 的老 人 终 于 可 H 以相 互 结 伴 ,永 不 分 开 了 。 成 千 万 生 活在 贫 窟 的人 们 ,整 同面 临着 贫 穷 、失 业 、饥 饿 、疾 病 、死 1 的威 胁 。存 地 狱‘ 的生存 状 态 中却 l = 般 有 天 使 样 的: 良和 爱 。欧 ・ 利 不仪 被 他 们所 感动 ,还 蕾 亨 用 他 们 的 故 事感 动 着 天 卜 有 的人 。 “ 的经 典 ”和 “ 谊 所 爱 友 的杰 作 ”将 会被 人类 永 远 传 诵 。 二 、涩 涩 的酸 楚
公 的善 良心地 和 纯 真 爱 情 的 礼物 送 给 那些 与他 们 二人一‘ 相 样 爱 的穷 夫 妻 。在 风 雨 飘 摇 之 中他 们 筑起 了爱 的 俸 垒 ,世 间 没 有 什 么 东 西 能够 摧 毁 它 。 乔利 迪 莉 亚 为 了 [己所 爱 的人 编 J
读书心得——圣经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最后一片叶子》

读书心得——圣经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原型批评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之一。
有些批评家认为,原型批评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起过“三足鼎立”的作用。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人生的苦涩和无奈,他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并以出乎意料的结尾而闻名。
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冷酷的外表下埋藏了一颗伟大和仁爱的心。
他塑造了一个老画家的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光辉形象。
欧·亨利的作品,体现了穷人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温情,使穷人在不幸的人生苦难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圣经原型批评“将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和跨学科的语境”,“有着供读者不同角度进行理论阐释的可能性”,可以使分析评论“透过圣经这面镜子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原型做出全新的关照”;这是因为,“西方文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更具体地说,各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从圣经中获得启迪。
”[2]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怀揣着艺术之梦的、搞艺术的人汇集到格林维治村,因为这里有着低廉房租。
两个年轻的女画家苏和琼西就在这里共同创建了“苏和琼西”画室。
“那还是五月份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而又无法用肉眼看见的陌生人——医生称他为‘肺炎’——闯进了这片聚居地,用他冰冷的手指四处乱碰。
在广场的东面,这个破坏者猖獗地肆意横行,被他袭击的受害者多达几十人,但是在这条像迷宫一样的狭长而又长满青苔的巷子里,他却放慢了脚步。
”欧·亨利笔下“肺炎”肆意横行的小村,在圣经中可以被诠释为由于罪恶、贪婪、欲望和狡诈而被上帝惩罚的地狱,而在地狱中受苦受难的正是有“原罪”的人,他们由于有罪恶、贪婪、欲望和狡诈所以上帝才罚他们遭受病痛的折磨。
《最后一片叶子》隐含了人“脱离”伊甸园,“疏远”上帝,“背叛”上帝而付出的代价。
在圣经原型批评理论的烛照下,“艺术好比由人类祖先预先埋藏在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不过是它赖以滋生的土壤,甚至时代的风雨,也不过是它赖以成长的气候条件。
欧_亨利小说中的人性主题

收稿日期:2008-12-12作者简介:田芳﹙1971-﹚,女,湖北人,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主题田芳﹙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81﹚摘要:欧·亨利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
本文旨在于研究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意识,全面论述了作者短篇小说中人性主题形成的根源后,再从人性观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解读,从三方面论述了小说中的人性主题。
通过这些不同的人性主题,欧亨利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文,社会的鲜明观点,以及对于美好人性执着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70-022008年第12期(总第299期)湘潮(下半月)2008年12月欧·亨利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风格,对美国短篇小说创作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欧·亨利短篇小说为什么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呢?许多人认为应归结于独特的“欧·亨利风格”。
其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还在于作家以人性作为众多小说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否则,以幽默为主要特色的“欧·亨利风格”只能是搞笑和取乐,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深远的影响。
托多罗夫指出:“文学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话语。
”因此,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魅力,必须围绕人性主题加以认真探索。
一、欧·亨利小说以人性为主题的根本原因作家对主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往往与他们各自不同的体验,及对人生的感受和无止境的思考等相关,可以说,作家所写的是其对人生的反思。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意识,既是他的炼狱人生造就的,又是当时美国社会背景和文化熏陶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原型分析
一、引语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写了众多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喜或悲,历经沧桑,有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遭遇和往往出人意料的结局。
小说的主题研究一直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众所周知,圣经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拿圣经文学中的主题来研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圣经原型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家的宿命论思想。
二、理论基础
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在1957年发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
”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
弗莱认为,文学的叙述模式从总体上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
弗莱根据自然界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四种原型:(1)黎明、春天和出生。
这是喜剧、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
作品中体现为英雄的诞生和复活。
(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
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讲述神或英雄的成长、胜利等。
(3)日落、秋天和死亡。
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
作品中体现在讲述英雄的末路或死亡。
(4)黑暗、冬天和毁灭。
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
作品中讲述神或英雄逝去后的世界。
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神话开始,历经传奇、讽刺等,
又返回到神话。
三、死亡主题意象
写于1903 年的《命运之路》(Roads of Destiny)是欧·亨利众多短篇小说中风格形式颇为独特的一篇。
故事讲的是一个梦想成为诗人的乡村青年戴维的人生。
他和女朋友依芙娜争吵之后,收拾行装,踏上了离开家乡,离开恋人,独自去追求梦想的不归之路。
欧·亨利为这位“诗人”设计了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戴维在每一条路上的经历都不同。
第一条路—左岔道,戴维遇到了侯爵和他的侄女。
侯爵给他十分钟的时间考虑要不要和侄女结婚。
戴维答应了,却又在和侯爵决斗中丧失了生命。
第二条路—右岔道,戴维受伯爵夫人之托送信去皇宫,又听了公爵的话穿上国王的衣服,坐上国王的马车,去参加午夜弥撒。
结果路上遭遇袭击,戴维被从侯爵大人的手枪射出的一颗子弹击毙。
第三条路—主干道,戴维选择了返回家乡。
他和女朋友依芙娜顺理成章地结了婚,又因为执着于写诗疏忽了照料羊群而产生了矛盾。
在好心的公证人帕皮诺先生的介绍下,他把自己的诗作给了学识渊博的布里尔先生阅读,却得到了一无是处的评价。
心灰意冷的戴维在回家路上买了一把枪,回到家不久就自杀了。
枪柄上的刻字显示枪的主人仍是那位侯爵。
戴维的三种不同选择都没有逃脱相同的命运终结,而且统统死于同一把枪下。
死亡是圣经中不断出现的意象。
圣经中反复提到原罪、赎罪,众人都因着亚当的罪而成为罪人。
罗马书第五章第12节写道:“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戴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然有着原罪。
死亡也就是他逃脱不了的宿命。
这部作品的死亡主题清晰地反映出了欧·亨利的宿命论思想。
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从小说一开篇就笼罩在浓浓的死亡阴影之下。
年轻的女画家琼斯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炎,医生也说只有一成生的希望。
她躺在病床上数着窗外飘落的常青藤树叶,坚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地的时候,自己也就该去了。
然而最后一片叶子却出乎意料地顽强,始终挂在枝头没有落下来。
琼斯受到了感染,慢慢燃起了生的希望,战胜
了病魔。
就在此时她才得知那仍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并不是真正的树叶,而是邻居贝尔曼先生的画作。
贝尔曼先生也因此感染了肺炎,失去了生命。
小说以一个年轻生命的即将流逝开始,以一位老年画家为帮助他人不惜牺牲自我性命作结,死亡的主题贯穿了全文。
但细细推敲起来,欧·亨利写此篇小说的用意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思想,而更多的是体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贫苦人士之间的关怀与友爱。
这种爱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四、失乐园主题意象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中。
后来由于他们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要遭受各种痛苦。
《命运之路》的主人公戴维,原本是乡村青年,靠帮父亲放羊为生,并有着一位美丽的女朋友,过着田园牧歌似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仿若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
然而由于梦想成为诗人,他离开了村落,离开了幸福的伊甸园生活,路途中经历种种苦难,都难逃脱悲剧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失乐园主题意象的故事。
《麦琪的礼物》也有着失乐园的主题意象。
文中虽然重点描写了德拉和吉姆夫妇的拮据生活,但从一些细节仍可以推断出这个主题。
楼下邮箱上的名片书写,德拉出门前的细心装扮,德拉一心想买一件配得上自己丈夫的像样的圣诞礼物。
可以想象:这对年轻夫妇也曾有过“春风得意”、“衣食无忧”的日子。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乐园,让男主人吉姆的薪水从每星期三十美元缩减到二十美元?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对于圣经失乐园主题意象的运用,更好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
五、结语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几乎渗透了西方艺术世界的每个角落。
从绘画、雕塑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圣母、圣婴和耶稣受难的形象,到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可以说比比皆是,不甚枚举。
如拉斐尔的的《旷野中的圣母》,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
园》、《复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等等。
欧·亨利少年时代就广泛阅读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意识的作家作品,《圣经》和中世纪文学作品,接受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无疑有很多圣经原型的烙印。
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如同笔下的小人物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死亡和失乐园主题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宗教和宿命论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的朴素人文精神,他在《麦琪的礼物》中感叹,“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这说明出身平民、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亨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愤懑于法律的不公平,却苦苦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这也是他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