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历史高考41题与我们的看法

浅谈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和我们的看法与做法巢湖一中汪为武2015-12-20历史高考真的有些难!这是历史老师的共识,可是更为悲催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既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根本无法动摇命题人的“高考还是难一点好。
”的铁石心肠,我们只能认了。
全国高考从1977年恢复到2015年已历经39年,回顾历史,70-80年代主要考查历史的基本知识,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背书是当时的特色。
90年代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明显加大,一些题目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坏了老师,1992年出现的小论文题杨贵妃题更是非常新颖,也非常难,后续又推出的如墨子题、顾炎武题、顾维钧题也都很有代表性,它确实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
进入21世纪,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全国高考开始命制新课标卷,命题考查以素养立意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潜质、学科素养和人文素质。
从2011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进入到规范和标准化阶段,题量、题型和分值至今连续五年保持稳定不变。
其中41题更显特色,12分保持不变,基本为开放性的小论述题。
根据巢湖市教育局的安排,我们高三历史组的老师崔范华、吕荣和我就这一题型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求教于历史同仁。
一、近五年高考41题的回顾与总结人们常说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这句话放在高考试题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2011年到2015年已经五年了,后面怎么变化,我们都在期待着,都在揣测着……综观近五年高考41题,我们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认为试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对观点的评述,从给定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或者给定观点或者自已提出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述。
如2011年全国1卷西方崛起题,2012年全国1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题(试题略)。
二是指出材料中的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试题呈现形式可以是从提供的地图中提取信息,如2013年全国1卷汉唐历史变迁题,也可以是从表格中找出变化趋势,如2015年全国2卷的中国节假日题,根据表格中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试题略)。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2018全国卷40、41题备

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审好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不必 展开。 2、语言准确、规范。 3、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 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4、尽量用教材的语言表述,材料里的关键词要保留。 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工整化”
命题视角
视角一:对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及其精华的考 查。突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耻、勇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国学经典,诸子 百家,传统文学,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中 国戏剧,中国医学等内容进行考查。 视角二:依法治国理念。中国近代法制的发 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法制理念的对比。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2、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 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 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 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 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 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 问题之间的关联
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
应对策略:2、找: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 ——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 A 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 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 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B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材料主旨概括。 材料的出处,内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 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 往给解题 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 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 发作用,不可漏读。 C 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考试考 查学生的能力就在于此。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合并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 要对应;注意层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高考真题 小论文41题精讲精练

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 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 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 增加一首诗词。 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 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 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 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 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 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 (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
答案: 示例一: 不同: 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官修史书 (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小说 阐释:《三国志》是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较为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但史 书中的古汉语晦涩难懂,不利于大众阅读;而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经过作者 的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文学作品,书中有许多故事 情节系作者虚构,且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符合大众口味,但史料价值却偏低。
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 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 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
41.答案: 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 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 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 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 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 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 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不同:目录A 反映的内容主体便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过程,而目录 B既关注了西方, 也关注到东方;既 关注政治斗争,也 关注经济变化与思 想文化。
全国卷历史第41题专项指导——观点评论类(一)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历史第41题,立意新颖、灵活开放,年年变脸,难度很大,2016年又是一种全新的题型呈现在考生面前。
下面我们将以历年全国卷第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历史说题稿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41题》说题稿九台市第一中学历史组徐海燕一、原题重现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今年高考关注崛起这一话题,语文考中国崛起,我们历史就考评价西方崛起,提供的材料很新颖,但命题专家说过:不管材料多么新颖,总能在书上找到知识的依托,本题依托的是西方近代化的一些突出事件,以及中西文明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些史实,通过创设新情境,新的设问角度,衍生出一道开放性试题。
要想做好此题,学生除了具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阐释事物能力外,更应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的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探究,避免学生局限于教材,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全真训练(七)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全真训练(七)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全真训练(八)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卷)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全真训练(八)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I卷)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全真训练(八)
(2018·新课标全国全国III卷)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