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6全国卷历史高考41题

合集下载

2011-2013年高考_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

2011-2013年高考_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D
图4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4题)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C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B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1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7题)(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3.(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一、特点类试题在全国1、2、3卷出现次数及所占分值二、特点类试题定义理解及考查能力要求1、定义:通过阅读所给定历史文献、图表、漫画等史料,在提取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一般含有以下词语:概括其主要特点、特征等。

特点=背景特点(原因、目的)+过程特点(时间、阶级、措施、变化、性质)+结果特点2、能力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特点类试题的解法与技巧1、第一,读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几点如4分答2点;6分答3点;7分答3点;8分答4点;9分答3点;10分答5点。

2、第二,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状语、谓语、定语、宾语A 、找状语确定答案的来源。

B 、找谓语确定答案的思路。

如“概括”,即运用全面、准确、客观、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的概括能力。

C 、找定语确定答案的时空。

如“过渡时期”、“新时期”,诸如此类的时间定语,就确定了答题的时空角度。

D 、找宾语确定答案的类型。

如“特点”,就可确定此题为特点类试题,即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3、第三,读出处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

如“摘编自×××主编《简明清史》、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4、第四,读材料确定答题的要点层次。

运用分值划分段落层次,如“9分划3个层次”等;关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重要的信息层次;找主题句、找关键词等。

5、第五,写答案确定书写要规范整洁。

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 (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整洁化、层次化。

四、特点类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41、(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 41题评述题答题范例第 41题单独成大题的评述题, 这类评述题一定要弄懂 SOLO 评分标准并严格注意格式和要求。

一评分标准 :一等 (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 , 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 , 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 , 一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 观点较明确 ; ②引用史实 , 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 , 表述清楚。

三等 (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 , 观点不明确 ; ②未引用史实 ;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 表述不清楚。

二解题方法一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 (论点或角度 1—实证; 论点或角度 2—实证…史论结合 , 多角度分析, 层次要清晰。

3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三解题方法二:观点评论类题目类似于历史小论文,要表述成文,符合逻辑,不能简单列举。

解题思路为:1、找(紧扣评论对象, 找出材料观点 2、评(明确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正确、错误、片面等 3、论(论证自己的观点,①要合理引用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是所学知识;②多角度论证: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也可以是内外因国内国际因素, 或与该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③史论结合 4、综(总结升华,可以点明观点实质,也可引入史观或历史评价方法四典例练习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年,一部此前 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 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日本学者杉原薰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论文

高中历史题型专练:全国卷41题小论文

题型专练1:图文信息提取类小论文一、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分为宏观上、微观上(具体到每个要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如下:一、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读表格(标题、项目、数字等),分析变化趋势。

1995 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2000 年劳动节、国庆节法定假期增多;2008 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三、联系所学,多角度分析。

与1950 年比较,1995 年-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 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 分)二、强化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2 分)示例: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

(3分)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

(9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近6年高考41题特色分析及备考建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近6年高考41题特色分析及备考建议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观察图2信息: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13年“图2文0资1料6可从政治、经济、文化3个方面任选2点比较分析说明即可简, ”要、阐14年述“教科书”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 、
15年“公式”允许学生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题目的命题立意、形式演变、还是能力考察上、人文素养等
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不够 准确或不能运用,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 的关系认识不清楚或没有认识,
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不够 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 新课改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考察要求为: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 力四个层次。
• 近几年41题:“据史说明”即可、“以史修改”、“用史 论证”,悄然完成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全覆盖考察。
• 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说明”或“观点论证”,将历 史的层次性和发展性相融合来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发展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取 舍、汇聚、整合后进行自由独立思考作答能力,这会明显 体现出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拉开学生之间的分差。
• (3)此外: 人文性: “自助餐”式的选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
体、以学生的发展(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 为出发点的人文性命题立意。
(4)主干知识:主要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能有机 地形成专题模块、能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性事 件、现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2016·新课标全国全国Ⅲ卷)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