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及趋势分析
RCEP 生效后 中日韩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

RCEP 生效后中日韩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2022 年 1 月 1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定,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崭新的机遇。
RCEP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涵盖了约全球30%的人口、GDP 和贸易量。
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RCEP 的生效意味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
在货物贸易方面,协定生效后,区域内 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这无疑降低了三国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以往,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往来虽然密切,但仍面临着一些贸易壁垒和关税障碍。
RCEP 的生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以农产品为例,日本对来自中国的扇贝、鳗鱼等产品,以及韩国的泡菜等特色食品降低了关税,这使得三国的农产品贸易更加顺畅,丰富了彼此的市场供应。
在服务贸易领域,RCEP 也带来了显著的突破。
三国在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众多服务行业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了准入限制。
这不仅为三国的服务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选择。
比如,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更便利地在日本和韩国开展业务,而日韩的教育服务也能够更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
投资方面,RCEP 采用了负面清单的方式,提高了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这大大增强了中日韩企业在彼此国家投资的信心。
三国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区域内进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一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可能会因为 RCEP 带来的优惠政策,选择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利用日本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在韩国建立生产基地,借助韩国的产业配套降低生产成本。
RCEP 还推动了中日韩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国在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 RCEP 框架下,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流通更加便捷,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日韩合作机制

中日韩合作机制中日韩合作机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国和大韩民国三国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该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三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推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在经济领域,中日韩合作机制为三国提供了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
三国经济总量庞大,市场潜力巨大,合作潜力巨大。
通过合作,三国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互利共赢。
例如,三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加强商品和服务的交流,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此外,三国还可以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加强研发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政治领域,中日韩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领土和政治问题,但通过合作机制,三国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
此外,三国还可以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文化领域,中日韩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通过合作机制,三国可以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三国还可以共同保护和传承地区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三国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合作机制产生影响。
其次,三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也给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需要克服,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发展,三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三国可以加强高层交往,通过定期举行领导人会晤和双边对话,增进政治互信,解决分歧和问题。
其次,三国可以加强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深化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另外,三国还可以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中日韩合作机制是三国之间建立的一种重要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日韩合作机制论文

自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同时,随着世界贸易和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的联系以及经贸合作的重要性。
目前,世贸组织正在多哈回合的多边谈判中挣扎。
达成协议还有一段时间。
许多国家选择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来寻求自己的利益,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根据WTO秘书处的统计,截至2003年7月,世界上已签署170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其中250多项已通知WTO / GATT。
世贸组织几乎所有成员都是一个或多个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
其中,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
最近,关于韩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讨论也变得活跃起来。
主要原因是亚洲经济危机使三国感到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2年11月,这三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会议,并最终同意研究在适当的时候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2003年10月,中日韩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关于促进中日韩三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两国合作的框架,原则和方向。
这是两国关系和东北亚合作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标志着中日韩之间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2年,中国,日本和韩国占世界GDP的17.7%,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2%。
中国,日本和韩国约占东亚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90%,它们在东亚地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三个国家的关系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交通便利,文化相似的邻国。
他们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们在资源和要素end赋上有自己的优势,并且在经济上显然是互补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两国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不仅将给两国经济带来重大变化,而且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对中日韩三国物流协作问题的探讨

进出 口
2 .0 28
4 5O 3. 424 . 2 3 4. 1 99 9.
出口
2 .0 38
29.O 7 3 4 8. 2 2 6. 26.2 8
7 15 4 . 9 37 4 .2 1 0 .2 o 45
3 .3 11 2 . 57 99 .
2 .7 26 2 . 37 1. 43
3 .8 86 2- 73 64 .
—1 7 3 4 . - 0 .8 2 85 —1 46 6 .0
2 0 06
何 维 达 ( 9 0 。 。 西新 余 人 。 京 科 技 大 学 经 济 管 理学 院教 授 。 1 6 一) 男 江 北
第2 6卷 第 1 期
孙莹 、 何维达 : 中 日韩三 国物流协作问题的探讨 对
表 2 2 0 — 0 7中国 对 韩 国贸 易 额 0220
4 5
金额( 美元) f 乙
前 ,中 日韩 区域 内的物流 协作相 当不足 ,域 内物流体 系的发 展 比较迟 缓 ,这 与相 互 间贸易 的高速发 展状况 极不 相符 。文 章探 讨 了中 日韩 三 国之 间 区域 物流 协作 的现状 和存 在 的 问题 ,并 针对 问题 从 构建 港 口组群 、托 盘标 准 化 、 区域 物流 网络建 设 、 物流人 才 的培 养 、政府 协作 五方 面提 出建议 , 以达 到促 进 区域物流 协作 ,促进 区域 贸 易发 展 的 目的。 [ 键 词 ] 物流 ; 关 区域 物 流 协 作 [ 图 分 类 号 ]C 3 中 91 [ 献标 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8 2 8 (0 0 0 — O 4 0 文 10 — 6 9 2 1 ) 10 4 — 5
中日韩三国合作与发展

中日韩三国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日韩三国在这里是地理上最近的邻居,也是文化上最相似的国家。
三国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合作发展对于三国都有着无限的潜力。
但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隔阂,在某些时候还有着激烈的矛盾。
如今,中日韩三国围绕着共同的利益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这对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贸易合作中日韩三国之间一直在积极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互利共赢、稳定可靠的大市场。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一个涵盖了亚太地区的十五个国家的自贸协定。
该协定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最终实现了三国的经济互利共赢。
二、文化合作中日韩三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交流合作在三国之间也一直存在。
在经济合作基础上,文化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近年来,三国在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其中还有许多跨国合作项目,例如《鬼灭之刃》、《半泽直树》等。
“文化三角洲”这一概念致力于加强三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以进一步提高三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三、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中日韩三国之间重要的合作领域。
三国在科技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优势,例如IT技术、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
三国之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合作旨在进一步提高三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中的领跑地位。
四、旅游合作旅游合作是中日韩三国的一项长期合作领域。
2020年,韩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海外游客来源地;同年,中国成为日本的最大海外游客来源地,其中三国公民在两国间的旅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国在历史、文化、美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继续加强旅游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三国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笔者认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是三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中日韩合作机制论文

中日韩合作机制论文:中日韩合作(Trilateral Cooperation among China,Japan and Korea)是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政府共同参与的次区域合作组织。
2019年12月24日,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在成都举行。
记者从峰会上了解到,中日韩合作20年来,已成为彼此重要的经贸伙伴,三国之间的贸易额从1300亿美元增至7200亿美元,未来合作前景巨大。
领导人会议自1999年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原则上每年在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举行会晤。
中国国务院总理出席了历次会晤。
2003年,温家宝总理出席第五次领导人会晤,与日韩领导人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国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领导人首次就三国合作发表共同文件,初步明确了三国合作的原则和领域,并决定成立三方委员会总体协调三国合作,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新阶段。
2004年,第六次领导人会晤通过《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战略》,为全面推进各领域合作做出了具体规划。
2005年,第七次领导人会晤因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而被迫推迟。
2007年1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在菲律宾宿务恢复举行,会议发表《联合新闻声明》。
11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在新加坡举行,原则上同意在三国不定期轮流召开三国领导人会议。
2008年,首次10+3框架外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签署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指出,三国合作的原则是公开透明、互信共利、尊重差异,目标是建立面向未来、全方位合作的伙伴关系,致力于本地区的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会议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
2009年4月,在泰国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主持了中日韩领导人简短会晤。
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主持了会议。
三国领导人回顾了三国合作历程,总结了三国合作经验,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日韩自贸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日韩自贸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跨境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中日韩自贸区作为跨境合作的一种形式,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该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三个亚洲大国,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近20%。
这三个国家在亚洲地区都是经济大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建立自贸区机制,将产生重大的经济影响。
一、中日韩自贸区的背景和意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对紧密,由此形成的自贸区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市场。
自贸区一方面可以降低外贸成本,带动贸易增长,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加快了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增加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合作。
2、经济结构优化。
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可以促进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现共赢发展。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互利合作,有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自贸区的建立,三国可以共同拓展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中日韩自贸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急需通过跨境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自贸区的建立将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拓展市场。
随着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将有机会拓展向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市场。
目前,日本和韩国的消费市场已非常成熟,中国的加入将进一步打开这些市场,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
2、降低贸易成本。
自贸区的建立,可以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
这将促进跨境贸易的发展,增强三国贸易的竞争力,同时,也将为中国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3、推动技术创新。
自贸区的建立可以促进三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促进产业合作。
自贸区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三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包括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开展国际化经营,打造全球化的品牌。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自由贸易区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日韩三国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三国的经济合作、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1. 促进贸易自由化中、日、韩三国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大国,具有相互补充的特点。
建设自由贸易区可以进一步打破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为三国的商品和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这对于三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商机,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加强产业链合作中日韩三国在汽车、电子、钢铁等领域具有相互补充的优势。
建设自由贸易区可以加强三国之间的产业链合作,形成互补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
例如,日本的先进制造技术可以与中国的大规模生产能力结合,韩国的中间零部件可以与中国和日本的最终产品结合,进一步提升三国产业的竞争力。
3. 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韩三国间建设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互联互通、金融合作等领域的合作。
这将有助于三国形成更高水平的经济整合,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经济一体化还可以加强三国间的政治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二、挑战分析1. 产业结构差异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对于建设自由贸易区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中国对于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但在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欠缺;日本在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具备竞争力。
这种差异可能造成某些行业的利益损失和扭曲。
2. 贸易争端与政治摩擦中日韩三国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问题和政治摩擦,这会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带来一些挑战。
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同,这可能导致贸易争端和紧张关系的出现。
此外,政治因素也可能干扰到自由贸易区的顺利运作和合作进展。
3. 法律和制度差异中、日、韩三国的法律和制度存在差异,这可能对建设自由贸易区带来一些挑战。
如何协调各国的法律和制度,建立起适应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规则和机制,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及趋势分析 孙军许月奎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l16034)
摘要:探讨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和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形式是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的基础,区 域物流合作趋势预测为三国区域合作政策的选择提供依据,预测结果显示三国区域物流合作潜力巨大, 中日韩三国政府应为互利双赢的区域合作创造政策环境。 关键词: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机制;趋势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0)01-0037-03
在亚太地区,东北亚区域正以其巨大的开发潜力为 国际经济界所瞩目。中日韩同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 地带.该经济带又处于东北亚地区产业链条和国际经济 合作的节点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政府提出 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部署,韩国政府制定的开 发西海岸计划,Et本制定的21世纪开发西海岸的战略目 标.无疑为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机制 (一)中日韩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 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的基础。目 前.该机制在中Et韩地区已经大量存在,具体表现为: 1.空间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 空间区位选择行为主要指企业根据市场经济条件的 区位优势而选址的行为。如果大量企业向某一区域集聚, 就会使经济性的城市区域最终形成和扩大。近年来,中日 韩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得到了区域内众多企业的响应, 也吸引了其他地区众多企业的关注。如果,中日韩区域 内的各大港口城市若能充分发挥作用,由区域内的物流 合作牵头创造各种经济合作的机会。将会吸引更多的企 业选址决策指向中日韩区域。 2.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驱动 企业竞争力除了来自内部因素外.还来自它所处的 地理位置的外部效应,即资源或城市化经济的集聚外部 性。产业和城市越是集聚在一起,彼此获得的外部性越 多从而竞争力也越强。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所产生的规模 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分工经济,都会使集群空间内的产业 活动,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使总产出增加。…在 中国,除辽中南地区的产业集群外,山东半岛、江浙沪的 临港产业,具有典型的产业集聚特征并形成了极大的物 流潜能;韩国为推进“西部开发计划”的实施.在西部沿海 地区已建立一条“L”型工业产业带:日本的“三湾一海”, 京叶工业带、京滨工业带、阪神工业带及东京一大阪一北 辽辽 丁丁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术部 学学 院院 二 o o 生 第 期 九州一线产业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 3.中心城市经济力扩散效应的驱动 个经济中心城市的某种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其 生产规模和能量已无法继续容纳在原生产空间里,需要 向高级化发展而淘汰低一级的产业时,就应向外扩散。结 果使原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不断扩大,从而形成 更大的都市圈。[2]如中国的上海、天津,韩国的大田、釜 ÷ 山.日本的福冈、九州等,都经历了这种经济扩散的历程。 ● 4.区域网络化设施便利与组织体利益的驱动 ● 作为城市化经济的外延,城市间的网络化设施包括 u 交通通讯电力等物质性网络线路对经济区域的形成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间的空间物质网络 如铁路、公路、管道、通讯线路、电力、航线通过各种线路, 联系着现代产业的布局和分工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劳 动地域分工体系和经济体系。目前在中El韩区域内的商 业、物流网络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二)中日韩区域合作机制的形式 由于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为区域合作机制奠定了 深厚的基础,对此中日韩已采取的和应当进一步采取的 合作机制形式如下: 1.会议洽谈增进区域合作 仅以“中13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为代表.自2001年 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到2009在 中国烟台举行的第九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议.已成 功举行了八次,成为三国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2.推动中13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在短期来看。中日韩三国间应逐步取消关税及非关 税壁垒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 流的畅通;构筑联结中13韩主要城市的物流系统.建立物 流联盟。从中期发展来看,应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 设。从长期来看,应当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东 北亚区域中,中日韩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东北亚区域
作者简介:孙军(1965一),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物流管理研究。 ①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辽宁省与日韩物流合作障碍及对策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08Z031。 经济整合的关键所在。中日韩区域内的贸易、物流的迅速 发展为东北亚经济的一体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孳 3.全面推进经贸、物流一体化建设
基于中El韩三国新的开发计划都集中在环渤海经济 。 圈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且由于这一地区地缘关系
[ 的特殊性,全面推进经贸、物流领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三 至呈 国共识。[4)中日韩可以从这一区域的物流合作研究起步, 右 优先推动物流合作一体化发展,继而再全面展开 蚕8 二、中日韩区域合作趋势模型及预测 至呈 为了把握未来的合作趋势并为区域合作政策的选择 重 提供依据,有必要对三国物流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s]据 呈茎 统计,国家(区域)fM物流量占贸易的比重约为20%(美国 F'-耋 摩根斯坦利公司2002年《中国物流报告》)。我国商务部及 至; 统计部的2002年1月到2007年11月份的数据显示:从外贸 §苫 货物吞吐量和贸易额变动趋势和波动幅度来看存在很大 的一致性,即贸易量反映物流量。 茧§ (一)中日物流合作趋势模型及预测 量 中日贸易进出El总额的统计资料(见表1),利用 eviews统计软件作相关图分析(见图1)。图l显示中Et贸 易额在1996—1998年间几乎没有增长.主要是受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而从1999年至2008年有连续增长的趋势.而 且呈现线性关系,所以考虑一元线性回归。 T T T ’ T T 038 图1 1996至2008年中日贸易进出口总额自相图 步骤1.首先利用1996年到2005年的数据。利用最小 二乘法得到的贸易量趋势方程为:Y=a+bt用eviews软件 进行线性回归预测分析.求得模型估计结果:n=一 275.2107,b=208.4607, :一275.2107+208.4607t 利用回归模型预 ̄1]2006—2009年的值(见表2)。在此 模型中可算得相关系数W2=O.945759。且各参数均通过 检验,认为模型可用 步骤2.加入2006年 ̄1J2008年的数据,同样用eviews软 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y:56.64231+ 180.829It 在此模型中参数即解释变量通过了检验,拟合优度 为0.9254,可以认为这个模型的回归效果比较理想.再利 用模型进行预测。 E 三 图2 2009年到2020年中日贸易总额的拟合预测图 数据分析如下: ①表2中2006年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最小.但由于 中日贸易对经济反映的实际却是变化无端的.并伴随着 随机因素及突发事件的影响,预测值的时间间隔越长误 差也越大,所以线性回归模型用来分析近一两年的数据 拟合效果比较好,对于时间间隔长的预测值误差比较大. 因此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参考。 ②预测显示中Et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见表3),原因在 于两国间天然的互利性、共存性和共享性及其内在机理 所决定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El 本经济增长,中日贸易量加大:El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 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局面,日本 已从“脱亚情结”转向“返亚情结”,两国将转向为振兴亚 洲地区而携手合作的伙伴。 ③将表3预测结果转化为物流量.按物流量占贸易额 的百分比为20%计算,物流量也呈上升趋势,意味着两国 在物流领域的合作也有很大空间。 (二)中韩物流合作趋势模型及预测 中韩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了日本,1996~2008年 中韩贸易进出El总额统计资料(见表4),作出相关图(见
表1 中日贸易进出口总额(Y)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8 1997 1998 1999 2000 2OO1 2OO2 2003 2004 20O5 2006 2007 2008 Y 600.6 608.5 594.2 662.7 831.1 877.8 10l9.5 1323 1680 1894 2073 2359.5 2667.9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中日进出口总额预测结果及真实值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2006 2OO7 20O8 2O09 预测值 20l7.857 2226.3 17 2434.778 2643.239 真实值 2073 2359.5 2667.9 误差值%=[(真实值一预测值)/真实值] 100 2.66% 5.64% 8.74%。 表3 2009到2020年中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O17 2O18 2019 2O2O 预测值 2588.25 2769.079 2949.908 3 130.737 33l 1.566 3492.396 3673.225 3854.054 4034.883 42l5.7l2 4396.541 4577.37
表4中韩贸易进出口总额(Y)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O5 2006 2007 2o08 Y 198 237.2 212.6 250 345 358.8 440.7 632.3 900 11l9 1342.5 1598.5 1861.1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5中韩进出口总额预测结果及真实值 单位:亿美元 年 份 20O6 2007 2008 2O09 预测值 1 148.637 1291.209 1433.78 1 1576.352 真实值 1342.5 1598.5 1861.1 误差值%=[(真实值一预测值),真实值] 100 14.44045 19.22371 22.96056
表6 2009年到2020年中韩贸易总额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O9 2010 2O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预测值 1703-331 1842.315 1981_3 2120.285 2259.269 2398.254 2537.238 2676.223 2815.2O8 2954.192 3093.177 323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