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文言实词教案

合集下载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题型_断句题教案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题型_断句题教案

题型4 断句题多数省市的高考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有的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

还有的采用主观题形式,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其基本要求、基本的解题方法是相同的。

浙江卷的主观断句题,相对来说试题难度稍大,注意结合文意进行断句。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基本方法1.字句必须能讲通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辨析] 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____________”,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答案】其不屈/正也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辨析] 按以上断句,“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

所以此句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辨析]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__________________”。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答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辨析] 断句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

浙江省温州中学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设计新人教版教材解析: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认识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能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整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授课实质,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观察,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观察。

学情解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一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色、鉴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考试大纲领求掌握的18 个常有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照本宣科既费时费劲,又容易忘掉。

为了帮助同学们打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无聊为幽默,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有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授课目的:1﹑经过介绍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认识高考考试纲领。

2﹑经过借助常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简略文言文。

授课重点难点:1﹑经过解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经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简略文言文的能力。

3、经过学生积极参加“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授课过程:一、导入:【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由于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有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由风,为什么身领悟这么弱呢?讲解一下,由于——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讲解呢?几乎就是(乃)之乎者也相同的空话连篇。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1、2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总体教学构想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二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2)(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臣请为王言乐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指代“毛公”、“薛公”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D.平原君门下闻之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_1.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_1.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5)(二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浙江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断句题教案

浙江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断句题教案

多数省市的高考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有的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

还有的采用主观题形式,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其基本要求、基本的解题方法是相同的。

浙江卷的主观断句题,相对来说试题难度稍大,注意结合文意进行断句。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基本方法考点方法解说文言断句技巧从特殊标志切入(1)句首标志词:1发语词或叹词,如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

2时间词,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3谦辞,如下官、窃、寡人、妾、愚等。

4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如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

5疑问词,如何、孰、安、胡、焉、奚等。

⑥复音虚词,如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3)句尾标志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5)名代标志词:名词,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代词,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从特殊文言语句切(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或固入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反问句“不亦……乎”“安……哉”,被动句“为……所……”“见……于……”,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以及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的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语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句间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句间的转折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句间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1.字句必须能讲通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方法落实文言实词
浙江《考试说明》中对于实词的考查表述为: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在文中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推断。

具体的推断办法主要有五种:
[方法阐释]
1.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性、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对应训练]
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梁祖陈.师河朔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向:将近
D.王其勉.之勉:努力
【解析】B项“寇幽州”应为动宾短语,所以把“寇”解为名词“盗贼”错误,名词+名词,应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的“寇”应为动词“侵犯”。

句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句可译为“契丹侵犯幽州”。

由此例不难看出,有时掌握了这一要点,一招足以定正误。

【答案】B
2.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这个相对稳定的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018·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A.发言
..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
【解析】根据语境,“发言必自称曰儒”的意思是“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

这里的“发言”不是“发表意见”的意思,而是“开口”的意思。

【答案】A
3.联想印证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日常用语中大多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善于联想已知,举一反三,相互比照,准确理解词义。

(2017·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也可惜:令人惋惜
B.真可惜
..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解析】B.“真可惜也”应该是“确实令人仰慕”的意思。

本题C、D两项可运用联想印证法。

C.“微旨”中“旨”意即“思想”,是名词,那么“微”应为形容词。

运用联想法,从“微言大义”即可知“微”为“精深微妙”之意。

D.同样运用联想法,《劝学》中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句子,其中“参”为“检验”之意,将其意代入“参之于上古”,可判断D项正确。

【答案】B4.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

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此为对偶句,由上句“封”为动词“封赏”可知,下句“礼”也当为动词“礼遇”,而不能译为名词“礼节”。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将:将军
B.通五经,贯.六艺贯:通晓,精通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劳
..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解析】古文讲究文句整齐、结构对称,常在相同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

可以利用这种结构,由已知推断未知。

所以:“贯”与“通”义同,“以”与“用”义同,而“逸豫”与“忧劳”相反。

A项中“将”与“率”义同,可推知“将”为动词“率领,带领”。

【答案】A
5.通假、活用推测法(本义不通时,推测是否有通假、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当遇到某个实词的常见义都讲不通时,便应该从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角度考虑。

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字义;或者根据语法成分,推知词类活用的类型,进而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
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解析】根据原句可确认A选项错误,这里的“暴乱”作“都市”的谓语,是“残暴、胡作非为”之意。

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官职”。

C选项将释义代入,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不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可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吏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

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

由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

【答案】D
[巩固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易:交换
B.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部:部下
C.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挝:抓捕
D.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榷:征收
解析:选B。

部:率领。

2.(2019·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累:积累
附会:依附(权贵)
D.以不能附会
..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累:牵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