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一、综述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电力需求的增长,变电站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硬件设备的选择、系统架构的设计以及监控方案的实施,以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二、硬件设备选择1.摄像头:选用高清晰度、广角视野的摄像头,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画面,并提供清晰的监控视频。

2.硬盘录像机(DVR/NVR):根据变电站的规模和需求,选择具有高存储容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硬盘录像机,能够满足长时间存储监控视频的需求。

3.显示器:为了方便监控人员查看视频画面,选用高分辨率、大屏幕的显示器,并考虑显示器的抗干扰性能,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清晰显示。

4.传感器:选择适合变电站环境的多种传感器,如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控变电站内的各种环境数据。

5.网络设备:选择具有高速传输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以确保监控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安全存储。

三、系统架构设计1.视频监控系统架构:(1)前端设备:摄像头安装在变电站的关键区域,如进出口、接线室等。

每个摄像头通过网线连接到NVR,将视频数据传输到后端设备进行存储和处理。

(2)后端设备:NVR将视频数据存储在硬盘上,并通过网络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显示器上。

监控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器查看实时视频画面,并进行录像、回放等操作。

(3)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前端设备和后端设备,将视频数据传输到指定的显示器上。

2.环境监控系统架构:(1)传感器网络:在变电站内设置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烟雾等,并将数据传输到后台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

(2)后台服务器:接收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设置报警规则,一旦环境参数超过预设值,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

(3)相关人员接口:监控人员通过电脑或手机等设备访问后台服务器,可以实时查看环境参数,并进行报警管理、数据分析等操作。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一、背景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将输送来的高压电力通过变压器降压后分配到各个用户。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于变电站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视频监控和环境监控成为变电站管理的关键。

二、视频监控技术方案1. 摄像设备选择在变电站中,应选择抗干扰性强、高清晰度、远距离监控的摄像设备。

考虑到变电站较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建议选择抗腐蚀、防爆、防震的专业监控摄像头。

2. 视频监控布局针对变电站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视频监控布局。

重点监控变压器、开关设备等重要区域,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3. 视频存储和管理采用网络视频录像机(NVR)对监控视频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监控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设置权限,限制不同人员对监控视频的访问。

4. 远程监控实现对变电站监控画面的远程访问和实时监控,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三、环境监控技术方案1. 环境监测设备选择在变电站中,应配置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环境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变电站内部环境的变化。

2. 环境监测布局根据变电站不同区域的需求,合理布置环境监测设备,确保对整个变电站环境的全面监测。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报警系统建立环境监控报警系统,一旦监测到超出设定阈值的环境参数,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四、总结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过合理选择监控设备、布局监控点和建立监控系统,可以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电力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电力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电力监控系统技术要求1.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格书适用于变电站的变电所及配电房的电力监控系统。

1.2 应遵循的主要标准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T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9361-88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GB/T1373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B/T15153.1-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电源和电磁兼容性》GB/T15153.2-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环境要求》GB/T17463-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性能要求》GB/T18657-2002 《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DL/T860(IEC6185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GB/T16435.1-1996 《运动设备及系统接口(电气特征)》GB/T15532-2008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T17626-2006 《电磁兼容》1.3 技术要求1.3.1 系统技术参数●画面响应时间≤1s;●站内事件分辨率≤5ms;●变电所内网络通信速率≥100Mbps;●装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BTF)≥30000小时;●系统动作正确率不小于99.99%。

●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99%;●站间通信响应时间≤10ms;●站间通信速率≥100Mbps;1.3.2 系统构成概述a)系统结构整个系统以实时数据库为核心,系统厂家应具备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应该具备软件著作权或专利证书,保证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配置相适应,应用成熟、可靠,具备模块化可配置的技术架构,相关证书投标时需要提供。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软件,支持下传控制命令。

将从现场网络采集的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

采用动态加载驱动方式,便于扩充特殊协议的设备。

包括MODBUS485/TPC驱动、OPC驱动和仿真驱动simdrv。

110kv变电站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

110kv变电站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

110kv变电站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110kv变电站的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高压输电线路的电能转换成适用于供电系统使用的低压电能。

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可靠,并提供对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控制。

设计要求110kv变电站的电气与监控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安全可靠: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可靠性。

2.效率高:设计应优化变电站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3.实时监控:设计应提供对变电站各个部件和参数的实时监控,以便快速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远程控制:设计应支持对变电站的远程控制,以便对系统进行调整和操作。

5.可扩展性: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便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升级需求。

6.可靠性:设计应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采用冗余设计和备份措施,以防止单点故障。

系统组成110kv变电站的电气与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高压电气系统:包括110kv高压开关设备、变压器、电容器、隔离开关等。

这些设备负责将高压输电线路的电能转换为适用于供电系统使用的低压电能。

2.低压电气系统:包括低压开关设备、负载开关、母线、保护设备等。

这些设备负责将低压电能分配到各个供电系统。

3.监控系统:包括电气参数监测、故障检测、报警和记录等功能。

这些功能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和监控软件实现。

4.远程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和网络,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设计方案为了满足设计要求,我们提出以下设计方案:1. 安全可靠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我们采用以下措施:•采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电气设备和开关装置,保证其安全可靠性。

•设计合理的系统保护和过载保护装置,防止设备过载和短路。

•配备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风险。

2. 效率高为了优化变电站的运行效率,我们采用以下措施:•采用高效的变压器和电容器,减少能耗损失。

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安装设计方案

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安装设计方案

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安装设计方案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用于监测变电站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

本文将对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的安装设计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系统结构设计智慧变电站监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包括监控设备和传感器。

监控设备主要由监控服务器、视频监控终端和网络设备组成。

传感器用于采集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参数,包括温度、湿度、电流和电压等。

软件方面,包括监控系统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

监控系统软件用于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采集。

数据分析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相关的报表和统计信息。

二、监控设备的安装1. 首先确定监控设备的布放位置。

监控服务器应放置在变电站的控制室内,以便于操作和维护。

视频监控终端应布放在变电站的各个关键位置,能够全方位地监视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2. 进行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

监控系统需要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因此需要安装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并进行相应的网络配置。

保证监控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畅通。

3. 进行监控设备的连接和配置。

监控服务器和视频监控终端需要连接到网络设备上,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同时进行监控系统软件的安装和配置,设置相应的参数和权限。

三、传感器的安装1. 根据变电站的设备类型和布局,确定传感器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的设备需要采集不同的参数,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传感器。

2. 安装传感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保证传感器与被测设备之间的接触良好,并且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传感器的安装应该尽量避免在高温、潮湿等恶劣环境下,以免影响传感器的工作。

3. 进行传感器的连线和接口配置。

传感器与监控设备之间需要通过连线进行连接,同时要根据传感器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接口配置,以实现数据的准确采集。

四、监控系统软件的配置1. 进行监控系统软件的安装和数据库的配置。

根据监控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安装,并进行相应的参数配置。

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技术方案1. 引言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变电站运行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变电站运行环境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效率,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将介绍一种用于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的技术方案,包括系统的基本架构、关键功能模块以及主要实现技术。

2. 技术方案的基本架构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以及用户界面模块。

2.1 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是系统的基础,负责采集变电站运行环境的各种参数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气体浓度等。

传感器模块需要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传输。

该模块可以使用多种传输方式,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或者混合传输,以满足不同变电站的需求。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还应具备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该模块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和算法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异常识别和故障预警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还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如自动控制系统、报警系统等,以实现对变电站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2.4 用户界面模块用户界面模块是系统的可视化部分,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界面,方便用户进行系统的监控和操作。

用户界面模块可以实现数据的查询、统计和报表生成等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用户界面模块还可以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和平板等。

3. 关键功能模块变电站运行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具备以下几个关键功能模块:3.1 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对变电站环境的各种参数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通过实时监测,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变电站的运行环境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变电站监控方案

变电站监控方案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监控中心通过现有的电力通信网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提高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并可逐步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电网调控运行更为安全、可靠。

关键字: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方案电力监控变电站监控监控工程视频监控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对安全技术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打击各种各样的经济刑事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部门的正常运转,采用高科技手段预防和制止各种犯罪将会成为安全防范领域的发展方向。

同时,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监控中心通过现有的电力通信网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提高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并可逐步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电网调控运行更为安全、可靠。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可将变电站的各个监视点,如主控制室的设备运行情况、主变、断路器、隔离刀闸等的运行状态实时图像、防火防盗等智能设备报警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可通过实时图像和远动信息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控、分析,减少人员现场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远程监控技术进行的“遥视”化管理,有效促进了生产管理水平的进步。

二、设计原则1.实用性及可靠性原则2.先进性、成熟性与可扩展性原则3.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4.经济性原则5.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6.网络继承性原则7.灵活性原则三、设计依据本系统方案设计遵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用可靠,扩展性好,有利管理,投资合理”的原则,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有关条例和规范,包括:GBJ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12322-90通用性应用电视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GB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98.4-90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无气候防护场所使用GB2423.10-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T17626.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GB50217-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IEC364-4-41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标准GB/T14429-93远动设备及系统-术语ITU-TH.323网络电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标准ISO/IECJTCH.26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ITUH.26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IEEE802.310BASE-T以太网接口标准IEEE802.3U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接口标准四、系统组成:1.整体系统组成本监控系统由站端部分、小区主站监控中心、网络客户端三部分组成。

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及目标这个变电站监控系统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项目目标就是构建一套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展示于一体的监控系统,实现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提高运维效率。

二、系统架构1.数据采集层: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变电站各设备运行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等。

2.数据传输层: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

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处理,各类报表,为运维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4.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数据展示层:通过大屏幕、手机APP等终端,实时展示变电站运行状态,便于运维人员监控。

三、技术方案1.传感器选型:根据变电站设备特点,选用适合的传感器,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2.传输方式:结合变电站现场环境,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3.数据处理算法: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运维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4.存储方案: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展示终端:开发大屏幕展示系统、手机APP等终端,实现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四、项目实施与验收1.项目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分阶段、分任务进行实施,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a.系统运行稳定,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展示等功能正常;b.传感器精度达到设计要求;c.数据传输实时性满足要求;d.系统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验收流程:项目验收分为初验、终验两个阶段,初验合格后进行终验。

五、后期运维与维护1.建立运维团队:项目验收合格后,成立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系统的日常运维和维护。

2.定期检查: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运维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4.系统升级:根据技术发展,对系统进行升级,提高系统性能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关键字: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方案电力监控变电站监控监控工程视频监控一、概述电力行业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投巨资完成了城网和农网两级电网的改造,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实现"九五"期间的宏伟蓝图打下了基础。

为此应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管理实现电力系统的全行业的遥控、遥测、遥调、遥信和遥视五遥管理,确保电网的长期高效安全运营。

同时,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监控中心通过现有的电力通信网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提高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并可逐步实现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使电网调控运行更为安全、可靠。

变电站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可将变电站的各个监视点,如主控制室的设备运行情况、主变、断路器、隔离刀闸等的运行状态实时图像、防火防盗等智能设备报警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可通过实时图像和远动信息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控、分析,减少人员现场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远程监控技术进行的“遥视”化管理,有效促进了生产管理水平的进步。

二、用户需求和需求分析1.目前针对该变电站要求,对电厂下属三个区内的所有无人值守变电站实施网络远程监控。

2.在每个区内设置独立的主站监控中心,分别对所属变电站内各个监控点进行集中网络监控。

要求具备图像监看、云镜控制、集中存储、回放检索、报警管理、智能联动、模拟电视墙切换、多级用户管理等功能。

3.同时对于一些超级管理用户,可在权限内监看各个区内的部分或全部图像,以及相关控制、检索权限。

4.基于以上用户需求,采用以“集中存储和多级用户管理”为特点的“IDRS分布式网络视频集中监控系统平台”来实现用户需求。

三、设计原则实用性及可靠性原则在本次远程监控系统工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和可靠性,遵循面向应用、注重实效、急用先上、逐步完善的原则,以确保使用的技术及设备成熟可靠。

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工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

在整体设计时关键部位必须有充足的备份措施,对于重要的网络部位应当采取先进可靠的容错技术。

在本项目中,我们所设计采用的设备无论是集成的外购产品,还是自行开发设计的产品都经过严格的选择与测试。

外购产品全部为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良好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信誉的名牌产品。

自行开发设计生产的产品及软件全部都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实际测试与使用的产品,并经过严格的器件筛选及老化实验,充分保证了设备及系统的可靠性。

先进性、成熟性与可扩展性原则在满足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并结合xx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先进的设备、优化的结构、综合布线方式及多媒体控制技术,力争将系统的技术水平定位在一个高层次上,以适应新世纪现代生产管理发展的需要。

系统建设适应行业发展,充分考虑xx集团公司的特点,在整体设计、设备配置、通信方式、管理方式、维护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又是成熟的技术。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充分保证能够将今后增加的新设备和新功能简单方便地与原有系统相结合。

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系统中所采用的布线设计、通信协议、系统设备及布线材料都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业标准和各类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

充分利用不同网络的优势,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信息交换和设备互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系统结构设计及布线材料符合ISO/IEC11801综合布线标准及CECS:72/97《国家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网络系统硬件设备选型、施工、安装符合ISO9002标准。

经济性原则在完成系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力争用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效益。

在网络设计、设备选型上,采用高性能价格比的方案和设备,不仅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值,而且要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以较低的人员与资金投入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网络设计和设备选型应具备实施安装方便、配置方便等特点,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直观的管理手段,能够合理配置、均衡和调整网络资源,监控网络运行状态,控制网络运行。

我们设计的监控系统除要有很好的可靠性外还应有一定的故障自检和系统恢复能力。

工程施工前提供详细布线设计图纸;施工结束后,将提供给用户所有安装及施工图纸、技术资料,便于用户维护和使用。

网络继承性原则在网络的建设中,应在总体方案设计、结构化布线、设备安装过程中,尽量利用已有设备(如已安装的前端设备,已建网络平台等),并保证对已有系统不加改进即可顺利入网,如必须对已有系统更新、升级等,必须尽可能在不影响业务的前提下减少改动内容,保护原有投资。

灵活性原则我们所提供的系统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由于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的布线方式及设备,便于系统扩容和设备的更新,如可方便地将传感器侦测、报警联动录像等功能接入本系统。

四、设计依据本系统方案设计遵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用可靠,扩展性好,有利管理,投资合理”的原则,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有关条例和规范,包括:GBJ115-8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12322-90通用性应用电视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GB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4798.4-90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无气候防护场所使用GB 2423.10-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T17626.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GB50217-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IEC364-4-41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标准GB/T 14429-93远动设备及系统-术语ITU-T H.323网络电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标准ISO/IEC JTCH.26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ITU H.264视音频编解码标准IEEE802.310BASE-T 以太网接口标准IEEE802.3U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接口标准五、系统组成1.整体系统组成本监控系统由站端部分、区主站监控中心、网络客户端三部分组成。

具体为:1)站端部分每个区的变电站配置一套站端设备,包括图像、报警、消防信号的前端采集。

采集到的所有信号通过视频线、光纤集中传输到站内机房的嵌入式网络视频服务器上,进行本地储存。

同时,网络视频服务器通过站内专用信道将信号上传到所属改区主站的监控中心。

2) 区主站监控中心每个区设立一个独立的监控中心,共3个区主站监控中心,分别是A区、B区、C区。

每个区主站监控中心设置中心服务器、视频工作站、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对下属所有变电站的站端设备(信号)进行集中监控录像和报警管理。

同时,视频工作站作为视频转发服务器,可根据需要可授权部分网络客户端用户进行网络远程监控。

3)网络客户端网络客户端用户必须登陆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完成身份验证后方可实现远程监控。

2.整体系统框架图3. A区共有11个变电站,具体分布及监控点配置要求(略):1)站端设备:包括图像采集部分、报警采集设备、网络视频服务器三部分(共11个变电站)。

图像采集部分:49台室外智能球、61台室内智能球、4台红外重型智能高速云台摄像机。

摄像机总数114路。

报警采集设备:26个烟感探测器(电缆间6个)、12对红外光束对射探测器。

网络视频服务器:A区共11个变电站,共需要12台网络视频服务器。

2)区主站监控中心设备中心服务器:用于对该区内所有变电站的站端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配置信息管理、视频工作站管理、电子地图/报警主机管理、设备运行状态检测、进行日志记录等集中管理功能。

视频工作站:为网络监控终端(客户端)进行视频源转发功能,同时进行图像远程监看、画面分割、图像轮巡、云台镜头控制、网络存储等功能。

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电视墙主机):将区内所有变电站的所有图像以坐标方式定位在电子地图上,便于快速查找;集中接收各种报警信号、多级报警电子地图显示、自动上传报警图像、存储报警图像;根据设置,对数字监控信号进行模拟还原,接入电视墙,用于模拟监看等功能。

电视墙:通过“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的解码功能,可将数字监控信号还原为1~24路模拟信号,并且利用数字矩阵功能,进行电视墙图像切换。

初步设置3×4的电视墙,共12台21寸彩色液晶监视器。

3)区网络监控终端(客户端)设备:该区内设置2个监控终端。

每个终端二台终端监控主机,具体如下。

WEB客户端主机:通过Web浏览器方式实现实时音视频监控、云台镜头控制、资料检索、查询、回放等功能。

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电视墙主机):将授权范围内的监控点以以坐标方式定位在电子地图上,便于快速查找;集中接收各种报警信号、多级报警电子地图显示、自动上传报警图像、存储报警图像;根据设置,对数字监控信号进行模拟还原,接入电视墙,用于模拟监看等功能。

4)系统原理图4.B区共有7个变电站,具体分布及监控点配置要求:(略)1)站端设备:包括图像采集部分、报警采集设备、网络视频服务器三部分。

图像采集部分:27台室外智能球、38台室内智能球、3台红外重型智能高速云台摄像机。

摄像机总数68台。

报警采集设备:16个烟感探测器(电缆间4个)、14对红外光束对射探测器。

网络视频服务器:B区共7个变电站,共需要7台网络视频服务器。

2)区主站监控中心设备中心服务器:用于对该区内所有变电站的站端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配置信息管理、视频工作站管理、电子地图/报警主机管理、设备运行状态检测、进行日志记录等集中管理功能。

视频工作站:为网络监控终端(客户端)进行视频源转发功能,同时进行图像远程监看、画面分割、图像轮巡、云台镜头控制、网络存储等功能。

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电视墙主机):将该区内所有变电站的所有图像以坐标方式定位在电子地图上,便于快速查找;集中接收各种报警信号、多级报警电子地图显示、自动上传报警图像、存储报警图像;根据设置,对数字监控信号进行模拟还原,接入电视墙,用于模拟监看等功能。

电视墙:通过“电子地图/报警管理主机”的解码功能,可将数字监控信号还原为1~24路模拟信号,并且利用数字矩阵功能,进行电视墙图像切换。

初步设置3×4的电视墙,共12台21寸彩色液晶监视器。

3)区内网络监控终端(客户端)设备:该区内设置2个监控终端。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每个区设置监控终端设置二台终端监控主机,具体如下。

WEB客户端主机:通过Web浏览器方式实现实时音视频监控、云台镜头控制、资料检索、查询、回放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