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一读懂内容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2、看炼字关键词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生活形象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二划定类型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诗歌类型表现手法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③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④语言运用上既要学会欣赏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①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正衬;②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①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②借景抒情:即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而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③缘情布景: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④寓情于景: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4、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鉴赏此类诗要注意从以下角度去掌握:①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②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③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叙议结合:在前面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后面发出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前面的叙述是后面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后面的抒情和议论是前面叙述的升华;5、古迹——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情在古事与作者今处坏境的相通处鉴赏咏史诗的角度:①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②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③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④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借古讽今:就是借用古代的事迹,从正面或反面讽喻作者所处时代现实中的事,达到借古说今的目的;借古讽今,起到的效果是,委婉含蓄,富有说服力;二、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塑造的是什么形象1、古典诗歌中常见的5种主要情感①忧国伤时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D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②人生志向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③人生感受A伤春悲秋之情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D告慰平生的喜悦④思乡怀人A羁旅愁思B思亲念友C边关思乡D闺中怀人⑤长亭送别A依依不舍的留恋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2、古典诗歌中经常塑造的形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爱恨情长的形象概括诗歌的公式: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形象;三审题干,答题目一、理解内容类——从诗歌内容角度设问,解决问题应主要放在读懂内容这一步Ⅰ、理解重点意象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重点部分积累21个意象——物性——表达情感——现实形象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4、菊花黄菊、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常用作家:陶渊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动物类11、大雁雁、鸿雁——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1鸿雁南迁阵容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器物类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消愁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气象地理类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擅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来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样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祥和,企望幸福苦雨:历史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Ⅱ、品味关键词句炼字、语句表达主要问法:这首诗中的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好,有什么含意及表达作用,为什么二、语言特色类——主要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主要问法: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常见语言特色方面术语集释1、语言风格类①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②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稳;③直率: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④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⑤自然: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⑥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⑦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⑧奔放:直率而有气势;⑨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⑩洗练:语言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极的境界;⑪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⑫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2、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①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②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③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④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⑤平淡无奇、清新淡雅⑥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⑦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⑧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⑨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⑩富有哲理: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淋漓尽致:写得详尽透彻,或对于某些东西暴露得彻底3、语言手法类——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一语言上的效果的①白描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②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③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⑤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入微、刻画生动三、评价主旨类——设问角度主要是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对应前面的5种情感,5种形象Ⅰ、诗歌中心思想——对诗人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情感5种Ⅱ、认知理解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常用“评价主旨类”方面术语①深化意境②深化主旨③意境深远④意境优美⑤意味深长⑥耐人寻味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⑧含蓄蕴藉,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⑨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⑩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⑪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四、分析手法类——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对应“手法5种”及其他手法1、常见“分析手法类”方面术语①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名主旨②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③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④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⑤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⑥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⑦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⑧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⑨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⑩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1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12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待、暗示13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14呼应照应:前后的相互联系15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16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2、诗词鉴赏的术语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②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③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成都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④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橘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炼,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⑤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⑥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⑧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3表现手法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②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③用典:用电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④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⑤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⑥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⑦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形象⑧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⑨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⑩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⑪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⑫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⑬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⑭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皆自然景物书法感情⑯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⑰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⑱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对其内涵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
一、了解背景知识诗歌作品往往受到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了解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语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可以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阅读同一时期的其他诗人作品以及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来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
二、注意形式结构诗歌作品的形式结构对于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 韵律与押韵:注意诗歌的韵律特点,包括音节、格律、韵脚等,并分析押韵的方式和规律。
2. 句子与行与节:观察诗歌的句子组织形式,包括行与节的分布、排列方式和结构。
3.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段: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段,如比喻、拟人、象征、意象等,揭示诗歌的表达意图。
通过对形式结构的分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美和艺术特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体,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
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描绘的景象:诗歌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或特定场景的描绘,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借景抒怀:许多诗歌作品通过借景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细节的表达:诗歌通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意象的表达,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四、关注语言运用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用词的准确性:注意诗歌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上下文和整体意境。
2. 语言的韵律感:关注诗歌的语言韵律,通过配合适当的语调和节奏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风格和创作特点,这对于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非常重要。
2.抓住意象,理解诗意: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具象事物,是诗人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的结合。
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表现手法独特,如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和效果。
4.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在鉴赏诗歌时,要体会其音乐美,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和声调,通过朗读和吟咏,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5.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在鉴赏诗歌时,要深入探究其主题和意义,思考其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的启示。
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诗歌,发现其深层含义和启示。
总的来说,鉴赏诗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只有通过深入地阅读和理解,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魅力,感受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是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的过程,它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味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是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供参考:
1. 首先,要仔细读诗。
多读几遍,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意象与象征,从字句间寻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注意诗的结构。
观察诗的韵脚、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探究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和诗意的表达。
3. 关注诗歌的背景和时代。
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环境和时代风貌,从中理解诗意中所呈现的时代特色和作者的立场。
4. 将诗歌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了解与旁征博引有关的文学背景,对比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区别,深入挖掘诗歌的独特之处。
5. 注意情感体验。
通过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6. 注重细节和隐含意义。
仔细观察诗歌中的隐喻、暗示和象征,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次的思考,挖掘诗歌的深意。
7. 学习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
了解诸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和效果。
8. 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
每个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都有所不同,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诗歌。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作品。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
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
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XXX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XXX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XXX喻酒;XXX、XXX指怀才不遇之人;XXX、XXX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是一门抽象而优雅的艺术,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引发他们的想象力,让读者产生一种超越文字的理解,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
鉴赏诗歌,应当从多方面考虑,如结构,声音,意境,文学情绪等等。
一、结构:结构是一首诗词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在结构方面,诗歌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熟悉格律,了解音节和韵律,以及句子的搭配和衔接等。
了解诗歌的结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详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声音:声音是诗歌的另一重要的构成部分。
诗歌更加重视音乐性,以及语言的铺垫,特别是生动的形容。
因此,鉴赏诗歌时,要学会细微的倾听,细看名词的调动,以及数字的配合,看看诗人是否把唱片表达仔细地说出来。
三、意境:意境是一首诗歌极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它能够让读者更深入的感受到诗歌编织出来的一种恒久的审美情怀。
在意境上,诗歌能够传达更深刻的思想,意象更加鲜明,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力,这也正是诗歌被广大欣赏的地方。
四、文学情绪:文学情绪是诗歌表达的另一种常见方式,这些情绪可以包括思想,心情,怀旧,愁绪等等的情绪。
文学情绪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蕴,更加全面的来感受到诗歌的精髓。
以上就是诗歌鉴赏方法,技巧的全部内容。
诗歌鉴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诗歌最完整的内涵,帮助我们更好的领略诗人的艺术构思和思路,使诗歌最大限度的传递给读者,让读者的内心更加丰富。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诗歌鉴赏术语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诗歌鉴赏术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熟悉背景知识:在鉴赏诗歌之前,了解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非常重要。
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时代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可以注意诗歌的格律形式、韵脚的运用、句子的长短和押韵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可以探索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进一步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4.着眼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是诗歌赋予读者共鸣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要仔细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注意角度、立意和思维的转折,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6.多角度的阅读和解读:每首诗歌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情感、形象、音韵、主题等多个方面切入,全面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比如可以将同一时代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7.逐字逐句思考:诗歌是一种用字节极为精炼的艺术形式,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鉴赏诗歌时,要逐字逐句仔细琢磨,探寻每一个字的内涵和使用该字的用意。
通过对细节的思考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8.频繁阅读和思考:鉴赏诗歌需要不断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频繁阅读和思考来积累鉴赏诗歌的经验,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可以多读一些名家的作品,扩大诗歌的阅读领域。
同时,也可以结合写作,通过模仿和创作来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艺术。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1.形象:诗歌中通过文字所描绘出的景物、场景或者人物形象。
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诗人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2.感受:诗歌所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
感受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各种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比喻: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诗歌的意义和形象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读意象明寓意
意象的效果。(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柳树—寓意是“惜别怀远”,表达思乡之情。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 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 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题方法
▪ 答题步骤: ▪ 1.结合注释明确背景 ▪ 2.结合诗句分析内容。 ▪ 3.结合诗人感情明主旨。
四读诗后注解
▪ 。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
第四首:岁暮
▪ 表面指年末,也指自己进入人生暮年,暗示唐由盛而衰进入风雨 飘摇的晚唐(双关)
二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 北朝战乱尚武精神 ▪ 南朝安定男女情思 ▪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积累历史知识
二读作者: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寒蝉—命在旦夕,悲凉的同义词 。
鸿雁—候鸟,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浮云喻游子 。
积累文化常识
三读意象明寓意
▪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全国卷Ⅰ
▪
咏素蝶诗 刘孝绰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 图。2.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 浮萍漂碧,藕花飘香。3.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 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设题类型意境题
▪ 答题步骤:
▪ 1.归纳概括是一幅什么图景(明确时间地点, 用形容词描述景物的特点)
▪ 2.结合诗句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描述具体的画 面
三读意象明寓意
▪ 3.、(09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8分)
▪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 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 答案:1.描绘了一幅夏季江南水乡山环水绕,村阁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鉴赏诗歌读懂诗的诀窍
题 目 作者 注 释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 歌主旨 的第一 条快速 通道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每个都 有用, 每个都
要用
作者 情感 的 载体
▪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 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 首诗约作于此时。
了解作者的际遇
▪ 陶渊明——归园之乐 ▪ 李白——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 杜甫——沉郁顿挫 ▪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 白居易——雅俗共赏 ▪ 李商隐——含蓄绰约
回放课本
▪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
▪ 3.画面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读诗后注解
▪ 两个作用: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 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 碍。
四读诗后注解
例(2010·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 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 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 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
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
写作背景。
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 五.读出关键词:诗眼明主旨
一读标题:高考真题演练
▪
第一首:《咏素蝶诗》
▪ 题材:咏物诗,手法:托物言志
▪
▪
第二首:【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 正宫:宫调名称 塞鸿秋:曲牌
▪ 浔阳即景:明确地点 手法:写景抒情
▪
第三首:次石湖书扇韵
▪ 次韵:和诗的一种,姜夔和的是范大成写在扇子上的诗
流水—流水不返 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 ,生命苦短。
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 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
、思归 ) 莲—纯洁、脱俗、高洁。
菊花 —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把握 感情 的切 入点
采用五读法 快速把握有效信息
▪ 一.读标题明时间地点人物、题材 、意旨、手法等
▪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世。把握作者的生活背 景、际遇和气质风格
▪ 三.读诗歌内容抓意象语言和情感语言。
▪ 意象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语言是感情主旨的载体。
▪ 情感语言往往是诗眼
▪ 四.读注释,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