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5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水平。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篇1)第二课时重点: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2、品味华美的技法内容:1、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2、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

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a、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黑影——鬼(黑,不可捉摸)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b、灵动的词语: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课外小引: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树色——烟雾(迷茫、朦胧);丰姿——美好姿态;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

(5)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较弱。

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赏析本文景物之美,语言之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欣赏、交流,写作,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略荷塘月色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借鉴本文语言风格,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修辞的妙处;能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1【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对于荷花,古今文人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清新可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也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荷花的高洁脱俗,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写出了荷花的哪些美丽与特点呢?本堂课,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学生: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

作品集主要有《你我》、《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初中曾经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

教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优美著称,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本课,来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

教师板书:(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二、情感初探教师: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前三段,思考:这三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诵读后,教师提问。

教师:文章的一开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心里颇不宁静。

教师;为了消除这种不平静的情绪,作者想到了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精选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

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

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

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

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

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3)学会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理解。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3)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3)如何将自己的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荷塘月色的现场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困难?5.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幸敬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的精练、优美等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

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生无所息”,“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

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

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

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

《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

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

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

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陶潜、柳宗元、苏轼等)。

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

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诗文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舒畅;在萧瑟秋季的给我们送来送来舒心的慰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美点寻踪。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

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2)用词句美、语言美。

3)情感很美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

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秋风中荷花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问题(4).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问题(5)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2)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

问:感觉怎么样啊?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②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③“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

”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⑤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对,是比喻。

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

这是比喻。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