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景观建筑学之路10页word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题库(考生整理)2023年修改整理

必备知识点:●都市集中主义的提出者是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园路线形设计分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雅典宪章》中提出都市的四大功能分别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国家级园林都市评选标准》中评价园林都市绿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国家级园林都市评选标准》中评价园林都市绿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绿化:指栽种树木、花卉、草皮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工作、学习条件的措施称●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广义的绿地是指所有生长着绿色植物的地域,狭义的绿地则指都市规划用地范围内被植被覆盖的土地、空旷地和水体形成的绿化用地)●都市绿地包括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等●都市绿地系统是由都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有防备功能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交易的场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都市”:具有防备功能和交易场所的居民点●古代都市●年代划分的区别:●中国:殷商开始——清末(古代)●西方:公元5世纪往常(古代Ancient)公元5世纪—14世纪(中世纪Middle Ages)公元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公元16世纪往后(近现代Modern)●都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都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都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都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都市广场为中心●田园都市:种兼有都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都市●道路(Paths):观看都市的渠道,其他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边沿(Edges):是两个面的界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区域(Districts):具有某些特征的都市里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范围的。
●结点(Node):是一些节点、集中点,如道路交叉口,结构的变换处、广场等。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

基于共生共融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区文谦;姜帆【摘要】该文以晋城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基于生物学上的共生理念,笔者制定了审视过去,界定当前;扎根现存,持续共生两大设计策略,从其融、共通、共享三个层面建构城市共生单元的主旨参量,通过对片区规划和会展中心功能的分析,制定了该项目的用地规划、建筑规划和复合运营规划,认为基于共生共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或许是一个能够塑造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氛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可行途径.%Taking Jinche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buildings.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we made a review in the past,to define the current condition;come down to earth for continuous symbiosis design strategy.From threeaspects:communion,common,shared the main idea of constructing city symbiotic unit parameters,we analyzed the area planning and exhibition center,formulated the land for the project planning,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al planning.We think that urban architecture design based on the symbiotic harmony concept may be a feasible way to shaping a healthy city,activating city's atmospher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ivic life.【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47-54)【关键词】共生共融;公共建筑;规划;运营【作者】区文谦;姜帆【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3我国正经历急速的城市化,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而建筑建设就是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
影响当代建筑设计的地景艺术

造 一种空 间感 官体 验的可能 性。这种对 于形式语言 的敏感性 性雕塑 中也得到 了体现 ,同时也 为地 景艺术 向功 能性景观设 计 的转译提 供了可能。
史 密斯 ( T o n y S m ) 的空 间 而 是脆弱与易怒。这样 的情形下 , 试 图再次回到现代主义 时代 和 对空间感受的充分挖掘在托尼 ・
作风景 , 而是参 与到 自然 的运动 中去 , 探 求人和大 地之 间的全
新关 系。旧 地景艺术 的取 材并 无局 限性 , 材料来源 于我们所 能
想象 的各种 自然环 境 , 如森 林 、 沙漠 、 山川 、 平原, 其 中甚至包 含 了建筑 物 、历史遗 迹等 ,艺 术家大 多会保持材 料的 自然特
徐 凌 玉 Xu L i n g y u
s s ) 、 “ 双重否定 ” ( D o u b l e N e g a t i v e ) 数十件作 品。“ 双 重否定 擅要 : 地景艺术产生于2 o 世纪6 0 年代的美国, 作为一种 Ma
反映城 市环境与 自然环境 关 系的全新媒 介 出现 。 当代 建筑与 景观设 计学受到 了地 景 艺术 的深刻影 响 ,众 多设 计案例 中都
性 ,在技 法上也运 用较 为原始 的捆绑 的方法等 ,另附意 向造 型, 融入艺术作 品之 中。这种新 的形式艺术语 言就被称 为 “ 地
景艺术 ” ( L a n d Ar t ) , 或 “ 大地艺术 ” 。可 以将其描 述为 : “ 艺术
与 自然全新张力的艺术形式反而逐渐脱离 的社会人群 , 变成了
的媒介 , 以保证 自身概念在社会现实中的延续和发展。
另一方面 , 建筑学及景观造 园学也遇到 了发展的困境。经
历 了建筑 学中 的现代 主义革命 ,机械功 能主义 曾经主 导了彼 时的设计 思潮。现代 主义建筑 师对浪漫主义 和新古典 主义表 个实 用空间的总和 , 建筑 内部 与外部环 境产生 了巨大的脱离 , 周边场所 对建筑 内部 空间基本没 有影响。 然而身处 2 0世纪 7 O 年代后现 代思潮尘 嚣甚上 的语境 中,功 能主义的思路 被强烈 的质 疑 ,而地景艺术 因为其天 生与景观 紧密的联系不 可避 免
城市地标与城市肌理—城市建筑的兼济之道

转播到腾讯微博图为:捷克布拉格转播到腾讯微博图为:德国柏林从地标说起在全民关注房地产的当今,“地标”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
这个原本源于户外广告行业的专有名词一经引入,便天然地激起城市建设者和土地开发商的争雄之心。
必须承认,对“地标”的追逐有其合理性。
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城市的热潮之中,而最能够体现现代城市张力、活力的无疑是商业文化,于是类似帝国大厦的恢弘建筑成为了“地标”的标杆。
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符号的地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学意义之外,还有着更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陷入了对地标性建筑的片面理解和狂热追求,造就了城市建筑比高比大比豪华阔绰的趋向。
来看看这些不断被刷新的高度:广州双子塔(在建)约530米、北京泛海国际双子塔(在建)505米、厦门双子塔(在建)620米,目前重庆又拟建全球最高摩天双子塔,其高度必然要超过620米。
更不用说如今在各大城市涌现出的体量庞大、造型新异的各种建筑。
更有甚者,“未经过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各地拔地而起。
”在地标泛滥之际,呼吁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显得尤为有意义。
意大利新理性学派的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
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
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这座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例如北京的肌理,就是它的四合院、胡同以及民俗民风等一系列构成城市气质的要素;上海的肌理,就是它的石库门老建筑。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
任何独立、隔绝于城市肌理之外的建筑,都是对城市文脉的割裂和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大师的未尽之笔196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名为《拙匠随笔》的专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曹佰岩(敦化市规划局吉林敦化133700)[摘要]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的工程,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 V 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126-01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和现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景观规划设计学(L andscape A r chi t ect ure )不断地代生活需要与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发展、完善以至成熟,以及景观设计实践不断的推进、开拓、创新;现代作品。
与文化一样,景观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景观设计这一科学领域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
定中进行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有着千丝二、现代园林景观是功能与景观的统一万缕的联系。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一、景观设计的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一)景观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趋势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景观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座园林,不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
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现代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
城市化论文(5篇)

城市化论文(5篇)城市化论文(5篇)城市化论文范文第1篇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亮,产业实力雄厚,现已进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
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
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
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进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2.1开放性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加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
轴都剧院应当在满意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乐观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
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善融合。
2.2地域性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开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
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掩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
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章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简单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
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
《北京宪章》原文

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6月在北京通过)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1、认识时代1.1 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纪:“大转折”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
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
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对立通常引起人们的觉醒,作为建筑师,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不能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潮流于不顾。
地景建筑的完型图式及环境心理分析

[41]陈晓东,段进.小城市文脉特色保护与再生的城市设计策略一一以《海宁市城市景观风貌整体城市设计》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5):4-8.[42]曹鑫.基于地方文脉与地域文化的中小城市形象定位一一以广西钦州市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3(1):28-31.[43]张力玮,程亮.文脉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策略一一以佛山东平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4,30(S4):31-36.[44]寇志荣.基于文脉连续的城市设计研究一一盐官古城城市设计实践与探索[J].中外建筑,2015(6):132-134.[45]罗中霞.安庆城市景观文脉的探索与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56-58. [46]唐岳兴,邵龙,王茹.基于城市文脉保护视角的遗产空间网络构建一一以哈尔滨中东铁路殖民遗产空间网络构建为例[J].中国园林,2017,33(3):76-81.[47]马西恒.城市文脉保护、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基于巨鹿路888号违拆事件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7(9):47-49.地景建筑的完型图式及环境心理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ompletion Pattern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of Landscape Building汤畅I Tang Chang中图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4-0019-04收稿日期2020-02-03摘要地景建筑因其“因地成景”的特点,在选址、造型、体量和选材诸要素中,选址作为先决条件最为重要。
立足于建筑学前辈风水学研究的基础,笔者从典型的地景建筑案例中总结出聚势、塞隘、束脉、点穴、附崖、押角六种完型图式,分析其与地形环境的同构关系及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探究格式塔完型理论与风水学理论的契合之处,进一步揭示乡土栖居经验和生存智慧对人们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一、景观建筑学发展之历程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第 2 页
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一体化设计之路的形成
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景园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现代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伺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既要求景园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又要求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一)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经营的空间范围、尺度、大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问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而详规阶段其工作内容与建筑师区别不明显,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此阶段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或以建筑师工作为主导。 景园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也可由城市规划师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园林设计等。 建筑师从一个大门、环境小品、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甚至到人类整个的形体环境,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形体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师做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专业人士做规划、规划师做建筑设计都是常有的事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院校毕业的人士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是规划师,景园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没有建筑学的扎实基本功,是不可能胜任景园设计的,而当建筑师具备了规划、景园基础,其在景观建筑学领域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层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多学科人员介入,同时依据项目性质不同,确立适宜的项目主持人,不同规划设计项目之中,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二)扩充原有专业范围塑造,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规划专业应加强建筑学训练,并同城市设计学结合;园林专业应具有建筑学素养与设计创造力,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注重规划根基培养,建筑学专业应加强景观与规划的专业素质,并具备城市设计素养,使城市规划师成为城市景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成为景观建筑师,景观建筑学融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科,并成为其基础学科与共同语言。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西蒙兹)。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三、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第 3 页
(一)整体的生态观 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就是从宏观至微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绿色空间。
(二)结合自然的生态设计观 任何层次,任何阶段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基地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使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得以保持与发展,让基地的气候、地质、水文、植被、人文等因素充分融合。并使基地固有特征和人文环境要素得以良好结合,从而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自然因素充分发挥调节与塑造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使规划设计赋予强烈的地域性。生态设计在规划阶段应注重自然斑块,廊道等自然基质形成环境的网络。生态设计还强调场地的承载力与适宜性。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引用Schneide等人的看法,认为承载力分析作为一种规划工具,研究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各种变化在数量上,类型上、位置上以及质量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确定保持人们公共生活安全、健康的各种指标的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需要采取公众集资、政府计划、个体行为调控等措施来改变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适宜性则指其本身的合适相称的方式引入承载力、适宜性的生态原则,以探讨对场地的发展与保护的机会与限制因素,确保在不同区域进行的开发活动必须与特定场地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高密度、低密度或零密度。
(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的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强调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结合的设计观 人类是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物理环境、人工环境之问处于相互作用中。规划设计则是为特定场所寻求最佳的选择方案,它是综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行为。任何尺度地块上的规划设计行为与其发生的活动均可在更大的区域系统中,因此我们强调超出设计范围的规划设计,与关系的设计区域尺度,城镇体系,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小地块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系统规划设计均要考虑与上一层次的关系,及与下一层次的衔接,以积极的方式探讨合宜的关系,这就是规划的意义与方式。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关系的整合,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城市设计其重点在于营造健康、宜人的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强调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创造,它是营造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人居环境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