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2《三味书屋》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2《三味书屋》人教版

2《三味书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

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

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

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

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三味书屋》原文

《三味书屋》原文

《三味书屋》原文《三味书屋》的原文如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

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

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

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读书给父亲听,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

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三味书屋节选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三味书屋节选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答案三味书屋节选
……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

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应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很多园子,园子有许多腊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 在第一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


2. 联系词句,给加点字选择适当的解释。

透:A. 显露 B.清楚 C.穿过
(1)白里透.黄(A)(2)润泽透.明( C )
3.从短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腊梅花开得很__多___,看着很_美__,闻着很__香_。

特别是它在四季百花中开得又最__早____。

短文借花喻人,重点道出了鲁迅的可
贵品德,也勉励我们要_珍惜大好时光____,做“东风第一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三味书屋》学习方法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三味书屋》学习方法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三味书屋》学习方法简介-四年级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

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

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

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

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

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

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

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

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精品】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2课《三味书屋》练习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2课《三味书屋》练习及解析

四年级上语文《三味书屋》练习及解析(人教版)一、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入适号1.pūpù当铺.()铺.位()铺.张浪费()2. xīng xìng绍兴.()高兴.()兴.高采烈()3. méng mēng蒙.骗()蒙.面()蒙.头转向()参考答案:pùpùpūxīng xìng xìng mēng méng mēng二、多音字组词。

铺pū()几jī()pù()jǐ()参考答案:铺开商铺几乎几个(解析:pū是标示名称pù把东西展开或摊平。

三、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投()()招()()驰()()参考答案:没没有招招收池水池四、读一读,区别下面的字,再组成词语。

塾()绍()砚()毫()戒()熟()招()观()豪()成()参考答案:私塾介绍笔砚丝毫戒尺成熟招手观察自豪成功(解析:通过对比组词,加强对本课生字的掌握。

)五、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画一()古松一()梅花鹿一()八仙桌一()椅子一()戒尺一()火把一()信念一()花骨朵参考答案:幅棵只张把把支个个六、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坚定的松树严厉地奋斗古老的文学家默默地刻上没开放的信念深深地批评伟大的花骨朵毫不松弛地想着参考答案:坚定的信念严厉地批评古老古老的松树默默地想着没开放的花骨朵深深地刻上伟大的文学家毫不松弛地奋斗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料理()信念()严厉()奋斗()松弛()来历()参考答案:打点理念严肃奋发松懈来源(解析:答案不唯一,意思相近就可以。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三味书屋的(),是按从()到()顺序写的:先写了书屋()墙上的画,再写了画()先生的座位,然后写了()学生的座位,最后写了()鲁迅先生的座位。

参考答案:布置上下挂在前面其他东北角2.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是分三层写的:第一层写了“早”字的(),第二层写了“早”字的(),第三层写了()。

苏版语文四年级上《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苏版语文四年级上《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苏版语文四年级上《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过学习《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介绍了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以及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一段故事。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习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来历、料理、几乎、奔走、严厉、默默、信念、毫不松弛”等词语,并注意学习运用。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激励学生学习鲁迅从小牢记教师的教诲,把决心变为行动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鲁迅把决心化为行为的坚强意志。

教学构想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学习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学文时,可以先简单介绍鲁迅当时的家境,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结合课文前面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初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读Secord自然段时应与看图紧密结合。

第三自然段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重点词句。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真正理解“早”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由学生说说查找的资料)二、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画,并口述。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

三、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思考: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是很用功的,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

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件事,是什么事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吗?2、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早”字的句子,划下来。

3、过渡:一个“早”字,为什么把它比做“花骨朵”,又比做“火把”,注意:花骨朵是会开放的:火把是会燃烧的。

我们读了下面的内容就能知道,为什么把鲁迅小时候在桌上刻的小小的“早”字,比做“花骨朵”,比做“火把”。

三味书屋完整课文

三味书屋完整课文

三味书屋完整课文夏天的午后,阳光透过铺满鲜花的窗户洒进了三味书屋。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文学到历史,从科学到哲学,应有尽有。

书屋的主人,一个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老者,坐在书桌前,专注地阅读着一本古文诗集。

突然,一位年轻人推开书屋的门,带着不安和疲惫的神情走了进来。

年轻人的名字是李磊,他曾立下誓言要成为一名作家,但如今却陷入了创作的瓶颈。

他怀着迷茫的心情,寻求书屋主人的指导和启发。

老者抬起头,微笑着对李磊说:“欢迎光临我的书屋,年轻人。

看样子你有些困惑,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

”李磊坐下来,接过老者递给他的一杯茶,感激地说:“谢谢您的帮助,我真的需要一些指导。

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但现在我无法找到适合的创作灵感和方法。

”老者微笑着说:“年轻人,创作是一种艺术,需要灵感和技巧的结合。

首先,你需要培养阅读的习惯。

通过大量的阅读,你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丰富你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李磊点点头,他正是因为对阅读的热爱而来到这个书屋寻求帮助的。

老者继续说道:“同时,你需要找到你感兴趣的主题和领域。

对于每个作家来说,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题或领域是他们擅长的。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你可以找到你独特的写作声音。

”李磊听得目不转睛,他感到老者的话语深入了他内心的渴望。

老者继续给李磊讲述了一些关于写作的技巧和经验,包括如何构思故事情节、如何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等。

李磊默默地记下了老者的每一句话,他觉得这些经验对他的创作之路将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老者温和地对李磊说:“年轻人,创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只要你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才华,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记住,每一个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作者的心血和付出。

”李磊点点头,感受到了老者的鼓励和信任。

他起身告别老者,满怀希望地离开了三味书屋。

从那天起,李磊开始按照老者的建议进行创作。

他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汲取灵感和思维的火花。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教案(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教案(通用篇)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教案(通用篇)四年级上册《三味书屋》教学教案 1一、教材分析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

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全文共3段。

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难点有两个: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

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

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

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

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

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

(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

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 zhè)江笔墨(mò mù)东北角(jiǎo jué)来历(lì liè)当(dānɡ dànɡ)铺(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现()约()福()厉()(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5.作业。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一)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

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

(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

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

”“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

”(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

师生讨论。

(正中墙上。

画前面正中。

周围。

东北角上)(4)课堂作业。

(小黑板或投影出示)什么方位有些什么(5)朗读指导。

师生串读。

(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

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

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

(上面有个“早”字)(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

(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

”理解并仿写。

(板书:一面……一面……)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

(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

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a.“当铺”、“药铺”是什么?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

(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教后感: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列提纲,进行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的训练。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学习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理解伯父语言的意义。

三、教具:教学挂图、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建议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2.读课文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三段1.读第二段,以小姑娘卖柚子的语言和表现为重点,联系有关内容设计提问。

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二段分成三层,逐层进行学习。

①读第一层(第3—12自然段),思考:小姑娘是怎样向伯父介绍自己的柚子的?(引导学生抓住小姑娘“一毛钱”、“其实里面肉不多”、“有点苦”这些语句,弄清小姑娘是怎样卖柚子的。

)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呢?(把“不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和“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指着小姑娘的柚子问”这几种情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市场上的柚子很多,竞争又非常激烈,而伯父在精挑细选之后又恰恰相中了小姑娘柚子的情况下这样卖柚子的。

)再思考:你觉得这个卖柚子的小姑娘怎么样?(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的品德。

)读小姑娘介绍柚子的有关语句,体会她诚实的品质。

②第二层(第13—22自然段)抓住小姑娘劝阻伯父的话,联系上下文,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先思考:得知客人要买自己的柚子,小姑娘是什么态度?(少买一点儿吧。

)接着思考: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什么情况下让客人少买一点儿的呢?(把伯父“我买十个”、“我住在圣地亚哥……离这一万多里呢”这些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在了解到伯父买苦柚子的数量多,带柚子路途远的情况下劝伯父少买一点的。

)小姑娘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朗读第20自然段小姑娘的话,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原因。

)最后思考:你觉得小姑娘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姑娘不仅诚实,而且善良的美好品质。

)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话,深入体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③读第三层(第23—27自然段),可以抓住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

先思考:从哪些语句看出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联系“把100元钱还给伯父”、“飞快消失在人流中”这些语句,理解小姑娘不肯要的态度是那样坚决。

)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小姑娘是在伯父把100元钱塞到她手里,并祝她幸福的情况下,说什么也不肯要的。

)再思考:学到这里,你对小姑娘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层意思,深入体会小姑娘坚决不肯要的态度和伯父被小姑娘感动后的激动心情。

2.读第三段,先理解伯父赞叹的那段话所表达的意思(赞美小姑娘品德高尚)。

再进一步理解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善良、不接受别人馈赠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小姑娘能把这些品质集于一身,品德无比高尚。

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苦柚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巨人的花园》教学案例分析文/刘淑妮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