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发式
历代女子发型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女子的发型:
秦汉时期:垂髻。
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型相对简约,大多是在头顶留一个发髻,然后脑后留一绺头发,让它自然地垂在身后。
魏晋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型带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如飞仙式的高髻。
唐朝:这个时期因为生活水平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女性喜欢梳比较大气的发型,如半翻髻。
宋朝:这个时期的发型和宋制汉服风格比较相似,大多是将一套长发随意的挽一个发髻,看起来十分简约。
元朝:元朝时期男性的发型比较有特色,头顶没有头发,只在脑袋四周带有几绺垂下来的头发。
明朝:明朝女子流行“桃心髻”,女子们把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
后又演变为用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
髻的顶部也装饰以珠玉宝翠等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

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
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 椎髻,名曰“抛家髻”。 亦称“鬅[péng]鬓[bìn] ”,“凤头”。 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 流行的一种发式。 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 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 书·五行志》。 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 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 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 髻)。 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ppt课件
13
大拉翅(旗头):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
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
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
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
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
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
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
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
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ppt课件
14
历史舞台。
一字头: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
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和大拉翅pp差t课不件多。只不过这个没有
15
冠。
花冠: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ppt课件
16
莲花冠: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
ppt课件
10
小两把头: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 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 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 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pp分t课左件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11两把 头”。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

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中国古代女子的发型一、结鬟式发型: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3、垂鬟分髾髻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髾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髾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4、飞天紒“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史·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
”5、玉环飞仙髻将发分六份,一股下垂后再上折成环状,五股向上盘卷成五个环,中间的环最大,两侧渐小,多可至九环二、拧旋式: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分为侧拧、交拧、叠拧。
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1、随云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2、凌虚髻“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3、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4、回心髻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

中国历代女子发式变迁,你更喜欢哪一款?能叫出名字来么?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而发型作为女人妆容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受到女子们的重视。
在旧石器时期,人们整天为衣食担忧,根本无暇考虑妆容的事,所以当时的女子像男人们一样披头散发。
新石器时期,出于劳作的需要,古人开始将头发向后梳理,然后绑起,即我们所说的“束发”。
也有一些女子将头发扎在头顶,这种特殊的发式被称为“髻”。
秦朝历史短暂,关于秦朝女子的发式,所知的大多出自秦始皇的喜好。
秦始皇特别重视后宫妃子的妆容,曾亲自下令让她们编出仪态万千的发髻。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花朵子”。
这里的黄罗髻,指的是一种假髻,以金银铜木为胎作成髻状,外蒙缯帛,使用时戴头上,以簪钗固定。
”而不同身份等级的妃子,发式也不相同。
如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到了汉朝,流行两种发式。
一种是将头发自然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
还有一种是挽髻,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
汉武帝曾令宫人梳十二鬓髻。
魏晋南北朝时,妇女们的发式名目繁多,有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
其中飞天鬓为南朝刘宋流行的发式,具体梳法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
云鬓则是南北朝妇女的经典发式,在底层妇女间很是流行。
唐朝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发式也不太相同。
初唐时,妇女们流行梳高髻,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就是用来形容当时发髻的高度。
由于一些妇女的发量不足以达到那个高度,所以当时的假发非常流行。
盛唐时,最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
日本很多女子妆容,便是模仿当时盛唐的倭坠髻。
中、晚唐时期,长安城中贵族女子则流行堕马髻。
宋朝时,由于与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所以妇女们流行起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这种发式被称为“女真妆”。
了解古代女子的发髻样式,看它们都代表了什么身份?

了解古代女子的发髻样式,看它们都代表了什么身份?展开全文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小两把头: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
清初,健全冠服制度。
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
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
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两把头: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
古代盘头的样式及名称

古代盘头的样式及名称
古代中国的盘头样式繁多,尤其是女性发髻,每种发型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寓意,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时代背景。
以下是一些古代女子的典型发髻样式及名称:
1. **凌云髻** - 形状高耸如云,象征高昂不屈的精神。
2. **百鸟朝凤髻** - 发髻设计犹如众多鸟儿朝向凤凰,华丽而庄重,显示尊贵身份。
3. **随云髻** - 柔和飘逸的发髻形态,似随着云彩流动,体现温婉气质。
4. **飞仙髻** - 高高地束在头部两侧,仿佛仙女下凡,轻盈灵动。
5. **堕马髻** - 一种偏斜的发髻,宛如从马上坠落时头发散乱的状态,透露出一种慵懒而不失风雅的气息。
6. **倭堕髻** - 类似堕马髻,但更加低垂,流行于汉代,传说是东瀛(日本)风格影响。
7. **同心髻** - 发髻成环状,寓含夫妻同心之意。
8. **元宝髻** - 形似元宝,象征富贵吉祥。
9. **双丫髻** - 小女孩常梳的一种发型,将头发分为两股,各扎一髻,显得天真活泼。
古代男子的发髻样式则相对简单,但同样根据不同身份有不同要求:
- **总角** - 儿童时期的发式,将头发梳为两个小髻,位于耳侧。
- **束发** - 成年男子将头发束起,用笄固定,或挽成髻。
- **幞头** - 宋代以后官员常见的头饰,分为展脚幞头与无脚幞头等类型。
以上只是部分代表性发髻样式,实际上中国古代发髻种类极其丰富,《髻鬟品》等古籍记载的发髻名目不下百余种。
中国女子发式

中国古代发髻大全【堕马髻】髻名。
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
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盘桓髻】髻名。
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大盘髻】古代妇女发式,髻式凡五围,紧紧扎牢,间以玉钗并用丝网固之,宋代较流行。
【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又名“大手结”、“大首结”。
即用他人头发做成发络,续在自己的发中间,梳成圆球形的高髻,称“大手髻”。
【单刀髻】古代妇女发式,又称“刀形半翻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单环高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
将头发盘卷一环,耸竖于头顶的一种髻式,谓“单环高髻”。
其法先将头发收拢,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
单环高髻,曾流行于中国唐、宋、明各朝。
【杜韦娘髻】古代妇女发髻。
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今江苏苏州)妇人都效之。
后又讹为“茴香髻”。
【飞天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
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宋书·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汉族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灵蛇髻】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古代发髻

NO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NO2.两把头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
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
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
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
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
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NO3.凌云髻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NO4.双刀髻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
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
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NO5.单螺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NO6.双平髻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NO7.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NO8.堕马髻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第一章、中国古代女子发式类型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
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3)飞天纟介:“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
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二、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
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1)随云髻:“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
据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2)凌虚髻:“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3)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4)回心髻: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于头顶或头前。
三、盘叠式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1)单螺: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
置于头顶上。
(2)双螺: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螺髻清晰秀雅。
(3)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4)盘桓髻:“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
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
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四、结椎式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
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
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
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
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1)高椎髻:“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2)抛家髻:“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3)倾髻: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4)堕马髻: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
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
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
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
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五、反绾式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
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
反绾成高墙,称“高髻” 。
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1)双刀髻: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2)惊鹄髻: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3)朝天髻: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
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4)元宝髻: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六、双挂式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1)双丫髻: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
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2)垂挂髻: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
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3)双平髻: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
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
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4)丱发: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
使其自然垂下。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第二章、古代女子发饰一、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
簪的本名叫“笄”。
“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
古代妇女发笄的式样很多,质地也各有不同。
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类,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二、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
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
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
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
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
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
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三、花钿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
从众多的资料来看,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一些的是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蛳壳以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的形状,尤以梅花为最常见。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
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采,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
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
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
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