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发型

合集下载

古代小女孩的发型

古代小女孩的发型

古代小女孩的发型
古代小女孩的发型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小女孩发型:
1. 中国古代:小女孩通常很少把头发留长,多数剃成光头或短发,或者用桃花辫、草编辫等编成简单的发辫或发髻。

唐代流行“丁髦”,即用一根细麻绳把头发顶向顶部,发梢在颈后垂下。

宋代则流行“青髻三升”,即把头发剃光,留下青丝三指长,头顶留出一个类似圆形发髻的造型。

2. 日本古代:小女孩的发型也通常很简单,比如用长发编成两个较髻、翘髻或者缠成一束低扎在头部等,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发型,比如平安时代的“六道髻”。

3. 欧洲中世纪:小女孩通常用头巾或发带束住头发,或者像成年女性一样编成较简单的发髻或编织成辫子。

在一些显贵家庭中,小女孩的发型可能会更加华丽,比如用珠宝来装饰头发。

总的来说,古代小女孩的发型都比较简单朴素,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各种风格的发型也不断涌现。

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宋制戴冠发型种类:
1.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盘在头顶,然后挽成发髻,形状犹如一朵彩云。

2.飞云髻:这是一种低髻,将头发梳理成两个或多个小髻,形状犹如飞云。

3.凌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梳理成两个或多个小髻,然后将其用发带束在一起,形状犹如凌云。

4.垂鬟髻:这是一种低髻,将头发梳理成一个小髻,然后将其垂在脑后,形状犹如垂鬟。

5.笼云髻:这是一种高髻,将头发梳理成一个小髻,然后将其用发带束在一起,再将发带挽成花朵或其他形状。

在戴冠方面,宋朝女性通常会将发髻放在一种称为“冠”或“头饰”的饰物上。

这些冠的材质和样式也非常丰富,包括金、银、玉、珍珠、翡翠、玛瑙等。

其中,凤冠是最为华丽和昂贵的一种,通常只有皇后或贵妃才能佩戴。

其他冠饰还有莲花冠、牡丹冠、花鸟冠等。

总之,宋朝女性的发型和冠饰种类繁多,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发型和冠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1、飞天髻:飞天髻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挽成环形,耸立于头顶,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

2、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3、灵蛇髻: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

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

则不见矣。

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4、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5、十字髻: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
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

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古代十六七女子的发型

古代十六七女子的发型

在中国古代,十六七岁的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她们的发型通常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美好和活力。

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发型多样,既有端庄秀丽的,也有活泼俏皮的。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发型:
1. 双螺髻:这是一种将头发分成两部分,绕成两个像螺蛳一样的发髻,固定在头顶两侧的发型。

这种发型常见于唐代,象征着少女的纯真与活力。

2. 飞仙髻:这种发型灵感来源于神话中的仙女形象,将头发高高束起,形成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仿佛仙女即将腾空而起。

3. 云鬟:云鬟是一种较为简洁的发型,将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再加以装饰,显得高贵而不失少女的柔美。

4. 花钿髻:这种发型会在发髻上插上各种花饰,如簪花等,展现出女子的娇艳与时尚感。

5. 丫髻:丫髻是将头发扎成两个小髻,形似“丫”字,这种发型简约可爱,常见于未成年或未婚的少女。

6. 双挂髻:与丫髻相似,双挂髻是将头发挂在两侧,呈现出年轻女子的灵动气质。

7. 垂云髻:垂云髻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发型,将头发梳成低低的发髻,再加以装饰,展现出女性的温婉和娴静。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俗会影响女子的发型选择。

例如,唐代的发型较为华丽,而宋代则更注重简洁与自然。

此外,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也会对发型有所影响,贵族和平民女子的发型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发髻

中国古代发髻

架子头
• 架子头清中叶,是历史上称“乾隆盛世”的黄金年代。在此期问,各 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各种选用名贵材料 制成的簪、钗、流苏、头花等首饰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做 工精湛、式样新奇的首饰,极大地刺激了满族妇女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要将这些金、银、珠、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的首饰戴在头上, 分量相当可观,低垂的几乎于耳根齐的两把头就显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将这些华美的首饰戴上去, • 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有铁丝拧成的, 样子形如眼镜架,梳头时,把头唪固定后,再把发架横放在头顶,用 左右两把头发交叉与发架绾紧。中间用一横型长簪——扁方固定,然 后用簪、钗、疙瘩针等长挺首饰把发梢与碎发固定牢,这样戴什么样 的首饰都挺得住了。将头发盘结在架子上时,也常常因为头发不够多 而需要充填上许多假发,使发式成为扁平型,双架或双角垂于两鬓间, 脑后垂下一个似燕尾般的长发,清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头名 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诗下自注:“近时妇女,以双架插 发际,绾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
惊鹄髻
是一种双高髻。 梳理时,将发提起, 编盘成惊状之鸟展 翅欲飞的样子;也 有先做好义髻后固 定于头顶。 据传此髻始于魏 文帝宫中,后传入 士庶间,到了唐代, 风靡于长安城中。
飞仙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 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 飞动状。
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 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 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 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 室少女。
灵蛇髻
• 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 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 甄后所创。 •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 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 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 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 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古代发式

古代发式

/ges2003/blog/item/b79ca5d3c20aae083af3cfea.html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丱发:发式名。

其形似“丱”字,故名。

其形式是先将发中分,于头的两侧各盘扎一髻,并于髻中各引出一绺头发自然垂下。

唐康骈《剧谈录》:“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绣衣,垂双髻,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逈出于众,从以二女冠三小仆,皆丱发黄衫,端丽无比。

”可见发为少年男女或童仆等人所常梳的一种发式。

据传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已开始流行丱发。

————————————————————————————咼堕髻:古代妇女发式。

即倭堕髻。

唐白居易《长庆集·寄微之诗》:“何处琵琶弘似语,谁家咼堕髻如云?”芭蕉髻:古代妇女发式,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

半翻髻:古代妇女发式。

唐段成式《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半翻髻,在唐初时,流行于宫中。

(日)原田淑人《中国唐代的服装》认为,“半翻髻,似相当于新疆发掘‘树下美人图’的头发。

”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文物》1984年5期)文中认为:“如西安乾封二年(667)段伯阳墓陶女俑的髻,既颇高,顶部又向下半翻,似即半翻髻;这种髻在永泰公主墓石椁线雕中亦可见。

”蚌珠头:古代妇女发式,清末较流行。

其状在头侧两旁挽团髻各一,形如蚌中未出之珠,故名“蚌珠头”。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

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
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 椎髻,名曰“抛家髻”。 亦称“鬅[péng]鬓[bìn] ”,“凤头”。 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 流行的一种发式。 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 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 书·五行志》。 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 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 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 髻)。 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ppt课件
13
大拉翅(旗头):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
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
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
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
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
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
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
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
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ppt课件
14
历史舞台。
一字头: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
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和大拉翅pp差t课不件多。只不过这个没有
15
冠。
花冠: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ppt课件
16
莲花冠: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
ppt课件
10
小两把头: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 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 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 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pp分t课左件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11两把 头”。

中国古典发型PPT演示课件

中国古典发型PPT演示课件
髻的部位不同,约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位于颈背的垂髻; 另一类是结于头顶的高髻。垂髻流行的时期较早,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主。
高髻则以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变化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从宋末到明清,发髻的高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摆脱华丽炫耀的外衣,逐渐 走向清丽、典雅、庄重的造型。
3
汉朝经典发型——堕马髻
旗头的下面需要辫发盘髻, 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 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 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 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 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 婚女性。
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 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 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 木簪。
20
21
22
清代高髻簪花造型→
23
中国古典头饰
一、步摇 步摇则起源于先秦时期,它是附着在簪钗之上的一种既贵重又华美的金 玉首饰。一般是用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珠宝华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 随着步履的颤动,下垂的珠玉也随之摇动,故而得名。
2
古代中国女性的发型风格多样,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充分反映 出华夏人民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温婉端庄的性格特点,以及在 发现美与创造美方面的天份。
中国古代发式上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远古先民的“披发”时期;
二、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
三、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历史发髻虽然款式众多,但依人而定,
中国古典发型
展示与制作
1
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 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 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采兰杂志》
图为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的,引领当 时时尚潮流的灵蛇髻。据说她的发髻精 妙无比切难以模仿,成语“巧夺天工” 由此产生。这也是中国古代造型史上最 为经典的一个发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髻鬓品
(清)梁安鲍协中义孚著
奉圣髻
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三角髻
上元夫人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

(《武帝内传》)
太华髻
七月七日王母至。

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

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

(《武帝丙传》)
新兴髻
赵合德乃飞燕妹,与合德皆绝色。

召入宫,新沐,沉香水为卷发,号新兴髻。

(《飞燕外传》)
四起大髻
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高大髻。

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

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

(《东观记》)
高髻
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灵蛇髻
甄后既入魏宫。

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

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

后异之。

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

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伊世珍《嫏嬛记》)
翠眉警鹤髻
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

(崔豹《古今注》)
撷子髻
晋时妇人结发者,既成,以缯急束其发环,名曰“撷子髻”。

始自宫中,天下翕然化之也。

(《搜神记》)
两丸髻
王昙首年十四五,便歌。

诸妓向谢公称叹,公欲闻之而无由。

诸妓又向王说谢公意。

谢后出东府土山上,王时作两丸髻,著袴褶骑马往土山下庾家墓林中。

作一曲歌,卒曲便去。

妓白谢公曰:“此是王郎歌。

”(《世说》)
回心髻归真髻
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秦罗髻
耻学秦罗髻,羞为楼上妆。

(梁简文帝《倡妇怨乐府》)
叉手髻
室韦国女妇,束发作叉手髻。

(北史《室韦传》)
陆罗髻
场帝宫人为长蛾,司宫吏日供螺子黛五斗,号“陆罗髻”。

(《南部烟花记》)
朝云近香髻
隋大业中,令宫中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

(马缟《中华古今注》)
城里髻
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妆。

(薛道衡诗)
反首髻
元和初,有士人见古屏上妇人,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

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其中双鬟者曰:“如何是弓腰?”歌者曰:“乃反首髻。

及地,腰势如规焉。

”(《酉阳杂姐》)
囚髻
僖宗时,内人束发极急。

及在成都,蜀妇人效之,时谓为囚髻。

(唐书《五行志》)
峨髻
唐昌观旧有玉蕊花,车马寻玩者相继。

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绣绿衣,乘马峨髻。

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婉,迥出于众,直造花所。

(《玉蕊辨证》)
秦氏髻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

(《浣花集》)
宫样髻
侍婢休梳宫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于鹄《送唐节度归山诗》)
古时髻
可知将来对夫婿,镜前学梳古时髻。

(王建诗)
咼堕髻
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咼堕髻如云。

(《长庆集》)
长髻
又有长鬃种,栋锋种,皆额前为长髻,下过脐,行以物举之。

君长则二女在前,共举其髻乃行。

(唐书《南蛮骠传》)
合髻
郑馀庆采唐士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事出鄙理。

其婚礼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确。

(《五代史杂传》)
黄包髻
娶妇媒人有数等,中等带冠子黄包髻。

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皆两人同行。

(《东京梦华录》)
仙人髻
百官上寿第七盏勾女童队,入场四百余人。

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鸦霞之服。

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销金锦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

(《东京梦华录》)
危髻
近李西美帅城都。

士陈甲者,馆于便斋,夜月色中有危髻古裳妇人数辈,语笑前花圃中,有甚丽者诵诗。

(《闻见后录》)
一尺髻
古妆峨峨一尺髻,木盎银杯邀客舟。

(《陆剑南集》)
三十六髻
宣和中,童贯用兵燕蓟,败而窜。

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

其一当头为髻曰蔡太师家人,其一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

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大王家人也。

问其故,蔡氏者曰:“太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

”郑氏者曰:“太宰奉祠就第,此名懒梳髻。

”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

”(《齐东野语》)
千载髻
萨都刺石夫人诗云:“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

”(《天锡集》)
花髻
新主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后,宫女三五百。

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

(《真腊风土纪》)
肉髻
世尊从肉髻中涌出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

(《楞严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