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申报表

绿色建筑申报表
绿色建筑申报表

附件2项目编号: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盖章)

主管部门

申报时间

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制

二OO七年七月

表K.0.1 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表

表K.0.1 项目编号: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设计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 项目设计 项目校对 项目审核 填表时间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 二〇一六年五月 1

一、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建筑类型□住宅?公建 建筑面积m2?新建□改扩建 地上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 m 建筑容积率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结构形式 空调形式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50378)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二、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m2a

节能率% 非传统水量M3/a 用水总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建筑材料总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 可再利用材料重量t 可再利用材料使用率% 绿地率% 可再生能源总量tce/a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建筑生活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比例%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变压器总容量(kVA) 主要场所照明功率 密度值(W/m2)燃气种类 燃气设计总耗量 (Nm3/h)燃油种类 燃油设计总耗量 (t/h)燃煤种类 燃煤设计总耗量 (t/h)热力种类 热力设计总耗量 (t/h)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节能 低碳 绿色 生态 可持续建筑区别与联系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供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不仅能提供舒适、健康而安全的内部环境,同时具有与自然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性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但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概念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合理地设计和建造居住、办公、商贸、生产等用房,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国际上,通常认为“生态建筑”体现三大主题:一是以人为本,健康舒适;二是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三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建筑。 可持续建筑: 指以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筑,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到这些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益于子孙后代, 关系: 生态建筑归纳起来称为“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 Effieient Buildings),又称之为“4R”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例如在减耗方面,可持续建筑不仅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减少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其他有害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减少磷化物和重金属的排放,以避免对全球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送审稿)

2008年6月

、八 .言 刖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联合建设中新天津生态 城的需求,按照中新两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和新加坡国家建设局的委托,由中国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 本标准编制目的是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对中 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单位的行为。 本标准编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在编制过程中,经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和具体内容进 行专题论证并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审查定稿。 本标准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____________ 负责管理,由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西青区 津静公路26号,邮政编码:300384)、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95号,邮政编码:300074)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编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峰 副主任委员:刘瑞光许鳞济吴贵生 委员:赵华王建廷刘祖玲卓颖贤彭建明 冋春平 主编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参编单位:天津市中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天津市建筑材 料协会、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建筑标准设计办公至 主要起草人:王建廷刘祖玲刘瑞光文科军王殿池 赵军刘建华张方顾放尹秀伟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1试题及答案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 1.绿色建筑基于建筑必须考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共生,以( B)为基本出发点。 A 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B 以人为本 C 商业活动 D 尊重生态、尊重环境 2.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节能走向“四节、一环保、一运营”,其中“四节、一环保、一运营”是指( A ) A 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和运营管理 B 节能、节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和运营管理 C 节电、节材、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和运营管理 D 节能、节材、节水、节源、环境保护和运营管理 3.在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 B)部门合一 A 城市规划管理和水资源管理 B 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 C 城市规划管理和能源管理 D 城市规划管理和教育资源管理 4.在推进污水大气治理的措施中,整理城市黑臭水的突破口为( A) A 中水洁厕 B 排污治理 C 黑水净化 D 源头净化 ======多选题部分 ======

5.一下具有绿色建筑性质的建筑物是( D) A 福建土楼 B 陕西窑洞 C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D 英国伍斯特大学蜂巢图书馆 6.完善城镇存量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供应方式,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改造,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需补办出让手续的,经依法批准,可采取规定方式办理并按市场价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在国家、改造者、土地权利人之间合理分配“三旧”改造的土地收益。其中三旧是指(ABC ) A 旧城镇 B 旧厂房 C 旧村庄 D 违章建筑 7.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中建筑方针是( ABC ) A 适用 B 经济 C 绿色 D 美观 ======判断题部分 ====== 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做到减少成本和环境影响,加强城市和郊区的生态完整性,并增强公民的废物回收分类意识对错 9.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有效期为 3 年对错 10.绿色施工评价组织的评价结果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签认对错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绿色建筑与城市环境保护 姓名:龙杰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1103 学号: 110602317 指导教师;魏娜 2014年12月30 日

目录 绿色建筑与城市环境保护 (1)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1) 二、现代建筑遇到的问题 (1)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 (2) 四、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3) 1、绿色建筑与社会环境 (3) 2、绿色建筑与自然环境 (4) 五、环境保护需要发展绿色建筑 (5) 1.绿色建筑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5) 2.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5) 3. 绿色建筑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5) 4.建材的推动 (5) 5.绿色建筑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 (5) 六、绿色建筑的其他环保措施 (6) 1. 水 (6) 2.建筑物中的应用 (6) 七、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绿色建筑与城市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绿色建筑的介绍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结合现在建筑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及可持续发展中绿色建筑的具大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节能的、环保的、健康的、高效的人居环境,它是现代建筑为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它要考虑到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绿色建筑它属于生态建筑,它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是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二、现代建筑遇到的问题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城市化让我们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美好,然而当下社会面临诸多发展带来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这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作为全球最知名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如何减少约占全社会总能耗三分之一的建筑能耗打造绿色建筑的确是个命题。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重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容积率:;绿地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

目录 总则 (5) 1 编制依据 (5) 2 设计原则 (5) 3 适用范围 (7) 1 规划与景观 (9) 1.1 场地规划 (11) 1.2 建筑总体布局 (12) 1.3 场地室外环境 (14) 1.4 场地交通组织 (17) 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19) 2 建筑设计 (26) 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28) 2.2 遮阳设计 (30) 2.3 日照与采光 (30) 2.4 自然通风 (32) 2.5 隔声降噪 (34) 2.6 室内空气质量 (37)

2.8 建筑节材 (39) 2.9 垃圾收集系统 (41) 2.10 创新设计 (41) 3 结构设计 (42) 3.1 总则 (44) 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45) 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50) 4 暖通空调设计 (54) 4.1 差不多设计要求 (56) 4.2 环境爱护与污染操纵 (56) 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57) 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59) 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60) 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64) 4.7 能量计量 (65) 4.8 自动操纵与调节 (66) 4.9 系统运行与治理 (67) 5 给排水设计 (68)

5.2 给水 (71) 5.3 污水及雨水 (75) 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76) 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78) 6 电气设计 (81) 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83) 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85) 6.3 照明节能 (88) 6.4 电能计量 (96) 6.5 建筑智能化 (97)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生态城市及绿色建筑简介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春季刊简介 资讯 国内外前沿报道 评论 科学借鉴与因地制宜发展﹍﹍﹍﹍﹍﹍﹍﹍﹍﹍﹍﹍﹍﹍﹍﹍﹍﹍特约评论员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应注意的问题。认为一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地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应根据国情,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体制建设和机制创新,加强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推广工作。 特约专稿 可持续建筑的挑战与2010年的香港﹍﹍﹍﹍﹍﹍﹍﹍﹍﹍﹍﹍﹍﹍﹍﹍黄锦星在2010年来临之际,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亚洲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快速。如何培育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成为我们最为关键的共识。作为紧凑城市形态的香港正在发展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交通节能方面。这种超高密度的城市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而香港的发展经历可以为其它一些亚洲城市借鉴。香港努力在改善城市可居住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人均的碳足迹,由此作为热带气候下高密度建筑环境的典范。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可持续建筑创新,其中包括政府在空气流通评估和城市气候图上的咨询研究、公众在建筑设计中创建有质量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的努力、近期香港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立。 台湾的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林宪德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8%以上的台湾,建筑的节能减碳政策已成为其永续营建政策的一环,1995年第一次实施建筑节约能源设计法规与技术规范,至2009年前后经过六次强化节能规范的标准与适用范围。1999

年建立了台湾新建建筑物之绿建筑评估系统,又称EEWH-NC系统,并制订《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推出《绿建筑标章》的认证制度,2009年完成都市热岛评估系统EEWH-HI与生态小区评估系统EEWH-EC,2010年即将完成高科技厂房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F以及既有建筑物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B,这些版本将构成一系列更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学术研究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节选)﹍﹍﹍﹍﹍﹍﹍﹍﹍﹍﹍﹍﹍﹍﹍﹍﹍﹍﹍﹍﹍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 低碳建筑已成为建筑界,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对“低碳建筑”并未作出明确科学的界定。要科学地界定低碳建筑需要确定各类建筑低碳排放的标准,同时要建立起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评估办法。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共同认真研究的课题。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邀请建筑界部分专家对住宅区减碳排放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讨论稿提出了“低碳住区”的技术要点,构建原则及减碳评估指标。对住区建筑节能,节水,住区绿化,住区交通以及住区建造期、运行期的许多技术措施提出了量化的计算方法。对住区各个系统的减碳减排放状况提出了评价办法。讨论稿提出的评估框架体系试图为住宅区的减碳计算和评估提出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这是我们看到的国内第一个提出的系统的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这个讨论稿尽管是邀请各方面建筑专家经数次讨论而成,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讨论稿中所确定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对碳排放状况的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既是讨论稿,稿中的论点、公式、方法就可能有不全面、不准确、不科学的部分。这个讨论稿共有5章,核心内容是2~4章。限于篇幅本刊将讨论稿最核心的2~4章全文发表。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美国的创新性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卡桑德拉·亚当斯 本文介绍了一些美国环保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发展前沿的创新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包括普林尼·菲斯克(Pliny Fisk)的原材料实验,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对夯土技术的现代化改革以及戴维·艾森伯

中新天津生态城某学校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0引言 在过渡季节及冬季时,室外空气焓值较低,此时室外空气本身即可视为一种免费的自然冷源,因此,利用好这种免费的冷源将是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空调系统利用室外空气自然冷源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利用室外免费冷源,另一种是通过冷却塔供冷实现。增加新风量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舒适性空调,该方法的优点是无需增加过多的设备,只需要系统新风量可调即可,且随着新风量增加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将有所提高,但一般不适用于工艺性空调系统。冷却塔供冷是通过原有或者新增冷却塔利用室外自然冷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冷水系统。 1冷却塔供冷的原理 冷却塔供冷是指用流经冷却塔的冷却水直接或者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按冷却塔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冷却塔直接供冷和冷却塔间接供冷两种方式。 1.1冷却塔直接供冷 冷却塔直接供冷是在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系统之间设置旁通管道,将流经冷却塔的冷却水直接送至用户负荷侧(空气处理设备),如图1(a)所示。根据采用的冷却塔的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开式水冷式、闭式水冷式、风冷式(空气-水换热器)。风冷式是利用空 气-水换热器,使用风扇强迫室外空气进入带有翅片的空气-水换热器,将空调水系统带出的热量传递到室外空气中达到供冷的目的,如图1(b)所示。这3种冷却塔供冷的优缺点见表1。 (a)水冷式 (b)风冷式 图1 冷却塔直接供冷示意图 空气-水换热器(风冷冷却塔) 原制冷机组 冷负荷 冷却塔 冷凝器压缩机冷负荷 蒸发凝器 收稿日期:2012-05-07; 修回日期:2012-05-20 风冷冷却塔冬季供冷的实例研究 黄培雷, 王 宇, 杨志新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摘要:以北京地区某计量实验室空调系统进行冷却塔供冷技术改造为例,对实际供冷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风冷冷却塔供冷方案既能满足实验室(20±0.5)℃控温要求,又能实现在冬季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源,解决了原空调系统压缩机在冬季频繁启动以及低温时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节约了能源。 关键词:冷却塔供冷; 风冷;节能;计量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TU83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37(2012)08-0024-04 Tower Cooling Technology in a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UANG Pei-lei,WANG Yu,YANG Zhi-x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The improved project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metrology laboratory using tower cooling technology in Beijing is intro -duc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oling tower is studied,which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in the laboratory is controlled within 20℃±0.5℃,problems of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are solved,and als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duced. Key words: tower cooling; air-cooling; energy-saving; metrology laboratory ■暖通与空调 HEATING,VENTILATING &AIR CONDITIONING 建筑节能 2012年第8期(总第40卷第258期) No.8in 2012(Total No.258,Vol.40)doi :10.3969/j.issn.1673-7237.2012.08.007 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 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 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 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内涵既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设计;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应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全面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体现建筑的人文关怀。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应用,人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将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1.1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 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 年内,还要建设400 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2 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以苏州吴中太湖新城为例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以苏州吴中太湖新城为例看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12-31T14:22:21.187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19年14期作者:王浩1 童山中2 [导读] 以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建设为例,重点分析新兴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建设的经验,并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GB/T51255-2017为对照,分析了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所达到的建设标准。 王浩1 童山中2 1.苏州北建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 2.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州 213000 摘要:以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建设为例,重点分析新兴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建设的经验,并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为对照,分析了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所达到的建设标准。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对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坚持绿色建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市;太湖新城 1 概述: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绿色生态城区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于2018年初通过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验收,完成了一个新城市的初始阶段建设工作。验收后城市如何落实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的研究方向。同年度即2018年4月1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正式实施,该标准为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的建设指明了一个方向。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规划陆地30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10平方公里)(见图1)。经过6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核心区(即中心商务区)以东吴郡半岛和湾东片区的开发建设,目前重点建设区域为核心区及核心区以西。 图1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规划 2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中绿色建筑重要性占比为15%,并对绿色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区域内新建建筑应全面按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一星级及以上的标准执行。并以单独章节对绿色建筑提出详细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吴中太湖新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2.1高星级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立城建设之初即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要求,并于2013年申报成功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在后期城市建设过程中自发提高建设要求,将原计划一星级建筑100%覆盖,二星级建筑占比50%,调整为二星级及以上建筑占比100%。 截至本文发稿前已完成绿色建筑二星级申报项目19个,三星级建筑一个。竣工交付的小区有新城郡未来、融创壹号院、天地源太湖颐景、建屋吴郡半岛、永旺梦乐城等;正在建设的有歌林小镇、吴郡幼儿园、吴郡小学、吴郡邻里中心等。申报完成项目集中于图一的吴郡绿岛片区和湾东片区;绿色建筑星级完美完成建设要求(图2)。 因此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对标《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要求,相关条文可得满分。 2.2绿色建筑的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对于城区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并最终决定城区建设的品质,因此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建设过程中对上位规划逐步进行优化和调整,如:提出高绿色建筑星级要求、出台财政补贴制度、提供系统专业技术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尤其是财政补贴制度不仅刺激了入区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同时保障了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投入。 自2013年创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至2018年初针对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项目共完成补贴1100万元,极大的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建设工作。

浅谈绿色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浅谈绿色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1-19T11:44:11.7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1期作者:杨秋云 [导读] 为了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绿色建筑的课题研究上逐步走向完善。本文将论述绿色建筑在人类居住环境中的作用。 柳州市远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市 545000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威胁。并且事实证明,这些都与建筑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绿色建筑的课题研究上逐步走向完善。本文将论述绿色建筑在人类居住环境中的作用。 关键词:住区环境;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概述 1.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种高性能的建筑类型,它着眼于怎样减少环境破坏、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绿色建筑就是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减少材料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更好的场地、更优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高质量的建造、合理运营、及时维修与搬迁,以及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 1.2建筑与环境 人类从穴居走到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创造了今天灿烂的建筑文明。21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的城市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留下了许多问题: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森林滥砍滥伐、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的滥用、废弃物的积累,给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带来了威胁。 绿色是生命之色,是生态系统的本色。建筑是人类为了居住、生活、生产及某种特殊的需要而建造的围护结构。绿色冠于建筑,意在把绿色生命赋予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使建筑和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人类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绿色环境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其中包括人工环境,也应包括自然环境;要自觉地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体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尊重并充分体现环境资源的价值。 1.3绿色建筑的发展 1)国外绿色建筑研究趋向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美、日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受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影响,促使各国意识到自然能源消耗最多的建筑也应是可持续的,建筑能耗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节能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节能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几十年来,绿色建筑从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已逐步趋向成熟。 2)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中国一直注重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作为关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国家一直给予极高的重视,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①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准确认识,往往把绿色建筑技术看成割离的技术,缺乏整体整合和注重过程行为落实等更深层次的意识。在行业中尚未形成制度,成为自觉行动;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确实施,绿色建筑的影响力未能发挥出来。 ②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首先部门规章和奖励政策力度不够,导致开发企业对绿色建筑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主体分离,不能调动开发企业兴建绿色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出现了绿色建筑“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其次绿色建筑主管各部门尚未能协同工作,尚未提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有效的公共政策。 ③缺乏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绿色建筑在世界各国已经收到不同程度的关注,有的已经取得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但在国内缺乏多层面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组织结构,对国际的成功经验、技术、信息和政策,不能进行及时、系统、广泛的交流,缺乏组织相应的国内国际方面的学术研讨和培训。 ④缺乏广泛的社会普及宣传。对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无明确的案例分析,带给群众和开发商的实际利益无明显量化体现,无法发挥市场的推广作用。 2.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居住区 人类聚居学发展至今,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研究的焦点。“绿色建筑”体系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义人类住区模式,试图寻找最适合人类及人类环境的住区模式。 归纳国内外学者对以“绿色建筑”体系为前提的可持续住区的阐述,总结为以下几条原则: 1)整体有序原则 即依据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从随机到有序并趋于稳定的特征,在住区规划中着眼于全局,以防止系统的无序和混乱。 2)循环再生原则 即依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再生、多次利用的原理,在住区的建设中要建立和完善这种循环再生机制,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3)反馈平衡原则 即依据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发展过程既受到某些限制因子的制约,又受某些有利因子的促进来保持生态平衡的原理,在住区建设和使用中,注意运用信息反馈机制来进行调节控制。通过正反馈的强化作用,是系统的发展不断趋向生态平衡的目标;通过负反馈作用,又不断地调整系统内部的良性运行机制,进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4)层次阶跃原则 即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有不断扩展起生态位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趋势,在住区系统中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住区系统上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商机与挑战:可持续城市发展之绿色建筑

商机与挑战:可持续城市发展之绿色建筑 拉尔夫·万查福特(Ralph Wahnschafft):可持续城市发展要保护与振兴并存(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可持续发展司高级官员) 拉尔夫·万查福特 城市应该尊重自然,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资产,整合环境问题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并加快转型可持续发展。他们应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和促进绿色制造。城市和市民应该携手共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人与环境也应该和谐共存。 有关于可持续城市的发展上,采用综合规划和管理等方式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能促进建设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上可持续的社会。在这方面,需要对城市发展和人类住区采用整体方法,做到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并优先开展贫民窟改造和城市复兴工作。我们承诺努力提高人类住区的质量,包括在消除贫穷背景下改善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人人都获得基本服务、住房和流动能力。此外,还应认识到需要酌情保护人类住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振兴历史街区,修复城市中心地区。 在制定可持续城市远景方面,从启动城市规划直至振兴老城市和老街区,政府都应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在建筑物管理方面采纳提高能效方案,以及发展适合本地的可持续运输系统。 任志强:绿色经济不该只有开发商在做(华远地产(600743,股吧)董事长) 任志强 绿色经济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大家都把焦点放在开发商身上,国际上从来不是开发商做节能的,都是建筑商、材料商做节能。中国恰恰相反,在材料和其他问题上都不行,标准过低,是开发商在努力做节能产品。但要做绿色低碳的节能建筑,材料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那成本就较高。 目前,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经济的困难也在于投入较大,产品支付成本高于一般成本,因而难以被社会接受。 要发展绿色经济,应该是每个企业应该承担的职能,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仅仅是生产节能建筑材料的企业和生产节能设备的企业。此外,政府也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和鼓励企业做节能。比如,在美国购买绿色标准的房子,马上给优惠和补贴,这就解决了节能房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等问题。 倡导绿色建筑,精装修也是表现之一,华远地产90年代初就开始做精装修房,

绿色建筑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评价表中的一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项目绿色建筑评分为58.86分。根据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各控制项评分权重如下: 本建筑绿色建筑评分见下表: 指标类 别 标准条文 分值设定得分 分 值 权重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 制 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 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控 制 项 不 打 分 ︹ 下 同 ︺ - -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 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 标准。 - - 评 分 项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8 0.17 1.36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5 0.17 0.85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 0.17 0.68

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 0.17 0.68 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4 0.17 0.68 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4 0.17 0.68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2 0.17 0.34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5 0.17 0.85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2 0.17 0.34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3 0.17 0.51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5 0.17 0.85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 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 0.17 0.51 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 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4 0.17 0.68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 制,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 2 0.17 0.34 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3 0.17 0.51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 制 项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 文的规定。 - - - 5.1.2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 气加湿热源。 - - - 5.1.3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 - 5.1.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 - - 评 分 项 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 进行优化设计。 3 0.19 0.57 5.2.2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3 0.19 0.57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规定。 6 0.19 1.14 5.2.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 限定值的要求。 4 0.19 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