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华东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后工业社会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策略研究

后工业社会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策略研究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1期(总第20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2021General.No.205收稿日期:2020-11-18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SX2020—04YB )(QSX2020—01YB )作者简介:侯庆海(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研究员,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背景与意义(一)实施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早解放的区域,由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重工业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区域内建立了众多大型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钢铁、机械、化工、煤炭产量都位居全国前茅。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计划经济时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东北地区的发展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不适应性,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相较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而言,其竞争力和创新力也明显不足,为此在2003年针对上述问题,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规划。

(二)实施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以沈阳为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优厚的外部资源,同时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全面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战略基础[1]。

1.理论意义在当前后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虽然重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此如何在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下确保重工业的稳定发展是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现阶段推动东北地区以及国家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押题-东北振兴

押题-东北振兴

东北全面振兴最近的重磅会议,让东北全面振兴再次登上新时代发展的舞台,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走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同时还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格局的考点。

如何打开东北全面振兴的“大门”?就必须在产业升级的方向“做足文章”。

这也正是领导人谈话中提到的: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今天就围绕此重点详细展开谈谈,赶紧点赞+收藏,接下里的内容你在考场一定用得到。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重视东北的振兴?振兴东北战略,绝不是第一次出现。

这一重大战略已经有20年的时间,从2003年提出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首次指出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到如今“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20年,从拉开序幕到全面铺开,如今新时代发展步伐与日俱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的放矢,新发展格局成为了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稳定器”,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开启了新篇章。

——东北全面振兴,等的恰恰是这样一个时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北的全面振兴更具科技创新的技术与水平、更具稳定的经济市场环境、更具振兴的战略方向指导和目标。

可以说这就是东北振兴的“机会”。

为什么要振兴东北?在这里就要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世今生”。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可以说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建国后,我国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这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也在日益凸显,这就导致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技术和设备老化、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需发展等。

可以说这是东北振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除此,东北地区拥有非常好的资源条件、巨大的存量资源,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明显的科教优势、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反思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反思

智库时代 ·141·智库观察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反思吴 宪(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辽宁铁岭 112000)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健全贡献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我们重温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中得到经验和教训,进而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再创东北辉煌。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贡献;历史反思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3-0141-00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为整个东北是最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这一政策落实的范围之广大,持续的时间之长久,是有目共睹的。

故而我们一定要有恒心、有决心打好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回顾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这段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贡献是相当大的,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离不开这段历史的经验和启迪。

新时期,要认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历史反思,以促进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为了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东北地区投入大量的人才、物资和金钱,打造了以重工业为标志产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从“一五”计划实施开始到1990年左右,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并获得了“共和国长子”这个耳熟能详的称号。

可以说,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贡献,也就没有中国工业辉煌的现在。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构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十分严峻,生产力的发展不但非常落后低下,而且其分布也很不均衡,基本占国家半数以上的重工业资源都聚集在东北地区。

由于国内物资紧缺,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紧张,这些都迫使中国要尽快恢复生产建设,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体系框架,因为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的经济支柱之一,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繁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成就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就。

在1950年代初,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得到了大力发展,包括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重要工业基地迅速建设起来,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52年,东北地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全国的13%,成为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取得了在重要工业领域的突破。

比如在航空工业方面,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生产国产飞机,为中国自主研发飞机奠定了基础;在重型装备制造方面,大连重工业区建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造基地,为当时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就为东北地区奠定了工业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前面临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单一化,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外流加剧,产业转型困难等方面的挑战。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单一化严重,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等产业,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乏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

70浅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优势(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松原 138005)[摘 要] 本文从东北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性以及党中央所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 历史优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7年8月2日, 国务院发布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战略重点;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28条意见;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不仅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继开发大西北以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

这些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

可见,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已经具备。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势。

一、雄厚的工业基础。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始自20世纪初。

当时沙俄、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在东北地区搞了一些工业。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也搞了一些工业(其中军事工业占了很大成分)。

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开始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大工业项目中,有52项摆在东北。

自建国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我国工业的许多“第一”都源自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机电工业的主要基地。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
备制造业 重要 的研 发基地 。经过 不断 努力 , 目前 黑 龙江
1 .企业改革滞后 , 包袱较 重 东北既是 国家 计 划 经济 体 制最 早 的入 围者与 受 益 者, 也是在国家计划经 济 向市 场经 济转 型过程 中最 迟退 出者 , 因而受计划经济影 响最深 , 其改革 开放的 步伐 落后 于其他地 区 , 囿于传统体 制的束缚和沉重 的历史包袱 , 难 以适应市场变化 , 造成 了国有企业改革滞后 , 市场化 程度
随着我 国市场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 深化 , 黑龙 江省装备 制造 企业改 革滞后 , 包袱 较 重 , 整 体技 术水平在低 位徘 徊, 并 面临下行 压力 , 同时企 业技 术创 新能 力弱、 产 业分 工体 系不合 理、 科 研人 员流失严 重、 人 才结构 失衡 的 瓶 颈也制约 着其发展 , 提 出加快体 制和 机制 创新 , 鼓 励优 势企 业做 大做 强, 优 化产 业 布局 , 实现 产业集 群发
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 规划 》 , 国家对装 备制造的扶植 力度

重型装 备设计 、 制造领域 已经有了较大程 度 的提 高 , 一些 关 系国 民经济安全 的重 型技 术装 备产品 已经 达到 国际领 先水 平。累计为全 国提供 了 1 / 3的电站成套设 备 , 1 / 2的 铁路 货车 ; 为北 京奥运 、 青藏铁路 、 西 电东 送南水 北调 、 西 气东输 、 神 舟飞船等 国家重点 工程 提供 了 大量 的重 型装 备 和 国防设备 。 目前 , 黑 龙江省 在发 电设 备 、 矿 山设备 、
造业产业调整 和振兴 规划》 及《 黑龙江省 “ 十二五 ” 规划 》 中都 明确着力发 展现代装备制造业 。 ( 二) 黑龙 江省装备 制造业发展 的劣势

(青岛专版)地理总复习八下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实战演练

(青岛专版)地理总复习八下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实战演练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实战演练(2017·济宁中考)读“东北部分城市降雪初日期、降雪终日期和最大积雪厚度的分布图",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四城市雪期(从当年降雪初日期到次年降雪终日期的天数)长短和最大积雪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2.对东北三省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B.水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017·泰安中考)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地形平坦,黑土广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B.乙处是我国南、北方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C.丙处为松嫩平原,是我国甜菜的主要产区之一D.甲地区的年降水量比丁地区少,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4.丙所在地区图中两城市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A.以石油、机械等重工业为主B.以采矿和木材加工工业为主C.地处东北地区西南,工业落后,结构不合理D.工业转型快,结构合理,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5.(2017·长沙中考)山脉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是()A.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B.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C.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D.中温带与暖温带分界线6.(2017·广东中考)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劳动人民按节气安排生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玉米、高粱等)”,是()地区民间谚语。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2017·广东中考)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高粮食安全性,稳定粮食价格,我国实施了粮食储备战略。

下图为“我国中央储备粮食直属库数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9題。

案例1 -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案例1 -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案例1、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1.1区位条件1.2产业基础(原有基础)1.3存在问题(改造动因)2、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历程2.1改造措施2.2改造效果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经验或教训1、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东北的资源比较丰富,后来在一五计划中,东北产生了诸如一汽、鞍钢等国营大厂,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后来随着沈飞等高科技产业在东北落户,进一步奠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方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出现经济滑坡,传统产业衰退,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并伴生了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

1.1区位条件东北地区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土质以黑土为主,有作为农业区的天然优越条件。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

此外,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

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重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拥有的矿物和其它自然资源是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特别密集的资源投入,推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

区位优势条件如下:(1)地理优势。

东北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既沿海又沿边,毗邻日、韩、朝、俄、蒙等国,并都有往来,便于沟通和交流。

华北是东北的腹地,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大后方。

同时,与环渤海经济区相连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密度较高,现代化运输方式比较齐全,交通运输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华东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现在正在忍受转型升级的阵痛。

生产装备滞后于企业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性因素,需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做支撑。

沈阳市和杭州市是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典型代表城市,比较两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七年间的统计年鉴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杭州市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沈阳;杭州;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2-0066-06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装备制造业具有的高回报、低污染等良好的产业属性,使其成为振兴经济的良好选择之一。

根据我国的统计分类,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七大类。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东北地区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基地。

从“一五”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1]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也一度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华东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领域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比起步晚很多,而且政府投入与重视程度明显不及前者。

但是依靠市场的力量遵循市场规律成长起来的装备制造业,近几年来也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对于沈阳市和杭州市来说,发展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兴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阶段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同时由于两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以及各自拥有的特色,可以为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互借鉴,促进两个地区的优势互补。

一、杭州市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一)工业总产值总体来看,2006年沈阳市和杭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699.03亿元和2823.12亿元。

2009年是一个拐点,2009年之前杭州市的工业总产值略高于沈阳市,2009年之后沈阳市迅速上扬。

2009年沈阳市的工业总产值为3884.67亿元,而到了2012年迅速增长到了6202.30亿元,增长了59.7%;而同期杭州市则从3438.23亿元增长到4823.93亿元,增幅仅为40.3%。

对于沈阳市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其形成多大的冲击,这主要是源于政府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大力扶持与投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四万亿”的救市政策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而对于杭州市来说,2009年各行业的数据都比较低迷。

其中,增幅最大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也只有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甚至下降35.5%。

可以看出,杭州装备制造业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的话,沈阳市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4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要高于杭州市。

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都是东北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沈阳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从2006年到2012年,沈阳市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4个行业的增幅分别为341.16%、263.96%、243.19%、221.27%,同期杭州市的增幅仅为67.73%、98.86%、118.69%、173.81%。

而杭州市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2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要高于沈阳市,在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杭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16.9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46.78亿元,而同期沈阳市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4.11亿元和70.58亿元,相比较来说杭州市在这两个行业发展的更好一些。

但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杭州市发展得并不是很理想,甚至一度出现萎缩的现象,2008年萎缩了18%,2009年比2008年还要严重,萎缩了24%,说明杭州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

(二)经济效益指标的比较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资金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对企业全部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又称“资产报酬率”。

它是衡量企业对所有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的指标。

所以本文采用资金利润率来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我们所要考察的时间范围之内,沈阳市的整体表现好于杭州市,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势头;而杭州市各个行业的资金利润率表现都比较平缓,增长幅度比较有限。

其中,2012年,沈阳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一度达到20%,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也几乎达到了15%。

总的来看,沈阳市在装备制造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要大于杭州市。

从统计数据上看,杭州市7个分行业的资金利润率从2006年到2010年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而到了2011年7个分行业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同时,2010年到2011年企业数量也出现明显回落,2010年的装备制造业数量为3441家,2011年的企业数量为2169家,跌幅比例达到37.0%,而数据显示,在这一拐点上,沈阳市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2010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总数为2406家,2011年的总数为1887家,跌幅比例仅为21.6%。

这是由于2007年2010年的统计范围为年销售额500万及以上的企业,而2011年的统计范围为年销售额2000万及以上的企业,这反映了杭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在500万和2000万之间的企业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当把这些企业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后,资金利润率出现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企业相比于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的资金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也是杭州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小而专”状况的体现。

而且到了2012年杭州市的资金利润率回落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说明杭州市这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并没有找到突破口来实现规模经济。

沈阳市的平均企业规模要大于杭州市的,但资金利润率也保持相当高的态势,说明沈阳市在大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上是高于杭州市的。

(二)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夯实发展基础第一,大力推进引进“海外工程师”工作。

大力引进优秀“海外工程师”,有利于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研发、新产品设计制造、新材料技术开发,有利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企业加强自身研发人员的培养。

要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实现“制度留人”,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实行人才的股权分配制度,逐步建立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

第三,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聚集,将高校科技人才变成企业研发创新的主力军。

要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支持高校教师向企业流动。

高校科技人员在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

第四,加强技术工人的供给。

加大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支持力度。

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合作企业可以积极申请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培训基地,也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大型企业、重点院校,建设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

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完善各项人才制度。

(三)政府市场统筹兼顾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力量。

在一个产业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各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要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此时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就能很快地扩大规模,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快速成长。

比如二战之后的日本政府实行的“产业赶超计划”,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经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日本迅速缩短或消除了与美欧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国民经济也很快地从战败之后的萧条中恢复了过来。

但从长期来看,当市场越来越成熟时,政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点和盈利点,否则很难长久地生存下去。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尤其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抓住高端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种不同的力量,这样才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1]杨文利.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J].经济研究参考,2005,(91).[2]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杭发改规划[2012]12号.[3]刘志中.再工业化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责任编辑魏亚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