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王楚怀1 卓大宏1

摘要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0.01)及准则效度(r在0.8~0.9间,P<0.01),内容及结构基本合理可行。结论:该量表可用于评价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及研究。

关键词 颈性眩晕;评估;效度;信度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ymptoms and f 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WANG Chuhuai, ZHUO Dahong//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1998,13(6):245~247

Abstract 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s of patients w ith cervical vertigo(CV). Method:With reference of the related liter ature about r ehabilitation evaluation,a scale called Evaluation Scale f or Cer vical V er tigo w 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 he clinical material of179cases of pat ients w ith CV.T he scale comprises five parts,namely,vertigo,pain on neck and shoulder,headache,activit ies of daily living,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For each par t5deg rees were ranked.T he full score for the scale is 30.46patients w ith CV were measured using this scale to investig ate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Result:With preliminary test,t he scale w as demonstr ated with fairly g ood criteria validity(0.6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 edicine,T he A ffiliated First Hospital,Sun Yat-sen U ni versity of M edical Sciences,Guangzhou,510080

Key words Cerv ical v ert igo;Evaluatio n;Validity;Reliability

颈椎病表现复杂,分型繁多,各型症状不尽相同,疗效评定相当困难。目前除脊髓型颈椎病有初步的评定方法与标准外 1 ,其他各型颈椎病缺乏统一的、量化的评定标准与指标。文献所见评定方法都是根据患者症状改善与生活、工作恢复的情况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或优、良、可、差等级别,各家标准不一,可比性差,影响了研究与学术交流。进行疗效评定的量化的研究,已成为颈椎病研究领域的动向之一 2 。

颈性眩晕发病率高,诊治棘手,多数患者深受其苦,影响生活和工作。据文献报道 3 ,国内颈椎病发病率约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可多达半数以上;有学者研究发现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有50%为颈性眩晕;国外有学者提出,在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50%以上与颈椎病有关。由于颈性眩晕的表现多为主观性症状,疗效评定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的评估量表。本研究尝试从颈性眩晕入手,探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状况的量化评估方法,借以推动颈椎病评定研究工作的进行。

1 量表的制订

1.1 临床统计资料

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康复医学科,广州市中山二路58

号,邮编:510080

收稿日期:1998 06 13

245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王楚怀,卓大宏

统计分析了179例颈性眩晕病人的主要症状,前几位为眩晕或头晕(占100%)、颈肩痛(占93%)、头痛(占71%),其余的依次为恶心、睡眠差、视物模糊、耳鸣、心悸、记忆力减退、手麻等。问卷也显示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前三位症状为眩晕或头晕、头痛、颈肩痛,其中眩晕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项,其影响大小取决于眩晕发作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三个因素,尤其是发作的严重程度。1.2 量表的内容和标准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遵循康复评定特点:侧重于生活、工作、社交等综合功能的评估,多采用指数法和量表法等 4 ,参考了国内 2 及国外 5,6 学者对颈椎疾患评定所用方法及提出的建议,为突出重点,尽量简化,只选取眩晕(包括头晕)、颈肩痛、头痛作为症状方面的评估项目。功能方面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影响的情况。心理方面主要反映患者病后的抑郁、焦虑、担心等。各项的分值比例按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的大小分配。这样,该量表包括五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全表满分为30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量表具体内容详见附图。使用时将附图中各项的得分删去(不让患者知道评分方法),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填表,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前划 (详见附图)。

2 量表可行性的初步检验2.1 评估对象

颈性眩晕患者46例,男15例,女31例,平均年龄49岁(29~65岁,SD=11.30)。病程15天~20多年,平均病程47个月。2.2 检验方法

由于本量表结构及内容均较简单,故仅对反映其度量准确性的准则效度(criterion validi ty)及反映其度量稳定性的再测信度(test -retest reliability)进行初步的检验。使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附图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2.2.1 效度的检验:由于没有任何标准量表或参照资料,给效度的检验造成困难。本研究采用如下方法:先后共3次对患者进行症状量表评分(治疗前两次,相隔1周;治疗结束后再评一次),每次评分后要求患者仿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给自己的综合症状评分,称自评分。以3次自评分作标准,分别与3次的量表评定得分总分比较,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用于粗略表示量表评估结果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之间的接近程度。

2.2.2 信度的检验:在第一次评估后,患者进行有关检查,不给予任何治疗,相隔1周后,由同一医师用同一量表对相同评估对象再评估一次,对前后两次疗前评估结果各相应项目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其相关系数,用于反映两次评估的结果变动情况,或稳定程度,称再测信度。

246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3卷第6期

3 结果

3.1 效度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三次量表评分结果分别与患者自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三次都显示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2,0.8526,0.8737,并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 001)。

3.2 信度检验结果:所有的病人都进行了相隔1周的两次治疗前评定,期间未经任何治疗,将两次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各项的症状积分均显示了较高的正相关性,且都具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症状总积分的相关系数尤高(附表)。

附表 两次量表评分各项相关系数(信度系数)

项 目相关系数(r)P

眩晕积分0.8700<0.001

颈肩痛积分0.6146<0.001

头痛积分0.7286<0.001日常生活及工作积分0.8586<0.001

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0.6557<0.001症状总积分0.9009<0.001

4 讨论

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及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依据。目前,可以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或致残的疾患,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的康复评定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以主观症状为主要表现或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的疾患的康复评定难度较高,也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作为一种尝试,选择以主观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颈性眩晕,探讨其评估方法。

4.1 关于量表的效度

效度指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或 金标准 (gold standard)符合的程度,也即正确反映所测量内容真实情况的程度。严格地讲,应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准则效度(criterion v alidity)及构造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等方面。因本量表较简单,故仅对准则效度进行检验,评价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的接近程度。本表前后3次的评分结果与相应的3次病人自评分比较,说明所评估的结果较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4.2 关于量表的再测信度

信度指反复测量同一对象,各次结果的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检验复测信度,通过对患者相隔1周的两次疗前评定的比较进行评价。两次症状总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9009(P<0.001),其它项的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有学者提出 7 ,相关系数在0.9即很满意,在0.8以上还可以,在0.6以下就不太可信。以此标准,本量表的信度属于可以接受。说明本量表有一定的稳定性。4.3 关于量表可行性

本量表有可以接受的效度和再测信度,虽未对灵敏度进行探讨,因量表中每个评估项目均分为5个等级,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变化,使用过程也证实如此,故有一定的灵敏度。内容及分值比例体现了临床大量统计资料的特点,同时也遵循了康复评定的原则,反映了患者躯体的不适及生活、工作、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状况。同时,本量表尽量简化,突出重点,内容及结构安排基本合理。一个良好评定方案必需具备可信性、有效性、灵敏度及简便易行等特征 7,8 。从这一角度看,该量表基本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该量表基本合理可行,可试用于评价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当然,由于该量表是首次尝试,没有 金标准 ,而且样本不大,使用时间短,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 参考文献

1 孙宇等整理.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

志,1993,31(8):472.

2 姜宏,施杞.颈椎病疗效评定的探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1996,4(4):50.

3 王楚怀.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12(4):190.

4 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4-

15.

5 Karlberg M,M agnusson M,M almstrom E-M.Postural and

symptomatic improvem ent after physiotherapy i n patients w ith dizziness of suspected cervical origi n.Arch Phys M ed Reha bil,1996,77:874.

6 How ard Vernon,Silvano M ior.T he Neck Disability In dex:

A Study of Reli abili ty and Validi ty.Journal of M 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1991,14(7):409.

7 吴宗耀.康复评定的意义和原则.中华理疗杂志,1992,15

(2):109.

8 Wade DT,et al.Stroke:A Crit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Treatment,and M anagement.London:Chapman and Hall Ltd,1985.

247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王楚怀,卓大宏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

眩晕症(资料大全)

对于眩晕的病因有周围性的:梅尼埃症,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等;中枢性的病因有:脑血管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桥脑和延脑梗死;颈椎病;颅内占位病变,如听神经瘤,脑干肿瘤及小脑肿瘤等.对于眩晕的病人处理: 1.一般处理,眩晕病人须卧床休息,呕吐明显的患者须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考虑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对症处理,如地西泮等. 2.对症处理,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血管扩张剂,如地巴唑,西比灵等;抗组胺药,如晕海宁等;抗胆碱能药:东莨碱等. 3.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1.眩晕者应保持安静,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精神紧张等.饮食宜清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眩晕由颈椎病引起者,睡眠时要选用合适枕头,避免长期低头工作,要注意保暖. 3.眩晕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者,要经常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控制饮食及血脂,饮食宜清淡,情绪要稳定. 4.眩晕由贫血引起者应适当增加营养,可应用食物疗法及辅助药物治疗. 眩晕的辩证施治:实证①风火上郁:症见眩晕且痛,治宜火郁发之,用川芎茶调散加味. ②阳升血热:症见目眩头晕耳鸣,肢节麻木,口舌糜烂,肤腠瘙痒,肩背掣痛,形体日瘦,脉弦小数等.方用清泄络热方(羚角,元参心,鲜生地,连翘心,竹叶心).⑧痰火上扰:症见头眩,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兼见舌干,痰多,脘中不爽,脉左浮弦数等.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温胆汤加减.④胃虚痰滞;症见头痛眩晕,咯痰咳逆,或吐清水.胸痹壅塞,汗出恶热,肝麻等.治以和胃化痰为主,佐以平肝,用二陈汤加白术,白蒺藜,钩藤,天麻等.⑤血瘀络阻:症见头旋耳鸣,麻痹,足寒,微呕,便涩,月经闭阻等.治宜祛瘀平肝,方用血络方.??? 虚证①营虚风动:症见头眩耳鸣,目珠痛,心悸,腰膝酸软等.治宜辛甘化风,养血熄风之法.方用养血熄风方.;②阴虚阳升:症见晕厥,烦劳即发,耳鸣不寐等,冶宜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液,用熟地龟板方(熟地,龟板,牡蛎,天冬,萸肉,五味,茯神,牛膝,远志,灵磁石).⑧阴阳两虚:症见神志不清,目旋形寒,治宜补肾中之阴阳,用八味丸,④气营两虚:症见头晕肢冷,食下少运,治宜甘温益之,用二陈汤加菟丝子,当归,如便血后头晕耳鸣,肉动肢麻,治用三才汤加味(熟地,五味子,人参,茯神,龙骨,牡蛎,天冬,湘莲).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7972084.html,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作者:周婷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12期 周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中医药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相关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曾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周六下午 星期一的神经内科诊室迎来了两位眩晕患者。 张阿姨,58岁,平时身体挺健康的,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近3天来,每次 睡觉时,她一向左侧翻身就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天天如此。张阿姨不禁犯起嘀咕:该不会是中风了吧?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了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经过问诊和专科的体检,初步判断张阿姨的眩晕不是中风引起的,而是耳石症,经过手法复位和中药的运用,张阿姨的眩晕症状当场消失。 另一位就诊的刘爷爷,78岁,眩晕一周,感觉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他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休息休息就能缓解。可是一天早上,刘爷爷一起床,突然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也不能吞咽了!老伴陪着他来医院一做颅脑磁共振,竟是脑干的梗死急性期!被医生急忙送进了病房。 同样是眩晕,患者家属就不明白了:刘爷爷晕的症状不如张阿姨那么明显,为什么病情却反而更严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老年人的眩晕症。 其实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会经历眩晕。眩晕更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神经内科和五官科门诊的“常客”,该症状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发病总数的30%,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与耳部或前庭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症状相对更为明显。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可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并能自行缓解。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来明确下眩晕和头晕两个概念。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但很多患者将其混为一谈。广义的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相当于我们所特指的“眩晕”,其特征症状是具有明显的自身或外物旋转感,常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假性眩晕就是我们常说的“头晕”,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症等,都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

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颈脊髓血管畸形、寰椎钩环畸形等其他疾病也可导致眩晕。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为 4 段,第 1 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 C7横突、C7、C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第 2 段为 C6横突孔上升至 C2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 3 段为 C2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 Pacin 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第 4 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其上有脑桥支支配前庭神经核及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 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是交感型颈椎病。以往颈椎病分类中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我院临床实践中真正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极为罕见,一般归纳入交感型颈椎病。它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 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流行病学 占末梢前庭疾病的20-40% 10.7-64/100,000人群 占老年人群的9%,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1或2~1 发病原因 BPPV多数病因不详,属于特发性原因(50%-70%)。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 致耳石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患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正常对照组仅为4% 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发病机制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Schuknecht 提出的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 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 嵴顶结石症的特点 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 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 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 发病机制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转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发生移位,牵拉壶腹嵴,使该半规管的神经元 放电增加,引起眩晕及眼震。 管结石症有以下特点

眩晕症

眩晕症 百科名片 眩晕症(Vertigo),发作时的特征是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甚至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要注意的一点是,眩晕症通常反映出前庭部位的病变,它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个疾病。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目录[隐藏]

眩晕症。另外一种说法是,中耳长出一条小通路达到内耳,影响左右两边的压力差,造成眩晕症。 2.梅尼尔氏症(Meniere’s disease): 至今仍是一个充满迷样般的疾病,由解剖学的证据已知梅尼尔氏症的主要病变在于,不明原因的内淋巴局部水肿,听神经及半规管细胞被破坏。病人会感到耳鸣、耳朵胀痛、听力丧失、眼球振颤。发作呈现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后逐渐缓解。尔后的数个月内不定时的发作,每发作一次,听力就丧失一些,最后可以完全耳聋。 3.急性迷路炎(Acute labyrinthitis): 急性迷路炎常与病毒感染有关,这样的情形通常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再来就是缓慢出现的晕眩,大约再过三天后出现最严重的晕眩,之后大约三到六周的时间会慢慢复原。 4.耳毒性物质或药物(Ototoxins): 某些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因病人体质关系,使用后就会造成暂时性听力丧失,眩晕症也是其中一个症状,通常停药后可以恢复。 5.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这是第八对脑神经的良性肿瘤,脑部的肿瘤不管组织学上是良性或恶性,只要会压迫到重要的神经造成神经学症状就是不好的肿瘤。刚才提过,前庭部位的神经网路相当复杂而重要,因此,压迫听神经,就会造成听力丧失,压迫前庭,就会造成眩晕症,压迫小脑,就会有平衡感失调的症状,如果侵犯小脑与桥脑交界(cerebellopontile (C -P) angle),许多脑干的症状就会出现。一般来说,肿瘤性疾病所造成的症状会随着时间越来越严重,开刀的困难度也越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造成的后遗症越小。可惜的是,通常病人等到有症状的时候,肿瘤多半已经很大了。 二、中枢神经疾病 1.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 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渐进性去髓鞘的可怕疾病,若影响到前庭神经,就会造成眩晕症,此外,也会影响许多脑干部位神经的病变及相关症状,视神经的病变相当常见。起初疾病发作后会缓解,但是往后每发作一次,病人的状况就越差,缓解也不会回到原来的状况,病程呈现阶梯式下降的曲线。 2.椎底动脉循环障碍(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 这种类型的眩晕症是因为脑部血管循环障碍所造成,所以发作的时候,偶尔会伴随着类似中风的相关症状,例如语言障碍、视觉障碍、感觉神经麻痹、肢体无力或麻痹等等。若症状在一天内缓解,称为阵发性缺血性脑中风(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 IA)。若症状轻微,数分钟缓解,只能下椎底动脉循环障碍的诊断。 3.中枢神经药物(Central acting agents) 许多中枢神经抑制的药物,过量服用就会导致眩晕症。适当的药物浓度监测是必要的。其他和眩晕症很类似的昏厥、头晕、头痛等等症状在医学上都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人常常在求诊的时候,混用这些症状。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简介 病因 眩晕的病因 由眼动、前庭、本体感觉等系统传人外物及自身的动静态方向信息,经中枢神经相应部位整合协调处理后,而达到视线稳定、姿态及空间方位感正常的平衡状态。如其结构或功能受损,则可导致眩晕。 (一)前庭源性疾病 (1)外周性:多由耳部疾病引起,如中耳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又称耳源性眩晕。 (2)中枢性:为前庭中枢段结构病损所致,如脑干、小脑部位的炎症、肿瘤、血管病、颈椎病为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 (二)非前庭性疾病 (1)眼源性疾病:急性眼肌麻痹、青光眼、屈光不正、Cogan综合征等。 (2)本体感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脊髓背索病损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3)其他:躯体各系统病损影响其相关功能亦可表现头昏。因多无旋转感受而称非典型眩晕。 常见疾病: (一)听神经瘤 第Ⅷ对脑神经的这种肿瘤可以导致轻度的、间断的眩晕和单侧的感觉神经听力丧失。其他的表现包括耳鸣,枕骨下疼痛以及脑神经受压所致偏瘫。 (二)良性体位性眩晕 这种疾病是由于半规管中碎片引起的眩晕,随着头部运动持续几分钟。这种类型的眩晕通

常是可以通过控制体位来治疗的。 (三)脑干局部缺血 这种疾病可以产生一种突然的、严重的眩晕,可以是间断的和持续存在的。伴随临床表现包括共济失调、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眼球震颤、眼球向一侧运动障碍。轻偏瘫和感觉障碍也可能出现。 (四)头部创伤 头部外伤后可以出现持续性的眩晕,常伴随有本能的或是体位性的眼球震颤,如果颞骨骨折,可出现听力丧失,伴随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水平下降,行为改变、复视,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运动或感觉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增高也是可能出现的。 (五)带状疱疹 第Ⅷ对脑神经感染可以突然出现眩晕,伴随面部麻痹、疱疹侵犯耳道可以出现感染侧听力丧失。 (六)迷路炎 内耳感染也可以出现严重的眩晕。眩晕可以持续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或者几年。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进展性的听力丧失和眼球震颤。 (七)梅尼埃病 这种疾病因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突发性的眩晕,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不可预料的周期性发作的严重眩晕和不稳定步态可使患者摔倒。疾病发作时,任何头部和眼部的突然运动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八)晕动病 本病由节律性、移动性运动所引起的以晕厥、恶心、呕吐和头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九)多发性硬化症

眩晕病的诊断及建设

眩晕的诊治 眩晕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也是疑难病症。眩晕的发生涉及到内耳前庭系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等,机理复杂,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不易取得重要突破。尽管如此,国内外专家经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给广大眩晕患者带来希望。 眩晕的发病情况: 眩晕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继头痛之后的主诉最多的症状,位居医院门诊的第二位。眩晕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人群的4.9%,发病率约为1.4%,其中最多见的是周围性眩晕﹝1﹞,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多的一种约占所有眩晕症的1/3。BPPV的终生发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2﹞,按照这个比例率推算,北京人口1500—2000万,每年约有10万人发病,全国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近800万人发病。 眩晕涉及到各个学科,内、外科约占5%,耳鼻咽喉科门诊约占15%,神经内科和骨科也占15%左右。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眩晕,老年人几乎一半以上有眩晕。Anderson报告,眩晕占老年门诊的81%—91%﹝3﹞。 (眩晕的国内外统计:BPPV 34.3%、老年性共济失调 20%、梅尼埃病 5.9%、体位性低血压 5.9%、广场恐怖症 5.7%、前庭神经炎4.3% 、偏头痛性眩晕 3%、多发性硬化 1%、帕金森病 1%、非前庭源性平衡障碍 0.7%、听神经瘤0.4%、耳毒性药物所致眩0.1%) 眩晕的目前诊治 近些年来,眩晕性疾病最重要的研究进展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该病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的突破:一是认识到BPPV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眩晕性疾病的1/3;二是复位治疗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法复位治疗可以达到90%以上的疗效,复发率只有4—7%。也就是说大概有1/3的眩晕患者可以得到立竿见影良好的治疗效果。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诊断依据:1、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 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2. 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一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3. 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符合以上任何一条为可疑诊断。对于可疑诊断者根据条件可进一步行甘油实验、耳蜗电图、耳声发射及前庭功能检查。 4.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目前的治疗:主要控制眩晕,保护提高听力。急性发作期—对症处理,镇静,减轻水肿:利尿,脱水,改善微循环。静止期,生活饮食控制:低盐,锻炼,调节情绪,激素治疗,Meniett正压脉冲治疗,内淋巴囊手术,化学切除,前庭神经切断术等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周围性眩晕的32%,治疗有效率90%以上;梅尼埃病占周围性眩晕的26%,治疗有效率90%以上,其他相关的眩晕可相应对症处理。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之欧阳歌谷创编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医临床路径 欧阳歌谷(2021.02.01)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 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

高血压眩晕症的表现

高血压眩晕症的表现 头晕目眩,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生活中会偶尔甚至经常遇到的事,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好像跟头晕有缘,总是时不时的就会感到眩晕。当然,很多朋友会说,头晕不单单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我们平时出门坐车坐船,也会感到眩晕,有些朋友因为学习劳累、饥饿过度也会出现眩晕的症状。那么,高血压的常见症状的眩晕和其他疾病引发的眩晕有何不同之处呢?又有哪些人群比 较容易得高血压呢? 高血压最常见症状就是头部眩晕。 高血压患者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不断受累。 在众多非特异的症状中,头晕逐渐成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呈持续性,而非阵发性,一般不伴视物旋转,此与内耳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所致的眩晕有明显不同,有的为一过性,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 高血压的头晕症状还可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顶部、太阳

穴部位,甚至全头痛),头脑不清爽,严重者有着裹布的感觉,看东西模糊,眼睛胀痛等,腰酸腿软,走路轻飘飘的,甚至东倒西歪,不能沿直线行走,有的患者伴有头摇动,手震颤,脸色潮红,脾气暴躁,口干,口苦,喝水不能解决问题,胸闷,心慌,气短等等。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的症状。 三类人群注意定期做四种检查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阐明,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 所致。专家提醒,以下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血压。 家族有高血压史; 偶尔会头晕或头痛但无其他病史; 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四肢乏力、疲倦、睡眠质量变差等情况。 通俗来讲,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一旦你出现头晕,要警惕高血压来临。专家建议,以上三类人群应定期体检,

眩晕症的症状表现

眩晕症的症状表现 1.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睁跟时自觉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左右摇晃感。闭目时上述症状减轻。因此发作时病人常采取一定的体位闭目静卧,不敢转动。尽管有时因惊骇而倒地,但神志完全清楚。病人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血压下降。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自然缓解。症状消失,转入间歇期。间歇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终生只发作一次者,也有反复多次发作者。 2.耳鸣患耳初为低调吹风声耳鸣,久之则成高音调持续性耳鸣。眩晕发作时多突然耳鸣加剧,间歇期耳鸣程度自然减轻或消失。 3.耳聋早期不自觉耳聋,多次眩晕发作后始感明显。一般为单侧。偶呈双侧性。耳聋在眩晕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好转,呈波动的性听力损害,严重时可无波动。听力损害的总趋势,常随发作次数每况愈下。 4.头胀满感眩晕发作期间,部分患者有患侧头部或耳内胀满感、沉重、压迫感,或耳周围灼热感。 5.眼震在发作高潮时观察患者的眼球,一般可见到有快慢相的不自主的颤动。 6.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眩晕是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以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敢接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幻觉的疾病,那么眩晕的病因都有什么 眩晕的分类:真性眩晕、假性眩晕。 注意事项 据临床医疗长期的研究发现,眩晕症的预防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南京正大耳鼻喉医院的专家指出,眩晕症的预防措施中是有饮食要求的,因此饮食是可以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患者应该多吃清淡的食物,例如冬瓜、萝卜、玉米、小米、荷叶粥、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豆油、茶、鲤鱼、海蜇以及豆类、豆制品等。水果应多吃橘子、柚子、桃等。切忌少吃生冷瓜果、甜食或非常油腻的食物,以免生痰助湿,注意荤素搭配,少吃高脂肪、含盐量过高的饮食。 温馨提示 服用蜂蜜,可以有效的防治各类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另外选择蜂蜜时也应该注意,应挑选未经过加工的纯蜂蜜,服用那些经过加工的蜂蜜没有任何效果。目前很多报道都有说市面上很多超市和专卖店的品牌蜜,都有掺假的成分。专家建议患者可以到认识的人或蜂场直接购买,购买的纯正蜂蜜效果会更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科别:内一科姓名: 选择题: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良性: 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不威及生命; B阵发性: 发病短暂,症状反复; C位置性: 特定的体位可以诱发症状; D听觉功能正常。 2.外、上和后半规管的特点:() A.呈不完全的环形; B.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构; C.管腔内分别充满内淋巴液; D.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E.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耳石症引起眩晕,理论上,发病必备的条件: A.耳石从囊斑上面的脱落; B.在内淋巴液中的游离状态; C.外力作用下,随内淋巴液的飘动; D.撞击前庭感受器,如半规管的壶腹嵴或囊斑; E.引发单侧前庭的兴奋性反应,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4.耳石症的类型:()

A半规管型 B 嵴帽顶结石 C 前庭结石症 5.耳石脱落的原因() A继发性:30-50% 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B头部外伤,包括耳部手术(7-17%) C内耳病毒感染,突发性聋(15%) D梅尼埃病(5%) E偏头痛(5%) F原发性或称特发性:(50-70%) G 50岁以上,前庭系统的感染或退行性变可能是原因,特别是椭圆囊耳石膜的变性。 6.依据耳石脱落的部位,管石症分类:() A.PC-BPPV后半规管BPPV:60-90% B.HC-BPPV水平半规管BPPV:10-30% C.AC-BPPV前半规管BPPV:3-10% D.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少见。 7.耳石症临床表现特征:()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B.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2T16:36:0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作者:王亮 [导读]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 (浏阳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疗效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which will be set as the study group,select the sam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subjects,as control group,two patients underwent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and flexion lateral X - ray,the comparison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the incidence and the average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the study group B 30 cases,respectively,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e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Results:the study group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atio (71.7%)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vertebral 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difference (P<0.05);total efficiency of B research group (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3.3%),large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satisfactory. [keyword]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instability;correl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1-2】。本研究为了更深入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筛选出我院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的60例病患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都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符合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3】。当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7~75岁,平均(48.3±5.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7±1.5)年,发作次数3~6次,平均(4.1±1.0)次。按照疗法的差异,将研究组的60例病患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另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当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7岁,平均(47.9±5.8)岁。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A和研究组B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小(P>0.05),可进行数据间的分析。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1.2.1 检查方法设定中立位,病患抬头挺胸,目光平视前方,两臂下垂置于两侧,下颌略收。用皮尺测量下颌与胸骨柄的间距,让病患过伸过屈(禁止胸椎活动、颈椎侧屈与旋转),身体和胶片底板夹角为90°,到和原下颌与胸骨柄间距5cm为止。用直尺与量角器,测量过伸过屈时的椎体后缘间距与夹角,计算过伸过屈间的差值。 1.2.2 治疗方法研究组A:应用倍他司汀、川芎嗪等西药、理疗、制动休息等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B:在研究组A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痰湿上阻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给予天麻钩藤饮,肝肾亏虚型给予六味地黄丸,瘀血内阻型给予通窍逐瘀汤,脾虚湿胜型给予实脾散,气血亏虚型给予八珍汤。 1.3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消除,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症状基本消除,劳累后偶有发作;③有效:症状减轻,时有发作;④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1.4数据统计选用SPSS 19.0系统计算数据,计数数据用%表示,进行x2校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大。 2结果 2.1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对比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见表1。

3D游戏眩晕症

“3D游戏眩晕症”是和人的生理结构有关,人耳中有个能判断身体平衡的器官,3D游戏中眼睛传达给大脑的信息是身体在运动,耳前庭器官传达的却是身体在运动,这就会产生眩晕症状,和晕车是一个道理,有的人容易眩晕是因为前庭器官过于敏感所至. 有的人以前玩3D游戏没有眩晕的感觉但是玩“半条命”、“反恐精英”、“穿越火线”……却晕,因为半条命游戏过于真实 ★如果想不晕,可以吃晕车药,来达到欺骗大脑. 今天刚在网上看到了,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我一样,反正我是一玩就晕~ 许多人玩大型3D游戏会感到眩晕、恶心、反胃。 你一定是得了DOOM 综合症 DOOM 综合症又称毁灭战士综合症或3D游戏综合症 由于此病症最开始是出现在一些玩DOOM 1的玩家身上,因而命名。其实此症状和有些玩家玩游戏的习惯有关! 每个人大脑结构正常的人都有视觉聚焦点(有一些画家大脑结构异常,没有聚焦点,可以看一眼面前画面就是看清全部细节,不用去逐个进行聚焦!但是此类人一边是神经病、生活不能自理、弱智人群,大家不必羡慕)就是说你在看东西的时候会先聚焦你看到画面中的一个物体,然后从这个物体开始宏观的去看其他景物。 而在玩第一人称游戏时你的视觉聚焦点会放在武器准心上,其实同时你也会聚焦准心后屏幕中间的一个景物,而在你快速移动时,准心后面的物体不停的变化你的眼球也会不停的切换被聚焦的物体,此时的状态就好像你在原地转圈!每个人的眼球切换聚焦物体的速度和视觉神经的承受极限不同,有些比人承受极限低,也就是聚焦切换速度赶不上景物切换速度!那么在玩一会后就会出现眩晕、恶心、想要呕吐的症状!此类症状在背景物体精细的游戏(大型3D游戏)中更为常见!此类状况更会使一些癫痫病病人发作!3D引擎比较垃圾的游戏也会加快症状发生……其实还是跟你个人体质有关,所以为了大家身体健康,适度游戏! 解决方法: 以下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想保护眼睛的人

眩晕常识

眩晕常识 眩晕概述: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引起眩晕的原因: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病可以引起眩晕,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晕车的人为什么能够开车: 因为运动病主要是人体前庭神经系统受到超限刺激引起,故前庭神经系统的兴奋度的高低是关键。前庭神经系统属于低级中枢,它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影响,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抑制作用。当晕车的人开车时,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高度兴奋对前庭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自然就不会晕车了。而以乘客身份乘车时,则不具有这种效应。同样,当战斗警报拉响

时,原来晕船的海军将士即刻能够以昂扬的斗志投入战斗。 眩晕的种类: (1)耳源性眩晕:系指前庭迷路感受异常引起的眩晕。? 当发生迷路积水(梅尼埃综合症? 、晕动病(晕舟车病)、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前庭神经炎或损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体位平衡障碍,发生眩晕。由于前庭核通过内侧束与动眼神经核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当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时,常发生眼球震颤。耳源性眩晕的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听力减退及耳鸣,重症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刺激现象,可发生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眼球震颤。一次发作的时间较短,病人常感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行走中可出现偏斜或倾倒,发作中神志清醒。 (2)中毒性眩晕:常见耳毒性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异烟肼、奎宁、水杨酸类药、有机磷、汞、铝、酒精、烟草等中毒。主要损害内耳听神经末梢,前庭器官中毒引起眩晕,如耳蜗神经亦受损则发生双侧感音性耳鸣。 (3)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大多由于颈椎肥大性骨质增生引起,造成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作常与头颈转动有关。固定患者头部,使其身体左、右转动,可立即诱发眩晕,常伴有复视、火花或暂时性视野短缺。如进行X射线检查,则显示颈椎有骨质增生。 (4)小脑疾病:可见于蚓部下端及小叶小结部肿瘤和小脑

眩晕症的病因与治疗

眩晕病因: 一假性眩晕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二真性眩晕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中耳炎如化脓迷路和中毒性迷路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新霉素苯妥英钠和卡那霉素中毒;迷路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耳硬化耳石症等的体位性眩晕等;梅尼埃综合征等 (二)中枢部分 1脑干病变1肿瘤如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肿瘤脑干内肿瘤等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造成的颅性眩晕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等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等3脑干的炎症多发性硬化颅后窝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4脑干外伤及颅后窝先天性畸形等2皮质性病变颞叶肿瘤或局限性炎症脑血管病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炎症变性性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 [1]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眩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指导意见: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生活护理:

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几十种疾病.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原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病情分析: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指导意见: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1. 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 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3. 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4. 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5.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6. 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