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诊疗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诊疗

• ③颈椎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
颈椎的活动幅度较大,颈椎的屈伸旋转变 化必然导致椎体之间的后关节,钩椎关节 及椎间盘的滑动作出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 引起一侧椎动脉血运减少。正常人因另一 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而不出现症状。病理 状态时,因另一侧椎动脉不能作出相应的 代偿,故诱发或加重眩晕。
• 2. 椎动脉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颈部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还是椎管 外,均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功能发生紊乱,通过椎从而 引起椎动脉痉挛收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 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另外,颈性眩晕还有本体系的参与,因为上颈部(C4 以上)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分布在其内的感受器和感觉 神经,通过传入纤维引起中枢反应,从而产生疼痛和眩晕 症状,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与眼视力障碍,与 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并不一定 是通过“椎动脉因素”所致。而是因为上颈部软组织中, 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及上颈部感觉神经中的部分传入纤 维,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 连通产生眩晕反应。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与一系列的神经体液因素改 变及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相关。颈椎失稳、颈椎骨 质增生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的血管狭窄、管壁僵硬、血管弹性减低以及体液 因子改变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部软组织病 变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酸胀不适所导致的本体觉 紊乱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而交感神经则是将 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本病的发生并不是某一个 单独的因素所致。先天的颈椎发育异常,后天的 劳损性改变和人体本身组织器官的退变、衰老都 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颈部各生理上相互 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很难将它们割裂开来。
5.体液因素
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有相关 性。全血粘度值及血液流变学其它指标的改变是 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症一、什么是颈性眩晕症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眩晕是个常见症状。

临床上多系统的疾病常具有头晕症状。

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

大多数病人误都以“梅尼埃综合症”、“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植物神经紊乱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就诊,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不消,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研究表明,颈椎病仅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一部分原因,79.31%的颈性眩晕症还是颈背部软组织引起的。

二、引起眩晕的原因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①内耳迷路及其连结的小脑,大脑障碍。

②眼及视神经径路障碍。

③肌肉、筋膜、关节、特别是发自颈部的这些组织的感觉径路障碍。

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如梅尼埃综合症等引起的眩晕;视力障碍,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也得到人们的认识,如眼屈光不正引起的眩晕等;而筋肉、筋膜、关节的感觉神经传来的异常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兴奋,产生了空间位置障碍而引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

临床上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前者多由内耳迷路和前庭蜗神经病变产生,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一般性眩晕只有头晕、头眩或站立不稳的感觉,而无外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

颈性眩晕多属于一般性眩晕。

三、颈性眩晕与其他眩晕的区别(1)颈椎骨关节病变引起眩晕的原因: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所致的颈椎失稳,是产生症状的基础。

在失稳的情况下,颈椎小关节易产生错位、颈椎旋转、颈椎超常范围的活动;颈椎管内、外软组织也容易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或形成颈椎体、小关节、钩突关节的骨质增生。

位于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走行在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机械性压迫或者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

此时椎动脉血流受阻,使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部位的眩晕中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眩晕症状。

椎动脉在解剖上走行分四段:①第一段为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膜 外 封 闭 ,观 察 能 否 缓 解 等 作 综 合 判 断 , 本 组 病 例 均 遵 循 以 上标准确 立诊断 。 过 去 认 为 由 于 颈 椎 退 行 性 变 导 致 椎 动 脉 受 压 或 上 颈 部 旋
木 ( 按 神 经 节 段 分 布 )等 交 感 神 经 症 状 。 查 体 : 颈 项 背 不
工作 导 致 颈 部 软 组 织 产 生 局 部 创 伤 性 炎 症 , 同 时 不 稳 定 也 可
能 引 起 异 常牵 张 和 局 部 的 创 伤 性 炎 症 。 研 究 发 现 颈 部 交 感 神 经 来 自胸 段 脊 髓 上 部 ,其 末 稍 神 经 纤 维 分 布 到 头 、颈 部 及 上 肢 。 颈 交 感 神 经 直 接 分 支 至 心 脏 ,颈 内 动 脉 周 围 的 交 感 神 经 分 布 到 眼 部 ,椎 动 脉周 围 的交 感 神 经 进 入 颅 内 后 ,伴 随 迷 路 动脉 到 内耳 , 其 交 感 神 经 分 布 脊 膜 、 脊 髓 、 纤 维 环 的 周 缘
维普资讯
骨与关节损伤杂 志 20 0 2年 5月 第 1 7卷第 3期

2 09 ・
颈性 眩晕 的诊断 与治疗 分析
冷 辉 王 少 波 一 赵 吉 连 徐 久 祥
眩 晕 的发 生 机 制 复 杂 。除 与 内科 、神 经 科 、 眼 科 及 耳 科 等 有 关 外 ,常 与 颈 椎 病 变 有 关 , 故 将 后 者 称 之 为 颈 性 眩 晕 。
差 :症 状 无 改 善 或 复 发 。 14例 经 非 手 术 治 疗 后 症 状 大 部 分 4 缓 解 或 减 轻 ,其 中 4 1例 疗 效 不 稳 定 , 症 状 有 复 发 ,局 部 硬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4-27T14:45:28.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甘林海杨晓慧[导读] 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进行性加重,辅助检查有硬脊膜受压者可行手术治疗。

甘林海杨晓慧(泾川县人民医院内科 744300)【关键词】尼莫地平倍他斯汀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22-02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而颈性眩晕是由颈背部软组织性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引起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

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临床表现。

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68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分析并报告如下。

近年来,应用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满意,现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9月住院患者68例,均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经颈椎X线正侧位拍片、或颈椎CT检查,均显示颈椎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横突孔狭窄,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病表现;经颅多谱勒显示椎基底动脉有不同程度痉挛、硬化、狭窄等供血障碍的改变。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0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3例,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1例;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观察期间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但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仍常规用药。

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8-16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盐酸倍他司汀250 mL或500 mL缓慢静脉滴注。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 颈- 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眩晕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眩晕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

多数人一生中都有眩晕的经历[ 1~4 ] ,老年人50% ~60%有过眩晕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 ~91%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女性占57% ,男性占39%。

眩晕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感觉。

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即眩晕发作时的情况和眩晕伴发的症状[1~6 ] 。

引起眩晕的疾病较多,按部位主要有神经源性、耳源性、颈源性和全身性等。

①神经源性眩晕多由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引起。

如老年人常见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特点是以头晕和轻微的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不一定有“旋转”的感觉。

急性小脑血管病变患者常突然发生严重的眩晕,并伴有呕吐、站立不稳[2~5 ] 。

②耳源性眩晕是由耳部疾病引起。

如梅尼埃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耳聋并伴有呕吐等。

迷路炎、内耳血管痉挛或出血也会出现类似表现。

③颈源性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生,当颈部过度活动刺激了脊髓前庭传入神经或椎动脉受压导致短暂性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

颈源性眩晕主要是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及脊髓型等导致,表现为当患者头颈部活动时突然出现眩晕,并可伴有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等症状[ 1~10] 。

④全身性疾病也可发生眩晕,但大多无“旋转”感,如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主动脉瓣狭窄、颈动脉窦过敏、严重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2~5 ]。

上述眩晕患者在头部或颈部转动时常有症状加重或诱发眩晕发作,由于中老年人多伴有颈椎病,容易使临床医师和患者首先考虑到颈性眩晕,致使头晕或眩晕的患者做颈椎检查为一个常规,而部分眩晕患者按颈椎病治疗,效果往往又不好。

所以在临床上,即使有颈椎病,眩晕也不一定是颈椎疾病所导致。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范志勇;王卫强;钟荣芳;查和萍;彭旭明;王继红【摘要】颈性眩晕主要由上颈段颈椎错位引起,尤其是由寰枢关节的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更多见.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系统证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治效果.%Cervical vertigo mainly due to the cause of upside cervical vertebra dislocation, Especially see more cervical vertigo because of atlantoaxial joint eking of system evidence of necessary history,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imaging in clinical diagnosis.This article study 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with diagnosis of cervical vertigo induced by atlantoaxial joint disorder and manipulation therapy,in order to improve effec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3页(P367-369)【关键词】寰枢关节错缝;颈性眩晕;推拿手法【作者】范志勇;王卫强;钟荣芳;查和萍;彭旭明;王继红【作者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寰枢关节错缝是引起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今为止其诊治标准仍然没有统一[1],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寰枢关节失稳”、“寰枢关节紊乱”、“寰枢关节错缝”等各种冠名[2]。

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撷萃

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撷萃

·文献综述·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撷萃安成飞,宁静,黄 肶,边明真,李华南,谭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000) 摘要:颈源性眩晕在中医上属“眩晕”、“项痹”、“头痛”等范畴,我国当代名老中医手法治疗此病经验丰富,笔者以国家级、省市级名中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经验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名中医针对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手法治疗原则、特色手法操作等学术思想,以期为今后临床上手法治疗此病进行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推拿;手法;名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24)01-0345-03 DOI:10.3969/j.issn.1005 7234.2024.01.031收稿日期:2022-10-03;修订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优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拿学(编号:2023ZDXK002);区域中医(推拿专科)诊疗中心(编号:96304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项目(编号:885022);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编号:202276)作者简介:安成飞(1996-),男,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谭涛 颈性眩晕(cervicogenicdizziness,CD)是指排除其他因素,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异常改变所导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平衡失常、颈肩头痛、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等[1-2]。

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均会出现颈性眩晕,研究显示,颈性眩晕在颈椎病中占9 4%~18%[3]。

随着如今手机等电子设备对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可能会呈逐渐增高及年轻化趋势。

本病在中医上属“眩晕”、“项痹”、“头痛”等范畴,西医针对此病尚无特效药,推拿手法以其绿色安全、价廉有效的特点,在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一位置,使椎动脉受压或交感神经受刺激,即眩晕发作与 头部位置明显相关。
总结
? 有些病人可表现为猝倒,多数患者是在行走中听到背 后呼喊,回头一看时突然下肢无力而倒地,倒地后头 部位置回复,症状又消失,马上就可以爬起来,整个 过程病人神志清楚。颈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 特点,头颈部转动或侧屈到特定位置时发作,位置回 复后症状消失。
上?升椎为动代脉偿和,颈动降脉低区为血失流代均偿无,变均化;为异常
? X片:颈椎无不稳定现象。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
椎管
椎动脉壁 硬膜囊
颈椎
狭窄
椎间关节囊
不稳
炎症
交感神经受体
交感神经兴奋
颈肌无力 颈肌劳损 颈椎外伤
内耳 异常
前庭 异常
神经末梢数量增加 神经末梢变性
椎动脉收缩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血流变化
交感神经症状
? 可以精密检测脑血流变化 ? 可以动态监测脑血流变化
测定部位与方法
? 测定部位
? 后头部-椎动脉供血区 ? 前头部-颈动脉供血区
? 测定方法
?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下检测 ? 同时观测病人临床表现
近红外线光谱仪方法
? 杨某、女、 26岁,颈椎 不稳,颈性 眩晕症状被 诱发出来
近红外线光谱仪典型表现
颈椎左右旋转运动负荷 : 无诊断价值
颈椎运动负荷B试验结果
疾病组(90) 对照组(46)
阳性强度
≤10次(+++) ≤ 20次(++) ≤ 30次(+) >30次( -)
病例数 2例(2.2%) 3例(3.3%) 5例(5.6%) 46例(100%)
颈椎过伸过屈运动负荷: 有诊断价值
近红外线光谱仪
眩晕发作
颈性眩晕临床表现
? 眩晕:有特定的体位 ? 伴随症状
? 头颈痛 ? 恶心呕吐 ? 心悸、高血压 ? 耳鸣 ? 视力障碍(眼睛干、胀涩、模糊) ? 颜面潮红、苍白、出汗 ? 手足麻木
颈性眩晕发病特点
? 有固定体位:低头、仰头、转头,起卧 床
? 时间有特点:凌晨、清早、午后、劳累 后
? 持续时间: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定义
? 与颈椎有关的,以眩晕为主诉的以交感 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
? 伴有头颈肩痛、恶心、呕吐、耳鸣、视 力障碍、潮红、出汗、心悸、高血压、 手足麻木以及脑鸣、便意、倦怠、注意 力不集中等
颈性眩晕发病特点
? 多在头颈部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起 床、翻身、低头、仰头、转头
? 劳累后容易发病 ? 卧床时极少发病 ? 发病后经卧床休息多能缓解 ? 颈椎外固定或内固定有效
近红外线光谱仪检测结果分析
? 患者组:
? 77例,(男17、女60),年龄25~75岁,平均46.8 岁。
? 结果椎动脉区血流:降低34例、不变19例、上升24 例;颈动脉区血流均无变化;
? 病例中41例(53%)被诱发出来不同程度的交感型 颈椎病症状。
? 对照组
? 15例,(男6、女9),年龄21~56岁,平均44.5岁。
复杂
群交 感 神 经 症 候
症状繁多 不同组合 体征稀少
眩晕相关联的学科

1. 神经内科 2. 耳鼻喉科 3. 心内科 4. 骨科 5. 神经外科 6. 妇科 7. 儿科 8. 精神科 ….10余个学科
1. 神经疾病 2. 前庭疾病 3. 血压变化 4. 颈椎病 5. 脑肿瘤 6. 更年期 7. 强迫症 8. 其他 …..80余种疾病
手术前
手术后
总结
? “颈性眩晕”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是指由于某 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而又 以颈椎病最为常见。
? 颈椎病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
? 椎管内的推动脉受椎骨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 当椎动脉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这种压迫更易引起眩晕;
?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 ? 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颈部必须转到
? 患者经2-3次发作后,对此一般有自觉意识,非常警惕 地回避这一特定的位置。
? 出现眩晕及其其他症状为阳性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判定标准
运动次数 阳性强度
≤10次
+++
11~20次 ++
21~30次
+
>30次
-
颈椎运动负荷A试验结果
疾病组(90) 对照组(46)
阳性强度
≤10 次( +++) ≤ 20次(++) ≤ 30次(+) > 30次( -)
病例数 31例(34.4%) 49例(54.4%) 80例(88.9%) 46例(100%)
颈椎功能位MRI
颈性)
1. 卧床休息
1. 颈性眩晕诊断明确
2. 颈椎外固定(颈椎围领) 2. 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
3. 药物治疗
效、严重影响生活者
4. 扩血管:敏使朗、西比 3. 颈硬膜外封闭有效

4. 无手术禁忌症
5. 抗痉挛:妙纳
6. 中药
颈性眩晕的手术治疗
? 小发作:数秒 ~数分钟,< 1小时 ? 大发作:数天??
? 如何缓解
颈性眩晕诊断标准
1. 颈性眩晕的病史 2. 发病特殊体位 3. 影像学有颈椎失稳表现 4.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5. 颈椎外固定有效 6. 颈硬膜外封闭有1效~5项必备,6、7项参考 7. NIRS检查阳性
颈椎病变源
1. 颈椎不稳 2. 颈椎管狭窄 3. 颈部固有感觉异常 4. 异常刺激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A
? 方法
? 颈椎最大可能活动范围的 过伸过屈运动 10~30次,观察有无颈性眩晕症状被诱发及 其具体诱发情况
? 判断
? 出现眩晕及其其他症状为阳性
颈椎运动负荷试验B
? 方法
? 颈椎最大可能活动范围的 左右旋转运动 10~30次,观察有无颈性眩晕症状被诱发及 其具体诱发情况
? 判断
交感神经末梢分布
颈性不稳的判断标准
分型 1. 屈曲型不稳 2. 过伸型不稳 3. 混合型不稳
1. d≥2mm d' ≥2mm 2. d+d' ≥3mm
何种类型的颈椎不稳
混合型不稳
何种类型的颈椎不稳
屈曲型不稳
何种类型的颈椎不稳
过伸型不稳
颈性椎管狭窄判断标准
1. 椎管/椎体 <75%
2. 椎管直径 <13mm
眩晕相关主诉模糊
1. 头昏 2. 头晕 3. 眩晕 4. 晕厥 5. 猝倒发作 6. TIA 7. VBI
头痛
眩晕的临床表现
? 主诉:眩晕
? 伴随症状:头颈肩痛、恶心、呕 吐、耳鸣(单侧、双侧、间断、 持续)、视力障碍、(模糊、干、 胀、涩)潮红、苍白、出汗、心 悸(心电图阴性)、高血压、手 足麻木以及脑鸣、便意、倦怠、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