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糖_脂类_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及相互关系

丙酮 醉
下
一
葡” “ 一
分户
肪 一 撇夕旨 酸
…
,
乙酞
乙
行 酵 解产 物 丙 酮 酸 经三 梭酸 循 环 后 可释
放 大 量 能 量 首 先 丙 酮 酸 氧 化脱 玫 变 成 乙
。
薪
,
、
、
索酸 玻泊 酸
一
酞 辅酶
释放
十
,
,
再 经 八 步反 应
和 一分 子
,
最 后 彻 底分 解
・
‘
丁
八
循环
柠 檬酸
而 脱下的氢共 形 成 个 分子的
脱 氨 而 言 不 同生 物 脱 氨方 式也 不 同 主 要 的 脱 氨方 式 有氧 化 脱氨 非氧化 脱 氨 和 转 氨 其 中转
, ,
氨 作 用在 氨 基 酸 分 解 代 谢 中占 重要 地 位 与转 氮作 用 相 偶 联 的 反 应 有 卜 谷 氨 酸 脱 氢 酶 和 腺昔
。
酸 脱 氨 酶 所 催化 的脱 氨 反 应
、
。
脱 下的 氨 经 尿 素 循 环 生成 尿 素 氨 基 酸 经 脱 氨 后 的 碳 骨 架可通 过 乙 酸
。
、
。 酮 戊二 酸
、
唬 拍 酸 延 胡索酸 和 草 酞 乙 酸 等 五 个 入
氨 基 酸 和 蛋 白质 的 合成 代 谢
。
口进 入 三 梭酸 循环
。
不 同 生 物 合 成 氨 基 酸 的能 力 不 同 凡 不 能 自 己 合成 的
,
,
。
糖异 生 糖原 合成 过程
。
,
但有 三 步 反 应 与酵 解 不 同 需 另 外 的 酶 参 与 血 液 中的 葡萄 糖 经葡 萄糖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3节 核酸 讲义

一、核酸的组成和分类1.核酸的分类天然的核酸根据其组成中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的组成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体形成的聚合物。
核苷酸进一步水解得到磷酸和核苷,核苷继续水解得到戊糖和碱基。
因此,核酸可以看作磷酸、戊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其中的戊糖是核糖或脱氧核糖,它们均以环状结构存在于核酸中,对应的核酸分别是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转化关系如图所示:3.戊糖结构简式4.碱基碱基是具有碱性的杂环有机化合物,RNA中的碱基主要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分别用字母A、G、C、U表示);DNA中的碱基主要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用字母T表示)。
结构简式分别可表示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二、核酸的结构及生物功能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具有以下特点:DNA分子由两条多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平行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作用,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结合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RNA也是以核苷酸为基本构成单位,其中的戊糖和碱基与DNA中的不同,核糖替代了脱氧核糖,尿嘧啶(U)替代了胸腺嘧啶(T)。
RNA分子一般呈单链状结构,比DNA分子小得多。
3.基因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DNA片段含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被称为基因。
4.DNA分子的生物功能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一系列性状。
在细胞繁殖分裂过程中,会发生DNA 分子的复制。
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解开后作为母链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核苷酸各自合成一段与母链互补的子链,最后形成两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使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被精确地传递给下一代,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体特定性状的发生和发育。
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核酸与蛋白质是两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们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核酸主要通过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而蛋白质则通过与核酸相互作用来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实现。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一、基础概念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DNA(脱氧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类型。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在细胞内,核酸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而蛋白质则负责细胞代谢、信号传导和结构支持等多种功能。
二、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1. 电荷相互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都带有电荷,它们之间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结合。
主要有两种方式,即亲和吸附和静电直接作用。
亲和吸附是指蛋白质通过与核酸特定区域的结合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静电直接作用则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和静电排斥力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局部的结合。
2. 氢键形成:氢键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氧、氮等非金属原子之间的键。
核酸和蛋白质都含有含氮和氧原子的官能团,通过氢键可以形成相互作用。
氢键的形成对于核酸和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疏水效应:核酸在水中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具有疏水性,而蛋白质的结构中也存在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
在水中,核酸和蛋白质会通过疏水效应来相互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三、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调控作用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转录调控:转录是指DNA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调控是指在转录过程中,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
这种调控方式包括转录因子与DNA结合、转录抑制子与转录因子竞争结合等。
2. 翻译调控:翻译是指RNA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蛋白质的合成水平。
这种调控方式主要通过核酸序列与蛋白质结合来实现。
核酸-高二化学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戊糖
核糖或脱氧核糖,以环
状结构存于核酸中。
核糖
(3)碱基 具有碱性(氨基)的杂环有机化合物
脱氧核糖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4)核酸的组成元素 C、H、O、N、P 等。
胸腺嘧啶(T)
2、核酸的组成 核酸可以看作磷酸、戊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核糖 碱基A、G、C、U
2、2020年的春节期间,新冠病毒肆虐。因为核酸是生命的基础物质, 是病毒的“身份证”,所以患者的确诊需要病毒的核酸检验。以下关
于核酸的论述正确的是( D)
A.核酸是核蛋白的非蛋白部分,也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B.核酸水解产物中含有磷酸、葡萄糖和碱基 C.核酸、核苷酸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核酸有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对蛋白质的合成和生物遗传 起重要作用
三、核酸的生物功能
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基因: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DNA片段含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DNA的生物功能 ①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一系列性状 ②在细胞繁殖分裂过程中,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RNA的生物功能 RNA主要负责传递、翻译和表达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
第三节 核酸
学习目标
1、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知道核酸与 核苷酸、戊糖、碱基、磷酸之间的关系,能辨识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 酸中的磷酯键,能从结构角度认识核酸分子形成过程及水解过程。 2、了解DNA分子中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基于氢键分析碱 基的配对原理,形成对DNA双螺旋空间结构的整体认识。 3、认识人工合成核酸的意义,能说明核酸对于生命遗传的意义。
高中化学核酸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核酸的教案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核酸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核酸的教学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高中化学核酸的教案设计范本,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2. 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 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核酸提取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核酸性质的理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引出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核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核酸提取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核酸性质的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酸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核酸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对学生的核酸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1. 优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讲授又有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化学《蛋白质和核酸》知识点总结以及例题导析

蛋白质和核酸【学习目的】1、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安康的关系,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的意义;2、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构造特点及其重要的化学性质。
【要点梳理】要点一、氨基酸的构造和性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根底,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根本构造单位,而核酸对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又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研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根本的生命物质的构造,有助于揭开生命现象的本质。
1.氨基酸的组成和构造。
(1)氨基酸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属于取代羧酸。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几乎都是α-氨基酸。
α-氨基酸的构造简式可表示为:常见的α-氨基酸有许多种。
如:2.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天然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熔点较高,在200℃~300℃时熔化分解。
它们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
提示:(1)内盐是指氨基酸分子中的羟基和氨基作用。
使氨基酸成为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两性离子(如)。
(2)氨基酸具有一般盐的物理性质。
3.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响生成盐。
氨基酸分子既含有氨基又含有羧基,通常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溶液的pH不同,可发生不同的解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时的pH(即等电点)不同,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pH别离氨基酸。
(2)氨基酸的成肽反响。
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加热,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称为成肽反响。
例如:由两个氨基酸分子间脱水形成的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三个氨基酸分子间脱水形成的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叫三肽,以此类推,三肽以上均可称为多肽。
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并具有一定空间构造的多肽,称为蛋白质。
4.α-氨基酸的鉴别。
大多数α-氨基酸在pH为5.5时与茚三酮()的醇溶液共热煮沸,可以生成蓝紫色物质,与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生成黄色,这一显色反响可以用于识别除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以外的α-氨基酸。
生命科学中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及其生命现象的学科,其中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属于其中的重要领域。
蛋白质与核酸是生命体系中最为基础和常见的大分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谓是生命功能调控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与探讨。
一、蛋白质与核酸的概念及其结构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分子。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们在体内担任着各种结构、传递、催化以及调控功能的重任。
而核酸是生命体系中的遗传物质,形成了DNA和RNA两种不同类型的核酸,DNA负责存储遗传信息,而RNA负责将遗传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功能。
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也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础。
蛋白质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化学序列,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在局部呈现的空间结构,常见的包括a-螺旋和b-片层,三级结构指蛋白质整体的空间结构,包括局部折叠和全局折叠,四级结构指由多个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核酸的结构也具有大的类似性。
DNA分子大部分呈现出螺旋形状,通过镶嵌在螺旋内的氢键和VanderWaals力来保持稳定。
RNA的结构则有更多的变化,可以是线性或环形结构,提供了诸如催化反应和调控遗传信息等功能。
二、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在生命系统中,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体现出多种生物过程,如DNA复制、转录和翻译、RNA修饰、RNA剪切以及蛋白质的折叠和降解等。
其中,DNA复制是生命系统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过程之一,它需要依靠DNA聚合酶和其他辅助因子来实现。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能够在模板链上识别特定的配对碱基并合成新的链,一旦出现错配会被修复酶进行纠错。
复制完成后,两个完全相同的双链DNA分子得以产生。
RNA转录也是生命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从DNA模板中复制一份RNA分子,并且有着诸多的调控机制。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滑动,在核酸序列上拼接RNA,以此形成RNA多肽序列。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化学消毒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水处理、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来起到消毒和杀菌的作用。
其杀菌机制可以归纳为与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并引起微生物死亡。
然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接触时间、微生物种类等等。
化学消毒剂主要通过破坏或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来实现消毒作用。
细胞膜对于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以及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化学消毒剂通过与细胞膜中的脂质结合,使膜的完整性受损,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
此外,一些消毒剂还可以干扰细胞膜中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失去原有的流动性和选择性通透性,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运作。
细胞壁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在维持细胞形态和稳定性的同时,也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关键。
某些化学消毒剂可以与细胞壁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结合,破坏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此外,部分化学消毒剂还可以抑制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阻碍细胞壁的修复和再生。
化学消毒剂还可以通过干扰微生物细胞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来起到杀菌作用。
部分消毒剂可以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酶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内代谢和生理过程。
此外,一些消毒剂也可以干扰微生物核酸的结构,阻碍DNA和R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杀菌机制,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温度是影响消毒剂杀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速度。
其次,消毒剂的浓度也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适当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可以增加其与微生物的接触机会和有效浓度,从而提高杀菌效果。
另外,接触时间也是影响消毒剂效果的重要因素,较长的接触时间可以增加消毒剂与微生物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杀灭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物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
基因突变的类型:碱基替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类、碱基类似物* 、移码诱变剂、脱氨基诱变剂
化学致癌物质:烷化剂类、多环芳烃类、芳香胺类、偶氮染料、亚硝基化合物、生物毒素、重金属
小分子药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
1.共价结合
2.非共价结合
(1)外部静电作用
(2)沟区结合
(3)嵌入作用
3.剪切作用
碱基置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而引起的突变。
此时首先在DNA复制时会使互补链的相应位点配上一个错误的碱基,即发生错误配对。
移码是DNA中增加或减少了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大段损伤是DNA链大段缺失或插入。
这种损伤有时可跨越两个或数个基因,涉及数以千计的核苷酸。
能够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质即为诱变剂。
大多数诱变剂在诱发生物体发生突变的同时造成生物体的大量死亡。
化学诱变剂
1.烷化剂类
烷化剂类化合物是能与一个或几个核酸碱基起化学反应,从而引起DNA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而发生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这是一类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普通使用的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类诱变剂诱发突变的原理是由于这些诱变剂分子中有一个或多个活性烷基,它们能够转移到DNA分子中电子云密度极高的化点上去置换氢原子进行烷化反应。
如在DNA 分子中最可能的烷化位点似乎是鸟嘌呤的N-7、N-3位、腺嘌呤的N-3位、胞嘧啶的N-3位等。
胸腺嘧啶不能发生烷化作用。
2.碱基类似物
某些化学诱变剂是与天然碱基化学结构十分接近的类似物,它能掺入到DNA分子中而引起遗传变异,即碱基类似物诱变剂。
这类诱变剂包括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氨基尿嘧啶、6-氯胸腺嘧啶、2-氨基嘌呤、6-氯嘌呤和8-氮鸟嘌呤等类似物。
碱基类似物诱发基因突变是导致碱基对的转换,也可回复突变。
3.移码诱变剂
有些大分子能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双螺旋结构的相邻多核苷酸链之间,称嵌入剂。
它们多数是多环的平面结构,特别是三环结构,其长度为0.68nm,恰好是DNA单链相邻碱基距离的两倍。
如果嵌入到新合成的互补链上,就会使之缺少一个碱基,如果嵌入到模板链的两碱基之间就会使互补链插入一个多余的碱基。
无论多或少1个碱基都会造成移码。
如表阿霉素在较低浓度(50 g/ml)作用30min,即可显示明显的嵌合效应且不可逆转。
这类诱变剂包括吖啶黄、吖啶橙等吖啶类化合物。
4.脱氨基诱变剂
有些化学物可对碱基产生氧化作用,改变或破坏碱基的化学结构,有时引起链断裂。
例如,亚硝酸能使腺嘌呤和胞嘧啶发生氧化脱氨,分别变为次黄嘌呤和尿嘧啶;羟胺能使嘧啶C-6位的氨基变为羟氨基。
这些改变都会造成转换型碱基置换。
亚硝酸是常用的脱氨基诱变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脱去碱基分子中的氨基使腺嘌呤(A)脱去氨基变成次黄嘌呤(H)、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鸟嘌呤(G)变成黄嘌呤(X)。
胞嘧啶核苷在亚硝酸作用下,可以形成重氮盐,再转变为尿嘧啶核苷。
因此生物体内亚硝酸的存在有可能改变DNA的碱基组成。
化学致癌物质
能引起癌症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可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和促癌物三大类。
1.烷化剂类
这类具有烷化作用的有机物分子,其中某些功能基团有致癌作用,素有“化学射线”之称。
芥子毒气,工业原料中的异丙油、硫酸二甲酯、氯甲甲醚、二氯甲醚、氯乙烯、氯丁二烯,药物氮芥、环磷酰胺等
可诱发人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肿瘤
2.多环芳烃类
苯能抑制造血系统,慢性苯中毒会使血细胞总数降低或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苯会引起白血病
多环芳香烃简称PAH主要存在于煤,石油焦油和沥青中,也可由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各种机动车辆内燃机所排出的废气中,香烟的烟雾及露天焚烧(包括烧荒)等现已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有400余种,其中3,4-苯并芘致癌性强,是致
癌性多环芳烃的代表。
二环芳烃是不致癌的。
三环芳烃的两个异构体蒽和菲本身都无致癌活性,但其某些甲基衍生物可致癌。
3.芳香胺类
芳香胺为染料合成和药物化工等的重要原料,需在体内代谢酶系活化后才有致癌性。
它们可分为芳香胺和芳香酰胺,前者如 -萘胺、4-氨基联苯、联苯胺,后者如2-乙酰氨基芴。
芳香胺主要引起职业性膀胱癌,多数已被禁止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许多染发剂即为此类物质,有致突变性,可使美发师和消费者增加患癌(如白血病)的风险。
2-萘胺是对人体致癌作用最强的化学物质之一。
1-萘胺、2-氨基-1-萘酚、2-氨基-6-萘酚等也有致癌活性。
联苯胺类中有20多种是致癌的.
芳香胺致癌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或皮肤吸收,不少人认为,接触大量2-萘胺、联苯胺多年后,发病率几乎可达100%。
联苯胺除引起膀胱癌外,还会引起直肠癌、肺癌、口腔癌等。
4.偶氮染料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含有偶氮基团(-N=N-),多数与芳香基因相连,少数则连接于杂环基团或烃链上,属间接致癌物。
偶氮苯本身不致癌,但它的衍生物致癌,如奶油黄、偶氮萘、酸性猩红等,有广泛的工业用途,主要引起职业性肝脏肿瘤。
对-二甲氨基偶氮苯又称奶油黄或基黄,曾用作食用色素,现发现它可在体内代谢产生有致癌性的终致癌物,因此已停止使用。
5.亚硝基化合物(NOC)
NOC为具有R-N(N0)-R’结构的一类化合物,能溶于水和脂肪中,可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合成,具有使DNA烷化的作用。
其前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是大众性暴露的一类致癌物,几乎对所有的实验动物都有致癌性。
它们可分为亚硝胺、亚硝酰胺、亚硝基氨基酸等。
亚硝胺为间接致癌物,如二甲基亚硝胺、甲基节基亚硝胺等。
亚硝酰胺在化学性质上比亚硝胺更为活泼,是一种直接致癌物,可直接作用于机体受其暴露的部位,使之发生癌变。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化学分析手段,对天然性亚硝酰胺所知甚少。
目前对这类物质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其人工合成品和前体物的研究。
摄入这类物质(如MNNG),可诱发实验动物腺胃癌。
某些食物如鱼、腌肉中均有一些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存在,特别在鱼制品加工时,不论是晒干、烟熏或装罐均可导致仲胺大量增加。
一系列寄生菌中含有硝基还原酶,在室温下贮存食品,可以迅速促使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如菠菜、白菜、酸菜在缺氧条件下腌制贮存时,在寄生菌作用下可使大量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在腌制肉类和鱼类食品时,为了保持食品色泽新鲜,都要加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发色剂和护色剂。
这些食品添加剂也是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的来源。
因此,胃癌与吃腌菜和腌制食品有关。
低温可抑制细胞,不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故冰箱低温保存食物有利于健康。
6.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为源自各种生物体、分子结构各异的天然性化学致癌物,需经代谢活化才能发
挥致癌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这类致癌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微生物。
主要引起消化系统肿瘤。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吡咯啉碱(例如农吉利甲素、千里光碱),蕨菜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黄酮类衍生物(例如黄酮醇、漆黄素),铁树果实中的苏铁索,生姜和肉桂中的黄樟素,白蘑菇中的伞菌氨酸和甲基肼等。
有真菌性和放线菌性的,前者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后者如阿霉素、放线菌素D、博来霉素、丝裂霉素C等抗癌药物。
7.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六价格(Cr6+)、镍(Ni)、三价砷(As3+)、铍(Be)、氡及其子体均为人类致癌物。
镉(Cd)以及无机铅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
在我国,对含六价铬的重铅酸钾还在许多实验室作为“洗液”的成分之一常规使用,严重污染水源,发达国家已经禁用。
致癌性元素主要引发皮肤肿瘤和呼吸系统肿瘤。
镍及其化合物(Nickel compounds)具有致癌作用的镍及其化合物,主要是指羰基镍Ni(CO)4。
其污染源主要是冶炼镍矿石及其他含镍金属矿石时,燃烧生成的镍粉尘遇到热的一氧化碳而生成的。
含镍汽油添加剂亦可与汽车内燃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生成羰基镍。
一般认为镍进入机体后,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影响DNA复制机制,导致诱发细胞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