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语文知识点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一、引言1.1渔父的文学地位1.1.1《渔父》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1.1.2柳宗元以《渔父》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1.3作品体现了柳宗元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
1.2教学背景1.2.1《渔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学生通过学习《渔父》,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特色。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教学意义1.3.1帮助学生领悟古典文学之美。
1.3.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自由的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柳宗元的生平与创作2.1.1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1.2柳宗元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渔父》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2《渔父》的艺术特色2.2.1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2.2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2.3柳宗元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2.3《渔父》的文化内涵2.3.1作品反映的唐代社会背景。
2.3.2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2.3.3《渔父》在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3.1诗歌欣赏与分析3.1.1引导学生朗读《渔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1.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1.3讨论诗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3.2文学背景与文化解读3.2.1讲解唐代社会背景,理解《渔父》的创作环境。
3.2.2探讨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3.2.3分析《渔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3.3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实践3.3.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渔父》进行深入解读。
3.3.2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写作练习。
3.3.3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1.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1.3掌握诗歌欣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边城》是沈从⽂创作的中篇⼩说,⾸次出版于1934年。
该⼩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情;借船家少⼥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上册语⽂第三课《边城》课⽂原⽂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塔下,看天空被⼣阳烘成桃花⾊的薄云。
⼗四中寨逢场,城中⽣意⼈过中寨收买⼭货的很多,过渡⼈也特别多。
祖⽗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鹊叫个不息。
⽯头泥⼟为⽩⽇晒了⼀整天,草⽊为⽩⽇晒了⼀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种热⽓。
空⽓中有泥⼟⽓味,有草⽊⽓味,还有各种甲⾍类⽓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飘来乡⽣意⼈的杂乱声⾳,⼼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个⼈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过去了,想要在⼀件新的⼈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故意⽣⽓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像她出⾛后,祖⽗⽤各种⽅法寻觅她都⽆结果,到后⽆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家喊:‘过渡,过渡,⽼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放在包袱⾥,搭下⽔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锐声喊着她的祖⽗,⼀⾯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去。
见到了祖⽗正把船拉在溪中⼼,船上⼈喃喃说着话,⼩⼩⼼⼦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船夫不明⽩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为暮⾊所笼罩的⼀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群过渡⼈,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原创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设计

原创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2.掌握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基本分类和用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语法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语法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语言的基本要素:字、词、句。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语法的分类:词法、句法。
2. 词法语法知识的学习•词的分类:实词和虚词。
•名词的种类和用法。
•动词的分类和时态。
•形容词的用法。
•代词的分类和用法。
3. 句法语法知识的学习•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句子的分类: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条件句等。
•句子的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语法关系的标志词:连词、介词、标点等。
4. 语法知识的运用•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和归纳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运用语法知识解释和表达句子的含义和语气。
•运用语法知识修改和完善句子的表达和组织。
三、教学过程1. 具体内容安排•第一课:语法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语言基本要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语法的定义和作用,介绍语法的基本分类。
•第二课:词法语法知识的学习–分类和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练习:识别和运用不同类别的词。
•第三课:句法语法知识的学习–解释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分类。
–练习: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第四课:语法知识的运用–运用语法知识解释和表达句子的含义和语气。
–练习:修改和完善句子的表达和组织。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课堂练习法: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运用语法知识。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知识共享。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语法现象,形成知识结构。
3.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语法辅导书。
•课件:制作语法知识的分类和示例。
高三语文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教案全集大全

高三语文课教案高三语文专题教案全集大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及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学名著阅读2.古诗文阅读与鉴赏3.现代文阅读4.作文训练5.口语交际【一】文学名著阅读1.教学内容:选择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
2.教学步骤:(1)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概括作品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4)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1.教学内容:选择一首古诗或一篇古文。
2.教学步骤:(1)让学生熟读并理解诗文内容。
(2)分析诗文的结构、修辞手法。
(3)品味诗文中的意象、情感。
(4)讨论诗文的主题思想。
【三】现代文阅读1.教学内容:选择一篇现代文。
2.教学步骤:(1)让学生快速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
(3)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
(4)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作文训练1.教学内容:根据高考作文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
2.教学步骤:(1)分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讲解作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4)批改作文,给出修改意见。
(5)让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二次创作。
【五】口语交际1.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步骤:(1)讲解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
(2)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让学生分组进行话题讨论。
三、教学策略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5.定期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及思维能力。
3.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4.定期进行阶段测试,评估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文学名著阅读难点: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及动机。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
秦国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
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
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姬的信任。
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
直到今天,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念头。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2024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2024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高三语文知识的系统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技巧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古文翻译的准确性、现代文深层次理解、作文的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
三、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与巩固回顾高中语文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精选文言文篇目,进行深度阅读。
分析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词汇特点,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
现代文阅读与解析选取典型现代文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培养学生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作文写作训练分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写作要求。
通过范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和题材的写作技巧。
组织写作练习,强调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文学常识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
结合影视作品和现代文化现象,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开展文学主题研讨会,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每节课后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每周布置一次大作文和一次文言文翻译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及知识点《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
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
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高中语文知识点教案————————————————————————————————作者:————————————————————————————————日期:2高中语文知识点教案【篇一:高考语文复习字音专题教案】高考语文复习字音专题教案【复习专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教学目标】1、牢牢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2、区分常见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
3、提高学生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4、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
考纲解读一、《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由此可见,语音的考查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判断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一般占3分。
二、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去掉了“常用”二字,该变化意味着考生的识字量将有所加大,虽然不会考繁、难、偏、怪字,但考查难度有可能会增加。
但对现代汉语字音的考查,仍然会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次常用字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现行教材为依据。
三、分省命题,许多地方的语音试题具有针对性。
如2013年广东卷第一题所考的“峥”“狰”“慎”“缜”“诅”“趄”“狙” “沮”“诮”“梢”“峭”“辍”“拙”“绌”“啜” 等所有加点的字都是粤语方言区语音和普通话语音差异最大的字。
其它地方卷也是这样,像浙江卷就针对了吴方言的特点,江西卷就针对了赣方言的特点。
四、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多为选择题,所考的都是常见常用字的音。
也有的源自课本注解和课本后的附录。
五、考题类型有:(1)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2)选择字音有错误的,(3)选择字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4)判断多音字有几种读音等。
【命题趋向】一、试题一般为单项选择形式,大多数省区的试卷只就字音设题,题干设置不与字形、字义结合。
比起以前的把字音、字形或字义相杂的考查方式,相对要简单一些。
三、考查重点仍是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特别是其中的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习惯误读字、难读字。
四、从题型来看,近年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有拼音形式的题型,即采用给词语中加点字注音的形式;二是无拼音形式的题型,即将一些异形(或近形)同音(或近音)词语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辨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教学重点】多音字和形似字的正确读音。
【教学难点】方音与普通话的辨析。
【教法设计】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
【教时安排】共3课时【教学过程】[理解识记](一)《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二)《现代汉语次常用字表》;一、导入:[名题解析](幻灯示题。
根据学生基础选讲)[例1] (2008年全国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例2] (2008年广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滋润/蕴含赡养/瞻仰调试/调和b、对峙/嗜好竣工/英俊强迫/倔强c、造诣/逃逸堤岸/提拔抹黑/抹布d、湖畔/装扮怄气/枢纽阻塞/边塞[例3] (2008年浙江卷)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删除膻味籼米潸然泪下b.信笺歼灭缄默间不容发c.飙升鱼鳔剽悍彪炳青史d.血缘戏谑噱头空穴来风[例4] (2008年安徽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殷红/湮没瞠目/螳臂当车b.箴言/斟酌蛊惑/商贾船舷/扣人心弦c.联袂/抉择整饬/炽烈辍学/风姿绰约d.徘徊/脚踝戏谑/琐屑惬意/锲而不舍二、[知识整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复习,首先要认识语音的重要性。
我们说它重要,不仅因为它在高考时是第一门学科的第一题,能否准确答题将对后面的考试带来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是一门终身有用的学问。
因此我们不能把“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片面理解为应试教育,要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一种能力来等对待。
平时要讲普通话,复习要做有心人。
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
对字音的复习,还要注意细节和技巧。
细节有拼音知识方面的,如声母是否送气要分清,像“奴婢、哺育”的声母为“b”,是不送气的,而“媲美、浦口”的声母为“p”,是送气的;又如平舌、翘舌问题,比如“塑、溯”是平舌音,声母为“s”,而“朔”则为翘舌音,声母是“sh”。
细节还体现在能否识别认知陷阱方面,例如在“扶老挈(qia)幼”这个词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扶老携(xi?)幼”一词中“携”的影响而将“挈”误读为“xi?”,如果我们能够细心一些,就能够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现在我们来解析部分高考题,看看应该怎样来复习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三、[误因浅析及备考方略]思考:在平时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经常读错音?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
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
字音的误读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比如06年江西卷中的“提防”“重听”“安土重迁”“咬文嚼字”“少不更事”等词中的加点字都是多音字,对这些多音字,该读甲音而读了乙音,这便造成多音字的误读了。
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具体原因有三点。
(此类环节都可以由教师先举出例子,然后由学生讲解,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讲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相类似的例子)[备考方略]【篇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篇一: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背景知识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u盘、光盘等道具。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老探究所给探究题,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1、作者生平篇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陈波课题:《普通话和方言》一、类属与特征分析:本堂选修课属于高中选修的最后部分,目的在于了解祖国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更多的语言常识,同时也能够给下学期开始的高三总复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方言的了解还是很少的,也不一定对这些感兴趣。
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接受,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要使他们学有所获。
二、课程构思:充分利用异地方言发音与本地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调动学生兴趣,利用比较教学,寻找不同方言中的特征并对语言有一些较为清晰的了解和印象。
三、课堂准备: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收集两句方言,学会并带到课堂交流。
课堂实录(简)大家都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谚语,谁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学生各抒己见)二、引入教学正题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都还是看得很准,就是人话也好,鬼话也好,总是有不同的交流对象,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总有自己专用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方言。
上周的时候安排同学们去寻找不同的方言,我们找几个同学来展示下。
生:展示方言??(略)师:前后我们一共找了十个同学来展示方言,大家觉得能不能听懂?生:有些能,有些不能。
师:应该是多数都不能吧。
生:(笑)其实说出来的本人也搞不懂,他们发音都不标准。
??有些是乱说的,蒙你的。
(哄堂)师:好,看来不同地方的方言不仅和普通话有区别,甚至和我们所说的重庆话也有很大的区别,请大家总结出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生(讨论)?? ??师:请各组选一个代表出来把总结出的区别展示出来。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展示结论)师:各小组总结得还是很好的,基本囊括了重庆话与普通话的明显区别。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资料书,找到对应章节的训练,马上对所学进行巩固。
(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嘴里还在念念有词的重复刚才的方言)师:刚才大家做了巩固训练,那上面的知识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我们就不花时间了。
根据先前所接受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各语言的差别体现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我们学以致用,请大家把检测题拿出来,我们从语音开始,看看平常有多少字的读音是不准确的,也顺便纠正下读音。
(师生互动,逐题探讨)师小结:从答题过程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所用的重庆方言,虽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但和标准发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尽力的保证自己的读音准确,也可以减少答题时犯低级的错误。
四、课堂收获选修课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严格的说应该是整个年级的困惑,学生面对“选修”二字,总是觉得不重要,而且,由于这里的“选”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看来不那么重要又欠缺兴趣的选修课程,就厌烦得很。
但是,从长远来看,选修板块又对学生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不能放水,所以,如何调动学生,使之积极的投入,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本堂课也许没有多大的亮点,但我个人觉得它之所以典型,就是这堂课的学生参与性很强,连带着后半堂的一直让学生讨厌的语音练习也能够搞得热火朝天,毕竟是主动性的作用,所以,课堂的设计能够左右一堂课的走向,甚至能够影响一堂课的结果。
篇三: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阅读课教案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优化读书效益教学重点:探索营造“书香校园”、发挥读书育人功能的具体方略教学难点: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调动阅读兴趣教学过程:带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欧亨利小说选》《傲慢与偏见》《青年文摘》《天文家的故事》等等书籍课后要求学生交读后感教师心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该课型普遍高耗低效,处置随意,经常被忽略、遭怠慢,已是不争的事实。
学术界关注不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待之草草了事。
这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的一个缩影。
阅读课当前现状与其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它们理应受到与身份相应的待遇。
本文客观分析、细致研究了阅读课,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认真理清阅读课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一节课和一单元的整体结构,阅读课可以达到有效、有用、可控的效果。
教师处理阅读课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按讲读课上,二按自读课上,三上成训练课。
其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表现。
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 1但总体上不重视。
主要表现出四种倾向:被动接受,毫无目的;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身在教室,作壁上观;无可奈何,机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