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作者:熊永燚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然而,我国对于产业经济学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不够完善。

而且,产业经济学一般应用于实际产业经济问题分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发展一、引言1.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形成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学深入探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一大突破。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内部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产业经济学进行阐述。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

这些理论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竞争状况、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产业内部企业的规模、竞争状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同时,产业结构理论也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关联性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

2.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它关注市场的竞争程度、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价格、利润等方面的影响。

市场结构理论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深入理解。

3.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和合作行为。

它关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选择、企业规模、企业并购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策略建议。

二、产业经济学实践产业经济学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政府和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扩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也是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之一。

介绍一下产业经济学

介绍一下产业经济学

介绍一下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产业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产业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比如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经提出“重农抑商”的观念,而商鞅、荀子等则更是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农业与工商业这两个经济组织集团之间关系的认识。

虽然其完整学科体系的基本确立时间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则是源远流长。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经济学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大。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熊永燚 宁波大红鹰学院摘 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然而,我国对于产业经济学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不够完善。

而且,产业经济学一般应用于实际产业经济问题分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一、引言1.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形成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学深入探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一大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Its Development in China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学生姓名:肖殷洪主题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一、引言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概述引言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活动在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概述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包括产业结构与演化、市场竞争和垄断、产业政策等内容。

产业结构与演化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相比照重和组成,而产业演化那么是指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产业结构与演化的研究对于了解经济的开展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变革、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经济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产业会经历不同的开展阶段,如农业、制造业和效劳业等。

产业演化理论主要包括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选择模型等。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产业开展的轨迹受到历史经验和现有资源配置的影响,一旦形成某种结构,很难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那么强调制度环境对产业演化的影响,而选择模型那么将产业演化视为一种适应性过程。

市场竞争与垄断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企业在相同产品或效劳市场上展开竞争。

垄断那么是指某个企业在市场上独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产业经济学关注市场竞争和垄断对经济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刺激创新、降低价格,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然而,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价格下跌、盈利能力下降,从而阻碍企业的开展。

垄断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降低效率,并使消费者面临较高的价格。

产业经济学研究垄断的成因、影响和监管措施,以到达促进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产业开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的目标包括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

产业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市场结构、政策工具和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常见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补贴、准入限制、反垄断监管等。

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开展、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政府干预过度和市场失灵等风险。

结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和垄断以及产业政策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产业结构与演化、市场竞争与垄断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开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化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化

万方数据
2010,∞经济导刊75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牛丽贤, 张寿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经济导刊 ECONOMIC HERALD 201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jdk201003032.aspx
74经济导刊加10,∞
万方数据
产业经济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 内容
统的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第四,新制度经济学:“后SCr流派。 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年来崛起的从制度角度研
限制,以及引发的资源配置失当和低效率。 (二)第二阶段(199l_2000),中国学者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产业 组织现象的研究和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学 者们对市场结构与市场分割问题、产业运行 绩敛问题、市场结构的适度集中问题和反垄 断与管制政策问题提fH了_一些独到的见解。 马建堂在《结构与行为》一书中计算出 中国3个主要工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中 国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估计,I_l时指
出,中国的管制体系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企 业进入、退出自由的氛围;政府应根据不同 产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进入、退出壁垒,从 而引导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政府的产业组织 政策引导方向必须与市场信号引导方向相一 致,才会得到认同和执行。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从卖方市场 转向买方市场,大部分行、Ik的产业组织很不 理想。具体表现在全行业产能过乘9,行业内 的企业数量过多,各企业的产鼍绝对水平非 常低。与国际领先企业的规模相比,有非常 大的差距。对这种不理想的市场结构,中国 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必须要做大优 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规模经济,推 动产业集中。 第三阶段(2001至今),这一时期在市场 运行问题、效率问题、反垄断问题和政府管 制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纵现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中国 化的过程,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口益 丰富,从纯粹依靠经验总结,到寻找可靠的 理论支持,再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近年来, 数理推导大量运用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博弈论、计量分析逐渐成为该领域的常规研 究方法。 在当今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产业组 织理论具有广泛的创新与发展空间。对产业 组织理论的研究对于准确把握产业现状,合 理制定产业政策,有效维护产业安全,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牛丽贤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张寿庭为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教授)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

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

但是,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与国内的产业经济学相比,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还是在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那么,西方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它的发展轨迹怎样,主要内容有哪些?与我国的差异在哪里?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应该如何构建?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些探讨。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及地位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 Stigler)198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起初,它只是从供给角度研究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并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斯蒂格勒,1968);70年代后才逐渐完善,当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西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生产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的集合,“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

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

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不是广义的一般市场。

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在西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

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

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

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

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

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

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

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

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

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

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

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

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

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

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72—《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简论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与实践●梁承忠 摘 要: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我们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对此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其独特的反腐倡廉思想。

深入学习、研究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对于我们党在新世纪继续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得更加廉洁、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 实践 预防 遏制 严惩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8-02一、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特点毛泽东作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精通中国历史,谙悉政权得失兴替,善于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对我们党内可能滋生的腐败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始终把反腐倡廉放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突出地位。

综观毛泽东反腐倡廉的思想与实践,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思想教育,预防和克服腐败。

毛泽东认为腐败现象之所以产生,首先在于思想上出问题,一名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往往首先是从思想上蜕化变质开始的。

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预防和克服党内腐败现象的发生,毛泽东一方面告诫全党,防止党内可能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力图把可能滋生的腐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194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向全党郑重推荐了由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撰写的旨在总结明亡的政论《甲申三百年祭》,用意就是告诫全党同志要十分警惕和防止出现滥用手中权力而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牢记明代因腐败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对全党深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

这一时期,我们党及党所领导的根据地政权和人民军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廉风气,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国民党统治区贪污腐败横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1949年3月,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正确估计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新形势,高瞻远瞩地向全党发出了克服腐败现象的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员干部如何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避免出现腐化堕落现象。

为使党员干部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毛泽东在这次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他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优良作风,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

我们党正是依靠这些优良作风,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执政后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继续保持深受人民欢迎的优良作风,唯有如此,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也才能有效地克服党内的腐败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