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机械及相关领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质;2、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学科领域的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7、具有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精度与检测、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课内总学时数为2498学时,总学分数为153学分。
其中:必修课程2106学时、131学分;选修课程392学时、22学分。
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安排表》。
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为36学分。
本专业各类实践环节安排情况详见表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安排一览表》。
六、综合素质培养由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的教育环节,以及学科竞赛等专业性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拓展性校外活动选修环节组成,设定为10学分。
详见表二:《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环节》。
七、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见表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各类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统计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202 学科门类:工学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够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中,面向智能制造第一线,开展机械系统运行与维护、集成与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从事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1、以中国制造2025为人才导向,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以智能制造最新的技术产业发展为特点,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智能制造技术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新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
2、引进实力企业,加强合作,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质量持续改进,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培养学生基础应用能力,学以够用为主,用以工程实际为度。
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两个特色培养方向,进行项目化、案例式课程体系教学,辅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机械基础、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如下12点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制造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工艺与编程、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与维护、智能制造设备编程与调试工程中所涉及的复杂应用系统工程问题。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表述;(2)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学科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机械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3)掌握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上述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控制等一般问题的推演、分析、计算和设计;(4)掌握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机电微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技术前沿,能够将上述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般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评价、比较和综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需求。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概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类专业的一种,旨在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1.理论水平: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深入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
2.实践能力:具备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CAD/CAM等工具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
3.创新能力: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中提出并解决问题。
4.工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叉能力,能够在工程项目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三、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科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学、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参加一定的实习实训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工程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
2.课程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设计项目,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前,学生需要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五、实验室建设学校将加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配备,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软硬件工具,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专业发展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机械工程,0803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与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国际化,具有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创造性和系统思维能力、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优秀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具体表述要求如下:1。
知识要求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工程专业知识。
(1)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3)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2.能力要求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发现知识的能;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二、培养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和装配的能力。
2.熟悉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掌握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的使用,具备机械加工和装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3.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改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了解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等相关知识,具备运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5.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工程技术方法,具备进行机械产品相关科研和工程项目的能力。
三、培养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构、电工电子技术等。
2.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传动系统设计、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CAD/CAM等。
3.专业选修课程流体力学、制造系统工程、供应链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热处理技术、液压与气动控制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环节通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实验,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工程实训环节通过设计并完成机械产品、机械系统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实习环节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工业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生产流程,提高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综合设计与毕业论文学生通过综合设计,完成一个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装配,并撰写论文。
综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工程实训、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评估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考核、毕业设计评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以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湘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3
国交院 成型过程中的弹塑性力学* 48 3 48
3
国交院 项目管理*
24 1.5 24
1.5
国交院 西语国家科技概论* 24 1.5 24
1.5
机械学院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24 1.5 20
4
1.5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现可理代及编制应程造用逻装备辑及控其制自动器化原
24 24
1.5 1.5
20 20
课程名称
国交院 机械设计*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分分配
学时
学分
理 论
调 查答疑
实验
上机听力
1
2
3
4
5
6
7
8
备注
56 3.5 48
8
3.5
机械学院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32 2 2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灵活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和相关领域内,具有“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社会欢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二)基本规格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具有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共事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业务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基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其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正确把握本专业的科学体系,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达到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使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机电工程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主要学习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现代制造业机械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理论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手工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先进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标准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学位:工学学士第二课堂:2学分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
第一课堂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组成。
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机电控制课程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一)通识课程1、I类通识课程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三)专业主干课程(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8.5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灵活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和相关领域内,具有“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社会欢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
(二)基本规格1.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具有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共事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业务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基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其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正确把握本专业的科学体系,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达到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使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4.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国防军事知识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科学的锻炼身体习惯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主要课程简介1. 高等数学总学时:162 周学时:6、4 学分:9 开课学期:1、2内容简介:本课程分上、下册,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函数的微分学(导数与微分)、积分学(定积分、不定积分)以及微积分的一些应用、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的基本知识;下册的主要内容是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场论初步、富里叶级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
参考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高等数学讲义》樊映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开课学期:3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了N阶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专业性课程和以后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参考教材:《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程数学——概率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线性代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高等教育出版社3. 普通物理B总学时:126 周学时:3、4 学分:6 开课学期:2、3内容简介:普通物理是理工科基础课程之一,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结合本专业建立必要的物理模型。
本课程以讲授经典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力学、振动与波、分子物理学与热力学、电磁学基础等内容。
并适当介绍近代物理学内容。
参考教材:《普通物理学》(1、2、3)程守诛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大学物理学》张三慧清华大学出版社《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耀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赵耀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4.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总学时:99 周学时:3、3 学分:5 开课学期:1、2内容简介:介绍绘图基本知识及原理,组合体投影分析,几何体的投影,常用表达方法、标准和常用零件图;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原理及软件绘图。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和图解的能力。
参考教材:《图学基础教程》谭建荣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图学应用教程》陆国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图学基础教程习题集》谭建荣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画法几何学》(第六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画法几何习题集》(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机械制图》(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范思冲等机械工业出版社5. 工程力学(一)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开课学期:3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具有力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教材:《理论力学》哈工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理论力学》(第二版)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6.工程力学(二)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开课学期:4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一定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教材:《材料力学》(第四版,I、II册)刘鸿文主编高等教学出版社参考书目:《材料力学》陈心爽编同济大学出版社7. 电工电子技术总学时:108 周学时:3、3 学分:6 开课学期:3、4内容简介:本课程的任务是讨论用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机电器件及其基本电路、磁路与应用;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正统波振荡电路,集成运放、直流电源、逻辑电路、脉冲及整形电路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与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与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具有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的初步能力。
参考教材:《电工学》(上册)(第五版)秦曾煌主编高教出版社《电子技术》(电工学Ⅱ)刘全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简明电路分析基础》李瀚荪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8. 机械工程材料总学时:54 周学时:3 学分:3 开课学期:3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和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工程材料、零件的失效分析与材料选择、常见的材料成型方法和机械零件表面成形工艺,使学生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以及材料成型理论和表面成形工艺的基本知识,具有选材的初步能力,具有正确选定一般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了解非金属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常规选用方法。
参考教材:《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I(工程材料)相瑜才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程材料简明教程》陶凤琴王道胤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I)许德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9. 机械原理总学时:72 学时:4 学分:4 开课学期:4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一定基础。
根据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并不研究某种具体的机械,而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
本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在培养机械类高级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参考教材:《机械原理》(第六版)孙桓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参考书目:《机械原理》邹慧君等主编高教出版社10. 机械设计总学时:72 周学时:4 学分:4 开课学期:5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适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都是通用机械零件设计和选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参考教材:《机械设计》(第六版)濮良贵纪明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教研室)参考书目:《机械设计》邱宣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开课学期:5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参考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廖念钊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甘永立上海科技出版社12. 液压与气压传动总学时:36 周学时:2 学分:2 开课学期:4内容简介: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回路,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维修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方便。
参考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许福玲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液压传动》章宏甲黄谊等编东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3.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总学时:54 周学时:3 学分:3 开课学期:5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技术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