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二)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
过渡时期
1949年
社会主义探索
1956年 1966年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外交成就: 方针:“两个拳头打人”(60S) “一大片”(60、70S)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0C50S末开始) 中美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70S正常化)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外交关系(“一大片”) 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1971) 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1974)
成就
对国民经济调整(1960开始):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思想文化
文化艺术:“双百”方针(1956) 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56) 成就 科技:原子弹、中程导弹实验成功(1964)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失误:“左”倾错误思想发展起来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措施

中国现代史阶段三

中国现代史阶段三

考点三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重返联合国 (一)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壮大——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 3.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4.中国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5.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6.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三、邓小平的整顿 1.背景:①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实现“四化” ②周、主持国务院工作 ③周病重,毛支持邓小平主持工作 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3.结果:摆脱停滞和倒退,开始恢复发展——“四人帮”阻挠, 再遭破坏 四、“文革”对经济的影响: 1.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中国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4.中美建交——正常之旅 ①发表建交公报(1978.12) A名称:《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B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地位:为中美建交提供了法律基础 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1.1)——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 的正常化 (三)意义:是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健一环
考点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1.国际因素——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①表现:美扩大对越南的侵略;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 ②影响:毛泽东对世界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2.国内因素——“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①十年探索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②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A把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B认为只有通过“文革”,才能把 “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3.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二、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发表:1965年冬 上海《文汇扳》 姚文元 2.内容:点名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 3.影响:为文革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现代史重要阶段特征

现代史重要阶段特征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日等法西斯主义的出现;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不需掌握)
世界现代史重要阶段特征
阶段
阶段特征
史实
二战后资本主义(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1945年以来)
经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进一步调整;
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特点:体系化、制度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法制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国家垄断资’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
50-70年代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烈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3年欧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几乎停滞。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打开外交新局面。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刘少奇案、法律名存实亡、两会停开
经济:国民经济的损失、周邓的调整
外交: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
1976—1978年两年徘徊中前进
徘徊:“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开放――80年代(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地带、海南),90年代扩大开放(上海浦东),2001年体制性开放(加入世贸组织)。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反对霸权、强权
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与周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外交:全方位多边外交,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努力,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确立。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1)革命任务:由新民主主义革转变为。
(2)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
(3)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4)民主政治建设:制度、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____制度。
(5)法制建设:1949年颁布的,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原则和原则。
2、对外开放形成了—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的开放格局。
3、2001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理论成果:、
、。
2、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工程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3、文艺:恢复,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4、教育:以邓小平为指导,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3、1957年政治运动扩大化,“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4、教育: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国际局势:
争霸——苏攻美守
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带来的破坏取得一些成就。
1、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2、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________”。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确立。
1.思想: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探索,如《论十大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资料讲解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资料讲解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建国初期,形成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革”时期,社义民主 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社会主义建设起步;(2)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1956年开 始 进 入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 但 1958 年 的 “ 大 跃 进 ” 、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4)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5.社会生活上,(1)交通 运输业发展较快,(2)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 特色。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阶段特征: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3.抗日战争(1937---1945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
(二)主要表现 1.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建和完善;(2) “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3)外交领域成就突 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1)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01年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2)1980年经济特区开放 ,之后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 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时段特征

对外关系上:
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继续恶化。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56年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4 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 践踏,“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由于周恩来、邓小 平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外交、科技领域获得重大 突破。
对外关系上: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 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2001年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

思想科技和文教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977年底恢复高考, 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主要表现】
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 相互隔绝状态。

经济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农村和 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并逐 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1992年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科技和文化上: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 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双百方针受到 冲击和破坏,文学艺术及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妨碍了科学文化正常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
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

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

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1973)、邓小平(1975)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政治: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进一步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思想文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外交: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果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对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改变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不结盟;重视和第三世界的关系;建设周边和平环境;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③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

④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