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优化专项方案

1.脑梗死中医诊疗规范定义: 脑梗死又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它原因造成脑部血液供给障碍, 缺血、缺氧引发不足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而出现对应神经系统症状一个疾病。
包含脑血栓和脑栓塞等。
中风病是中医学一个病名, 是因为气血逆乱, 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 造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以忽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或没有昏倒而忽然出现半身不遂为关键症状一类疾病, 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统称。
一、诊疗脑梗死诊疗标准参考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订《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疗。
中风病诊疗标准参考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中风病诊疗和疗效评定标准》诊疗。
二、中医诊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舌强语蹇或不语, 偏身麻木, 眩晕头痛, 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 舌苔薄黄, 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 钩藤12g(后下), 石决明15g(先煎), 黄芩9g, 栀子9g, 川牛膝12g, 杜仲9g, 桑寄生9g, 夜交藤9g, 茯神9g。
头痛显著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 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也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如伴烦躁失眠, 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红, 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 麦冬12g, 五味子12g, 生龙骨20g, 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 地龙12g, 鸡血藤12g, 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 桃仁9g, 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 郁金9g, 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养血清脑颗粒, 每次1包, 每日三次。
②选择一个含有活血化瘀功效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中风临床诊疗规范(脑梗塞)

中风病临床诊疗规范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临床上分为: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
缺血中风一、病证名:中医诊断:缺血中风西医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诊断依据:1·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证候分类:(一)中经络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目眩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苔黄腻,脉弦而数。
(2)阴闭: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
1. 简介
卒中(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
很大的负担。
为了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法和指导,中国制定了卒中诊
疗指南。
2. 目的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的目的是提供全面、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以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指南内容
3.1 卒中分类
- 缺血性卒中
- 出血性卒中
3.2 诊断标准和流程
-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
- 根据特定诊断标准确定卒中类型
3.3 急性期治疗
- 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需在4.5小时内开始治疗
-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需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患者呼吸、循环、液体平衡等
3.4 康复期治疗
- 康复护理:通过物理治疗、言语康复等方法促进患者恢复功能
-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卒中后的心理困扰
3.5 预防措施
-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 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 定期进行卒中相关筛查和评估
4. 实施和评估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应由卒中专科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遵守。
指南的实施应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最新的医学发展和国家政策。
5. 结论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旨在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指南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合作。
---
*注意:本指南的内容仅供参考,临床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风诊疗规范(最新版)1. 引言中风,即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中风的诊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中风诊疗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2. 中风的定义和分类中风是指因脑血管异常导致的脑功能损害。
根据损害的原因和部位,中风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血流减少,而出血性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3. 中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头痛、肌力减退、言语困难等。
诊断中风通常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确定病情。
4. 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中风治疗的关键,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和危险因素管理等。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来恢复脑血流,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手段清除血管阻塞或修补破裂血管。
此外,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因素,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5. 中风的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物理治疗旨在帮助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运动功能,语言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言语能力,而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并逐步适应疾病的影响。
6. 中风的预防和管理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医学检查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等。
7. 结论中风诊疗规范的最新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指导,能够更好地指导中风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规范的内容,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1.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1.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治疗的优化方案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中风患者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优化中风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风治疗进行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优化方案1.早期诊断与评估(1)完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包括快速接诊、快速检查、快速诊断、快速治疗。
(2)加强病情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等,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进行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和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2.早期治疗(1)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尽早给予溶栓治疗。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
(2)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动脉内取栓术等。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
(4)抗凝治疗: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华法林等,预防再出血。
3.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康复评定:定期进行康复评定,评估患者康复效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3)家庭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药物治疗(1)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神经生长因子等,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治疗,如通络活血、祛风除湿等。
5.心理干预(1)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2)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此期可以进行肌力评定,但须注意防止评定的姿势和方法引发痉挛的出现。
(1)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运动总积分分级临床意义<50分Ⅰ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50~84分Ⅱ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Ⅲ患肢中等度运动障碍,手功能障碍96~99分Ⅳ患肢轻度运动障碍(2)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级:①>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② 60~41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③≤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2.治疗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Ⅰ~Ⅱ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诱发肢体肌力出现、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传统手法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min,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
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2)功能训练1)良肢位摆放。
2)被动活动: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在进行训练时,训练时手法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对于已经出现有关节疼痛的病人,训练前可作热敷等止痛治疗。
注意保护肩关节、髋关节。
3)床上训练: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电反馈,中频脉冲电治疗、空气压力波治疗均可选用。
5)、康复主要训练项目包括: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轮椅功能训练、电动起了床训练等。
(3)方药:A.患者以肝肾不足、瘀血阻络为主症,予大补阴丸合补阳还五汤。
B.若患者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可配以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C.患者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可配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针灸针刺疗法日1次,针刺处方:第一组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悬钟、太溪、三阴交第二组穴位百会、四神聪、智三针、曲池、内关、后溪、腕谷、丰隆、关元、太冲、风市、申脉、照海、阳陵泉刺灸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上下肢各2组用断续波;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留针30min。
(痉挛期)1.康复评定分别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 量表和Barthel 量表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
2.治疗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的Ⅲ~Ⅳ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1)传统手法治疗:不同的肌群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患肢肌肉和神经功能,诱发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动运动和分离运动的完成,提高整体功能的恢复。
1)弹拨法上肢弹拨肱二头肌、肱桡肌、肱骨内上髁的肌腱附着处,以酸胀为度,每处1~2min,可以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下肢弹拨内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腱附着处,拇指深按肌腱,酸胀为度,每处1~2min,可以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2)擦法上肢用快速掌擦法擦上肢的后侧(相当于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肌群),每处1~2min,频率为120次/min左右,局部发热为度。
下肢用快速掌擦法擦大腿的的后侧和外侧(相当于腘绳肌和阔筋膜张肌)、小腿前面(小腿前肌群),每处1~2min,频率为120次/min左右,局部发热为度。
3)运动关节法上肢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1~2min。
下肢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1~2min。
(2)功能训练:抑制协同运动模式,训练随意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分离运动。
1)运动治疗①抗痉挛手法: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抗痉挛模式(RIP)训练、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以及痉挛肌肉的静态牵张等。
针对痉挛可采用牵拉、挤压、快速摩擦等方法来降低患者上肢的肌张力。
②感觉刺激:根据Rood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抑制痉挛,如轻轻地压缩关节,在肌腱附着点上加压,用坚定的轻的压力对后支支配的皮表(脊旁肌的皮表)进行推摩,持续的牵张,缓慢地将患者从仰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中温刺激,不感觉热的局部温浴,热湿敷等。
③治疗性训练: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利用负重练习或在负重状态下的作业活动降低患侧上肢的肌痉挛。
进行如持球、持棒等动作进行针对协同运动的练习。
此外,还可选择抗痉挛的支具。
其中常用支具有针对手指屈曲、腕掌屈曲痉挛的分指板,还有充气压力夹板。
(3)物理因子治疗: 痉挛机治疗仪治疗患肢;每日1次,蜡疗降低肌肉张力,每日1次。
(2)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日1次,针刺处方:第一组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悬钟、太溪、三阴交第二组穴位百会、四神聪、智三针、曲池、内关、后溪、腕谷、丰隆、关元、太冲、风市、申脉、照海、阳陵泉刺灸法:普通针刺。
(相对恢复期)1.康复评定此期评定的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可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
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障碍,调整康复计划和方法,为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做好准备。
心理和认知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加以选择应用。
2.治疗相对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的Ⅴ~Ⅵ阶段。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由运动,甚至能进行协调的单关节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小组训练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如果放弃或减少功能锻炼,已有的功能极易退化。
(1)功能训练: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肌耐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原则。
训练内容有提高协调性、速度的作业治疗和增强肌力、肌耐力的运动治疗。
(2)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可适当配合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方法,以达到协同提高肌力、解除功能训练后肌疲劳的目的。
1)采用运动关节类手法及按揉法、拿法、搓法等以防止关节挛缩、解除功能锻炼或针灸后的肌疲劳、增强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
[操作]:①按揉上肢的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每个穴位约0.5min,每次持续用力3~5秒钟。
下肢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太冲穴,每穴约0.5 min,每次持续用力3~5秒钟。
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②沿手足三阳经、三阴经的循行部位,自上而下拿上下肢,手法操作3~5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2)方药:A.患者以肝肾不足、瘀血阻络为主症,予大补阴丸合补阳还五汤。
B.若患者久病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可配以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C.患者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为主,可配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五)并发症的治疗1. 肩痛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患侧肩和上肢的肌张力异常与处置不当、肩关节粘连性改变、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均是导致肩痛的原因。
肩痛的存在阻碍了中风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1)预防:卧位时采取良肢体位;坐位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避免对肩关节进行过度牵拉;早期在作肩关节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度应在90-120度,早期佩戴肩带,积极加强、肩部肌肉的训练。
(2)治疗: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1)早期活动:肩关节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性病变,但应注意不适当的活动可以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
2)物理因子治疗:低中频电疗、TDP、微波治疗、蜡疗的应用等治疗措施有益于缓解肩痛。
对于肩手综合征引起的肩痛,还可采取缠指法:用直径约1~2mm 的绳子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患手每一手指及手掌至腕关节,然后再一一解开绳子,可每天重复进行。
其机理是通过向心性的挤压促进血液循环。
目前有着同样机理的“气压疗法”(也称充气循环)也广泛用于患肢水肿的治疗和肩手综合征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