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汽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的研究

汽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的研究
3 试验内容及方法 3.1 低温起动试验
汽车低温冷起动性能试验分别在环境温度为-15℃(拆除辅助预 热装置)、-30℃(使用辅助预热装置)左右情况下进行,将汽车放 置在露天背阴处12 h以上,方可进行试验。
起动前记录环境温度、燃油温度、冷却液温度、机油温度、蓄 电池电压和电解液密度,挡位处于空挡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正常低 温起动时间不大于30 s)起动车辆,发动机能自行运转即为起动成 功。若在规定起动时间内,未能自行运转,即为起动失败。允许起动 3次,若第一次失败,可停2 min后再次起动。以起动时间长短作为起 动性能的评价标准。
134 2017.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0 引言
中国地域辽阔,南方、北方温度差异较大,汽车性能和品质要 同时满足南、北方市场的需求,才能有市场竞争力。随着用户对汽车 性能和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相关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汽车研发 过程中,应尽早发现产品在高寒地区的设计和工艺缺陷,并制定纠正 措施。
1 简介
汽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主要包括低温起动性能试验、怠速稳 定性试验、暖机试验、除霜除雾适应性试验、起步性能试验、驾驶性 主观评价、道路适应性行驶试验等。基本涵盖了高寒区市场汽车暴露 的主要问题,下面对具体试验项目进行论述。
ACADEMIC
学术
制造研究
汽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的研究
张德鹏、杨聪慧
(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333002)
摘要:汽车作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对性能、寿命等方面要求极高,影响汽车品质的因素很多,这需要汽车研发过程中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面市。除了单个零部件 台架试验外,整车还需要完成高温、高原、高寒等多种恶劣工况的整车性能测试,从而考验汽车能否适应极端苛刻环境。 关键词:适应性;起动;怠速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示码: A

汽车地区适应性试验

汽车地区适应性试验

第十二章汽车地区适应性试验一、汽车“三高”试验的含义二、汽车高原试验三、汽车高温试验四、汽车高寒试验1/102/10一、汽车“三高”试验的含义汽车“三高”(高原、高温、高寒)整车试验是在室内转股试验台、排放试验台、发动机试验台等在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不同温度、不同道路条件下对发动机管理系统按不同工况进行标定的基础上,验证台架标定值是否合适的试验。

高寒试验高热试验高原试验3/10发动机标定试验是指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对汽车发动机的不断调试,找出其最佳工作状态下的参数,充分满足用户在各种环境的使用需要,在整个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发动机标定试验的含义4/10汽车“三高”试验区域分布5/10高原试验是在高海拔条件下(高于海拔4000米)调试发动机,让整车在高海拔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启动性能和驾驶性能,并使发动机的运作经济节油,提升发动机性能。

6/10检查排温是否超过限制,及排温模型标定质量排温保护6检查加速是否有不舒适、不能接受的驾驶冲击感;减速时是否有不正常的发动机抖动等驾驶性检查7检查有无爆震发生,点火角推迟是否得当爆震标定5检查碳罐吸附、脱附是否正常,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碳罐控制4正常情况下的怠速稳定性;通过开关空调、大灯、打死方向盘等变化负荷,检查怠速稳定性怠速3起动时间,转速变化,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暖机起动2起动时间,转速变化,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常温起动1内容介绍项目序号7/10高温试验(夏季试验)就是在高温环境条件下(高于40摄氏度)对发动机进行调试,让发动机做到排放低,并尽可能增强车辆性能,节省燃油,提高车辆在夏季的可操作性。

8/10不同水温时高低速风扇开关是否正常,水温较高时空调的切断与开启是否正常风扇、空调控制7检查排温是否超过限制,及排温模型标定质量排温保护标定6检查碳罐吸附、脱附是否正常,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碳罐控制标定5通过开关空调、大灯、打死等以变化负荷,检查怠速稳定性怠速控制标定4检查有无爆震发生,点火角推迟是否得当爆震检查3起动时间,转速变化,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热起动2起动时间,转速变化,空燃比变化是否正常常温起动1内容介绍项目序号9/10高寒试验(冬季试验)就是在低温环境条件下(低于零下30摄氏度)对发动机进行调试。

浅析车辆系统高寒环境适应性

浅析车辆系统高寒环境适应性

1 0 转 向架
构 架及 枕梁 钢板 采用 的是 S 3 5 5 J 2 G3 EN1 0 0 2 5 - 2 ,中科 学院 金属 研 究所 对构 架、枕 梁用 钢板 ( 1 2 a r m、3 0 mm后 )进 行 了研 究 ,其 中 4 辅助供 电 针 对低 温冲 击 的测试包 括 一 2 0 ℃ 、一 4 O ℃ 、一 6 0 ℃ ,测试 结果 远大 于标 辅助供 电系统 由辅助变流器 、 蓄电池、 充 电机、 中压箱等部件组成 。 准要求的 一 2 o o c的 2 7 焦耳 ,表明所用钢板 低温 冲击性能 良好 。 蓄 电池箱 箱体 材质 为符 合标 准 G B / T 3 8 8 0 — 2 0 0 6 铝 镁硅 合金 铝板 对构架焊 接填充材 料牌号为 G3 S i l ,中科院金 属研究所对 该填充 试 验温度 为o  ̄ C、 一 2 0 ℃、 一 4 0 ℃ 6 0 8 2 T 6 ,该材料 耐低 温冲击 韧性 强 ;箱盖 密封 条材料 硅橡胶 :硅橡 材料形成的焊接接 头进行冲击性能 试验 , 胶 具有优异的耐热性 、耐寒性、介 电性 、 耐臭氧和 耐大 气老化等性能 , 和. 6 O ℃ ,试 验结果 显 示 _ 4 O ℃冲击 功均 值远 大于 . 2 O ℃要求 的 2 7 J , 尤其突 出的性 能是使用温 度范围J 一,能在 一 6 0  ̄ C 至+ 2 5 0 ℃的温度范 围 满足 4 0 ℃环境 使用要求 。 钢弹 簧材 质 为 5 1 C r V 4 ,根 据 中 国科学 院 技术 研究 于 2 0 0 7 年1 1 下长 期使 用 ;充 电机 箱体 材质 为符 合标 准 G B / T 1 5 9 1 — 2 0 0 8 规 定的 低 合金结构钢钢板 Q 3 4 5 E,该材料 耐低 温冲击韧性强 。 月份进 行的分析研 究结果 ,该钢弹簧 一 4 0 ℃ 时的 A K U值 均大于 1 o J , 并且对 一 6 O ℃时的 AKU值进行 了测试 ,结果最 小的为 1 6 J ,满足 - 4 O ℃

《汽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汽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汽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我国是汽车使用环境最严酷的国家之一,高寒、高原、高热(简称“三高”)不同的环境地区,其不同的气候特点造成汽车不同类别的问题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开展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是贯穿于汽车研制、定型、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可以发现汽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防护措施,提高汽车的环境适应能力。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汽车企业为了拓展国际市场,使汽车能够适应全球各种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正大力的开展汽车环境适应性研究,现在我国在环境适应性试验技术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各车企对环境地区适应性的试验开展程度参差不齐,与国外成熟企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试验检测技术和应用水平不高,主要试验设备依赖进口,尤其是环境适应性试验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

鉴于国内目前尚无完善的整车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体系,针对整车高寒起动性能、采暖性能、通过性能、密封性能以及可靠性等试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整合国内企业当前多样的试验方法,建立统一的试验规程,填补当前高寒地区适应性测试规程的空白,为新兴整车企业高寒地区适应性试验提供指导依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9年10月18日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9年计划,标准任务书号为2019-33。

2、工作过程2018年6月29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整车测试工作组在昆明召开,同时CSAE团标整车高寒测试规范编制项目启动,参会人员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各会员单位及国内知名整车企业、检测机构和零部件企业,会议中整车工作组长对之后几年整车测试技术工作组“三高”测试规程研究议题的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整车测试技术工作组拟于2018年开展高寒测试规程的研究制定工作,目的是将高寒地区试验测试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团体测试规范。

汽车高寒试验测试内容

汽车高寒试验测试内容

汽车高寒试验测试内容
汽车高寒试验是针对汽车在恶劣的寒冷环境下运行情况进行的一
种测试,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汽车在极端寒冷
的环境下正常运行。

下面将分步骤为大家介绍汽车高寒试验测试内容。

第一步:寒冷环境条件测试
汽车高寒试验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寒冷环境条件测试,这主要是为
了确认试验的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一般在低于-10℃的环境下进行此项
测试。

测试的内容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测量。

第二步:汽车起动试验
汽车高寒试验的重点是测试汽车在寒冷环境中的起动情况,这是
汽车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

在低于-10℃的环境下进行试验,测试内容
包括汽车起动时间、起动稳定性、起动质量等。

此项测试需要持续一
段时间,确保汽车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能够正常起动。

第三步:行驶试验
除了起动试验以外,还需要对汽车的行驶性能进行测试。

在低于
-20℃的环境中进行测试,涉及汽车的动力、制动、悬挂等方面。

测试
内容包括加速性能、制动距离、灯光亮度等。

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汽
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第四步:加热试验
在低温环境下,汽车很容易出现冻结的问题。

为了防止汽车冻结,在测试完成后需要进行加热试验。

加热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按照标准要
求进行测试,确保汽车的各项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总之,汽车高寒试验是保障汽车在极端寒冷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有
效手段。

通过以上分步骤进行全面测试,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保障汽车在寒冷环境下的安全行驶。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综述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综述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综述发布时间:2021-06-15T16:01:28.55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方嘉覃项[导读] 摘要:环境适应性作为现代汽车的一项重要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南宁燎旺车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环境适应性作为现代汽车的一项重要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详细分析了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类型。

关键词: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前言:汽车是一种在室外环境中连续工作的交通工具,在户外环境中,会遇到高低温、光照等不同环境,有时需在长期恶劣环境中工作,这些环境会严重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及性能,甚至使车辆的某些功能失效。

因此,环境适应性已成为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

1 汽车环境适应性GJB4239中将环境适应性定义为装备在预期使用寿命和各种环境条件下,实现预定功能和性能而不受损坏的能力,这是装备的质量特征。

环境适应性是汽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决定了汽车是否具有足够的环境适应性。

若汽车生产完成,环境适应性即固定,不同环境对产品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准确描述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要求在产品研制中对环境适应性进行明确及定位,要求车辆在一定条件下运行良好,无损坏,各项性能能保持在正常参数范围内。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地理条件往往有不同的地域特征,车辆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影响环境适应性的气候因素包括气温、气压、辐射、风沙和温度。

2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类型(1)汽车气候老化试验,研究评价车辆在露天环境和长期某种自然环境中的老化规律,以及各部件和车辆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耐候性,在实际试验中,应根据车辆所面临的不同自然环境确定试验时间和地点,所有材料和设备应准备完善,并根据实际气候对车辆的环境适应性进行试验。

同时,重点考虑一些典型、恶劣环境,如寒冷、高原环境等,这些都对车辆性能形成一定的考验。

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分析

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分析

时,各采样点温度均在 20℃以上,满足其产品设计要
温度,
求。
'*
"*
/*
&*
* * ) &* &) /* /) "* ") '* ') %&*
%/*
%"* 时间,012
图 某越野车各采样点温度记录
除霜性能试验
环境 驾驶员脚部 操作台脚部 副驾驶脚部 前排乘员脚部 后排乘员脚部
除霜性能试验分为除外霜试验和除内霜试验,同
图 2示出某乘用车车窗结霜结果,该车在 40km/h 匀速行驶工况下结霜趋势稳定后驾驶员侧前风窗的结 果,如图 2a所示;怠速工况下结霜趋势稳定后左前门 侧窗的结果,如图 2b所示。经验证,该样车在试验过程 中各工况稳定时,前挡风玻璃结霜区域不影响驾驶员
采暖性能试验主要考核整车在寒区的空调性能。 查看前方道路情况,左右侧窗在行驶过程中不影响观
2020(6)
Feature
技术聚焦
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 分析
刘策 彭康 刘兵 王玉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为检验整车在高寒地区的环境适应性能力,对当前汽车寒区试验的各专项性能试验、主观评价试验及适应性行驶试
验的方法和当前国内高寒试验场现状以及场地道路条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标准的应用状况,提出应建立统一的高寒试验
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 采暖性能试验、除霜性能试验、积雪地面通过性试验及
低、降雪多,同时这些地区范围广,面积占我国国土面 积的 51.5,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 34,汽车保有量占 全国 44,所以我国高寒环境对汽车使用产生的影响
雪侵入试验 5项专项性能试验,以及寒区的主观评价 试验和适应性行驶试验。 !"! 冷起动试验

浅析车辆系统高寒环境适应性

浅析车辆系统高寒环境适应性

浅析车辆系统高寒环境适应性作者:张籍弟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13期摘要:本文针对车辆运营在高寒环境(-40℃~40℃)下,车辆各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车辆;适应性;阐述1 车体结构车辆车体结构主要由铝合金车体、车头结构、设备舱、车钩、风挡、开闭机构等部件构成。

铝合金车体材料按DIN5513标准选择采用6005A-T6、5083-H111、5754-H22、6082-T6铝合金。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针对车体型材6005A-T6和板材5083-H111、5083-H321进行了低温性能试验,结果证明在-50℃、-40℃、-25℃环境温度下,铝合金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性能和疲劳强度满足低温运用环境要求。

车头结构排障器材质为Q345E,低温冲击功满足高寒环境使用要求。

设备舱采用密封结构,能满足高寒要求。

自动车钩中受环境温度影响的主要部件有连挂系统中的解钩气缸、控制系统中的换向阀和推送气缸,其他部件如气液缓冲器、安装吊挂系统等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

风挡主要由双层折棚、渡板及踏板三部分组成,8年高寒环境运营过程中,风挡状态良好,未出现任何问题,能满足高寒要求。

2 内装防寒车体防寒采用高性能纤维棉及铝箔包裹结构,静止状态下车体传热系数K=1.0 W/m2 ℃。

3 牵引高压车辆高压牵引系统由受电弓、集成仪表箱、主断路器、牵引变压器、高压箱、牵引辅助变流器、牵引电机、制动变阻器、高压电缆等部件构成。

受电弓型号为DSA250型,受电弓底架结构为钢,上臂下臂及弓头材质为铝合金,符合低温适应性的要求。

气囊符合EN60068-2-1能适应-50℃的环境要求。

整弓的低温试验符合高寒环境的运行要求。

集成仪表箱符合EN50125-1 等级T2,满足高寒环境的运行要求。

主断路器型式试验中包含低温动作限值试验,包括-25℃和-40℃的低温动作限值试验;牵引变压器箱体材料为耐低温材料Q345E;牵引变压器冷却液采用的是酯油IEC61099;高压箱箱体材料为耐低温材料Q345E;牵引辅助变流器箱体材料为耐低温材料Q345E等能够满足高寒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高寒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在高寒地区进行整车环境适应性道路试验的试验条件、试验项目及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高寒地区做环境适应性试验的各类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5-2009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GB/T 12535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 12782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3594-2003 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试验方法GB/T 28958-2012 乘用车低温性能试验方法GB/T 33829-2017 轿车轮胎雪地抓着性能试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路面附着系数(μ)指路面附着力与车轮法向(与路面垂直方向)压力的比值,介于0和1之间。

注:测量结果为用GB/T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试验方法测得的轮胎和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k)。

3.2雪地压实度指用GB/T 33829-2017轿车轮胎雪地抓着性能试验方法中雪地硬度测试仪(CTI)测得的雪地压实指数。

4 试验条件4.1车辆条件试验车辆应满足以下要求:——保持车辆出厂时的外形结构和技术参数;——机械运动零部件润滑油的粘度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按照制造商的规定,选择相应的冷却液;——车辆轮胎及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制造厂的规定。

4.2场地条件4.2.1高寒地区试验场典型试验道路类型应包括但不限于表1规定的9种试验道路类型。

表1 试验道路类型4.2.2典型路面技术要求4.2.2.1压实雪面压实雪面应满足以下要求: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b)压实雪面应满足GB/T 33829-2017中4.2.1路面条件的相关要求,其雪地压实度平均值在75~85之间;c)雪面附着系数(μ)应在0.2~0.3之间。

4.2.2.2新雪路面新雪路面应满足以下要求:a)基层路面为满足本标准4.2.2.1的压实雪面;b)表层为松散状新雪,不作压实度要求,为自然落雪堆积而成,也可由人工造雪铺成,扬雪试验时新雪厚度介于10mm~30mm之间。

4.2.2.3冰面冰面应满足以下要求: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b)冰面附着系数(μ)应在0.1~0.15之间。

4.2.2.4高附路面(沥青或水泥)高附路面应满足以下要求:a)表面均匀,平整度满足二级公路要求;b)高附路面附着系数(μ)在冬季干燥路面情况下应介于0.6~0.75之间;c)若高附路面为高附板拼接而成,则每块高附板的横向宽度应不小于测试车辆1.5倍宽度,高附板块间横向段差应小于10mm,高低段差应小于3mm。

4.2.3典型试验道路规格要求4.2.3.1高速雪环道(扬雪路)高速雪环道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环形跑道长度不小于3000m,宽度不小于6m,弯道转弯半径R不小于150m;b)路面要求应满足4.2.2.1要求的压实雪面,在开展扬雪试验时,路面应满足本标准4.2.2.2的要求。

c)设计最大车速应不低于80km/h。

4.2.3.2 雪动态广场雪动态广场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满足测试车辆120km/h的加速、制动要求,长度不小于800m,宽度不小于50m;b)路面为满足4.2.2.1要求的压实雪面。

4.2.3.3冰动态广场冰动态广场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加速路面长度不小于450m,宽度不小于6m,且由满足本标准4.2.2.1要求的压实雪面组成;b)冰广场为长度不小于200m,宽度不小于50m,且由满足本标准4.2.2.3要求的冰面组成;c)在冰面两侧分别有一宽度不小于15m的缓冲区,冰面末端有长度不小于100m的缓冲区;d)设有回车道至加速道起点。

4.2.3.4 ABS对开道ABS对开道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试验区由中间高附路面,左右两侧冰面组成。

其中高附路面长度不小于150m,宽度不小于测试车辆车宽的1.5倍;冰面宽度不小于1.5m;b)试验区外围设有缓冲区,后端缓冲区不小于30m,左右两侧缓冲区宽度各不低于6m;c)加速道长度不小于450m,另设有回车道至加速道起点;d)高附路面与冰面间的高度差小于3mm。

4.2.3.5冰、雪圆环道冰、雪环道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冰、雪圆环道半径不小于100m;b)冰环道宽度不小于6m,雪圆环道宽度不小于10m;c)冰圆环道外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压实雪面作为缓冲区,冰圆环道外可直接设置为雪圆环道。

4.2.3.6操稳道操稳道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操稳道应包含多种弯道类型,至少满足低速(20~40km/h)、中速(40~80km/h)、高速(80~120km/h)等不同车速需求,以及包含大角度急弯(如发卡弯)、小角度缓弯(如R=500m 长弧线)、波浪弯等不同弯道类型;b)操稳道应为长度不小于1000m,宽度为6m~8m的闭环跑道组成;c)路面为满足本标准4.2.2.1要求的压实雪面。

4.2.3.7棋盘路棋盘路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试验区为两排紧挨的高附路面、冰面交替方格组成(型如国际象棋棋盘)。

其中至少进行3次交替,即至少4块高附路面,4块冰面。

并排两块高附路面或冰面模块的长度不低于车长。

单个模块宽度不小于1m;b)试验区外围设有缓冲区,后端长度不小于30m,左右两侧缓冲区宽度各不小于6m;c)加速道长度不小于450m,另设有回车道至加速道起点;d)高附路面与冰面间的高度段差应小于3mm。

4.2.3.8融雪池融雪池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融雪池是可装盛雪水混合物的型如池子的铺装路面,上层为自然降雪或人工造雪堆积而成,其下坡和上坡路面坡度应满足测试车辆接近角和离去角设计要求。

底部为水平路面,长度不小于测试车辆2倍,宽度不小于测试车辆2倍;b)融雪池两侧设有挡水墙,墙高不低于100mm;c)设置有加速道与融雪池相接。

4.2.3.9对开坡道对开坡道道路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a)对开坡面至少包含有10%、15%、20%三种高低附对开坡面;b)坡道试验段长度应不小于1.5倍车长;高附坡面宽应不小于1.5倍车宽;两侧冰面宽度不小于1m,其中15%及以下坡度至少有一侧冰面宽度不小于1.5倍车宽。

坡面下部及上部分别有不低于车辆轴距的同坡度驻车区与试验段相连;c)坡底平台、坡顶平台及连接路均为高附路面。

4.2.4试验道路安全防护雪墙防护措施试验道路安全防护雪墙防护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雪墙应以自然雪堆积而成,不做压实处理,雪压实度不大于50,若表层雪面结晶硬壳时,需进行重新堆积;b)矮雪墙尺寸规格要求高度介于0.15~0.35m之间,宽度介于1~3m之间;c)高雪墙尺寸规格要求:高度介于0.8-1m之间,宽度介于0.8-1.2m之间;d)高雪墙可不设外部缓冲区,矮雪墙外围设有2~5m宽的压实雪面或高度不大于0.1m 的自然雪面作为缓冲区。

5 试验项目及方法5.1汽车起动性能试验试验车辆在做起动性能试验时在按照GB/T 12535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的同时增加以下表2的试验环境温度及相关条件。

表25.2采暖性能试验试验车辆按照GB/T 12782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采暖性能试验。

5.3除霜性能试验5.3.1除外霜试验试验车辆按照GB 11555-2009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进行除霜性能试验的同时并做如下变动:试验除在低温实验室内进行外,也可以选择符合条件的室外进行,应在无雪无雾天气并且不受光照影响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环境应满足试验要求规定。

5.3.2 除内霜试验5.3.2.1试验前准备要求试验环境要求温度-25℃及以下,无光照条件影响,试验道路可选择公共道路上或者符合本标准的4.2.3.1的雪环道上进行。

试验前,对风窗玻璃的内、外表面用含甲醇的酒精或类似去污剂彻底清除油污,干燥后,用3%-10%氨水擦拭,待干后再用干棉布擦拭。

试验人员数量n为车辆总座位数。

5.3.2.2除内霜试验方法车辆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除内霜试验:a)车辆在环境温度下进行浸置,使机油、冷却液温度和环境温度一致。

b)试验开始时,所有人员进入车内,关闭所有门窗,冷机启动车辆后怠速2min,此时关闭空调;2min后拍照记录霜形成效果。

c)开启空调,空调模式调节为:最大制热、外循环、除霜模式(AC打开),风量选用最大挡。

试验进行5min,试验人员每隔1min在风窗玻璃内表面上描述除霜面积轮廓图,并标记上对应的试验总时间。

d)按照40km/h行驶30min,空调模式调节为:最大制热、风量为中间挡高一挡、外循环、吹脚模式;若吹脚模式有结霜趋势更换为吹脚除霜模式,若还有结霜趋势则增大风量挡位,直至结霜区域稳定,不影响安全驾驶;若结霜趋势不稳定,试验时间延长至趋势稳定。

e)怠速10min,空调模式调节为:最大制热、风量为中间挡、外循环、吹脚模式;若吹脚模式有结霜趋势更换为吹脚除霜模式,若还有结霜趋势则增大挡位,直至结霜区域稳定,不影响安全驾驶;若结霜趋势不稳定,试验时间延长至趋势稳定。

f)按照80km/h行驶10min,空调模式调节为:最大制热、风量为中间挡高一挡、外循环、吹脚模式;若吹脚模式有结霜趋势更换为吹脚除霜模式,若还有结霜趋势则增大挡位,直至结霜区域稳定,不影响安全驾驶;若结霜趋势不稳定,试验时间延长至趋势稳定。

g)试验过程中记录每一次空调模式调节情况。

h)试验过程中记录每一个工况结束时霜消散区域和消散趋势。

5.4 积雪地面通过性试验5.4.1试验环境要求气象条件要求为无雪天气,环境温度要求-10℃及以下,风速不大于3m/s,积雪区域通过性试验在符合本标准4.2.3.8的融雪池进行,积雪坡道通过性试验选择在符合本标准4.2.3.9的对开坡道的高附坡面进行。

积雪区域通过试验段积雪厚度设定不小于测试车辆最小离地间隙的110%,积雪坡道通过性试验积雪厚度不小于20mm,并依次设置起始段、试验段、终点段。

5.4.2试验方法5.4.2.1积雪区域通过性试验车辆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积雪区域通过性试验:a)除驾驶员外,根据需要配置车辆载荷,正常启动,待车辆状态稳定后,停于5.4.1选定区域的起始段外,记录雪层深度、雪层温度、雪层密度,记录空气温度、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

b)被试车辆全轮驱动(如有),差速锁止(如有),使用最低档缓慢进入起始段。

c)被试车辆低速进入试验段,顺利通过后记录通过试验段时间、车辙深度、车辙宽度。

如不能通过,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

5.4.2.2积雪坡道通过性试验车辆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积雪坡道通过性试验:a)被试车辆满载,正常启动,待车辆状态稳定后,停于本标准5.4.1选定区域的起始段外,记录雪层深度、雪层温度、雪层密度,记录空气温度、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