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诊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第三次诊断性检测地

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地理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城市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城市用地类型分别是A.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住宅用地B.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C.绿化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绿化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2.如果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盛行风向可能是A.东南风、东北风B.东北风、西南风C.西南风、西北风D.西北风、东南风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从此清澈的长江水自流北上直达北京。
图2为河南境内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线路和铁路交通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调水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交通D.城市4.在图中①城交汇的铁路线是A.陇海线、京沪线B.焦兖日线、京沪线C. 陇海线、京九线D.焦兖日线、京广线图3为亚欧大陆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乳畜业B.季风水田农业C.游牧业D.商品谷物农业6.图中②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市场C.交通D.劳动力表1为近年来四地地震资料,据表回答7~8题。
地点震级震中地理坐标地震发生时间(北京时间)① 6.1 33°N,48°E 2018年8月18日10时32分② 6.9 15°S,74°W 2018年8月25日7时21分③ 6.2 62°N,152°W 2018年9月26日1时51分④ 5.0 44°N,86°E 2018年2月22日14时42分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②地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区时为A.25日5时39分B.24日18时21分C.25日20时21分D.24日16时39分图4为30°S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精品推荐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面为大西洋两岸四种工农业产品的输入(出)路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产品依次是()A.小麦、石油、棉花、钢铁B.棉花、铁矿、牛肉、小麦C.牛肉、天然橡胶、汽车、铁矿D.天然橡胶、汽车、石油、牛肉2.图中甲线路的主要输出地是()A.中南半岛B.波斯湾地区C.日本D.澳大利亚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等值线图(单位:次),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等值线M的值可能为()A.20, 30 B.20, 25 C.25, 30 D.30, 354.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A.年降水总量少的地区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区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区D.降水变化大的地区5.图中①地的旱灾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A.河流径流量小B.受高气压控制C.地下水位下降D.工业用水增大下面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A.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C.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7.图中M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市场需求量大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交通便捷D.气候温和湿润,草原面积广大8.图中②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A.三江平原B.内蒙古和新疆C.成都平原D.珠江三角洲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的累计采出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为五年的城市。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地理三诊试卷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地理三诊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黄土高原某地生态脆弱,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技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如图为该模式简图,据此完成1~2题。
该开发模式的主要作用是〔〕A.减轻水土流失 B.提高土壤肥力C.扩大土地面积 D.减少水分蒸发2.黄土高原某地生态脆弱,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技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如图为该模式简图,据此完成1~2题。
春播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风蚀 B.增强太阳辐射C.提高地温 D.防止水土流失3.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100米的植被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该山地〔〕A.东高西低 B.东北高,西南低C.南高北低 D.东南高,西北低4.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100米的植被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该山地可能位于〔〕A.辽宁省 B.山东省 C.海南省 D.福建省5.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100米的植被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与甲地比较,乙地〔〕A.年日照时数多 B.年平均气温低C.年降水总量大 D.年径流总量少6.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在海外扩张中把亚洲作为第一站。
至2017年底在我国大陆市场的门店数量近3000家。
如图为星巴克在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门店数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6~8题。
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星巴克在上海和广东增长速度最快B.星巴克在天津的分店数量比辽宁多C.星巴克在西部的增长速度比东部慢D.甘肃是最后开设分店的省级行政区7.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在海外扩张中把亚洲作为第一站。
至2017年底在我国大陆市场的门店数量近3000家。
如图为星巴克在我国各省级行政区门店数量分布图。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该大陆可能是A. 非洲大陆B. 亚欧大陆C. 南美大陆D. 澳大利亚大陆2. 下列关于②地气候的形成因素,不正确的是A. 东南信风B. 地形C. 赤道低气压带D. 洋流3. 图中④、⑤两自然带内的河流比较,差异最明显的是A. 径流量大小不同B. 汛期出现时间不同C. 含沙量多少不同D. 主要补给类型不同【答案】1. D 2. C 3.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然后根据自然带的分布来判断地理规律及成因。
1. 澳大利亚大陆为半环状,①热带草原带,②热带雨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选择D。
2. ②热带雨林带,形成原因有处于大分水岭的东侧,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距离赤道较远,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小,选择C。
3. ④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两河流汛期出现时间不同,选择B。
下图为我国某月降水地区(阴影部分)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的月份可能是...A. 4月B. 6月C. 8月D. 10月5. 该月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为A. 反气旋B. 气旋C. 准静止锋D. 冷锋6. 该月华北平原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 寒潮B. 沙尘暴C. 洪涝D. 干旱【答案】4. C 5. A 6.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雨带的推移,夏季风4月底5月初从东南部沿海登陆,与冬季风相遇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形成雨带。
四川省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英国面包蟹因其个大质优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每年9月~次年3月是英国面包蟹最肥美的时候,2~3月为销往中国的旺季。
出口到中国的面包蟹均为严格筛选的个头最大的母蟹。
据此完成1~3题。
1.2~3月,中国从英国大量进口面包蟹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旺盛B.正值产蟹旺季C.进口关税较低D.保鲜成本较低2.英国出口到中国的面包蟹均为母蟹的原因是A.母蟹个体更大,数量更多B.捕捞母蟹更利于维护生态平衡C.母蟹更适宜远距离运输D.食用母蟹更符合中国人偏好3.英国面包蟹运至中国适宜采取的运输方式为A.海运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铁路运输1828年,居住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雅库茨克(62。
N)的舍尔金在自家后院尝试钻井取水,当年挖掘12米,之后挖掘工作多在冬季进行,夏季因工人在井底呼吸困难而无法挖掘。
1831年挖至32米深处时,舍尔金准备停止工作计划,但因俄美公司的资助而得以继续。
1837年,井深达到了116.5米,但仍未取到井水。
图1为舍尔金井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在雅库茨克难以获得井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气候干旱B.岩石致密C.冻土层深厚D.技术水平低5.夏季工人在井底呼吸困难的原因是A.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过高 B.井内C02无法通过对流排出C.大陆升温快近地面气压低 D.大量冰雪融化导致井内潮湿6.在舍尔金掘井10年时间里,其速度前慢后快,原因可能是A.岩层前期坚硬,后期松软 B.前期气候异常,气温过低C.参与工人前期少,后期多D.后期资金和技术得到保障渤海是我国海冰多发区,每年12月~次年2月为海冰集中发生时间。
四川省成都市18届高三地理摸底测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_(共0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到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河流流向为A. 西北流向东南B. 正东流向正西C. 东南流向西北D. 西南流向东北2. 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A. 465mB. 455mC. 445 mD. 435m3. 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A. 20mB. 29mC. 39mD. 40m【答案】1. D 2. B 3. C【解析】试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断1. 河流由高向低流,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D正确。
2. 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相等,图中等高距为10米,可读出山峰高度为450~460米,B正确。
3. 陡崖高度计算公式为(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是10,可计算出20≤H<40,C正确。
【点睛】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是:(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是10,可计算出20≤H<40。
红叶是秋季富有色彩和欣赏性的旅游景观,图2为我国部分红叶观赏地及10月红叶的最佳观赏区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四地中,观赏红叶时间最早的是A. 红叶谷B. 香山C. 栖霞山D. 五指山5. 九寨沟、香山两地最佳观赏红叶时间大致相同,其主要原因是九寨沟比香山A. 纬度更低B. 海拔更高C. 距海更远D. 降水更多【答案】4. A 5. B【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4. 纬度高的先进入秋季,四地中红叶谷纬度最高,最先进入秋季,A正确。
5. 影响红叶观赏的因素是热量,与降水和距海远近无关;九寨沟纬度低,本应比香山观赏时间晚,但因海拔高,气温低,与香山观赏时间大致相同,B正确。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18届高三摸底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含解析

新都区2018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文科综合试题第Ⅰ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 1 050米B. 985米C. 915米D. 790米2. 图中村落因多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等而著名,驴友小王想拍摄村落全貌,在①②③④处应选择的拍摄点是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答案】1. C 2. D【解析】1.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甲山峰海拔在1000-1100米之间,而古牌坊海拔在水库水面以上,海拔在165-200米之间,计算可得,相对高度在800-945米之间,结合选项判断,故选C。
2. 读图可知,图中①处地势较低,不能俯瞰村落全貌,A错。
②处东南方向有山脊阻挡视线,不能通视,B错。
③处东侧有山丘阻挡视线,C错。
④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村落全貌,D对。
故选D。
【名师点睛】等高线数值的判读方法:1、根据流水的方向判定。
水往低处流,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由高值流向低值。
2、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也叫降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根据等高距判读。
等高距全图一致,结合图中所提示的信息,如海平面、某等高线高度等,进行综合分析,推算出所求地高度。
4、根据两地间的气温差判读。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0.6℃/100m),可计算出这两地间的相对高差。
5、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判断。
比如两条等高线之间,或闭合等高线的等高值相同,那么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小,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小;如果这两条线(或闭合线中间)比外圈的等高值大,那么之间的数值即大6、根据公式法对相对高度的判读。
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诊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我国黄土高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1.图中①、②、③、④四河流中,水位变化受汾河水库调节明显的是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答案】C【解析】水库的主要对其下游河段调节作用明显,四河流中只有③河位于水库的下游。
【考点】1.4.1.3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2.图中季节性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冬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B.冬季降水量减少C.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D.冬季地下水水位下降【答案】B【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图中的季节性河流的形成与降水有关,再加之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少,所以冬季河流无水,形成季节性河流。
【考点】1.4.1.2 陆地水体关系及河流特征表1为杭州(1981年全市人口为525万)和武汉(1981年全市人口为590万)1981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单位:万人)增长状况,据表回答3~4题。
表13.两城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A.杭州1981~1990B.武汉1981~1990C.杭州1991~2000D.武汉1991~2000【答案】C【解析】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量与当年的人口总量之比,1991年杭州人口为525+57=582(万),1991~2000年杭州人口增加105万,所以人口增长率为105/582*100%≈18%。
其他年份可以依此计算,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杭州1991~2000。
【考点】2.1.1.1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4.据表可以看出,1981年至2000年两城市A.中心区人口持续减少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郊区城市化明显【答案】D【解析】1991~2000年武汉中心区人口是增加的,所以A项错误;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从表中得出,因此B项错误;郊区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所以并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故C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图1为我国黄土高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图中①、②、③、④四河流中,水位变化受汾河水库调节明显的是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答案】C
【解析】水库的主要对其下游河段调节作用明显,四河流中只有③河位于水库的下游。
【考点】1.4.1.3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
2.图中季节性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冬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
B.冬季降水量减少
C.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D.冬季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图中的季节性河流的形成与降水有关,再加之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少,所以冬季河流无水,形成季节性河流。
【考点】1.4.1.2 陆地水体关系及河流特征
表1为杭州(1981年全市人口为525万)和武汉(1981年全市人口为590万)1981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单位:万人)增长状况,据表回答3~4题。
表1
3.两城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A.杭州1981~1990
B.武汉1981~1990
C.杭州1991~2000
D.武汉1991~2000
【答案】C
【解析】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量与当年的人口总量之比,1991年杭州人口为525+57=582(万),1991~2000年杭州人口增加105万,所以人口增长率为105/582*100%≈18%。
其他年份可以依此计算,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为杭州1991~2000。
【考点】2.1.1.1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
4.据表可以看出,1981年至2000年两城市
A.中心区人口持续减少
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郊区城市化明显
【答案】D
【解析】1991~2000年武汉中心区人口是增加的,所以A项错误;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不能直接从表中得出,因此B项错误;郊区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所以并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故C项错误。
郊区人口大量增加,所以可以得出郊区城市化明显的结论。
【考点】2.2.2.1 城市化进程差异
图2为我国某农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2
5.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混合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A
【解析】由图中各地块的用途可以看出,该农场为市场适应性强的混合农业。
【考点】2.3.1.2 农业地域的形成
6.如果利用该农场产品,可发展
A.电子装配工业
B.饲料加工工业
C.建筑材料工业
D.服装加工工业
【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农场的产品只适合于发展饲料加工工业,其他工业都不能从农场得到原料。
【考点】2.1.1.1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图3为我国某省河流分布和年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多年平均值)(单位:℃)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图3
7.该省的地势为
A.北高南低
B.东北高西南低
C.南高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答案】D
【解析】由图中河流流向可以看出该省的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
【考点】1.1.3 等高线地形图
8.影响该省气温日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拔高度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答案】C
【解析】图中6℃和8℃年气温日较差等值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所以海陆位置是影响该省气温日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
【考点】1.3.2.4 等温线图的判读
图4为某地沿145°经线附近1、7月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图4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B.乙地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C.丙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
D.丁地位于高大山脉背风坡,降水稀少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丙地位于南纬30~40,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最有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所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
【考点】1.3.2.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0.丁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B
【解析】丁地冬夏季降水差异不大,并且位于南纬40°以南地区,最有可能的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考点】1.3.4.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读与应用
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图5),读图回答11~12题。
图5
11.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A.7时
B.9时
C.12时
D.21时【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位于东经45°,处于东三区;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东十二区的区时为18时,这样可以计算出东三区的区时为9时。
【考点】1.2.3.2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12.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8时
B.10时
C.18时
D.22时【答案】D
【解析】有图中洋流流向可知此时位于北半球夏季,如果虚线为晨昏线,则虚线应该为昏线,所以虚线与赤道的交点处(即东经60°)地方时为18时,这样可以计算北京时间为22时。
【考点】1.2.3.2 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第II卷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部分地区地形图(图6)、年降水量(单位:mm)与农业分布图(图7)。
(1)据材料一概况应该农业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8分)(2)英国河流短小,但航运价值较大,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8分)
材料二英国、中国城市化过程图(图8)。
图8
(3)简述与我国比较,应该城市化过程特点。
(6分)
14.(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黄河干流①、②、③测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单位:亿立方米)。
测站①②③
多年平均径流
310 247 319
量
(1)比较图中长城南北地形异同。
(6分)
(2)试分析黄河干流①、②测站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及其原因。
(10分)
(3)根据图中M省矿产资源状况,推断其主要工业部门并简述工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10分)
材料三 M省某城示意图。
(4)该城规划建设一大型重工业开发区,你认为在①、②两地中哪一地建设更合理。
试说明理由。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