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练习题语文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uī)B.腌.臜(yān) 捯.气(dáo) 荣膺.(yīnɡ)C.醋栗.(lì) 坎.肩(kǎn) 魁.梧(kuí)D.盘桓.(huán) 顷.刻(qīnɡ) 俯.身(f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服辩惦记一气合成战战兢兢B.侍侯径自两肋插刀如座针毡C.伤疤礼骋不知好歹不屑置辨D.笔砚涓涓千钧之力望眼欲穿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万春院长亲自担任重庆火锅制作的大厨,煎炒底料、切煮肉菜、凉拌配菜……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B.没一会儿,他就说自己观察透彻,简直望眼欲穿....。

C.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D.他很是顽皮,上课时根本坐不住,真是如坐针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B.由于鲁迅先生勇往直前的“硬骨头”精神,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敬仰。

C.“五四”时期的中国,是大变动中的中国,是人民反抗压迫,寻求光明与进步的中国。

D.罗平县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B.“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C.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D.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6.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所以偏旁的数目比部首多,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②这是因为部首所取偏旁都是表意的,而偏旁除部分表意外,更多的是表声的。

③如“江”“河”中的“氵”“工”“可”都是偏旁,“氵”是部首,而“工”“可”只是表音的偏旁而不是部首。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学作品分析和解读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红楼梦》: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4.请结合《明湖居听书》的内容,谈谈你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认识,以及这些场景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5.请以《明湖居听书》为例,谈谈你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1.标题:《明湖居听书》
2.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茶馆景象、听书活动、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老残、说书人、听众
-社会风俗:茶馆文化、听书习俗、社会风貌
1.在讲解文章中的古代社会风俗和人物形象时,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加强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从南京出发,小叶发现树木才是五月的主zǎ.(▲)然凋零,枝叶却汹yǒ不了几天,就缀.(▲)满新叶了。

主zǎi()骤.()然汹yǒng()缀.()满2.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3) ,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4)二十余年如一梦,。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5)一轮秋影转金波。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6)乘风好去,,。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7)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8)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9)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题西林壁》)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街舞、相声、小品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B.上海迪斯尼公司认为经济放缓不会阻止游客蜂拥而至....,因为它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湖畔萍水相逢....,别提有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楼道里贴的像牛皮癣一样的各类小广告琳琅满...目.。

4.依次填入下列文段画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倚立窗前,,观美景;夜眠围屋,,做美梦;端坐书房,,悟人生。

①吟诗填词写文章②看山看树看天蓝③听风听雨听叶落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二、古诗文阅读(30分)题寺壁①[宋] 冯京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

统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1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蘸.水(zhàn)阔绰.(chuó)憋闷.(biē)B.锱.铢(zī)官讳.(huì)腌.臜(yān)C.烟囱.(còng)俯.身(fǔ)夹.袄(jiá)D.魁.梧(kuí)盘桓.(huái)筛.子(shā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哄笑羼水千均之力无缘无故B.荤菜熏陶望眼欲穿券打脚踢C.荣膺门槛两肋插刀如坐针毡D.坎肩洋溢不屑置辩一气阿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祖母坐在一个常近她床的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B.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不能终日异想天开....,否则只能贻笑大方。

C.热衷网络游戏的小明,一边玩着画而光彩熠耀的游戏,一边还像老鼠般战战兢兢....地听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被家长发现。

D.爷爷虽然退休了,但他仍坚持自学英语,不断向年轻人请教。

他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2018·长沙)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2018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打情诗和说理诗。

C.《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卷Ⅰ一、积累与运用(4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疲.惫(pí)熏.黑(xūn)隧.洞(suì)断壁残垣.(yuán)B.干瘪.(biě) 纤.绳(xiān) 魁.梧(kuí) 纸张笔砚.(yàn)C.调解.(xiè) 筛.子(shāi) 坎.肩(kǎn) 如坐针毡.(zhān)D.腌.臜(yān) 隐匿.(nì) 坍.塌(tān) 呱.呱坠地(gū)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血肉之躯荡气回肠不动生色好吃懒做B.膀阔腰圆芒刺在背勾魂索命望眼欲穿C.一气呵成无精打采异想天开白废功夫D.舍生取义德隆望尊慧星袭月俗子胸襟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电话铃声继续响着,但他闻所未闻....,依然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

B.“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开展得红红火火....。

C.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了。

D.同学们就如何搞好这次演出活动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仅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B.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

C.2018年2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石阡“仡佬毛龙节”在石阡县体育场馆举行,约百余条毛龙现场同台上演。

D.在许多青少年观看了电影《疯狂动物城》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岭南艺术展开设了雕塑展览专场,展出的大量雕塑作品非常精美,尤其是木雕,以其________的雕刻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这些作品有的简练粗放,有的________,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英战吕布”组雕,人物________,令人惊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明湖居听书》练习题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明湖居听书》练习题语文版

《明湖居听书》1.填空《明湖居听书》选自 __________第____回,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笔名_________,清末小说家。

和该书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别是李伯元的《__________》、吴趼人《_______》、曾朴《________ 》。

阅读理解(一)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予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④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初中语文 9下册 第2单元 6.明湖居听书学案

初中语文 9下册 第2单元 6.明湖居听书学案

明湖居听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明湖居听书》说课稿语文版
4.互动讨论,思维碰撞(10分钟)
现在,让我们来一场小型的研讨会,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够将自然景色和民间艺术描绘得如此生动?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尊重和传承的体现吗?
-如果让你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你心中的明湖居,你会选择哪一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创作实践,巩固所学(15分钟)
2.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明湖居的描绘,结合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谈谈你对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对明湖居的描绘,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我认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融合等方式,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
2.教学难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技巧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的理解,如“明湖居”、“说书”等词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细微变化,如何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课文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境描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修辞和情感表达是一大挑战。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国画、剪纸等,调查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访谈艺术家或观看表演等方式收集资料。
-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明湖居听书》与其他拓展阅读材料中的自然描写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
1.填空
《明湖居听书》选自 __________第____回,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笔名_________,清末小说家。

和该书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别是李伯元的《__________》、吴趼人
《_______》、曾朴《________ 》。

阅读理解
(一)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予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④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③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熨( )斗人参( )果相和( )相合花坞( )春晓
2.解释下列词语。

(1)装束:
(2)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3)陡然:
(4)周匝:
(5)屏气凝神:
3.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对王小玉说书情景的描写,试概述王小玉演唱过程中各个阶段展现的说书技艺。

(1)“声音初不甚大”:
(2)“唱了十数句之后”:
(3)“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4)“陡然一落”:
(5)“从此以后”:
(6)“两三分钟之久”:
(7)“这一出之后”:
4.文章的作者在表现王小玉的说书艺术时,运用了多种比喻将听觉艺术转化为读者能感知的各种形象,使我们“如闻其声”,获得美的享受。

根据作者选用的多种喻体,摘出相应的语句。

(1)看得见的景象:
(2)经历过的事情:
(3)体验过的感觉:
(4)想像得出的形象:
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7.仿照“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的句子特点,完成下面的句子。

那一泓碧水,如,如,如,如。

8.作者在描写王小玉说书时,运用了大量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①句用人们的感觉来设喻。

B.画线②句用人们的视觉来设喻。

C.画线③句用人们生活中的声音来设喻。

D.画线④句用人们放烟火的感觉来设喻。

9.选文的比喻用得非常精彩、贴切,下面是对本文比喻用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把小玉初唱时的妙境比成“吃了人参果”,“用熨斗熨过”,是因为小玉初唱时那种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美、舒畅。

B.作者把小玉越唱越高的声音比作“一线纲丝抛入天际”,形象地描绘出了小玉声音的尖细,刚劲有力。

C.用'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描绘出小玉那种宛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的声音。

D.作者用“放东洋烟火”来比喻小玉歌声的高亢。

答案:
5.(1)比喻 (2)夸张
6.“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通过对观众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王小玉出场引起的轰动
7.(略)(此题系开放题,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喻体能体现本体的特点即可)
8.D 9.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