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
风力发电场场内道路设计规范

风力发电场场内道路设计规范随着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日益重视,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风力发电场除了风力发电机组之外,道路系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连接风力发电机组和外部道路系统之间的纽带,风力发电场内部的道路系统不仅需要保证交通畅通,还需要兼具安全、节能、环保和美观等多项特点。
因此,在风力发电场设计过程中,场内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道路规划在风力发电场场内,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种道路等级。
主干道的作用是连接发电机组和变电站等主要设施,所以通常采用较宽的路基和路面,方便大型车辆的进出。
而次干道和支路则以连接主干道和各个风力发电机组为主。
内部道路的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风力发电机组的位置和选址,合理规划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还能有效地减少施工和维护的费用。
一般而言,风力发电机组布设在平坦开阔的地带,可以根据风速、风向等因素进行选址。
此外,高山、悬崖峭壁等复杂地形地貌一般不适宜建设风力发电场。
二、道路设计标准1.道路宽度风力发电场内的道路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进行设计。
在选择道路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用途,还要充分考虑未来的铺设管道、电缆等设施,因此,道路标准不宜过低,确保道路使用寿命长。
主干道的标准宽度应不低于12米,支路和次干道宽度一般不少于7米。
此外,在确认道路宽度时,必须预留足够的空间给予大型车辆和设备,以便行驶和维护。
2.道路路基和路面为确保风力发电场内的道路耐久、平整和缓冲,道路路基和路面的质量是关键。
在路基的设置上,一般基础夯筑高度不小于0.5 米,路面应使用防滑性好、耐磨损的材料,可以考虑采用沥青混凝土或者水泥混凝土等。
3.道路标识和安全设施在风力发电场内的道路上,标示和安全设施是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的重要保障。
标识方面应设置标线、交通标志、引导标志、路名标牌等,以引导车辆行驶。
而安全设施方面,则应设置路段防撞护栏、路侧护栏、照明系统、亮色标志、标志桩、警示锥、反光镜等,以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DLT5383-2007.mdi

理的要求。 3.0.2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结合工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
期发展的关系,考虑后期发展扩建的可能。 3.0.3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 3.0.4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对场区环境保护的,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 3.0.5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声区已有的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3.0.6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减
少损耗。 3.0.7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
规定。 4.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
4.0.1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入系统方案、土地征占用批准 文件、地质勘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评价报告及国家、地方、 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技术资料、
5.2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 5.2.1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设计内容
1 地基的承载能力 2 塔身与基础的连接 3 基础结构的强度计算 4 抗倾覆 5.2.2 荷载 1. 荷载分类 1) 永久荷载
结构自重:塔架及设备、基础自重 土压力:基础上部回填土 2) 可变荷载
风荷载 裹冰荷载 地震作用 安装检修荷载 温度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 地基沉陷 紧急制动 3) 偶然荷载、叶片断脱等 2. 基础结构计算 3. 变形计算。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许值,主要分为:沉降量、沉 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4. 稳定性计算。计算基础受滑动力矩作用时的基础稳定性,用以确定基础距坡顶 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5.风力发电机组变电单元依据场区集电线路的形式而不同:采用架空线路时,该 单 元应靠近架空线路布置,采用直埋电缆时,该 单元应靠近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并要保 证其安全距离,必要时设置安全防护围栏。
电动风力发电机技术要求规范书

电动风力发电机技术要求规范书1. 引言本技术要求规范书旨在确保电动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符合安全、可靠和环保的要求。
该规范书适用于所有电动风力发电机的相关方,包括制造商、运营商和监管机构。
2. 技术要求2.1 整体设计要求- 电动风力发电机的整体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 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 风力发电机的外观应美观、简洁。
- 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抗腐蚀和耐久性能。
2.2 风力转换系统要求- 风力转换系统应具备高效、稳定的转换能力,最大限度地捕捉风能。
- 转换系统应具备可调节机械特性的能力,以适应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发电需求。
2.3 发电系统要求- 发电系统应具备高效的发电能力,能够稳定地输出电能。
- 发电系统应能自动调节发电功率,以尽量降低风力波动对电网的影响。
- 发电系统应具备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能力。
2.4 控制系统要求- 控制系统应能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 控制系统应具备故障诊断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报警故障情况。
- 控制系统应具备自动调节风轮转速的能力。
2.5 安全防护要求- 设备应具备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人员误操作和意外伤害。
- 设备应具备防雷击、防顶风、抗震等能力。
2.6 环保要求- 设备制造和运行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废弃的风力发电机设备应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 监督检验为确保电动风力发电机符合上述技术要求,相关方应进行监督检验。
监督检验应包括对设备制造、安装和运行的全过程监控,以及对设备性能和安全的定期检测。
4. 备注本技术要求规范书的具体内容可能因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而进行修改和补充。
相关方应定期关注技术与政策的最新变化,以确保符合最新要求。
以上为《电动风力发电机技术要求规范书》的主要内容,供相关方参考和遵守。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术语和要求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和具体化。
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及系统技术规范

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及系统技术规范接入电力系统接入系统方案设计应从全网出发,合理布局,消除薄弱环节,加强受端主干网络,增强抗事故干扰能力,简化网络结构,降低损耗,并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网络结构应该满足风力发电场规划容量送出的需求,同时兼顾地区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
2,电能质量应能够满足风力发电场运行的基本标准。
3,节省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使年计算费用最小,并考虑分期建设和过渡的方便。
网络的输电容量必须满足各种正常运行方式并兼顾事故运行方式的需要。
事故运行方式是在正常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线路、变压器等设备的单一故障。
选择电压等级应符合国家电压标准,电压损失符合规程要求。
电气主接线风力发电场集电线路方案。
1,根据场区现场条件和风力机布局来确定集电线路方案。
2,在条件允许时应对接线方案在以下方面进行比较论证:①运行可靠性;②运行方式灵活度;③维护工作量;④经济性。
3,在设计风力发电场接线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配电变压器应该能够与电网完全隔离,满足设备的检修需要。
(2)如果是架空线网络,应考虑防雷设施。
(3)接地系统应满足设备和安全的要求。
升压站主接线方式。
1,根据风力发电场的规划容量和区域电网接线方式的要求进行升压站主接线的设计,应该进行多个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论证,最终确定升压站电气主接线。
2,选定风力发电场场用电源的接线方式。
3,根据风力发电场的规模和电网要求选定无功补偿方式及无功容量。
4,符合其他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5,对于分期建设的风力发电场,说明风力发电场分期建设和过渡方案,以适应分期过渡的要求,同时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6,对于已有和扩建升压站应校验原有电气设备,并提出改造措施。
主要电气设备短路电流计算叙述短路电流计算基本资料,列表提出短路电流计算成果,包括短路点、短路点平均电压、短路电流周期分量起始值(有效值)、全电流最大有效值、短路电流冲击值。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1,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可以参考地区电网其他升压站、变电所的电气设备的型号和厂商。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DL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DL/T 2383-2007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ind power plant desig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风力发电场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装机容量5MW 及以上风力发电场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059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61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DL/T 5092 110KV~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 220KV~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3. 总则3.0.1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要求。
3.0.2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结合工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考虑后期发展扩建的可能。
3.0.3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
3.0.4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对场区环境保护的,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
3.0.5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声区已有的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3.0.6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减少损耗。
3.0.7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4.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4.0.1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入系统方案、土地征占用批准文件、地质勘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评价报告及国家、地方、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技术资料、4.0.2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设计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2.中央监控室及场区建筑物布置3.升压站布置。
4.场区集电线路布置5.风力发电机组变电单元布置6.中央监控通信系统布置7.场区道路8.其他防护功能设施(防洪、防雷、防火)4.0.3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应以下因素:1.应避开基本农田、林地、民居、电力线路、天然气管道等限制用地的区域。
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

2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2.0.1 风电机组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WTGS 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2.0.2 风电场 wind farm; wind power plant: 由一批风电机组或风电机组群(包括机组单元变压器) 、汇集线路、主升压 变压器及其它设备组成的发电站。 2.0.3 风电有效容量 effective capacity of wind power 根据风电的出力概率分布, 综合考虑系统调峰和送出工程,使系统达到技术 经济最优的风电最大出力,为风电有效容量。 2.0.4 风电场并网点 point of interconnection of wind farm 风电场升压站高压侧母线或节点。 2.0.5 风电场有功功率 active power of wind farm 风电场输入到并网点的有功功率。 2.0.6 风电场无功功率 reactive power of wind farm 风电场输入到并网点的无功功率。 2.0.7 有功功率变化率 active power rump rate 在单位时间内风电场输出有功功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变化量和装机容 量的比值。 2.0.8 公共连接点 point of common couping 风电场并网点和公共电网连接的第一落点。 2.0.9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 low voltage ride of wind turbines 当电力系统故障或扰动并网点电压跌落时, 在一定的电压跌落范围和时间间 隔内,风电机组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 《国际能源局关于委托开展风电网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函》 (国 能电力[2009]167 号)的安排编制的。 本标准与修订后的国家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Z 19963 共同规定了风电场并网的相关技术要求, 根据标准规定了风电并网的通用基本技 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大型风电场并网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国际能源局提出。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小东 宋璇坤 张琳 郭佳 李炜 李冰寒 韩小琪 饶建 业 余小平 迟永宁 刘纯 石文辉
国家出台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

国家出台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能作为最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选择。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利用风能资源,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技术规范来指导风电场的并网设计。
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是一个汇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旨在指导和规范大型风电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营。
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规范从风电场的选址和布局开始,根据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地形条件,合理确定风轮布局和主机排布方式,以最大化吸收风能,提高发电效率。
同时,规范也要求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规范对大型风电场的发电机组和并网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要求。
对于发电机组,要求具备高效、稳定、可靠的发电能力,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安全性的保障。
对于并网系统,要求能够实现风电向电网的安全、稳定地注入电能,同时具备对电网故障的防护和自主切除的能力。
此外,规范还要求大型风电场能够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营。
通过建立先进的监控系统,及时获取风力资源和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有效的调度和管理。
同时,规范还要求风电场要实现与电网运行的无缝对接,以确保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规范对大型风电场的工程施工和运维进行了要求。
风电场的工程施工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确保安全和质量。
运维阶段要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及时排除故障和风险。
规范还要求风电场要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总之,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的出台,对于推动风能产业的发展,提高风电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推动大型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同时,规范还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DLT5383-2007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

3 升压站 、中央监托室 及场 区建筑物 的选 址应 根据 风力 发电
机组的布置、接入系统的方案、地形、地质 、交通 、生产、生活
和 安全要 素确 定 ,不 宜布 置在主 导风 能分 布 的下 风 向或不 安全 区
域 内
4 场区集电线路的布置应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升压站
的位置及单回集 电线路的输送距 离、输送容量、安全距离确定。
ICS 27.1 8o E 1 1
备案号 :J707- 2007
口L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
P
DL ,T 5383— 2007
风 力发 电场 设 计技 术规 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ind power plant design
7 风力发 电场 内建筑物 ………………………………………………l4 条文说 明……………………………………………………………… 15
DL,T 5383 i 2007
_ ‘.
刖
-J
百
本标准是根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 2o03年行业 标准项 目补 充计划 的通知 》(发改办 工业 [2o03]873号 )的要求 制订 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场区道路应能满足设备运输、安装和运行维护的要求,并保留可进行大修与吊装 的作业面。
8.场区内道路、场区集电线路、中央监控通信网络、其他防护功能设施之间的布置 应满足其相关规程、规范的电磁兼容水平和安全防护的要求。
5 风力发电机组 5.1 风力发电机组布置 5.1.1 风力发电机组在风力发电场内的布置,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分貌及场内已有设施 的位置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场地范围,选择布置方式。 5.1.2 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尽量紧凑规则整齐,有一定规律,以方便场内配电系统的布 置,减少输电线路的长度。 5.1.3 风力发电机组按照矩阵布置,行必须垂直风能主导方向,同行风力发电机组之 间距离不小于 3D,行与行之间距离不小于 5D,各列风力发电机组之间交错布置。 5.1.4 风力发电机组布置要考虑防洪问题,布置点要躲开洪水流经场地。 5.1.5 风力发电机组距离场内架空线路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主要满足以下方面: 1.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叶片吊装时的安全距离。 2. 风力发电机组维护时,工作人员从机舱放下的吊装绳索,在风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荡起 后的安全距离。 3. 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时,不对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的距离。 5.1.6 风力发电机组作为建筑物,其距场内穿越公路、铁路、煤气石油管线等设施的 最小距离,要满足有关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5.1.7 风力发电机组距有人居住建筑物的最小距离,需满足国家有关噪声对居民影响 的法律、法规。 5.1.8 风力发电机组布置点要满足机组吊装、运行维护的场地要求。 5.1.9 对拟定的风力发电机组布置方案,需用风力发电场评估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尽量 减少尾流影响,进行经济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标出各风力机地图坐标。
3.0.7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 规定。
4.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 4.0.1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入系统方案、土地征占用批准
文件、地质勘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评价报告及国家、地方、
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技术资料、
4.0.2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设计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
2.中央监控室及场区建筑物布置 3.升压站布置。 4.场区集电线路布置 5.风力发电机组变电单元布置 6.中央监控通信系统布置 7.场区道路 8.其他防护功能设施(防洪、防雷、防火)
4.0.3 风力发电场总体布局,应以下因素: 1.应避开基本农田、林地、民居、电力线路、天然气管道等限制用地的区域。
2.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应根据机组参数、场区地形与范围、风能分布方向确定,并 与本声规划容量、接入系统方案相适应。
5.2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 5.2.1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设计内容
1 地基的承载能力 2 塔身与基础的连接 3 基础结构的强度计算 4 抗倾覆 5.2.2 荷载
1. 荷载分类 1) 永久荷载
结构自重:塔架及设备、基础自重 土压力:基础上部回填土 2) 可变荷载
风荷载 裹冰荷载 地震作用 安装检修荷载 温度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 地基沉陷 紧急制动 3) 偶然荷载、叶片断脱等 2. 基础结构计算 3. 变形计算。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许值,主要分为:沉降量、沉 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4. 稳定性计算。计算基础受滑动力矩作用时的基础稳定性,用以确定基础距坡顶 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3. 总则
3.0.1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 理的要求。
3.0.2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结合工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 期发展的关系,考虑后期发展扩建的可能。
3.0.3 3.0.4 3.0.5 3.0.6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对场区环境保护的,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声区已有的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风力发电场的设计应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减 少损耗。
6.6 6.6.1
6.6.2 6.6.3
自动控制及继电保护 风力发电机组的自动控制及继电保护应具备对功率、风速、重要部件的的温度、 叶轮和发电机转速等信号进行检测判断,出现异常情况(故障)相应的保护动 作停机,同进显示已发生的故障名称。 电脑控制器应有历史数据,如历史故障报警内容、发电量和发电时间,应有累 加存储功能。 风力发电机组远方集中控制应具有远方操作风力发电机组的功能和一定的风力 发电机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 DL/T 2383-2007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ind power plant design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力发装机容量 5MW 及以上风力发电场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50059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61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DL/T 5092 110KV~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 220KV~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2 根据环境条件、短路容量等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选择,提出主要电气设备的型号 或形式、规格、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
3 变压器组的选择。 1) 周围环境正常的,宜采用普通变压器组或导电部件进行封闭的变压器组(环 境正常指无爆炸和火灾危险,无腐蚀气体,无导电尘埃和灰尘少的场所。普 通变压器组是指变压器、变台、避雷器、高压熔断器、隔离开关等)。 2) 选择主变压器容量时,考虑风力发电场负荷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及风力发电 机组的功率因素在 1 左右,可以选择等于风电场发电容量的主变压器。
6.3 主要电气设备 6.3.1 短路电流计算
叙述短路电流计算基本资料,列表提出短路电流计算成果,包括短路点、短路点平 均电压、短路电流周期分量起始值(有效值)、全电流最大有效值、短路电流冲击值。 6.3.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1 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可以参考地区电网其他升压站、变电所的电气设备型号和厂 商。风电场变电站宜按用户站考虑。
6 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及系统 6.1 接入电力系统 6.1.1 接入系统方案设计应从全网出发,合理布局,消除薄弱环节,加强受端主干网络, 增强抗事故干扰能力,简化网络结构,降低损耗,并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网络结构应该满足风力发电场规划容量送出的需求,同时兼顾地区电力负荷发展 的需要。
2 电能质量应能够满足风力发电场运行的基本标准。 3. 节省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人,使年计算费用最小,并考虑分期建设和过渡的方便。 6.1.2 网络的输电容量必须满足各种正常运行方式兼顾事故运行方式的需要,事故运行 方式是在正常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线路、变压器等设备的单一故障。 6.1.3 选择电压等级应符合国家电压标准,电压损失符合规程要求。 6.2 电气主接线 6.2.1 风力发电场集电线路方案。 1 根据专区现场条件和风力机布局来确定集电线路方案。 2. 在条件允许时应对接线方案在以下方面进行比较认证: (1)运行可靠性(2)运行方式灵活度(3)维护工作量(4)经济性 3 在设计风力电场接线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1).配电变压器应该能够与电网完全隔离,满足设备的检修需要 (2)如果是架空线网络,应考虑防雷设施 (3)接地系统应满足设备和安全的要求 6.2.2 升压站主接线方式 1 根据风力发电场的规划容量和区域电网接线方式的要求进行升压站主接线的设计, 应该进行多个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论证,最终确定升压站电气主接线。 2. 选定风力发电场场用电源的接线方式。 3. 根据风力发电场的规模和电网要求选定无功补偿方式及无功容量。 4. 符合其他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5. 对于分期建设的风力发电场,说明风力发电场分期建设和过渡方案,以适应分期过渡 的要求,同进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措施。 6.对于已有和扩建升压站应校验原有电气设备,并提出改造措施。
4 采用新型设备和新技术时必须进行专门认证。 5 对电力设备大、重件运输及现场组装、吊装等特殊问题作专门说明。
6.4 6.4.1
1
2
3 4 5 6.4.2 1
2 3
6.4.3 1
2
电气设备布置 一般规定 电气设备布置应适应风力发电场生产的要求,并做到:设备布局和空间利用合理; 箱式变压器组、线路等连接短捷、整齐;场区内部电气设备布置紧凑恰当;巡回 检查的通道畅通,为风力发电场的安全运行、检修维护创造良好的条件。 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布置应为运行检修及施工安装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场 区内的电气设备布置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符合防触电、防火、防爆、防潮、 防腐、防冻等有关要求。电气设备布置还应为便利施工创造条件。 电气设备布置应注意到场区地形、设备特点和施工条件等的影响,合理安排。 风力发电场的电气设备的色调应柔和并与风力发电机组保持协调。 风力发电场电气设备布置应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考虑扩建条件。 电气设备的布置 高压架空集电线路走向应尽量结合风力发电机组排布进行设计,距离风力发电机 组塔架应满足本规程 5.1.5 中的规定。 汇流电力电缆、风力发电机组-变压器汇流柜的电力电缆宜采用直埋方式。 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确定箱式变压器组高压集电线路所采用单元集中汇流或分段 串接汇流方式。 风力发电机组变压器 普通变压器线距离风力发电机组的距离满足本 5.1.5 中的规定。箱式变压器组距 离风力发电机组不液压 10M. 普通变压器组周围应设安全围栏和警示牌,防止人员误入带电区域。
3.升压站、中央监控室及场区建筑物的选址应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接入系统 的方案、地形、地质、交通、生产、生活和安全要素确定,不宜布置在主导风能分布的
下风各或不安全区域内。
4.场区集电线路的布置应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升压站的位置及单回集电线路 的输送距离、输送容量、安全距离确定。
5.风力发电机组变电单元依据场区集电线路的形式而不同:采用架空线路时,该 单 元应靠近架空线路布置,采用直埋电缆时,该 单元应靠近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并要保 证其安全距离,必要时设置安全防护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