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因何兴建新型兵工厂

合集下载

汉阳兵工厂史记

汉阳兵工厂史记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1908年,湖北兵工厂改名汉阳兵工厂。

该厂在张之洞离鄂前共造步枪11万支,枪弹4000万余发,各种炮985尊,各种炮弹98万余发。

后任湖广总督陈夔龙称:“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叹为各行省所未有。

”凭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汉口和汉阳。

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重镇。

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工业,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钢药厂,枪炮厂等相继建立,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

[1]建立初名湖北枪炮厂。

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

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

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

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

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

洋师以为须3年,张之洞估计最快由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须时2年。

[1]发展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运输矿石,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本文导读:许多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终于1894年,而曾国藩只是在洋务运动的早期短暂参与过,随后就于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他没有经历过洋务运动发展最迅猛的阶段,怎么能称得上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曾国藩对洋务运动作出的贡献。

开办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都没有专门的兵工厂。

武器制造要么由兵部定式,工部制造;要么由督抚提请兵部批准,开始进行制造。

同时,清朝还严格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不准绿营制造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出于实际需要,多次奏报朝廷,请求开办兵工厂。

1861年秋天,在经过朝廷同意后,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不大,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1864年,曾国藩在攻克南京后,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在金陵内军械所的基础上筹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成为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能够制造马克沁单管机枪、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国藩实有奠基的功劳。

除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第一个派人(容闳)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

创建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曾国藩从来没有去过外国,不会外语,也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并不狭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拥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期间,聘请了一些洋人专家。

曾国藩发现,洋人制造机器,都是根据书上的数字推算而来,一切按照图纸的标准来办。

但是,由于制造机器需要的书籍,都是外文资料,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要照此来制造机器。

清朝后期的工业

清朝后期的工业

清朝后期的工业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传统的手工业生产。

鸦片战争后,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最先在我国强行设置工厂进行机器生产。

同治年间,清廷为加强国防、改进军事装备,开始创办军事工业,随后又创办民用工业。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的发展顺序,反映了创办者的政治、军事需要和时代特点。

与此同时,民间兴办的机器工业也开始陆续出现。

从此,中国机器工业开始了缓慢的发展历程。

机器工业是十八、十九世纪欧美“工业革命”的产物。

它不仅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成为人类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革命武器。

然而,西方列强在我国开办机器工业的目的则在于经济掠夺,在于将我国经济纳入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轨道。

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经济条件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开始兴办机器工业,使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和瓦解本国封建统治基础的物质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造成我国机器工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然而,机器工业得到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志士的欢迎和支持。

他们纷纷将投资工业作为爱国、救国的实际行动,推动机器工业在不断排除阻力中得以发展。

其中,从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60—1894)大体为机器工业的产生时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9 年则为机器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一节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1840——1894)外资工业的入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在我国创办便于对华经济掠夺和多方面控制所需要的船舶修造、加工工业和租界内为其生活服务的公用事业。

与此同时,还开办了一些小规模的轻工业。

(一)船舶修造业最先出现的是由英国人柯拜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广州黄埔设置的柯拜船坞,专事船舶修理。

其后,西方列强相继在上海、厦门、香港、福州等沿海口岸地区建立船舶修理厂或修造厂,到光绪二十年(1894)有名可稽的厂累计约达39 个,大多为英国资本家所经营。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香港黄埔船坞公司。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清政府为发展海军在福建马尾创办的专门制造蒸汽舰船的近代化造船厂。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历史背景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

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

1864年,他曾在杭州制成一艘小轮船,“试之西湖,行驶不速”。

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

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显然,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

经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订合同,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

厂址设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地方。

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

1866年9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部理船政大臣。

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头目之一。

他认为兵船“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因此继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设江南制造总局之后,于1866年6月25日奏请购买机器,募雇洋匠,在福州设厂,试造轮船。

福州船政局设在闽江马尾山下,故亦名“马尾船政局”。

机器和材料由法国购来。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

天津机器局的兴建摘要:北洋机器局又名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

初名“军火机器总局”。

开办经费二十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

关键词:天津机器局、李鸿章、洋务运动、经济正文:纵观历史,国家的兴衰不仅与执政者有关,还与经济、文化、军事紧密相联。

打着“自强”、“求富”口号的洋务运动在那个特殊时期,给当时的社会添加了一抹色彩。

一、天津机器局兴建的背景1865年5月18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阵亡于山东曹州,京师大为震动,除授曾国藩为统帅,办理剿捻外,并连次飞谕李鸿章派洋枪队由海道赴津,援护京师。

因为李氏在沪创办炸弹三局,卓有成绩,同时也有旨命,要他派丁日昌带领匠役到京师制造火器,接着又改命季氏派员赴津开局铸造炸弹。

1865年冬,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已商请李鸿章购备机器运津。

而丁日昌也极力支持崇厚开办,允许一切自上海代为设法。

1866年,恭亲王又提出设机器局之议。

当时兵部会议,也主张在津设局,于是在这年八月,恭亲王正式具奏,建议由崇厚筹划办理,设立章程,奉到谕旨允准。

恭亲王奏陈设局,建议由关税项下开销。

因此,崇厚就奏请将津海东海两关的二成洋税,作为津局的常年经费。

户部议覆,却被推翻。

直到1868年1月,崇厚再次奏请,纔奉准由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提领。

1867年,清政府在海光寺开设“天津机器局(西局)”,这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规模的机械工厂,也是当时清军新式军火的总汇之处。

河东“东局子”就是当年“天津机器局东局”的简称。

河北区元纬路西段有“铁工厂胡同”,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此处设立的“北洋铁工厂”而得名。

河北区金家窑街与粮店街之间有“机器磨房东胡同”,因当年此处有泰山永机器磨房而得名。

天津的轻工业中以纺织工业最为发达,河北区“中纺前街”因位于中纺七厂前而得名,“华新大街”因通华新纱厂而得名。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清末新军简论

清末新军简论

清末新军简论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

开始筹练于1894年。

次年3月,胡燏棻募集五千人,编成十营,初驻马厂,后屯小站,以西法训练,号“定武军”。

是为新军之始。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

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诓为总理,袁世凯会办。

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

各省设督练公所,由督、府、将军、督统兼任督办。

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

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

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512人。

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

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士兵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有无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

武昌起义前夕,已编成十四镇。

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多沿袭绿营、寻防营等名号),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

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北洋新军乃是这支新式陆军中位于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队的统称,其他地区的新军规模,装备均无法于北洋新军相比。

因此可以说北洋新军乃新建陆军之主力,再者北洋新军后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因此后世多有将“北洋军”当成新式陆军之统称。

事实上,北洋军之概念并不严格等于清末的新式陆军。

新式陆军在当时的中国不但武器精良,编制合理,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诸多空前的变革。

新式陆军中,北洋军后来因政治变动沦为军阀私兵,其将领大多成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重要人物。

南方各省之新式陆军则被南方各省军阀瓜分,逐渐消亡。

一、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第6课 洋务运动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结局
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破产
原因
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顽固派的阻挠
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
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
局限性: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积极性:
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 批近代企业。(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经济近代化 的开始。) 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 量。 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 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6 课
洋务运动
洋务,清末时指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务。主 要包括引进外国的先进武器装备、科学技术、机 器设备、创办近代企业等活动。
自学指导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简述洋务运动的概况(时间、目的、 代表人物、派别、口号及主要内容) 3.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企业有哪些? (前期、后期)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消极,积极)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90年代
“自强”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
创办民用工业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自强)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 名称 特点 创办者 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 洋务派仿造西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先。 ——李鸿章 式船炮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局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洋务派开办的最大 的近代军事工业 当时远东第 一大船厂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求富)
名称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国家和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接受和继承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主张兴办军事工业,仿造欧洲的枪炮舰船,改善国家武备,进行军事自强。

清朝的官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支持这些主张。

由于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朝廷采纳了这些主张,并将其作为一种国策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推行。

从1861年11月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到1911年的五十年中,清廷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兵工厂等四十多个兵工厂,虽然它们在规模上各有大小,品种和产量各有多少,兴办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有的时兴时废,有的倒闭夭折,成功率不高。

但是他们的兴办确是中国军事工业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化过渡的重要标志,为此后机械化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制造新型黑色火药
由于自同治初年(1862年)起,清军使用的欧式枪炮逐渐增多,原有用手工配制的火药已不能满足要求,故在1867至1884年间,于天津、上海、山东、南京、广州、浙江等兵工厂内设置了火药厂,采用从欧洲所购制造火药的成套机器设备,如提硝、蒸硫、焙炭、碾硫、碾硝、合药、碾药、碎药、压药、成粒、筛药、光药、烘药、装药等机器制造火药。

这些火药厂都以蒸汽为动力,按照欧洲火药厂的工序进行流水式生产,既提高了产量,又改进了性能,成为优质粒状发射火药。

硝硫炭在所制火药中的比例有两种,分别为:75%、10%、15%和 75%、12.5%、12.5%,与国际标准火药配方大致相同。

在上述几家火药厂中,上海江南制造局火药厂所制火药多供应江南驻军使用。

天津火药局产量较高,1876年的日产量已达到3000磅,供北洋各军使用。

当时用机器设备制造的黑色火药,部分地满足了清军作战训练的需要,减少了白银的外流。

制造无烟火药
无烟火药是枪炮在发射弹药后不产生黑色烟雾的火药。

它们是将植物纤维素浸泡在硝酸溶液中,经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化合火药,不同于以硝硫炭三种原料拌和的混合火药。

无烟火药有硝化棉和硝化甘油两大类,硝化棉无烟火药由法国工程师维列于1884年制成,它们在点火后全部生成 CO2、CO、H2、N2 和水蒸气,所以气体量大,是等量黑色火药所生气体的三倍,很快被用于制造枪炮弹。

硝化甘油无烟火药由瑞典工程师诺贝尔于1888年制成,
不久被一些国家采用。

中国在1881年已试制成硝化棉无烟火药,于1895年开机进行批量生产。

上海江南制造局无烟火药厂在1895至1904年的十年中,共制无烟火药40万6千磅,供制造枪炮弹用。

黑色火药与无烟火药的大量制造,使中国火药工业在三十年的时间内摆脱了落后状态,基本上达到了当时世界无烟火药的制造水平,除规模和产量不及欧美的大兵工厂外,在时间上也只晚十年左右,这是难能可贵的。

制造各型步枪
当中国军用枪自康熙年后停滞不前时,欧美军用枪却在多方面作了改进:枪膛从滑膛改成刻制膛线的线膛,弹药从枪口装填改成从枪管后部弹仓装填,从火绳点火发射改成用击针撞击弹底火帽发射,从每次射击单发子弹改成多弹连射。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枪厂即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仿制欧美不断发展的步枪。

制造各型火炮
当中国火炮自康熙年后始终徘徊在红夷炮的水平时,欧美的火炮却从前装滑膛炮经后装线膛炮发展至管退炮(发射后只是炮管在炮架上反冲后退的火炮)。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即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仿制欧美不断发展的火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