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杨朔
杨朔散文的诗意

杨朔散文的诗意————————————————————————————————作者:————————————————————————————————日期:杨朔散文的诗意-教师教育论文杨朔散文的诗意文/李三梅杨朔的散文,代表着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在文坛上嬴得了很高的声誉。
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因此其作品以盎然的诗意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创作散文的艺术风格上,杨朔不满于当时豪言壮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空洞、说教的文风,他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杨朔的作品中,这一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着重是从下面几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一、善于创造诗的意境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是具化的产物。
《荔枝蜜》中,作者以徐徐自如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图画。
是以“又浓又翠的从化山水”,“并不出众的从化荔枝花”,“成色纯养分多的荔枝蜜——这三幅图画构成如诗如画的广阔生活背景,使读者强烈地感到当你置身此景时,不能不这之动情,不能不去看一看那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继而作者错老梁之口介绍了蜜蜂的劳动、奉献的需求: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在此文中,不管是环境的渲染,还是蜜蜂形象的刻画,作者都力求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
二、构思新颖,曲折有致杨朔曾说:“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荔枝蜜》中的布局安排,就体现了这种艺术构,而在布局安排中,最主要的莫如开头,好的开头,有如鲜花带露,春色满园,让人一见钟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杨朔茶花赋》

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说说其作用
§6 §15~17
由花及人,形成通篇人花互喻的特有构思。
分段、写大意
一( § 1):在异国他乡,盼望能有一幅画出 祖国面貌特色的画,来寄托怀念祖国之情; 二( § 2—5):层层铺垫描绘南国早春争奇 斗艳的茶花; 三( § 6—14):通过对话及人物容貌描写, 着力写了一位培育茶花的能工巧匠并饱含激情 地赞美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育花人; 四( § 15—18):将童子面茶花作为画 的主题,象征祖国面貌,揭示了茶花的象 征意义,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杨朔以优美的散文著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 曾学过他的作品有《荔枝蜜》
中国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 。山东蓬莱人。1929 年随舅父到哈尔滨谋生。抗日战争初期,辗转于武汉、延 安、临汾、广州、桂林等地,从事文学创作。1939年到太 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当过 随军记者,转战于晋察冀地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一 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1955年后,主要从 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 主任、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杨朔的前 期创作以小说为主 ,著有中长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 脉》、《红石山》、《三千里江山》和短篇集《月黑夜》 等,主要反映革命人民的战斗业绩。在开拓小说新题材方 面有所建树。1956年后 ,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先后出版 《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散文集。他以诗为文,刻意求工,在营造意境、谋篇布 局、锤炼文字诸方面取得成就,提高了散文艺术的审美价 值。
思考:
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北京重点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2分)1.每至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某班在今年中秋期间,组织了以“走近东坡”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
请大家阅读该班三个学习小组所分享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本次展览共展出78套文物精品。
A藏品的时代跨度大,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等。
特展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第二单元“”通过苏轼的真迹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第三单元“”展现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展现他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四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材料二]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书画也很好。
B被称作“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
苏轼将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长有扁,参差.错落,变化万千,美不胜.收。
[材料三]苏轼年纪轻轻便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他扬扬自得地取出笔墨纸砚,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C一位老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心中暗想:这个苏轼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
如此骄傲自满,以后必然会闯出大祸来。
老先生想了想,夹着一本书便来找苏轼,他说:“我这有本书,里面有一些字的写法很是古怪,想请你告诉我。
”说着,老先生把书翻开。
苏轼顺着老先生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十分窘迫地站在一旁,想要看一看这是一本什么书。
看到书的那一刻,苏轼愣了一下,连书名也是闻所未闻。
苏轼转念一想,立即明白了老先生的用意。
原来这是老先生在故意刁难他,借此机会希望他今后戒骄戒躁,苏轼不好意思地说:“老先生,我明白了。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

根据中国政府1978年12月关于汉语人名地名翻译的 规定,音译时使用汉语拼音、即罗马字母形式,不 再使用旧式的威式拼音(Wade system),如Peking (北京)应该为Beijing; Amoy (厦门)应该为Xiamen等。另外根据联合国章程规定 ,所有的中国人名地名用汉语拼音、即罗马字母形 式(除一些特殊情况外,如孔子Confucius、孙中山 Sun Yatsen);再者台湾也开始推行以汉语拼音代替威式拼 音。
龄办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别墅,始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 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由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平,住在此处, 直到11月份才迁居中南海。在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 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 毛泽东及党 中央办公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美国的Grand Canyon译为“大峡谷”,
对地名专名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或名词(表示方位 、大小、新旧、颜色、地理特征等),可以意译, 或音译重复意译。
如:美国的Grand Canyon译为“大峡谷”, 加拿大的Great Bear Lake意译为“大熊湖”, 其中的Grand, Great Bear,
实用翻译
香山红叶
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 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 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 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 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 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 “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 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 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 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自有诗心如火烈——献给我心目中的散文大师杨朔

刀枪进行战斗,不再沉浸于以前创作旧诗词时抒发“个人小我”思乡、哀国、悲秋的愁苦和愤懑情绪中,开始了新的创作道路。
同年冬,杨朔怀着激情与向往,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冒着风雪奔赴延安。
他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拜访过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领导,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
延安之行,让杨朔感触颇深,经历了沦陷区的悲苦,国统区的黑暗,他在延安找到了中国大地上惟一的一片净土,在中共领导人身上找到了希望、自由与团结。
他通过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为他和友人在武汉创办的抗战杂志《自由中国》题写了“一切爱国人民
28
29一颗闪亮的明星。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作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 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 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 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 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 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 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 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 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
(二)发展概况: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 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主要形式是文 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 性质的作品。
报告文学
(1)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 的作品集; 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 传》; 巍巍的成功在于: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 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为通讯的“文学化”探索出了 一条可喜的新路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 秦兆阳 《王永淮》、李若冰《陕北札记》,有小说化倾向。<祖 国在前进> (3)56年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一、填空题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都梁的《亮剑》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杨朔
中考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
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
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
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
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
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
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
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
好清静的去处啊。
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
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
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
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
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
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
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
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
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
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
不信。
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
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
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我们都忘了看红叶。
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
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
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
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
怪不得叫香山。
”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
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
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
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
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
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
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
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作者简介:杨朔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杨毓王晋。
山东蓬莱县人。
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
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
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
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
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
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洗兵马》上卷《风雨》;《杨朔短篇小说选》;《杨朔散文选》。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