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大一(上)

合集下载

文学史A大一上背诵

文学史A大一上背诵

中国古代文学史A 大一上学期背诵资料整理诗经《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

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shuì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biāo镳,翟茀dífú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

施罛gū濊huó濊,鱣zhān鲔wěi发bō发,葭菼tǎn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诗经·邶(bèi)风·静女》见作品选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ú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ú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小雅·鹿鸣》见作品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示”)民不恌(“佻”),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耽”)。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tu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古代文学史题库大一上

古代文学史题库大一上

古代文学史题库大一上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2、《女娲补天》原载于()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6、风、雅、颂的"雅"意为()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12、《东君》祭祀的是()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

"宋玉的"悲秋"之作是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①《庄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20、保存寓言最多的作品是()①《庄子》②《列子》③《荀子》④《吕氏春秋》二、多项选择题1 、原始诗歌的特点有()①口头性②集体性③综合性④功利性⑤随意性2 、下列神话中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作品有()①《鲧禹治水》②《后羿射日》③《精卫填海》④《盘古开天》⑤《黄帝擒蚩尤》3 、《诗经》中 " 颂诗 " 包括()①《夏颂》②《商颂》③《周颂》④《吴颂》⑤《鲁颂》4 、下列作品中反映周部族发迹史的是()①《玄鸟》②《大明》③《生民》④《绵》⑤《思文》5 、《卫风 o 氓》()①是我国诗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②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③控诉了夫权制的罪恶④告诉人们不要自主择偶⑤景物描写出色6 、《小雅 o 采薇》()①反映人们的厌战情绪②多用叠字和叠句③即景抒情,情景相生④反映了战争对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7 、复沓的作用在于()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②深化诗的主题③使感情得到心情抒发④增强诗的音乐性、节奏感⑤可以增加诗篇长度8 、《九歌》中祭祀天神的作品是()①《东皇太一》②《礼魂》③《东君》④《湘君》⑤《大司命》9 、下列作品中属于宋玉的有()①《神女赋》②《洛神赋》③《登楼赋》④《高唐赋》⑤《风赋》10 、《曹刿论战》刻画曹刿形象的主要手法有()①语言描写②行动描写③心理描写④细节描写⑤环境描写11 、《左传》长于写战争,在写战争时往往着重叙写()①战争的性质②双方力量的对比③战争的过程④双方将帅的素质⑤对待战争的态度12 、烛之武说秦退师,主要在于他的说辞说明了()①晋之无厌②亡郑利晋害秦③存郑于秦有利④郑原为秦陪臣⑤郑愿割地赔款13 、《晋灵公不君》一文中叙述晋灵公骄奢纵欲、残忍暴虐的事例有()①厚敛碉墙②从台上弹人③拒谏纵恶④谋杀国之栋梁⑤穷兵黩武14 、《国语》一书包括()①《周语》②《齐语》③《晋语》④《秦语》⑤《越语》15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有()①焚券市义②复谋相位③立庙于薛④劝说齐王⑤开拓疆土16 、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对话体的有()①《论语》②《孟子》③《庄子》④《荀子》⑤《韩非子》17 、《庄子》文章特点主要有()①想象丰富②夸张大胆③善用比喻说理④质朴无华⑤逻辑性强18 、保存寓言故事较多的作品有()①《韩非子》②《庄子》③《列子》④《吕氏春秋》⑤《山海经》19 、下列成语出自《庄子》的有()①运斤成风②自相矛盾③邯郸学步④东施效颦⑤画蛇添足20 、下列寓言自出《韩非子》的一书的有()①狐假虎威②滥竽充数③守株待兔④买椟还珠⑤揠苗助长1 、先秦文学是指从 ____ 到 ____ 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

古代文学史第一册复习(大一)

古代文学史第一册复习(大一)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 段。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 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 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 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后来成 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A、《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 辉形象。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伟 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 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B、《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 香草。《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 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C、相对于《诗经》,《离骚》是一种新鲜、生动、 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11、汉大赋
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 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 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 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第二部分 简答题
一.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六.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 1、《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 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沟 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史记》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 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叙事脉络。 3、《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 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 以类相从的原则。
二.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1、《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分12国策,33论。

记事起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时间。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肯定他们在战国时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反映士这一阶层的活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文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叙事长于铺陈,善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4字)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中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为杂家著作。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

文章多记录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

它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文字朴素简练,与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文学意味,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213字)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188字)4、《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这段时间,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文学发展的孕育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 6世纪)文学发展的成熟期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 6世纪至2 0世纪初期)文学的转型变化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 8 4 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 19)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内容(-)神话、远古歌谣(1)内容2、再现劳动过程的2、征服自然愿望的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4、思恋之歌(2)上古歌谣的艺术特点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一一劳动节奏短促、鲜明。

(-)上古神话2•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姻技土造人3•洪水神话——緜gJn禹治水4•战争神话——共工与颛顼争帝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6感生神话(英雄神话)——夸父逐日(2)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二《诗经》的编集1采诗说2献诗说3删诗说三《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1国风(160篇)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因此被誉为“乡土之音”。

除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邺(bei )、聯(yo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i)、曹、豳(bin )2雅(205篇)■•雅”即正,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也即朝廷正乐。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4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

小雅共74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一上册古典文学打印答案

大一上册古典文学打印答案

1、概述《诗经》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大一上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

大一上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

大一上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了许多重要的语文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学术能力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大一上学期学习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大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

首先是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了解了《诗经》、《楚辞》和《唐诗》等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大一上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学习了这些修辞手法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思想精髓,同时提高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现代文学在大一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同时也拓宽了对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写作技巧与方法大一上学期的语文课程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比如教授了一些常见的写作结构和组织方式,如总分总、并列、对比等。

同时还教授了一些写作思维和表达技巧,如提出观点、论证、举例和引用等。

这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学术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涵盖了古代文学、修辞手法、文言文阅读、现代文学和写作技巧等多个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填空题
1、神话的分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东汉论说散文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5、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二、选择题
诸子散文《论语》→《淮南子》中的成语,如“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

三、名词解释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

2、楚辞:1、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带有浓郁楚国文化色彩的不同于《诗三百》的新诗体。

2、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P130
3、《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举例说明)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联想),赋即铺陈直叙。

P49
2、《左传》散文艺术成就:
⏹善于叙事。

在叙事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比较《春秋》有长足进步。

它的情节往
往富于戏剧性。

如《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
⏹善于写战争。

如《城濮之战》
⏹善于在变化中刻划人物性格。

《晋公子重耳出亡》
⏹善于纪述人物之间的辞令之美。

《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文采,并常常借用歌谣谚语,对情节进行暗示、评价。

对于后
世的小说创作有明显影响。

3、《庄子》文学方面的特点
⏹具有独特风格。

受其哲学体系制约,并受原始神话和楚国文化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
其文章风格体现高度抽象与丰富具象的有机结合。

重视内容意旨表达,不讲究章法结构的组织。

如《逍遥游》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因此想象奇幻,
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寓言特点:虚构色彩明显;联想丰富,构思巧妙,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和自然现象拟
人化。

如《秋水》
⏹善用譬喻,运用灵活。

⏹总体风格汪洋恣肆,富有瑰丽、谲诡的色彩。

⏹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

4、《离骚》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

⏹第二、创作方法的突破。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是二者的完美
结合。

⏹表现手法的开拓。

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
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
⏹开后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刺的先河。

⏹第四、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大量采用楚地方言,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具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5、如何理解“秦世不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此后十五年间,战国百家争鸣
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随之消歇。

《汉书·艺文志》载秦有杂赋九篇,歌诗八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

但或毁于嬴政焚书坑儒,或尽于项羽咸阳之火,皆不传于后世。

今所得者,唯秦世君臣诏令奏议之文与称颂功德的刻石之文。

故《文心雕龙·诠释》云“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不独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6、《孟子》散文特点
⏹首先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具有雄辩力量。

⏹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
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常用比喻或穿插寓言故事,陈说事理,论辩是非,既吸引人们注意,又加强了说服
力。

如《尽心下》
⏹巧妙地利用对问体结构,使双方观点对立鲜明,真实再现论辩过程,行文生动逼真,
有情节化、故事化的倾向。

⏹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罕有艰深之辞、生涩之句。

其语言艺术,历来倍受称道。

⏹句法丰富多变,散、骈、整、排句、感叹、诘问,等自由变换。

对句、排句大量使
用,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极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7、《史记》、《汉书》思想成就比较:
⏹同:都体现了实录精神。

⏹异:《汉书》的史学见解、史学精神和文学成就,不如《史记》。

⏹ 1.《汉书》对人物事件抑扬褒贬,常常有失公正客观,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 2.《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汉书》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

⏹ 3.司马迁作《史记》站在个人立场、用个人道德价值标准发表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寄托个人身世,史识很高;《汉书》少有寄托,史识不及《史记》。

⏹ 4.《史记》感情强烈,更近于文学著作,文学成就远高于《汉书》;而《汉书》用史
学家的理性、科学态度叙述历史,更接近于纯粹的历史。

⏹ 5.《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

但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 6.《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
文字整饬赡丽,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7.《汉书》特设《艺文志》,对后代史书和学术文化贡献很大。

8、散体赋主要艺术特征
⏹ 1.在语言描绘方面,不厌其详,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

⏹ 2.有类型化倾向。

⏹ 3.结构上设为主客问答式。

《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
⏹ 4.意旨上以歌颂为主,“劝百讽一”。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
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张衡《二京赋》
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
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
⏹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10、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历史化倾向
⏹淡化文学性和神异性,有意强化神话的现实功利性。

如孔子对于黄帝四面的解释,
对于黄帝三百年的敷衍,都是故意曲解神话的原始意蕴,添加世俗的功利意义。

儒家后学也多讲经世致用,依据使用经验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载入
史册。

后人又常用历史眼光审视神话,屈原就对神话提出不少疑问,司马迁也删去
不少传说材料,并加以历史化的改造,神话消亡的厄运终难避免。

⏹神话历史化倾向的第一条途径是实现神灵的角色转移,把神灵变成社会角色。

⏹神话历史化的第二条途径是从形貌和生理功能上对神进行重铸,把它变成人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