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黄鹏飞
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作者:李晓庚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年第04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对一些相关理论、案例的学习,就怎样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找出学生科学概念转变困难的因素(一)科学概念的本质问题。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现象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间接经验,它具有高度的间接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学生也没有体会到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科学概念的。
科学概念的这种高度概括性和间接性,和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甚至会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已经形成的经验性概念难以转变。
(二)教师教学“空降”因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空降”科学概念,满足于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教师没有向学生展示概念建立的内涵,没有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相联系,只是“空降”科学概念。
学生虽然把概念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却解决不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必然不高。
(三)学生学习的“空心”因素。
学生普遍认为科学概念似乎是先天生成存在着,对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空心”,只是被动地“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并且认为科学学习就是纯粹的记忆过程,而没有与自己原有的直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四)错误的科学前概念。
这种前概念类型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发现。
我认为导致小学生产生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有以下原因:1.受日常生活经验影响产生的错误;2.受形象思维影响产生的错误;3.由认知规律产生的错误;4.模糊的科学前概念。
二、挖掘日常概念,引发内心冲突(一)深入问题访谈,发掘错误概念。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访谈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后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讨论及说说自己的想法,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通过访谈有效地发掘出学生的错误概念,对老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十分有效。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当今,概念转变在科学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和采用。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改变概念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认知策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实现科学学习和探究。
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关键一步。
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者在理解概念之前,必须先改变既定的观念和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从一个观念转变到另一个观念。
这是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概念的先决条件,而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概念的不同层次,有效地实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学习者需要明确他们已有的知识,形成他们的初步认知;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方式,加强和改变原有认知;最后,指导学习者对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理解,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科学的概念,实现科学学习和探究的目标。
此外,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通过探究和实践,学习者可以直接体验科学知识,这会使他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通过使用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科学学习的效果,并实现科学学习和探究的目标。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真正理解科学知识,为了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概念转变这一概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有效地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科学知识,并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学习环教学模式
投入(Engagement,E1):这时期的教导模式完全模仿学习的任务( learning task)。以活动或问题引起学生参 与学习,帮助学生连结所知的和能做的事。 探讨(Exploration,E2):这时期的教学模式提供学生鉴定及发展目前的概念、过程和技巧的共同经验基础。学 生从合作活动来探讨概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澄清主要的概念和技能。 解释(Explanation,E3):这时期提供学生能以言语传达他们对概念的了解或示范他们对投入及探讨经验的技巧 与行为。学生解释他们所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的过程,教帅猃消子土的了解和判断新概念与知识。 精致化(Elaboration,E4) :这时期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概念了解上予以挑战及延伸,并且提供字生验证预期的 这的应行为的机会。激发学生应用所字的概念,建构自己概念的了解,拓展知识和技能。 评价(Evaluation,E5) :这时期是鼓励学生评价他们的了解程度及能力。
• 准备阶段:教师要确定学生的观点,并加以分类,找出科学上及科学史上的观点,考虑可导致放弃旧观点 的证据。
• 聚集阶段:教师建立适当的情境,诱发学生动机的经验,然后介入,提出针对学生个人的开放式问题,根 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解释并阐述学生的观点。学生则运用熟悉用来探索有关概念的器材,思考所观察的现 象,提出和要学习概念有关的问题,并加以描述和澄清自己在这概念上的观点。
学习环教学模式
探索阶段:教师设计问题、任务或活动让学生参与,作为学习一特定概念与相关主题的基础,也给予学生机会 去发表对该学科主题的先前知识,且使教师有机会去解释并改变学生对自然界不正确的观点,发展正确的 知识。 名词引介阶段:学生由探索阶段获得的资料,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并比较预期结果与探索的实际发现藉 此机会促使学生思考预期结果与实际观念不符合的原因而达到新的理解,进而发现该课所预期的主要概念, 当概念自学生的讨论中浮现时,教师才可叙述之并进而介绍与概念相关的专有名词,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思 考模式并澄清目标概念。 概念应用阶段:教师提供一个新的、学生不熟悉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在第二阶段所学习的概念,使能运用于新 的情境之可能性,并增加对理论与模型进一步的了解。
2014年疑难问题研训-例谈基于课标的科学教学(黄鹏飞)

例:
从库仑定律看科学成果间的继承关系。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 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
普利斯特利的猜想:
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 的电荷量成正比
库仑定律:
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 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 51
---对非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位不适切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 导致,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12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 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 值观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 的知识和技能。
30
实验验证: 师:怎样用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例如,用图2(a)的实验可以验证液体对容器 底部有压强。那么,怎样验证液体对立方体下 表面有向上的压强? 要求:学生讨论,实验,再交流和解释观察到 的现象 (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下面的演示实验) 1.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同 插入水中,可以看到橡皮膜向上凸出, 如图2(b) (证据一)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7
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评价先于教学设计; 体现标准、教学、 评价的一致性.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8
主要教学问题例举: 对课标不熟悉,教学目标 的定位不合理。
1.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位不精准
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1.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
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作者:杨新瑞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8期〔摘要〕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科学安排进阶、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构建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同时发展科学思维,形成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本文围绕学生概念转变过程中“概念定位→概念转变→概念形成”的基本路径,论述了在概念转变阶段,使用“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搭建认知支架”“借助教育技术手段,呈现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表达困惑,挖掘认知误区”“强化论证能力,完善认知路径”“形成性评测,促进概念转变”等五种教学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具有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科学;学习;概念转变;教学策略〔中圖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317(2022)08-004-0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课标组在比较研究国际科学教育和对我国1~9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状况调研的基础上,较多地借鉴了学习科学、学习进阶、大概念等科学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研制而成的。
课程内容的架构由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组成,包含54个学习内容,分布在4个学段。
新课标提出“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给出4条教学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和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这决定了概念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探究实践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而且新课程教材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
“做中学”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然而,现实的科学课堂在组织“做中学”时,存在着“探究活动形式化”的普遍现象,“伪探究”大行其道,重现象不重实质,课堂上有活动无思考,有“形似”无“神似”,有温度无深度,表面的热闹和热烈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
基于概念转变教学的课例跟进研究

基于概念转变教学的课例跟进研究作者:叶小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采用概念转变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
本文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为载体,用课例跟进方式,对生物课堂概念转变教学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概念转变;前概念;能量流动【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22-01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就已存在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大都来自于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体验或者旧有知识的迁移,称为“前概念”。
概念转变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重新完成知识构建的过程。
笔者是金松涛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工作室活动常有课例跟进研究,流程如下:网络研讨——课堂观摩——評课议课——课例跟进——再评再议。
课前经全体成员网络研讨制定教学主线、揭示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概念转变、迁移应用。
现以浙科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节为例,谈一些概念转变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梳理教材,建立核心概念体系【先行课自述】本节内容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能量代谢、生产量、生物量等概念直接相关,如何将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整合到能量流动这一概念上来,从而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改进建议】执教者目标设计明确,教学组织围绕目标进行,但作为概念转变教学,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再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心概念知识体系,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课堂中只是把概念的相关事实罗列出来,没有实现核心概念进行有效分解,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次位概念。
所谓前概念的暴露与转变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与整合。
【跟进策略】跟进时把“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定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并将核心概念细化为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方面。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1~12期总目次

V〇1.49No.12Dec.2020教学参考中考速递2020年第1~ 12期总目次前沿导航专家视点要素视域下科学探究多维形态的实践与再认识一从教学架构视角对“气体的等温变化”多种探究方式设计的研究说起 高翔 4.1高中生心智模型评测研究以“理想气体”为例 张红洋潘佰顺7.1《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习题配置特点研究彭征伏森泉7.5课改在线以问题模型为主线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以“恒定电流复习”为例 郁建石 1.1基于P B L的初中科学复习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以“电与磁”为例 陈婷 1.5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学科教研工作的思考姜峰 2.1促进初中科学深度学习的持续性评价.•认识与实践郑瑶莲 2.4巧用物理原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卞志荣焦建生3.1构建“情境化”教学促进科学思维发展一以“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为例高亚浩唐德翔 4.9基于S T E M元素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架构谢杰妹朱丽丽 4.12物理观念养成视角下滑动摩擦力的深度学习丁根发4. 17S T E M项目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侯中柱4.22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性的五项建议杨勇诚5.1运用循环问答技巧突破思维发展局限探寻“终极速度”那段迷失的思维空间蔡钳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方法研究彭晓春陈远南以学生实验为主的初中物理课堂构建一以“透镜”实验教学为例 陈汝冬高中生心智模型测评研究一以“向心力”为例 张红洋王瑞琳“融拓一体”的S T E M实践研究一以“声音”为例 夏兵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物理学咬文嚼字5.4 5.75. 106. 1 6.5一以图像名称”为例黄晓泽刘大明饶黄云 6.9探寻发展模型建构能力的教学途径以浙江省首次分卷选考题为例刘伟7.11套用控制变量法的失当问题及改进例析罗国忠7.15适切的教学目标升华生态课堂品质一再析人教版“库仑定律”一节的同课异构吴建忠 8.1遵从变易规律优化物理问题曹兴辉8.5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物理教学中的洗课策略以“向心力”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姜军8. 10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探索陈懋基于知识发生过程的初中物理深度学习一以“质量”教学为例刘芳霞熊志权杨春芳基于学习心理和认知建构的逻辑确立学习进阶一理论推演和实验探究并重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然路径杨远萍以大概念理念改善物理教学以物理观念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七条建议核心素养下物理观念的建构一以“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教学为例刘健智证据课堂:证据物理的十年探索指向科学思维培育构建高效物理课堂一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陈懋8. 13杨春芳8. 17高翔9. 1郑青岳10. 1李友兴10. 4江志国11. 1程婷12. 1张世成丨索12. 5渠雷雷12. 91尹庆丰12. 13教学时空教法学法例谈证据和论证能力的评价与教学策略王雷 1.8初学者学习物理障碍分析及对策—以“密度”教学为例姚蕊荣争辉李立肖英英蔡武德 1.11问题启思维活动促探究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怎样认识电阻”深度备课李仰 2. 15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陈懋 3.5电容器的动态问题分析 张大洪 3.9重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促进物理核心素养落实陈允怡 4. 27探析中心力场下天体运动的轨迹与轨道能的关系王磊陈建文有效利用认知冲突树立正确能量观一兼谈功和能关系的理解王志成“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教学误区 陈远毅师之解惑与因材施教一以“库仑的实验”内容的拓展为例 方武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疫情防控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司德平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特殊位置问题邓寿根精准教学之核心素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徐飞宇学习进阶理念下的问题驱动教学研究一以苏科版八年级“压强”教学为例 吴志明教理解的两种基本方式郑青岳优化“问题解决”教学逻辑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一以“平衡问题解决”为例 张惠作核心素养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验设计一关于“杠杆力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邹玉“小船运动分解”难点问题的教学策略陈立其单缝对双缝干涉条纹的影响林辉庆4. 304.334.355. 145. 165. 186. 136. 186. 217. 187. 247. 287.30E-mail:****************中考速递♦I 也i f 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202啤12月立足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一以“电容器的动态问题分析”为例 顾春杰8.20情境创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一以“光的色彩颜色”为例 张逸婷8.2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实验资源开发与家庭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谷春生 8. 26科学推理与合理建模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浅析一以“气泡运动问题”为例 张广宏顾益芳8.30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一以“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为例舒英 8.34逆向单元设计的分析框架与实践探索一以人教版《物理》必修3“静电场及其应用”教学为例李铁 10.10从感性认识出发到理性认识回归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为例吴多星左祥胜 10.15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下的概念整合策略研究一以“电源”一章的教学为例夏维宏张国续佩君8.37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李俊鹏魏洁应发宝8.40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进阶式复习课教学设计一以“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为例胡卫雄10.26基于错误前概念转变的“平面镜”教学设计朱伊尼桑芝芳10.30基于“真实性学力”培养的单元作业设计 一以鲁科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5章为例赖永强10.34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为例胡壮丽11.24指向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学为例胡卫雄11.28基于思维进阶的电动机问题教学王良继促进深度学习的类比法教学改进一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吴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情境侵入式”课堂杨庚明李京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课堂操作实例一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陈昌松“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线上教学案例李文静黎红建容易忽略的实验操作及原理探究 李文甲问题引领实验助推提升“互动”的有效性一以苏科版“速度”教学为例黄波把握核心素养上出“物理味道”一浅谈“牛顿第三定律”的课堂教学刘敏基于“目标加减”优化教学设计一以初中科学“杠杆”一课为例杨尧飞胡梦翔说了算”不如“算了说”一摭谈定量计算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0. 18 10. 2010. 2311.311. 6 11.911. 1111. 1411. 17计佳欣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演示动态过程一以两则探究变化规律的教学片段为例王汉权常琳创设体验情境引入概念教学 蔡钳陈信余 物理模型思维的缺失与重建一以“无穷时问题”的教学反思为例刘大明江秀梅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新探索 张雨田初探高中物理教学碎片设计 徐永明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为导向的物理教学设计一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为例董文杰尹庆丰促进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一以“月一地检验”教学为例魏舜芷黄彦媚陈刚11. 2212. 18 12. 2212. 251. 14 1. 183. 133. 16应用类比一定性一定量策略显化核心概念教学*一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 施坚11.32关于“静电场”的单元教学设计 周栋梁唐维四12.32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任务设计一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为例 邓晓敏12.39问题争鸣学生从会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策略一兼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一幅插图的研究左祥胜巧妙利用实验解释静电计的三个认知困惑 陶伟再议静电计测量电势差的原理 欧阳启华 再议初中物理“水的自然冷却”问题 张正太 浅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 邓新云 “光电效应”疑难问题解析 王丽军 浅谈球体在轨道上滚动的三种类型-与“物体运动中不容忽视的转动”一文商榷王志成 3. 20 3. 22 3.233.25 4.466.267.45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分度值表述方式的商榷郜建辉 8.33分析气压与高度定量关系的四种方法 田川10.37关于介质中光子动量的探讨 林辉庆11.50安培力随位移还是位移之差线性变化 周伟波11.53论密度概念引入方式的科学性-与“基于学习心理学视角分析‘密度’教学的引人方式”一文商榷 赵亚萍赵玉萍邢红军 11.552020年高考新课标卷n 第22题误差的产生原因探讨许文 12.30师路心语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蒋天林3.27关于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的教学思考 张森 3.30初中科学疑难概念归因及教学策略一以浙教版《科学》教材“力臂”教学为例黄鹏飞5.21指向深度学习区域教科研的顶层设计-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科研实践比热容概念教学应把握科学性与生活化原则盖家祥4. 19 以推理突破实验难点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一以“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电磁感应”实验为例杨封友 5.31运用卡干结构法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以“交变电流”为例 麦建华杨昌彪 6.28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以“向心加速度”为例 张建斌柴春琪 6.32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模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一以“功”为例 李胜江赵强强 7.41徐志红张世成钱嘉 5.25从数据分析走向证据意识 彭夷 5.28如何帮助学生减小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 符东生 6.37教学设计因“磨”而精彩--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为例李红伟 7.33对“波尔的原子模型”学习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解析黄多智李学肖佩瑶 8.45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理解的维度探讨以“加速度”“电场”为例车 博谭飞1〇.39E-mail : phycfe21@ 163. com4. 546. 52 8. 55冯元君 10.52 张怀华 10.54 马皓 10.55剖析物理概念形成过程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精神该如何理解理想导线利用函数图像分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误差唐耀龙纪晓军从“同题异图”谈物理试题编制的几点认识 物理问题相似特征对迁移效果的影响及对策 明晰实验反思路径促进核心素养提升校本教研悬链线——开展课题研究的好素材名师导航借助物理实验突破解题难点 许超丽指向深度学习的对比性创新物理实验设计课程资源葛腾霄10.42陈涛11.37郭勇11.40乐清富11. 44许光曙11.47鲁建全7.36吉临荣11. 58孟富林11.60查雪销 6.41李林森 1.24 李翔 1.28 何述平 2.8 4. 444.494.514.525.485.505.526. 44李柄械 王伟 王修权 田丹 杨万勇 王玉坤李展华陈江政教材研究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学科思想方法的提炼与统计司德平1.21深度剖析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以“运动和力的关系”为例实验研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一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为例陈德康郝睿“测量物质的比热容”实验的外延与创新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的拓展动量定理实验的创新设计 折射率测量的实验教学设计 刘安平一种简易低成本教具一一涡流演示圈“仙女杯”制作及实验改进自制多功能力的分解演示仪于森傅友东 巧用“F ”灯改进“小孔成像”实验 向心力定量演示装置的创新设计 自制“电容器的定义”探究实验仪物理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以“测定玻璃折射率”为例深度物理实验教学案例研究以“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为例何家传 基于传感器的电磁阻尼实验定量化改进李星郑文军D IY “数显向心力演示仪”白秀英任丽平 碘分子吸收光谱的观察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显示有机玻璃微小形变”实验 的改进 沈忠立李娜 8.48“滑轮及滑轮组”的实验创新与改进 周慧娟8. 50运用图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 何述平9.11基于D IS 探寻动能表达式的研究 黄基松10.62测量电容器电容及存储电量的拓展性实验简述唐运用发明方法研究物理实验仪器的案例举隅孙晓兵石电磁继电器的创新制作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彭指向科学思维的平面镜成像实验改进习题研究葛永普 6.46邢义 6.49贝鸿 7.51 韩皓宇 7.53鲁斌7.56琪 10.65尧 妙 蒋炜波12.4312.4512.48生活物理飞机拉线的成因探析交流电路中的“怪”现象解读骑行过程中自行车不倒的原因探析 超导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前景陈芯仪闫文生探究L 型防汛挡水板的稳定条件 医用防护服中的物理知识教育技术郑青岳1.31孙梅芳 1.35林达彬 1.37赖世锵2. 11路文柱 4.39手机A P P 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李琪李兆锋康建华 5.43基于G eoG ebra 对两道动态平衡问题的深人思考陈林桑芝芳 5.45利用W olfram A lpha 突破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局限韩延辉 6. 35用D esm os 直观展示均匀带电圆环中轴线上电场与电势分布 规律 欧阳荣华欧阳子琪7.47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软件制作频闪照片研究物体的运动李翔 10.57环球视窗澳大利亚H S C 考试对天体物理的考查及启示莫敏许桂清 6.59物理“真问题”的研究I Y P T 赛题分析 李沐东冯亚辉徐正一 6.62美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技能培养与检测 朱行建10.59考试评价高考纵横全面梳理动态平衡单元有效助力科学思维素养方林陶士金许新胜 1.40“玻璃砖”背景下的光学应用一光的折射、全反射定律在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及复习策略 赵亚娜 1.47直线运动图像问题应对策略 胡少希 丁加旗 1.51基于学习进阶的概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初探以“静电场的性质及其应用”为例陈华强黄小春高亚浩 1.56怎样用好一次函数解决物理实验题 赵连森 4.42勤于反思乐于探索一对一道物理自招试题的赏析 钟晓彬 5.33例谈圆形磁场突破高考难点 张兵兵 5.36探析动力学问题中的“变”与“不变”徐美奖王燕萍 5.40 培养模型建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素养一以“轻”模型为例 陈志胜 6.54浅谈参考系的等价与平权 杨佳全 6.57归类例析变力做功问题 张德胜7.59基于科学思维拓展的电磁滑杆动态问题的变式分析张海利吕艳坤 7.62换视角促深度理解变情境助灵活应用一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引发的思考毛利尧梁旭 7. 66对斜面上物体在约束条件下运动的再探讨 李云雄7.68 浅谈“单面镀银薄透镜成像”的几种解法及体会宋海峰8.53 指向核心素养的科学能力考查 许璟张世成9.5关于“相对运动”中“相对”问题的辨析 郭春文10.45磁场中圆周运动问题的数理方法探析 于秀程10.48母题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杨净李国军李子明陈有武 11.64“受力分析”的思维切人点探讨 杨端清11.68Vol .49 No . 12Dec .2020I fb if 教学参考中考速递琳贽全建刘张鲁题素的问 验心维衡 误实核思平 错表科学态 题电学科动 解用立谈力 析多重例点 剖错颈为共 度解瓶f 的 角会维_下的生思一用 解学题#作 误数解M 力 识多破M 三 知何gM f 析从为7以探E-mail :****************中考速递此蜱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202碑12月指向深度探究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复习宋金萍王波 1.62 电磁感应与电路 许勤 2.18析高考真题谋复习之策-以热学部分为例谈高考复习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刘桂枝搭建思维台阶突破板块模型难点问题金邦建垒建方法图式实现思维进阶以“周期性变力作用下直线往返运动问题”为例蔡钳交变电流与变压器的动态分析问题石峰虎2020年高考物理备考微专题向心力来源分析与计算力、动量、能量的综合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专题复习突出核心知识教学注重物理观念内化-天体运动问题的复习探讨万鹏精准对标专题突破素养提升2020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建议李志刚陈伟孟同一直线上追及物体的“时”“空”观朱焱2019年高考“热点新闻”类试题赏析皮带传输模型问题的研究及备考建议刘新选试论物理图像中的关键要点李友安沈玉梅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选登立足基础知识考查主干内容聚焦核心素养2. 24 2.28伏森泉重视基础稳中求变陈信余 2.31张卫刚 2.36曹吉安2.42姚向龙 2.48方红德 2.54张剑 2. 58田成良 2.63焦炳胜 4. 56王成洋 5.63王发玉 5.67涂琨 6. 68f8. 59魏娜9. 14李俊成9. 17刘淑华从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物理选择题看高考复习策略叶晓军9.20关注物理核心观念聚焦科学思维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E[第25题评析及教学启示张韶龙9.22抓本质建构模型巧转换提升思维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I第25题评析及备考建议刘新选9.25注重主干知识突出能力考查饱含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3题评析及教学启示张德胜9.27立足经典实验培养创新能力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n第23题评析李永伟9.31用“对称”与“转化”思想巧解电场电势叠加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H第20题评析许景敏9.34重视基础强调综合考査能力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4题评析及拓展朱焱孙雯9.37立足基础紧扣教材提升能力导向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D第24题评析张绍兵徐荣刚陈圆圆9.40立足实验多实践素养提升是关键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M第22题评析王洪海9. 43 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4题评析及教学启示胡爱兰王道德李强9.46紧扣课程标准彰显素养导向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H[第23题评析包翠霞9.49秦嵘 1.67简伟伟 4.61雷翼泽 5.54课本考纲双立足热点冷点比翼飞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4题评析及教学启示李玉白彭轩涛9.52 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评析及教学启示石峰虎孙涛9.54考查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3题评析范福生9.56突出基本规律注重实践应用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33题评析靳建设马兰刚9.59识记二级结论速解高考试题-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第22题评析韩延辉9.62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物理第21题评析一由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许勤9.64遵循课标及大纲要求彰显能力与素养导向一 202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25题评析方林陶士金高爱英9.67试题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一以苏州市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基于S O L O分类理论的试题改编策略多问、多解:提升解题素养的有效途径—以一道高考题的多解和拓展为例基于“目的+条件”观全面综合剖析纸带问题一以2019年全国卷两道纸带实验题为例刘大明江秀梅指向“五育”并举的试题命制 许璟关于与热敏电阻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一从2020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卷I第23题说起蒋炜波赵坚浅谈高考物理情境类试题中的模型转换陈金忠以数形结合为方法以光线设计为主线一从命制路径和解题策略谈高考物理几何光学试题李进中考速递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中考物理单元复习一以《机械与功》为例 田成良一图多用说“网状题面式”中考电学实验复习策略刘阿平2020年中考物理“动态电路思维可视化”解题方法探析黄文婷王辛辛曾克军2020年中考物理“光的传播与凸透镜成像”复习策略刘海涛2020年中考物理“压强与浮力”复习策略2020年中考物理“电路故障问题”复习策略2020年中考物理“力学实验”复习策略研究李钓马玉金指向物理观念的“力与运动”深度复习策略与试题分析骆波核心素养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命题变化的三种趋势安东2019年中考实验题中的几种典型错误分析串线复习电学实验促进思维品质提升实验类题目的问题设置应遵循实验现象一以“F”光源经凸透镜成像为例李琴沙琦波姜晓鸽5.565.6110.6712. 5112.553.323.373.423.473.543.58徐建强 3.633.67王福星 4. 64任少锋 4.67魏欢欢12. 62吴彬彬12. 647®E-mail :****************。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对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观察和思考来构建新的概念和知识。
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概念转变为正确的、完整的概念。
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现有理解,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中的错误或不完整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来不断修正和更新自己的概念。
学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概念。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主动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效果。
其次,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最后,它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讨论,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概念转变为正确的、完整的概念,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总结起来,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和实践,帮助学生从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概念转变为正确的、完整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应用新的想法:
认同新想法的有效性,以巩固新想法
问题3: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 吗?为什么?
判断下列是否属于一个种群?
问题与拓展: 斑马为什么要迁徙? 斑马为什么要群体生活、群体迁徙?
谢谢!
生:生活在同一地方的生物。 生;外形相似的生物。 生:能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
(3).学生的想法的重组:
A.使学生对原有想法不满意
问题:池塘中的小鱼与蝌蚪是同 一种生物吗?
问题4: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 吗?为什么?
问题5:你认为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生物的 依据是什么?
问题5:你认为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生物的 依据是什么?
(3).学生的想法的重组:
A.使学生对原有想法不满意 B.协助学生建立新的想法
物种的定义: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形态结 构和生理特性相似,并能自由交配 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 物种。
界 -------植物界,动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鱼纲,鸟纲 目 科 属 种 -------人,青蛙。
(1).定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学生的想法: (3).学生的想法的重组: 使学生对原有想法不满,协助建立新想法 (4).应用新的想法: 认同新想法的有效性,巩固新想法 (5).回顾想法的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较两想法的差距,熟悉学习历程.
案例1: 种群
思考设计之基础?
1.现代教学理论 DO五步教学法
数量多.
案例1: 种群
(1).定向: 录像:非洲草原的斑马群的迁徙
问题1: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问题2:你是根据什么认定这个群体中 都是斑马?
(2).引出学生的想法:
师:我们把这片草原上所有的斑马称为 一个种群。请你给“种群”下个定义。
生:同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称为种 群。
师:你认为具备哪些条件的生物可称为 同一种生物?
4、新概念的有效性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设计
1.探测认知结构,了解已有概念 2.引发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 3.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例举
------五种模式 以DO五步教学模式为例 1.设计基于三个重要因素: 学生的原有的想法:
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学习是概念上发生转变
2.DO五步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读后交流
黄鹏飞 2010-5
◆核心内容: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
1.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 2.与科学学习紧密联系 3.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
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
◆概念转变的条件
教学对策
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 1.了解已有概念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2.解构迷思概念
3、新概念的合理性 3.建构科学概念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
3.教学的实际需要 了解种群的概念 任务、目标
4. 学生的特点 有初步了解,给出实例, 能初步下定义
学生与种群相关的前概念分析: 同一种生物的组成的群体 1.同一种生物是指(例举式): 个体的外形相似 个体生活在同一地方 个体间交配可产生后代 2.群体是指: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种群: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问题:种群的概念包含着哪些条件?
概念要点;(新概念是可理解的) (1)必须有一定区域 (2)必须是同一物种(种) (3)必须是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总和
师:你如何理解种群中的“群” 的含义?
生:数量多。 生:一个群体。
--确认:是指一个也不能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