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潜规则》读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潜规则》吴思

《潜规则》吴思

《潜规则》读书笔记对于潜规则,现在的我们大多是将其归于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当今的社会已将潜规则妖魔化,冠以贬义词之名而鄙夷不屑,但回首中华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代代江山各行其政,真正亘古不变的难道不是官场之术里的潜规则?书中对所谓的“潜规则”的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有人或许会想,为何不设法令条款守住明暗规则的边界?然而事实上,无人防守的边界算不得边界,由于无人把手,实际边界便暗自移动,名义边界也会羞答答地渐渐跟上。

而边界的正面交锋,正义方又往往一败涂地。

海瑞最后一次出山,就是一次“正边界”,他上奏提出建议恢复严刑,大规模地削减摊派,并且敢于杖责御史。

他忠君爱民,高举义旗,反击官吏集团的侵吞蚕食,结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快就感觉到“窝蜂难犯”,攻击者连他家里的婆媳关系和妻妾关系都抖搂到皇上面前。

由此可见,官僚集团对本方疆界把守甚严,反应迅速,反击有力,而且不择手段。

那么为何不任人唯贤,量才录用?朱元璋曾感叹:“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

”这就是新官堕落定律。

选任官员一般拥有三层次,首选莫过于“任人唯贤”,其次为论资排辈和抽签,尔后即是如“飞过海”一般地走后门。

而在明朝时,这一套被称为“极其高明的流线型设计”。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导致臣子奏疏时先由内阁大学士先行草拟一个处理意见,皇帝在参考大学士意见后口授旨意,再由秉笔太监“拟红”。

然而回顾明朝历代皇帝,大多是懒散好糊弄。

因而在此过程中,昔日的行政权力——宰相权已逐步掌管在宦官手中。

尤其是在人事安排上,肥缺分配,皆被宦官掐断命脉。

万历二十二年,孙丕扬创立的掣签法看似荒诞,但迫于宦官请托压力,在当时竟形成一种微妙的“相对清廉”这种即便不能辩才人管,但关键是制止了放任营私的弊病。

《潜规则--中国历史真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真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真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下午将吴思先生《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完了,作者主要是通过明朝的官场映射到当代官场的一些游戏规则,《潜规则--中国历史真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中国俗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都有他的规矩。

这里面有些规矩是可以摆在台面上供大家知晓的,是经得起在阳光曝光的。

然而还有一些规矩是不能摆在台面上来的,只能暗箱操作,是不能见阳光的,见了阳光就会发臭,腐化的,但又不得不去玩这些规则,否则就会有被淘汰出去的危险,人们往往将这些称之为“潜规则”,读后感《《潜规则--中国历史真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中国老百姓,不在官场上混的,在与政府日常打交道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也感受到这些潜规则,比如有好些事,按法律或政策等要求,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现行的规定和程序一步一步来做,但他们就是拖着不做或做的过程中行使自己掌握公权力的资源,故意找茌,给予一定的暗示。

老百姓就得另寻途径寻求他们帮忙,给点小米米这类的。

在官场混的人,对潜规则游戏更是感同深受,谁不遵守,谁被out出门,只有那些将这些游戏规玩得炉火纯青的人,才得官运亨通。

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说得太有理了。

《潜规则》读书笔记(一)

《潜规则》读书笔记(一)

《潜规则》读书笔记《潜规则》这本书是由著名学者吴思所著,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游戏的潜规则。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这些潜规则在中国的权力结构、社会运行和人际关系中的深刻影响。

书中首先提到了“官场”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潜规则”。

这些规则往往不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各种暗示和默契被大家所接受。

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案例,详细描述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人事任免、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中的潜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影响着官场的运行和官员的命运。

除了官场,书中还对其他领域中的潜规则进行了探讨。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商家与官员之间的交易往往不是通过明面上的金钱交易,而是通过各种“人情世故”来进行。

这种人情世故实际上就是一种潜规则,它规定了双方在交易中的行为方式和责任义务。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学术界、体育界等其他领域中的潜规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些潜规则的形成,书中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面子和关系,这些因素在潜规则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得官员成为了社会中的强势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往往能够左右整个社会的运行。

总的来说,《潜规则》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潜规则在中国的权力结构、社会运行和人际关系中的深刻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这些潜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独行侠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看完吴思写的《潜规则》,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美剧叫《黑暗的公正》,讲的是几个刑警在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将罪犯绳之以法的时候,就在夜里戴上面具用非法手段给罪犯以应有的惩罚。

每次看这个剧都认真地忽略每一集的前四分之三情节,因为那是让人纠结、愤怒、抓狂,最后无奈屈服的过程,罪犯往往残忍暴虐,却又勾结高官,有恃无恐,逍遥法外。

秉公执法的人员甚至还会因此受到牵连,于是在最后的四分之一集里,你会看到神一般的大反转,刑警摇身一变,成了杀手,为了正义,杀死罪犯,这个时候看客们才吁出一口气来,觉得事情本该如此解决。

《聊斋志异》里有一个故事叫《商三官》,也是伸冤无门之后的极端侠行。

商三官是一个岁的少女,她的父亲死于非命,两个哥哥告官一年无果,商三官说:“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

”此一言冷静果断,毫无女子之怨。

说完,葬父,逃婚,离家。

当戏子,伺机复仇,化名李玉。

待仇人富豪宴请宾客,点戏子唱戏之日,李玉因美貌而被富豪点名。

于是,陪酒之夜,乃仇人断头还债之日。

李玉死后,尸体被两位兄长认出,果然是商三官。

蒲松龄文末写道: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这两个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

往往,热血沸腾的前提是无可奈何。

越是无可奈何,越是斗争到底,反抗到底,这才让人感动。

那么,这个“无可奈何”是怎么来的呢?三个字:潜、规、则。

这三个字可把好人给害死了,它的价值观就是清官淘汰制。

有书生意气的人是没有办法接受一个同流合污的自己,只好辞官回家,比如陶渊明。

如果不辞官,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

真不好玩。

于是,出现了拯救精神的良药,文学和艺术,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为人民惩奸除恶的独行侠。

他们来去无踪,官府轻易抓不住;或者索性就是妖仙或鬼神,既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有抑恶扬善的本领。

这些,不都是老百姓心里最渴望的官老爷拥有的品质吗?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蒲松龄只好将一腔热血投注到异类的身上。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在阅读《潜规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深思。

书中作者通过多个案例来剖析潜规则的存在和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些案例,我逐渐认识到,潜规则是一种隐藏于表面之下的社会规范,它们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潜规则并非正式的法律或规定,但它们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深处,默默地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潜规则》中的一则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学术界的故事,探讨了学术圈中存在的潜规则和利益关系。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正义与公平的思考。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本心,违反道德底线。

这种潜规则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个体的良知,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伤害。

通过阅读《潜规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意识到,潜规则可能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中,我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思维。

我开始追求名利、追逐权力,而忽视了个人内心的追求和社会公益的价值。

这种盲目追求表象利益的行为很可能由于潜规则的影响。

《潜规则》通过对各个领域潜规则的解读,告诉了我们在面对这些困境时该如何抉择。

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例如培养批判性思维、保持独立思考、坚守原则和价值观等。

这些对策帮助我们认清现实,明确个人定位,做出清晰的判断和抉择。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社会中存在的潜规则并非不可动摇,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

我意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并用这种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潜规则的束缚,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社会。

综上所述,《潜规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潜规则,引发了我对社会和个人的思考。

我将以批判性思维和坚守原则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争取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潜规则》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潜规则》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潜规则》读后感1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

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

一想到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饭局,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每个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饭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

官场,商场,名利场,请托办事,联络感情,商场搏杀,权钱交易,凡有人处,就有饭局!所以懂得饭局里的潜规则,显得尤为的重要。

举办一个成功的商务宴请,从邀请卡的设计、寄出邀请函到场地的选择、座次的安排、敬酒的习惯等大小事项,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检查与安排。

一次宴请成功与否,能否达到主人所预期的目的与宴请前的准备密切相关。

在商务宴请中,一切细节、礼仪都可能会影响宴会的气氛、公司的'发展,甚至影响公司和主人的形象。

所以在宴请的准备工作中,必须处处注意。

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

一部最有效的饭局攻略,助你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一本最实用的酒桌圣典,帮你运筹帷幄马到成功,中国饭局的全新诠释,潜规则的活学妙用,让你在推杯换盏间游刃有余,于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

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之一,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

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潜规则》读后感2规则,其实永远是个稍有几分模糊的概念。

如果执意给他下个定义,怕是有总有几分纰漏。

规则似乎可以解释为很多让我们理解轻松的词汇,但是,给这个规则前加个"潜"字,似乎更让人又多了几分迷惑。

潜规则这个词走进公众视野,似乎时间不长,大概是从某些演艺工作者所在的圈子里传出来又并为人广而知之。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潜规则”对中国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

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商场,到处都是潜规则的影子。

在官场上打滚,要想升官发财,就得送礼受礼;在医院看病,要想低价有效,就得包红包,找熟人介绍;在商业营销,想青云直上,少不了明里暗里的利益交易;就连申请执照或专利,也要学会“打通关系”。

潜规则,让众多老百姓嗤之以鼻,它也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公理”之一。

但是无奈的是,潜规则的确渐渐成了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

“潜规则”这一词,在网络上的解释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

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知识分子吴恩所著的《潜规则》里面提到:“潜规则在明朝的一个近义词是“陋规”,写多了这种东西,人也容易显得“陋”,满脑袋利害计算,算的还都是陈年老账,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为何物。

”,虽然他不愿多提,但终究是给潜规则下了定义: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面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负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厉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乐器的稳定性;4.这种在实际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者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宜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讲正是规矩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了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矩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简而言之,潜规则指的就是在正式的制度、冠冕堂皇的法规和道德信条之下,支配社会运行的另外一条新的规矩,这条规矩跟道德原则有一些冲突,不能明说,要悄悄的隐蔽起来。

除了给“潜规则“下定义,《潜规则》这本书还生动活泼地叙述了历史上值得思考的多个案例,在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

《潜规则》读书心得

《潜规则》读书心得

《潜规则》读书心得能遇到一本好书实属不易,将对这本书的感情写出来,将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传递给他人。

为您提供以下文章“《潜规则》读书心得”作为参考,希望这篇心得体会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潜规则》读书心得最近拜读了吴思先生的著作——《潜规则》,合上书页,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本以为所谓“潜规则”仅仅是平日里娱乐新闻所曝光的各种丑闻,但直到现在才明白,小到平民百姓的赋税徭役,,大到朝廷重臣的陟罚臧否,不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人们的生老病死都被潜规则无形地支配着。

它隐藏在法律与道德的夹缝中,纵横交错出一张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利害关系网,或明或暗地操纵着社会的发展。

吴思先生通过确凿的史书记载配合幽默诙谐的剖析,将中国社会最深处最黑暗的阴影暴露在世人面前,但不管哪一条潜规则,都以平民百姓为宿主,竭尽全力地吸取每一丝养分。

潜规则对人民的压榨不仅在于金钱的掠夺,更加体现在对百姓意志力的摧残。

官吏对百姓使用潜规则的直接目的无非是为了捞点小钱,满足自己的私欲,但根本目的却是让百姓默认潜规则的力度和可行性,从而使百姓称为专门为官府生产灰色收入的工具如同放养的奶牛,只会默默无闻地生产,而且毫无怨言。

在“身怀利器”一文中,官府通过指认富户为窝藏户,公然敲诈勒索钱财。

服从的,自然可以轻松洗去罪名,不服从的,则深入追查,导致其倾家荡产。

书中将这种行为命名为“合法伤害权”,我觉得很形象。

但是官府人员本应作为法律的代言人为百姓排忧解难,而如今却利用法律作为保护伞,对他人强加罪名,非法侵占他人财物,作为百姓,自然没有与官府斗争的力量,与其为争一口气而使自己家破人亡还不如顺从地交出一些金钱,就当破财消灾,这样对两方都有好处。

久而久之,每当官吏缺钱便会向百姓“光明正大”地索取,百姓为了避免冤狱也会乖乖地顺从,一方默认了压榨金钱的合理性,一方默认了面对这种情况上交金钱的必要性。

潜规则因此成为法律甚至凌驾与法律之上的真理,百姓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潜规则的奴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思《潜规则》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吴思《潜规则》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吴思《潜规则》读后感
吴思的《潜规则》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各种社会弊端现象,这些社会的潜规则直至今天也部分存在着。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颗心总是紧紧的绷着,想着这些人怎么就能够这么任由上层欺辱呢!迫不及待的看完了书,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些悲剧性的故事现在想来也是社会的必然性。

为什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一直停滞不前?虽说这种封建主义制度在十五世纪前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是经过了几千年,还是没有向着更好的制度上发展。

历朝历代,只是在循环着这种统治制度,最终都逃不了灭亡的命运。

十五世纪后,欧洲的新制度已经慢慢成形,而明清王朝还禁锢在旧制度的循环之中,以至于最后被人用武力打开国门,中华人民经历了百年屈辱才痛定思变,想着用新制度来救国救民。

我们来看看这种循环是怎么形成的。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习惯了老一套的制度,每朝每代在崛起的时候,都是在被压迫得无以覆加的时候,它们想着给人们带来较为“公平”的社会关系。

但是每次的改朝换代都只是换了一拨统治和被统治的人,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想到如何走出这种循环。

可以说,每个朝代开始的时候,统治者的确是想治理好国家的,他们想治理好国家只是想要永远掌控着这片土地,没有想着把权利还给人民。

这也是这种循环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只有你最高的统治者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好是没用的,关键是如何平定好各阶级的利益关系。

那时候山高皇帝远,交通、通讯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皇帝是很好糊弄的。

即使是现在,国家领导人不也被最底层村官糊弄吗?要想糊弄皇帝,相对于现在来说,那太容易不过了,只要打理好了关系,无论你老百姓怎么闹也是闹不起什么劲的,只能被地方官任意欺榨、碾压。

况且当时政府官员的工资是万万不够花销的,这种制度上的缺陷,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这样的官场弊病,皇帝看了也是无可奈何,有心无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把老百姓逼反了就行。

老百姓是不会轻易就反的。

人有一种思想限制,不想尝试新鲜事物。

新的东西接受起来太过于麻烦,而且不一定比现有的东西好。

现有的东西拿来也方便,也不用废着劲儿去想一些说不定摸不着的东西。

这种思想限制在我们现在看来也
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人的本性,想要超越这人的本性实在是有些困难。

想要尝试新鲜东西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以至践行,往往是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的。

中国人民都喜欢算一笔利益得失账,与其付出生命来谋求福利,这种福利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为大家谋求福利,别人可以什么都不做,静观其变,我为什么要付出这种昂贵的代价去为别人争取利益呢,不如自己也跟着静观其变。

人们这时候算的不是自己的得失,算的是自己多付出了什么,还有别人占了自己多大的便宜。

要是别人什么都不用做,最后与我所得没有两样,当然不会有人奋发向前,冲在死亡的最前线。

就像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曾经出现两千多人只由五个日本人押送往屠杀场的惨状。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国民是这种思想的极致体现者。

我们可以想象,两千多的活生生的人呀!就说是没有多少智力的动物在被人这么残忍地屠杀时也会反抗。

就算是两千多头牛或者是羊,你五个人是万万不能这样轻易地杀完它们的。

在被屠杀时,人们就在想,如果我第一个冲出去,绝对是死路一条,但如果我等等,看有没有人先冲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那里站着被屠杀的人都是聪明人,没有人去冒这种险,结果被日本人毫不费力地屠杀完。

所以,老百姓不容易反,地方官就是土皇帝,说什么是什么,百姓是有口莫辩,有苦难说。

这种“不作出头鸟”的心理是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要是细火慢熬,在你不知不觉中干掉你,以至于你自己都不知道,比起以严厉的打击,效果好像更好。

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只是想着如何不至于将老百姓惹怒,而老百姓是知道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但是与他们的利益账比起来,这种受压迫、受剥削还是能够容忍的,只要老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他们就不会作乱。

但一旦超过他们能够容忍的限度,谁能保证这样的“出头鸟”一个没有呢。

只要有了这样的“出头鸟”,其他人也会奋不顾身的站起来,与你厮杀到底。

说起来还是制度不合理,要是制度合理了,还会出现这样的是吗?就比如说买东西,以前经济相对落后的时候,买东西要看卖家脸色,花了钱还要受冤枉气。

现在呢,你不卖我还不买呢!制度好了什么都变的可行了。

虽说现在社会上还有吴思说的那些潜规则,但是我们也能看见这些社会弊病在慢慢地消失。

有改变就是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