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01带采煤柱创新成果

合集下载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指标体系(TCCS 002 2020)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指标体系(TCCS 002 2020)

China Coal Society 2020 10 10
ICS 73.100.02 D 04
中国煤炭学会团体标准
T/CCS 002—2指标体系
Spec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Evaluation Index for Longwall Face of Smart Coal Mine
2020 - 10 - 10 发布
2020 - 11 - 01 实施
目次
T/CCS 002—2020
前言 ................................................................................. I 引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技术要求 ........................................................................... 3
4.1 基本要求 ....................................................................... 3 4.2 系统配套技术要求 ............................................................... 8 5 智能化开采模式及条件分类 ........................................................... 9 5.1 智能化开采模式 ................................................................. 9 5.2 分类指标 ....................................................................... 9 5.3 分类方法 ...................................................................... 10 6 采煤工作面智能化水平评价 .......................................................... 11 6.1 级别名称 ...................................................................... 11 6.2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评价指标体系 .................................................. 11 6.3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级评价原则 .................................................. 12 6.4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级别评价方法 .................................................. 13 7 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分类、分级评价方式与流程 .......................................... 31 7.1 评价方式 ...................................................................... 31 7.2 评价流程 ...................................................................... 31 7.3 评价报告 ...................................................................... 32 附录 A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高气田钻完井安全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专家验收会在京召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高气田钻完井安全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专家验收会在京召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高气田钻完井安全技术体系研究与
应用”专家验收会在京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1(7)7
【摘要】2011年7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高气田钻完井安全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专家验收会议。

中国工程院苏义脑院士、沈忠厚院士、罗平亚院士及石油石化行业领域的
15名专家参加了验收会议。

总局监管一司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安全技术体系;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家;应用;完井;气田;石油石化行业【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57
【相关文献】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三高气田钻完井重大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技术 [J], 本课题研究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建材产品绿色生产工艺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验收会在京召开 [J],
3.中国安科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高气田钻完井重大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技术”重点课题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J],
4.“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检
查总结和验收部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J],
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研究”项目启动会暨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J], 燕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标准化改进的技术创新案例

煤矿标准化改进的技术创新案例

煤矿标准化改进的技术创新案例煤矿是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高风险性质,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矿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效率,推动煤矿的标准化改进,技术创新成为重要的路径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个煤矿标准化改进的技术创新案例,来看看它是如何在实践中取得突破的。

案例背景某省某煤矿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煤矿企业,但在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传统的操作方式和设备技术的限制,该煤矿在煤矿标准化改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煤矿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引进一种新的煤矿开采装备,以提高煤矿的标准化水平。

技术创新方案该煤矿引进了一种新型的煤矿开采装备——全自动化采矿机。

这种采矿机能够自动执行采煤作业,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风险。

该采矿机还配备了一套先进的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矿井的安全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矿井作业安全。

技术创新效果经过使用和试验,在引进全自动化采矿机后,该煤矿的标准化改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采矿作业效率大幅提高,人工操作的替代减少了人员疲劳和操作失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全自动化采矿机配备的安全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矿井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矿井内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此外,该采矿机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煤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论通过引进全自动化采矿机这一新型技术装备,该煤矿成功实现了煤矿标准化改进的目标。

技术创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也保障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技术创新在煤矿标准化改进中的重要作用,并启示我们在推动煤矿行业发展中应注重技术创新的引入和应用,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一个煤矿标准化改进的技术创新案例,通过引入全自动化采矿机,该煤矿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煤矿的标准化改进和安全生产的目标。

2024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4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4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在2024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在不断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同时,科技创新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煤矿安全监测技术创新煤矿安全一直是煤矿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2024年,我们在煤矿安全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首先,我们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煤矿生产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

其次,我们还研发了一套智能矿井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图像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识别矿井内的危险因素和违规行为,及时预警和报警,提高了煤矿作业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煤尘爆炸防治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煤矿爆炸的原理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方案。

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防爆装置,可以有效抑制煤尘的爆炸扩散,降低爆炸风险,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绿色矿山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资源的稀缺性,绿色矿山建设和资源高效利用成为了煤矿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2024年,我们致力于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首先,我们加强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用了先进的环境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矿山周围的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

针对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并予以推行,确保煤矿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我们积极开展了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的研究。

通过研发新的资源回收装置和工艺,可以将煤矸石、废弃物等再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资源的浪费程度。

三、智能化煤矿生产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推进了智能化煤矿生产的工作,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我们引进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技术。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运用,可以实现矿井内的一些危险作业的自动化和无人化,避免了操作人员的潜在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我们还研发了一套智能化集控系统,实现对整个矿井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集中管理。

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

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

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然而,煤炭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存在深部开采对于煤柱的损伤和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煤柱,保障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需要采用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

一、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概念及意义煤柱是指煤层开采中未开采的煤体残留部分,其保持完好对于煤层稳定和采空区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深部开采越来越普遍,煤柱的损伤和破坏也变得更加普遍。

煤柱的严重损伤和破坏会导致煤层塌陷和采空区的扩散,不仅会给安全和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会影响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因此,保护煤柱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包括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旨在保护煤柱的完整性,减少煤柱的损伤和破坏,保障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二、深部开采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1.合理的采动方式在深部开采中,采动方式是保护煤柱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局部长壁或者分层开采等方式,通过对煤层的划分,减少煤柱的受力范围,从而保障煤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合理的支护方式在深部开采中,合理的支护方式可以保障煤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锚杆、喷锚等支护方式,加强煤柱的内部结构,从而减少煤柱的变形和破坏。

3.合理的注水方式在深部开采中,合理的注水方式可以起到保障煤柱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充水注浆等方式,对煤柱进行加固,控制煤柱的变形和破坏。

4.合理的监测手段在深部开采中,合理的监测手段可以帮助及时发现煤柱的变形和破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缮和加固。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测量位移和应力等方法进行监测。

同时,也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预测和分析。

5.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在深部开采中,合理的管理和维护可以保障煤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需要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现场管理,对于煤柱的损伤和破坏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修缮,从而保障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2023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2023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2023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摘要:1.2023 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概述2.获奖项目介绍3.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4.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5.结语正文:【2023 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概述】2023 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在煤炭行业技术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经过层层筛选,多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脱颖而出,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获奖项目介绍】以下是部分获奖项目的介绍:1.煤矿自动化无人开采技术:该项目成功实现了煤矿的开采、运输、通风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无人化,降低了矿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该项目通过改进煤炭的洗选、燃烧等环节,实现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了煤炭对环境的污染,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

3.矿井瓦斯治理与利用技术:该项目通过创新矿井瓦斯治理技术,实现了瓦斯的高效利用,降低了矿井瓦斯事故的风险,同时提高了矿井瓦斯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获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获奖项目不仅代表了我国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他们为煤炭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尽管我国煤炭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等问题。

因此,我国煤炭行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结语】2023 年度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的评选,展现了我国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024年新景矿近距离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保护范围及保护效果研究》范文

《2024年新景矿近距离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保护范围及保护效果研究》范文

《新景矿近距离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保护范围及保护效果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井内部结构日趋复杂,近距离保护层开采成为煤炭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景矿作为煤炭资源的重要产区,其近距离保护层开采过程中遗留的煤柱应力集中区问题尤为突出。

为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对这一区域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效果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新景矿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的特点,明确其保护范围,并评估保护效果,为今后煤炭开采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新景矿地处某地区,具有煤层厚度大、地质构造复杂等特点。

在近距离保护层开采过程中,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问题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与生产。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明确煤柱应力集中的机理;其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煤柱应力集中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现场观测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三、煤柱应力集中区特点及保护范围1. 煤柱应力集中区特点新景矿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区具有以下特点:应力峰值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

这些特点使得该区域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防控对象。

2. 保护范围确定根据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观测结果,确定煤柱应力集中区的保护范围。

该范围主要包括煤柱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采空区及围岩,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应力集中程度,确保矿井安全。

四、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估1. 保护措施针对煤柱应力集中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一是加强支护,提高支护强度和稳定性;二是优化采煤方法,减少对煤柱的扰动;三是实施监测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效果评估通过对实施保护措施前后的煤柱应力集中区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保护效果。

具体包括对比分析支护效果、采煤方法优化效果及监测监控效果等方面。

评估结果表明,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效降低了煤柱应力集中程度,提高了矿井生产的安全性。

2024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范本

2024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范本

2024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范本____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回顾____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取得了许多突破,推动了煤矿行业向智能、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我对____年煤矿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

二、技术创新成果1. 智能煤矿系统我们聚焦智能化方向,在矿山上实施了智能煤矿系统,通过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矿山各项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

智能煤矿系统不仅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降低了事故率,还加强了对煤矿工人的监控和管理,保障了煤矿工人的安全。

2. 无人机巡检技术我们引入无人机技术进行煤矿巡检工作,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

无人机能够飞行在矿山作业区域内,对设备、机械、巷道等进行全面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无人机巡检技术提高了巡检的效率,降低了工作风险,有效保障了矿山的生产安全。

3. 煤矿智能监控系统我们研发了煤矿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安装相机、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了对煤矿各项工作的实时监控。

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煤尘浓度过高、温度过高等,快速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智能监控系统的运行有效提高了煤矿的生产安全和效率。

4. 煤矿环境治理技术我们致力于煤矿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发了多种新型环保设备和技术。

例如,煤矿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煤矿水环境治理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煤矿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煤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矿井安全监测系统我们建立了矿井安全监测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测量仪器等设备,对矿井的气体浓度、瓦斯浓度、风速等进行监测和预警。

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矿井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风险,采取措施保障矿井的安全。

三、成果应用情况1. 技术推广我们在煤矿行业开展了技术推广工作,通过举办技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向煤矿企业推广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

这些推广活动有效提高了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了煤矿行业的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放面轨道巷外侧煤柱带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概况1.1矿井概况柴里煤矿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境内,地处鲁西南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7~+42m。

矿井于1964年投产,最初的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经过三次改扩建,现设计能力240万吨,是鲁西南地区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矿井分为两个水平,主采煤层为下二迭统山西组下部的3煤,其余煤层为薄煤层仅局部可采。

3煤厚度达到9~11m,以中矸分界,将其分成3上和3下煤层。

采煤方法采用综放、综采和高档普采。

1.2工作面概况23下601综放工作面开采二叠系山西组第3煤层,煤层赋存稳定,属半亮-半暗型气煤,色黑、性脆,似玻璃光泽。

3煤层以中矸为界分为3上煤、3下煤。

其中3上煤厚4.71~6.80米,平均5.42米,3上煤于2005年12月13日至2006年12月4日已采出。

中矸厚0.20~3.20米,平均0.80米,中矸厚度变化较大,中矸为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遇水易软化。

经过工作面开采调查揭露与顶煤厚探测,3下煤实际厚度为2.80~5.70米,平均4.46米。

工作面走向长度为798~834米,倾斜长度为213~218米,开采面积173720平方米。

工业储量1008445吨,按回采率85%计算,可采储量857178吨。

1)煤层顶底板23下601综放工作面沿3煤底板采放3下煤层。

工作面直接顶为3煤中矸,老顶为灰白色中砂岩,厚度为8.70~22.92米,平均厚度为15.80米,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钙质胶结,含少量硅质结核,裂隙发育方解石充填。

直接顶为黑色砂质泥岩,厚度为3.60~4.99米,平均厚度为4.30米,泥质结构,含炭质及黄铁矿,含较多植物根部化石。

工作面的直接底为3煤底板,岩性为深黑色泥岩,厚度为1.65~2.52米, 平均厚度为2.00米,泥质结构,含炭质,松软,含较多植物化石。

2)地质构造23下601综放工作面处于二龙岗凹陷西边缘总体呈单斜构造形态,地层倾向NW,工作面由南向北倾角逐渐减小,最大倾角为16°,南部较平缓倾角5~8°。

运输巷侧局部起伏明显,有一次级向斜构造,向斜轴位于运输巷导10点附近,轴向NW。

工作面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共揭露2条断层,分别为F23601-3断层(产状:∠59°~73°H=0~1.8米,在工作面内延伸50.5米)和F23601-7断层(产状:∠46°~55°H=0~1.2米,在工作面内延伸22.5米),使工作面内出现地堑构造,工作面丢底煤0~1.2米,造成工作面顶板破碎,给机尾顶板管理和端头放煤造成一定困难。

3)水文地质该工作面直接充水水源为3煤顶板砂岩水,经23上601综放工作面及周边工作面的开采受到一定疏放。

工作面的间接充水水源为侏罗系砾岩水。

该面正常涌水量为10m3/h,最大涌水量50m3/h。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未受侏罗系砾岩含水层影响。

为全面做好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十六字方针,采取排、泄相结合的防治水措施,避免了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工作面开采期间的安全生产。

1.3工作面设备配备表11.4工作面采煤工艺23下601综放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利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装煤。

割煤深度为0.6m,采高2.8±0.1m,放煤高度1.5m,采放比为1:0.54。

工作面前、后两部刮板运输机运煤,运输巷一部转载机、二部皮带运煤。

工作面配置145架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对顶板实行支护,老塘采用全部垮落法放顶。

液压支架利用尾梁摆动、插板伸缩进行放顶煤。

放煤采用一采一放,单轮顺序放煤,放煤步距0.6m。

1.5煤柱带形成原因23下601综放工作面紧贴轨道巷外侧有一条Fi-84正断层,断层走向3°~61°,倾向93°~151°,落差0~18m,由于落差较大,工作面无法跨过该断层开采,工作面的布置受到影响,只能沿断层走向布置工作面。

设计前,根据钻孔资料和探巷资料预计Fi-84断层落差大,断层走向蛇形摆动,其摆动范围也较大,位置难以精确确定,为避免断层被圈进工作面影响采煤,工作面轨道巷只能最大限度地贴近断层布置,并留出富裕系数。

轨道巷施工完毕后,经打钻和探硐探测,轨道巷外侧出现1.4~9.2m宽的煤柱。

工作面煤柱形成的原因:(1)地质构造变化。

主要包括断层、褶曲、陷落柱与岩浆侵入等,地质构造不规则,布置工作面时,不可避免会在巷道一侧出现煤柱带,造成地质损失,煤柱永远无法回收或暂时不能回收,降低了整个采区的资源回收率。

(2)地质资料不准确,对地质构造不能做出清楚的判断,按地质构造预计情况进行保守设计,工作面构成系统后,在工作面巷道外侧出现煤柱带,造成煤柱损失。

(3)采区边界或矿井边界受工作面参数影响出现的煤柱带,由于煤柱带较窄不能进行残采的。

(4)其他原因造成的工作面巷道外侧煤柱。

2带采煤柱方案选择为提高采区资源回收率,珍惜煤炭资源,多创效益,经分析论证,认为23下601轨道巷外侧煤柱具备回收的条件,决定回收该煤柱。

带采方案:第一方案是带采煤柱区采用煤机破煤,安装液压支架支护顶板,与工作面同步开采,利用综放工艺带采煤柱。

此种配套带采煤柱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首创采用综放工艺带采煤柱。

第二种方案是带采煤柱区采用煤机破煤,DQZ-3150A单体支柱配合HDJB-1000型铰接顶梁支护顶板,综放与高档工艺配合回收煤柱。

2.1采用液压支架支护带采煤柱(方案一)1)带采煤柱支护及设备安装从工作面机尾处向外帮施工带采煤柱切眼,掘进工作面切眼的同时,将带采煤柱切眼施工完毕,掘出安装绞车硐室。

工作面机尾煤柱区增加安装4个支架,其中正巷两架,进入煤柱开采区两架,靠开采煤柱区最里面安装两个端头支架。

前(后)部运输机各增加安装4节溜槽,其中正巷两节,进入煤柱开采区三节,为保证煤机沿前部运输机运行至煤柱开采区并割透煤壁,以利于正规循环开采,对前部运输机进行改造,机尾第一节挡煤板更换为低挡煤板,第一节齿条配套改造,确保煤机能运行至机尾。

2)、端头、轨道巷支护带采煤柱区靠端头支架采用一排双楔梁辅助支护,距支架0.4m。

轨道巷十字梁在前部运输机前方处回撤运出。

煤机割煤前,先回撤运输机前单体支柱、十字梁,并改好机道,正巷运输机上方打好支架护帮板护顶,移溜后及时拉移超前架支护顶板,减少顶板暴露时间。

开采煤柱支护区支架拉移前先铺设单层8号铁丝编织的1.15×5m2菱形网。

工作面运输机上串下滑,开采煤柱区支护空间增加0.6m,在端头支架外侧增加一棚双楔支护,严禁出现无支护空间3)带采煤柱工艺根据现场条件,机尾增加溜槽后,煤机沿溜槽穿过正巷进入开采煤柱区,自开缺口,斜切进刀,机械落煤。

采煤机向机尾割煤时,采煤机前滚筒过正巷开始切割煤壁。

先割顶煤,并折返两次将煤装入前部运输机,煤壁割透端头煤壁后,推移刮板运输机,使得刮板运输机弯曲段为15m,将两个滚筒的上下位置调换,向机头进刀,通过15m的弯曲段至30m后,使得采煤机达到正常截割深度(即0.6m)。

按要求推移刮板运输机至平直状态。

将两个滚筒的上下位置调换,向机尾割三角煤至割透端头煤壁。

割完三角煤以后,将两个滚筒的上下位置调换,采煤机空机返回,进入正常割煤状态。

采高保持在2.7~2.9m。

4)带采煤柱区放煤带采煤柱区工艺可以在原放煤范围基础上增加4个支架的放煤量,带采煤柱区采用一采一放采放工艺,实行双轮顺序放煤,实现轨道巷上方和原煤机端头上方的顶煤能够顺利放入后部运输机内回收,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2.2采用单体支柱配合铰接顶梁支护带采煤柱(方案二)1)带采煤柱支护从工作面机尾处向外帮施工带采煤柱安装切眼,掘进工作面切眼的同时,将带采煤柱切眼施工完毕。

开采煤柱区支护采用HDJB-1000顶梁与∏型钢联合支护,支架前立柱至煤壁范围用3.6m∏型钢交替支护,一梁三柱,棚距0.6m,前后错距0.55m,每推采一峒,将后侧∏型钢前移至煤壁,支护顶板。

相邻∏型钢交替前移,前端∏型钢距煤壁最大距离不超过300㎜。

支架前立柱后侧至放顶线采用HDJB-1000顶梁支护,棚距0.6m,一梁一柱,每推采两峒挂一个顶梁,顶梁与∏型钢交叉支护不小于0.3m,每棚铰接顶梁在放顶线处加打一棵戗柱。

开采煤柱支护区支护前先铺设单层金属网,与正巷联接成整体,搭茬不少于200毫m,网扣每m5扣,扭结不小于3圈,不得出现无网或脱网,金属网规格为8号铁丝编织的1.15 ×5m2菱形网。

2)设备安装前部运输机增加安装4节溜槽,其中正巷两节,进入煤壁开采区两节,为保证煤机沿前部运输机运行至煤柱开采区并割透煤壁,以利于正规循环开采,对前部运输机进行改造,机尾第一节挡煤板更换为低挡煤板,第一节齿条配套改造,确保煤机能运行至机尾,后部运输机不再加长,煤柱区顶煤不再回收。

3)带采煤柱工艺根据现场条件,机尾增加溜槽后,煤机沿溜槽穿过正巷进入开采煤柱区,自开缺口,机械落煤。

割煤时,采煤机左滚筒过正巷开始切割煤壁。

先割顶煤,然后落下滚筒割底煤。

并折返两次装入前部运输机。

采高保持在 2.6~2.8m,底板与正巷衬平,不得无故漂刀造成运输机机尾上翘。

不得留伞檐,要保证顶板平整,煤壁平直,进刀深度0.6m。

正巷十字梁在老塘放顶线处回撤运出。

煤机割煤前,先回撤运输机前单体支柱,改好机道,正巷运输机上方允许两排十字梁无腿,移溜后及时在老塘侧十字梁下跟腿,运输机后侧单体、铰接顶梁循环使用。

移前部运输机采用专门设计的移溜器,处于煤柱开采区的每节溜子安装一棵移溜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大缸径的千斤顶,保证有效移溜推力。

移运输机前,移溜器前移一个步距,用单体支柱打好生根。

生根在顶板完好的地点。

戗柱角度在75~85度,并检查联结是否可靠,确保无隐患后方可移溜。

移溜时清理净机道浮煤,清除前移障碍,保证每次移溜不少于0.55m,前部运输机机尾不得无故撇后。

2.3方案比较根据各方案的要求及特点,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找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方案。

2.3.1方案一分析1)技术分析采用液压支架支护,煤机破煤,双运输机的机械化作业方式,使带采煤柱作业和工作面开采同步进行,正规循环作业,较其他工艺带采煤柱相比,简化了作业方法,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安全系数有了较大提高。

带采煤柱工艺可以多回收3.6m的煤柱,而且在原放煤范围基础上增加5个支架的放煤量,实现轨道巷上方和原机尾端头上方的顶煤能够顺利放入后部运输机内回收,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解决了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端头放煤无法回收的历史难题,同时还可以把正巷上方的顶煤回收,这在以往是无法做到的。

2)经济分析带采煤柱走向长度789m,带采宽度3.6m,采放高度4.46m,预计多出煤量:T=789×4.46×3.6×1.35=17102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