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化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二、课程编号:09602三、适用专业:农林院校非化学类专业;学时:64学时;总学分:3学分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能联系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并与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紧紧相连,它一方面不断借助于其它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日益渗透到其它学科(如生物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中,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工艺途径和测试手段。
化学的发展还丰富和完善了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不仅因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更因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其中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普通化学》简明地阐述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高等农林院校大多数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在从培养技能人才向培养创新人才转变的当今,普通化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等基础理论,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分析测试手段、现代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化学交叉学科和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做好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也使他们能学会用化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教学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和掌握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络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溶液中离子平衡等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原理,并能进行相关计算;了解物质状态,胶体的一般概念和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一般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认识化学反应的直观变化,学会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09058_普通化学教学网教学大纲

制定改进计划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计 划和措施,明确改进目标和时间表。
持续改进
建立定期评估和改进机制,不断跟踪 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情况,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实 现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22
06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Chapter
2024/1/27
23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实验设计
根据作业的难度、完成质量、提交时 间等因素进行评分。
2024/1/27
12
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
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 时间为2小时。
2024/1/27
考试内容
涵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 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电化学等方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型分布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计算题等,其中计算题 占比较大。
13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比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30%,其中课堂表现占 10%,作业完成情况占 10%,实验报告占10% 。
2024/1/27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 绩的70%。
总评成绩计算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 ×70%。
14
04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Chapter
通过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案例分析
引入工业、环保、医学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 的应用。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
2024/1/27
24
普通化学课程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普通化学 General Chemistry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8/3(含实验12学时)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性质:必修六、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2.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化学与水处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于自身专业价值的认识;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七、适用学科专业给水与排水工程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内容】(1)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化学的地位(3)化学的发展史(4)化学与给水排水的关系(5)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6)课程要求与考核【基本要求】(1)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地位(2)认识化学学科的地位(3)理解化学与给水排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对给水与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性;难点:化学与给水排水工程的关系。
第一章热化学与能源(6学时)【内容】(1)关于反应热的几个基本概念(2)反应热的测量【(1)(2)用一大节2课时来完成】(3)热力学第一定律(4)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3)(4)用一大节2课时来完成】(5)反应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5)用一大节2课时来完成】【基本要求】(1)掌握与化学反应热有关的基本概念(2)掌握反应热测量的方法(3)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方法(4)掌握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与反应热有关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难点:反应热的测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6学时)【内容】(1)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2)化学反应的判断(3)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4)反应限度的判据与化学平衡(5)平衡常数和多重平衡规则(6)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7)化学平衡的移动及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8)浓度的影响和反应级数(9)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10)反应的活化能和催化剂【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化学反应的判据(2)掌握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方法(3)理解反应限度的判据与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及多重平衡规则(4)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5)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平衡常数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反应的判据、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的判据、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难点: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 Chemistry B)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1.分散系2.化学热力学基础3.化学平衡原理4.化学反应速率5.酸碱反应6.沉淀-溶解反应7.氧化还原反应8.配位化合物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物质化学变化的各种规律、物质的重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为此结合化学变化的能量关系、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来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各类平衡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为有关后继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
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基本化学原理为主。
先从能量变化角度来介绍化学热力学知识,继而从一般的化学动力学知识和平衡原理开始,讲授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然后将这些原理、规律和基础知识应用于各类平衡之中加以深化。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分散系1、了解液体的蒸发过程、理解蒸气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2、掌握溶液中物质的组成量度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了解内能、焓等状态函数的概念2、了解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决定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3、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盖斯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热化学中的应用4、理解从物质的运动观点来了解熵函数的物理意义5、掌握利用自由能状态函数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三)化学平衡原理1、掌握自由能和化学平衡的关系,应用标准自由能变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利用自由能函数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的理解(四)化学反应速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概念。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计划学时:普通化学与实验A64(实验16),普通化学与实验B48(实验8)适用专业: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1.基本概念:系统、环境、相。
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计量方程。
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定压反应热、定容反应热。
焓与焓变。
3.自发过程,混乱度和熵。
化学反应的ΔrHP和ΔrGP的计算。
吉布斯函数变与反应进行的方向。
4.标准平衡常数KP,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KP与ΔrGP的关系。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的移动,吕·查德里原理。
5.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反应速率理论。
活化能、基元反应、反应级数。
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1.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
稀溶液的通性: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拉乌尔定律。
溶液的依数性。
2.单相离子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3.多相离子平衡和溶度积。
多相离子平衡的移动和溶度积规则。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4.一般配合物的组成、分类和命名,配合物中的化学键。
配合物的解离平衡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
配合物的某些应用,螯合物。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1.氧化和还原,氧化数。
2.原电池的组成和电极反应,电极电势。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
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中的应用。
吉布斯函数变ΔrG与原电池电动势、ΔrGP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3.电解和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
金属腐蚀的防护。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1.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量子化、波-粒二象性、统计性,波函数和原子轨道、电子云。
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和意义。
s、p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近似能级图。
核外电子排布式、外层电子构型。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公共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普通化学实验教程》学时学分:总学时72总学分4 实验学时21实验学分 1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学期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普通化学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农、林、水产院校食品、农学、土壤、水产、环保、动医、园林、生物等绝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普通化学的基本知识、深化对普通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一些常见化学实验问题,训练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综合实验素质。
通过对《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在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普通化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是有关溶液和分散体系的知识,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在实验能力及技能方面:1、使学生熟悉大学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实验素质。
2、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合理布置实验台面,统筹安排实验过程;熟练掌握化学常用玻璃仪器的性能、规格、洗涤和使用;基本掌握化学实验中的洗涤、加热、分离、试剂取用等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性能、使用和维护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实验、独立进行实验以及独立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课程编码:总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适用对象:水利类、生态类、土建类、机械及材料类等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理学院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制定时间:2014年9月使用教材与参考书:《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2011《大学化学》韩选利,张思敬,张凤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普通化学实验》,李聚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化学》是理工科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际密切有关的重要元素和化合物、新技术、新材料等基本知识。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同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化学的发展授课学时: 1基本要求:1-1 大学化学课程简介1-2 化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3 现代化学的发展1-4 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重点: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难点: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第2章物质结构基础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量子化、波粒二象性、统计性);2-1 了解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2-3 了解s、p、d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示意图;2-4 掌握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周期表的关系;2-5 理解元素按s、p、d (或d、ds)、f分区的情况,原子、离子、分子、金属晶体;2-6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
重点:四个量子数;原子和离子的电子分布式;核外电子分布与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原子、离子、分子、金属晶体的特征;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总学分:4 总上课时数:64 实验学时数:32)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普通化学(含实验)》是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课,因此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较高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化学基本理论部分。
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电化学基础,化学平衡理论和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
这一部分要求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会进行有关的近似计算,依据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和计算结果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粗略分析、判断。
2.化学基本知识部分。
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工业用油,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命,化学与生活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中的重大而又贴近生活的相对独立的课题。
三、实验要求工程化学实验是在已学过的基本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1. 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对实验现象观察和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2. 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对反应方向、反应平衡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进行计算以及确定计算步骤的能力和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或校核的能力。
3. 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4. 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业与写小论文,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
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第三节化学的疆域;第四节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及课程安排(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1学时。
第二章气体第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二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第三节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第四节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第五节真实气体(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2学时。
第1-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真实气体【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一般了解】:真实气体【难点】: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第三章热化学第五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第四节Hess定律;第五节反应热的求算(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1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重点掌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了解】:熟悉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难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第四章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第二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三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四节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第五节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反应速率的概念;速率方程;Arrhenius方程;碰撞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催化剂和催化机理【重点掌握】: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掌握】:反应速率的概念;速率方程;Arrhenius方程【了解】:碰撞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催化剂和催化机理【难点】: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第五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第一节标准平衡常数;第二节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节自发变化和熵;第五节Gibbs函数(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5学时。
第1、2、3节3学时;第4节1学时;第5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重点掌握】: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了解】:标准平衡常数【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第六章酸碱平衡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概述;第二节弱酸、弱碱的解离;第三节缓冲溶液;第二节酸碱指示剂(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4节2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酸碱质子理论概述;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重点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概述;酸碱指示剂【难点】: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第七章沉淀溶剂平衡第一节溶解度和溶度积;第二节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第三节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2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熟悉溶解度和溶度积;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掌握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重点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了解】:溶解度和溶度积【难点】: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第一节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电化学电池;第三节电极电势;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电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重点掌握】: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了解】:电化学电池【难点】: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第九章原子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第四节多电子原子结构;第五节元素周期表;第六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6学时。
第1节1学时;第2、3节2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6节2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重点掌握】: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掌握】: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元素周期表【难点】: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第十章分子结构第一节Lewis理论;第二节价键理论;第三节杂化轨道理论;第四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第五节分子轨道理论;第六节键参数(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6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6节2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Lewis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重点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掌握】:分子轨道理论【了解】:Lewis理论;键参数【难点】:分子轨道理论第十一章固体结构第一节晶体结构和类型;第二节金属晶体;第三节离子晶体;第四节分子晶体;第五节层状晶体(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晶体结构和类型;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层状晶体【重点掌握】: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掌握】:层状晶体【了解】:晶体结构和类型第十二章配合物结构第一节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第二节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第三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第四节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6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3学时;第4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重点掌握】: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了解】: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难点】: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第十三章现代化学基础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第二节高分子化合物;第三节仪器分析基础;第四节化学在材料交叉学科中的应用;(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共4学时。
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介绍材料研究领域中有机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及常见化学仪器分析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知识在材料交叉研究中的基本应用概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化学在材料前沿研究中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应用研究现状【掌握】:常见材料用化合物的基本知识【了解】:材料研究中的基本化学仪器及分析方法【难点】:不同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其分类制定人:门学虎审定人:批准人:日期: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