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引进与环境支持_省略_探_以哈佛大学_麻省理工学院为例_曹盛盛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与创新_许迈进

主题栏目:教育政策与教育经济问题研究[收稿日期]2004-02-17[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 /soc[作者简介]1.许迈进(1955-),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2.杜利平(1961-),女,浙江东阳人,杭州商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教学理论的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许迈进1,杜利平2(1.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2.杭州商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5)[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针对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注重知识的广博,加强基础性课程,强调文理并重渗透,实施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设置和学生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强化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力行教授授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探索性学习、重视和加强教学研究,着力提升教学品质,从而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以及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4)04-0029-08以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享誉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本科教育却在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公众和学界的批评。
种种批评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本科生未能成为研究型大学智力资源优势的真正分享者;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和教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本科教育的质量;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不利于保持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等等。
面对这样的状况,美国研究型大学直面外部的批评和期待,通过不断的变革、探索和创新,努力解决在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危机,着力提升本科教育的品质,在多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的主要模式

向世界表明德国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 决心和努力,表明德国是优秀的科研 基地、到德国来是值得的、要进一步 加强科学界内部的联系,努力“吸引
全世界最好的头脑”。
才吸引回来,目前有14个获奖者被评 为全球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其中4人 原籍为德国。
模式二:引进学术(科)带头人
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地区以及 发展中国家都比较普遍。通过较为丰 厚的奖金持续支持杰出人才到本地研 究机构进行长期研究,带动相应学术 领域发展,如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杰 出人才发展基金。
⑦制定。优秀人才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资本投资者八境计划1,多方位吸引人才; ④为优秀留学人才提供全额奖学金。
0,采用奖项和基金的制度吸引人才;
②试行知识八股、技术八股等分配方式;
上海
⑨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提供生活便利;
④职称制度改革推行评聘分离制度;
。。。 ”…。
⑤实旌多种人才培养计划。 (i)成立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将海外人才作为服务重点; ②提供子女上学、办理驾证、汽车上牌、购买住房等生活问题解决方案。 ①设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将高层次人才作为服务重点; ②为海外人才归国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③陆续出台扶持和奖励政策。
的最高奖金,最高可获数额达230万 欧元,超过诺贝尔奖一倍多。该奖资 助各个领域内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到 德国最好的研究机构在一流的研究条 件下进行为期3年的自由研究,相应 的研究机构为引进来的学者提供相应 的学术环境和其他辅助条件。通过实 施保罗奖,德国将从前流向美国的人
Sci—Tech Stars科苑・交流
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的主要模式
一郑巧英郑金连张浩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优秀人才引进的主要措施 随着全球人才竞争意识不断强化。 引进并培养人才已成为全球化战略和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世界各国都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通过设立专门的 人才引进计划或专项资金,多种渠道引 进智力人20比如美国、德国、新加坡、 印度等.均把人才看作第一资源,通 过修订移民政策、丰厚的薪酬以及完 善配套环境等各种措施抢夺世界一流 人才,吸引本国侨民回国创业。(见表1) 我国也制定了多种人才引进措施, 比如教育部高层次创造人才计划等, 尤其是各地区也纷纷制定各种专项计 划引进优秀人才。与以往的措施相比, 新的人才引进措施突出了以人为本, 加强对人才本身的支持力度。(见表2)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借鉴与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

、
麻 省理 工学院专职科研队伍 的规模 与结构
从 20 ~ 09 MT的人 力 资 源结 构 表 中看 ( 表 1)科研 人 员 ( 括 以科 研 00 2 0 年 I 见 , 包
文
、 、
为主的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 ) 的比例较大。 其中专职科研人员占全体教职员工的 1 2
~
1 , 而且 呈逐 年递 增 趋 势 , 尤其 是 2 0 0 5年 , 专职 科 研 人 员的 比例 比 2 0 0 4年约 增 热
10 2 10 8 l1 9 1 1 3 1 9 14 1 2 6 3 5 1 8 1 14 6 14 4 16 7 17 2 5 7 3 2
( sac t ) Reerh s f a
卫生保健人 员
1 2 5 1 7 4 1 1 2 15 2 10 1 1 2 O 13 O 10 l l0 1 1 3 1
1 51 1 5 1 1 5 9 1 5 5 1 5 4 1 5 5 7 3 8 9 6 6
16 7 15 5 16 16 7 3 7 41 5
( u p r s ̄ ) S p ot tf 服务人 员
7 7 9 7 9 9 8 7 0 8 3 5 86 6 8 9 3 8 3 4 8 0 9 8 1 7 8 4 6
( dc l u ) Me ia S r f
行政管理人 员 ( d ns a v t ) A mii rt eSa t i f 后 勤人 员
14 7 15 7 17 0 1 8 3 1 8 0 17 4 2 6 7 7 4 8
1 8 7 1 8 6 19 5 2 0 6 3 8 6 9
( evc t ) S r i Sa e f
总计 83 8 87 8 92 7 9 4 4 9 5 4 97 7 1 8 07 7 11 1 151 9 3 4 1 0 7 O21 1 2 1 1 1 2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原因分析

21 年 3 期 01 第 2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原因分析
金 铃 ( 湖南师范大 学教 育科学学 院 湖南
长沙
400 ) 1 0 0
【 摘 要】 统计, 10 年至 19 年 间, 据 在 91 92 美国获诺 贝尔科 学奖的有 14 , 6 人 占世界的 4% 其 中大多数 来 自 究型大学。在 19 年至 19 0, 研 93 96 年 3 名诺 贝尔科 学奖获得者 中, 2 5 有 5名来 自美国, 中 2 名来 自 其 3 研究型大学。19 年至 19 年 间, 名 美国国家科 学奖获得者 中, 1 95 96 1 6 有 4名来 自 究型大学, 占 国获 奖者 总数 的 8 % 研 约 全 8 。在数量上来说 ,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虽然只 占美国大学不足 4 但在 建设一个强大的 国家知识创新 %. 体 系中确 实独领风骚 , 美国社会 、 是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 对其他 国家的高等教 育有 着 巨大的影响 。
学的比例增长 了 4 5 5 %.这无疑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 了研究型大学科学 研究的发展。 但 联邦政府 的资助并非是盲 目的. 在资金资助方面也遵循许多的 原则 。 首先是优先 的原则 . 在大学所具有的众多职能中. 联邦政府主要 集 中在科学研究方面 . 克拉卡 ・ 克尔就 14 — 9 0 90 16 年得 2 年间的联邦 0
【 关键词 】 美国; 究型 大学; 因 研 原
众所周知 .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中美 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受到英 国式 的 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影响 .而后 在在 1 世纪美 国的高等教育受 9 到 了德 国大学的学术成就的冲击 . 大学 里明确了科学研究 的功能 . 在 最终 . 国最早 明确 的从 高等教育结构体 系中划 分出研 究型大学 . 美 普 遍的学者认为 .90年的美 国大学协 会 (h soitno meia 19 T eA seai f o A r r cl U vr ie A U 的成立 . ne si .A ) its 即是研究 型大学 这一大学群 体正式 被认 可 的标志。
世界一流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验与借鉴

指标设置往往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 , 注重与 学校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不仅关注教师个
( )终 身教职制促进职 业发展 四
终身教职制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人 的职业发展 ,同时也重视通过共 同参与 、 指 教师在经历 了较长时间的试用期后, 经过 目标计划等来推动 院系和学校 的发展 , 并保
一
方面 ,多种 聘用 形式并存 以保 持队伍活
历作为教师聘任的一个重要条件 。
力。教师在获得终身教职前 ,各大学普遍采
中国高校师资研 究 ・ 0 ・ 21 3 1
取聘任合 同制, 同时, 实行终身制与任期制 、 的评价方式有 系主任评价、学生评价 、同行 常任制与兼职制等形式多样的教师聘用机制 评价 、自我评价等 。其中,同行评价备受重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 为保证学术进 视, 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招聘和职 务晋升 中
步和教育质量 , 多大学对合 同聘任制教师 被广泛应用 。 许 评价 内容主要包括教学、 学术 实行 “ 非升即走”制度 ,在促使教师流动 的 与创造性研究和服务性工作等 ,同时 评价
同 时 ,也 为 高层 次人 才 的引进 创 造 了空 间 。
募还是教师职位 的晋升 , 必须是在职位空缺 的方式选拔 。
或经批准 同意新设 的前提下进行 。 为确保人
一
般情况下 , 各大学教师招聘 的信息主
才聘用 的科学性 , 一些高校还设有 岗位 设置 要刊登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教育专栏及相关学
或者在有关专业学术会议上进行公 委员会 (oio l a o o t e P si Al ct nC mmie)和 术期刊, tn o i t
“ 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 R C n 重要 内容。耶鲁大学在 《 C C, a. 耶鲁 2 0 .0 8 0 5 0 年 2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作者:邢桂芳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5期摘要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查,从中借鉴其优点,以期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7文献标识码:A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借鉴其优点,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出现1781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共和国的道路。
原有大学受到人们的指责,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法国公立大学和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影响,全美建立了一系列的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的设立,是对美国大学的一次全面革新。
美国大学对学术水平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及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便发端于此。
19世纪末,美国许多学者纷纷去德国留学、进修和研究。
19世纪后期,美国学术界及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领军人物几乎都在德国留过学。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标志着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尔曼出任校长。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之初,吉尔曼不惜重金,坚持聘用国内外高水平的师资。
同时,吉尔曼极力倡导学术自由,排除一切“教会主义或党派偏见”。
此外,注重实验室方法和图书馆的价值。
吉尔曼从招生之初,就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重点位置上,建立并改进了研究生教育制度。
他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大学的重要使命。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相结合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大特色。
还创立了研讨班课程,充分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给研究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2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对后续成立的新的研究型大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批老式的文理学院如著名的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学校也开始向研究生教育发展,有的还成立了研究生院。
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比较研究

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比较研究章节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人才的争夺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
其中,海外人才的引进尤为关键。
海外人才的引进,能够为国家带来前沿的技术、领先的思想和更高的创新力。
不同国家对于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也相继产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将对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各国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章节二:美国人才引进政策美国作为发达国家,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职业市场之一。
美国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国家利益和多元文化的考虑为前提,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满足雇佣美国工人的优先权。
同时,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到来,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例如H1B签证,对于符合专业和技能条件的外国人提供长期签证,建立专门的人才计划,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等。
在政府和企业的鼓励下,美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不仅可以吸引到人才,同时也可以控制海外人才流失的情况。
章节三:日本人才引进政策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其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十分注重文化融合、多样性和安全性。
政府实行的主要计划有,技能专家法人制和居留资格评定制度。
前者主要是针对建筑、机械、制药等行业的技术人才引进,后者则是对于会议组织、体育竞技、寺庙管理等非技术性领域的海外人才引进。
此外,日本政府针对“人口减少”、“高龄化社会”等问题,设置了特殊的人才引进计划,放宽对技术人才的限制,鼓励更多的“青年交流”、国际义工和课外活动,助力培养有才华的国际人才。
章节四:中国人才引进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海外人才成为重要的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例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千人计划”等,旨在吸引内外高层次人才。
此外,新版境外人才引进管理服务办法中,明确规定将实行“高端人才” “专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 “紧缺人才” 四类人员管理;鼓励创新型,引导海外人才选择差异化的工作条件,例如高额的薪资、科研成果分成等。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构建_省略_制研究_基于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_马晨华

定,流动性大;另 一 方 面,重 大 专 项 研 究 以 提 升 国 家 科 技创新力、服务地方 重 大 战 略 产 业 需 求 为 导 向 ,需 要 有 一支结构合理、全力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的 高 素 质 科 研 队 伍 。 因此,要满足学校以 人 才 培 养 为 本 ,科 学 研 究 和 社 会 服 务各项工作 协 同 发 展 ,从 根 本 上 持 续 有 效 地 支 撑 学 校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的 需 要,必 须 构 建 一 支 高 水 平 的 专 职科研队伍。
校 始 终 保 持 科 研 竞 争 力 。 [2-5] 部 分 学 校 的 专 职 科 研 人
定地开展高 水 平 科 研 工 作 的 保 障 ,也 是 办 学 实 力 的 重 要体现。近年 来,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国 家 科 技 创 新 中 发 挥
员数量 已 超 过 专 任 教 师。表 1 为 美 国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2012年 教 职 工 数 量 统 计 。 [6]
职人员两 大 类。 根 据 聘 任 条 件 和 职 责 ,分 为 教 授 系 列 (Research Professor Series)、研 究 员 系 列(Research Se- ries)、研 究 助 理 系 列 (Research Assistant Series)等 。
(2)高水 平 专 职 科 研 队 伍 是 研 究 型 大 学 提 升 科 研 实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 随 着“211 工 程”和 “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高校已成 为 国 家 技 术 创 新 和 社 会服务工作 的 重 要 主 体 ,取 得 了 一 批 有 影 响 力 的 重 大 成果。同时,科 研 经 费 持 续 高 位 增 长 与 高 水 平 科 研 实 力不足 之 间 的 矛 盾 也 日 益 突 出。以 浙 江 大 学 为 例, 2012年学校 科 研 经 费 超 过 30 亿 元,人 均 科 研 经 费 已 达 90多万元,如果不包括从事基础 教 学 的 教 师 ,人 均 科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引进学术顶尖人才、保持雄厚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即便是已经拥有强大科研队伍和优秀师资力量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引进中依然表现出非常主动积极的态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宜人的人文环境,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大学建设。
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对这两所大学的人才引进程序、人才甄选过程和教师发展环境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人才招募和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一、拥有严谨而灵活的人才引进程序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排名居首的研究型大学,拥有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教师和强大的科研团队,严谨细致的招募程序确保了其能高效有力地选拔人才。
哈佛大学为人才引进工作制定了具体的程序(见下页表1),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描述和清晰的要求。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在录用终身教授候选人和资深研究员环节中能找到最佳候选人,哈佛大学还有相应的程序来确保人才引进工作的完整性和高效性(见下页表2)。
表1是从学校层面进行人才甄选,而表2中涉及科研核心人才的招募,此程序更多需要学院的参与从而确保引进工作的质量。
相对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招募程序较为简练,主要分八个步骤:定义搜索、成立搜索委员会、职位广告、推广、审查申请、对短名单的候选人进行面试、将最后选出的候选人推荐给各部门领导、监督。
在人才招募的具体程序中,由于两个学校的特点和需求不同,在执行中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一些环节还是达成共识。
如对候选人面试的提问方式中两校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在年龄、性别、生日、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引进与环境支持初探———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例曹盛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4)[摘要]引进优秀人才,创建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是当前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典范,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保持其科研能力的世界顶级水平,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
如何通过人才引进程序设计体现人才引进的严谨性和灵活性,如何注重人才甄选过程的细节规定体现公正性与客观性,如何在人才服务环境构建中体现人文性与和谐性成为两所大学努力的方向。
而人才招募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高效性,人才甄选中的机会平等,人才服务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型大学需要探索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人才引进;人才甄选;人才服务环境;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16)05-0032-06作者简介:曹盛盛,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步骤1:启动搜索具体程序:1.1定义搜索;1.2搜索委员会成员确定;1.3积极招募女性和少数族裔;1.4审查学院过去人才搜索的数据;1.5讨论选择标准;1.6考虑搜索期限步骤2:缩小名单具体程序:2.1审查搜索过程;2.2所有委员参与评估过程;2.3制定候选人排名的准则;2.4排除评价偏见;2.5考虑排名在前的妇女和少数族裔;2.6与各学院院长讨论确定短名单步骤3:面试入围和校园参观具体程序:3.1设计一套适用于所有候选人的“核心”问卷;3.2约定同一时间进行校园参观;3.3录制工作谈话;3.4避免在与搜索委员会和部门会面之外对候选人的优选点进行非正式讨论步骤4:学院的讨论和投票具体程序:4.1各学院安排会议;4.2所有讨论者应避免无关因素影响决策;4.3按照一贯的部门程序考虑所有候选人表2.哈佛大学重要科研人员甄选步骤数据信息来源:Recommendations for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Faculty Searches,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for Faculty Affairs 6/9/14,http:///fs/docs/icb.topic821175.files//Final%20Recommendations%20for%20OFA%20website%206_17_14. pdf.宗教信仰、教育、经历、国籍、语言、婚姻状态等方面如何提问、可以问什么、不可以问什么都有具体的说明,以避免对候选人个人隐私的侵犯。
[1]在最后的人才甄选环节中,要对候选人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基金、合作能力、培养研究生能力、教学和管理本科生等方面潜力进行评价,以确保每个候选人都能为大学学术发展和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2]对于招募程序中相同的步骤,两个学校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如在建立搜索委员会的环节中,尽管两校都强调了对女性和少数族裔人员招募的关注,但哈佛在学院招募中会邀请学院之外的人员参与,这样便于选出合适的跨学科人才;同时会组建研究生团队来参与招募过程,让一些对教师岗位感兴趣的研究生提早了解就业市场。
而麻省理工学院在这个环节中则强调成员个体以及委员会自身的多元化,在招募前,院领导与委员会见面,以及确定委员之间、委员与学校社区、候选人的交流方式。
在确定候选人短名单的环节中,两个学校虽然都强调对所有候选人要公平对待,认真审表1.哈佛大学教师招募程序步骤1:启动一个有效且高效的人才搜索工作具体程序:1.1职位描述;1.2初始确定搜索计划;1.3成立搜寻委员会;1.4确定委员会基本规则;1.5处理委员会共同的问题步骤2:积极构建一个广泛、优秀而多元化的人才数据库具体程序:2.1负责建立一个广泛的人才库;2.2检查国内可用的数据库;2.3检查其他大学相同部门的教师名册;2.4回顾以前成功的(或疏漏的)搜索经历;2.5确定大学需要的人才库的具体策略;2.6积极鼓励候选人进行申请;2.7发布针对女性和少数族裔员工的招聘广告步骤3:确保公平而彻底的申请审核具体程序:3.1制定评价标准;3.2寻找所有令人兴奋的申请人,即使有的不太适合当前位置;3.3人事档案审查;3.4确定可靠的候选人的“长名单”;3.5确定需要面试的候选人“短名单”步骤4:参观信息化校园具体程序:4.1设计一个有效的面试协议;4.2规划校园参观;4.3确保获得最佳的校园参观;4.4选择首选候选人(和备用候选人);4.5为新教师制订初始指导计划数据信息来源:Best Practices for Conducting Faculty Searches,Harvard Faculty Development&Diversity2014_Version1.0,2014,http:///appointment-policies-and-practices/resources-conducting-faculty-search.核所有资料,但具体的审查和甄选的标准各有不同。
哈佛强调短名单中至少有一名以上的女性和少数族裔,同时可以针对个别问题求助场外专家,确保对候选人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而麻省理工学院强调甄选标准则不可变动,不过允许将审阅资料和电话面试作为甄选的重要方式,以保证所有委员会能获得所有信息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二、确保公正客观的甄选过程(一)注重对女性教职的聘任在美国,人才引进过程中要对女性及少数族裔人员公平对待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法律,作为美国一流大学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这方面更加注重。
事实上这两所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为争取女权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哈佛,从1919年爱丽丝·汉密尔顿(Alice Hamilton)成为第一位女性教师到1948年成为第一位女教授;从1973年关注妇女地位的联合委员会成立到2002年托希奥·莫利(Toshiko M ori)成为建筑学院的第一位女性院长;从2007年福斯特(Catherine Drew Eilpin Faust)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任女校长到2009年格伦·L·金(Karen L.King)作为第一位女性被任命为神学院霍利斯学者(Hollis Scholar),女性教师在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
[3]同样,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争取女性权利的愿望更为强烈,历史更为悠久。
从1865年玛格丽特·斯廷森顿(Mar-garet Dayton Stinson)成为第一位女员工到1960年希拉·威纳尔(Sheila Widnall)成为工程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教师;从1963年埃米莉·威克(Emily Wick)成为大学第一位女性终身教授到1984年玛丽·弗朗西斯·韦格利(Mary Frances Wagley)成为MIT校友会的首位女主席,从1984年安E.弗里德伦德尔(Ann E.Friedlaender)作为第一个女性担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到2004年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当选为MIT的第一位女校长,女性的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得到大学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4]哈佛大学曾在1970年提交的关于女性地位的报告中提出了需要重视女性教师的几个理由:第一,女性能获得学历,说明与男性一样有能力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学术上都可以为建设大学做贡献,但目前的岗位不利于女性教师发挥作用。
第二,女教师的缺乏会影响女学生对学术追求的积极性,特别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
第三,女性职工的缺乏,不利于男女之间进行有利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第四,女性教员的缺乏也不利于有效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关于女性方面政策的制定。
[5]这些理由也正是当前大学面临的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尽管从大学层面,女性的能力很受重视和肯定,但在学院层面,女性教师的发展存在着一定差异。
麻省理工学院曾对其理学院1985~1994年间女性教职的比例进行统计,发现10年间该比例一直徘徊在7.5%~8.7%之间,女教师人数基本保持在21~24人之间,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6]1999年,南希·霍普金斯(Nacny Hopkins)教授发起并完成的《关于科学领域的女教师在麻省理工学院状况的研究》使大学中性别平等问题再次成为关注话题,它不仅受到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强烈响应和克林顿夫妇的关注。
之后麻省理工大学的女性教师有了显著增加,如理学院的女性教职由2000年的35人提高到2008年的45人;工学院的女性教师由2000年的30人提高到2008年的57人。
同时进入行政最高决策层中担任职务的女性教师在短短的两年内由1人增加到10人。
[7](二)避免无意识偏见的影响在人才引进中除了避免对性别或族裔的偏见外,还要避免无意识偏见对录用决定的影响。
这种无意识偏见往往是由于评委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历史形成的对他人特有的评价方式而造成的,同时一些在没有确凿证据下的个人无意识假设也会影响委员们对聘用人才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