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兰州石化“2002.10.26”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兰州石化“2002.10.26”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兰州石化“2002.10.26”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1·7”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分公司)316号罐区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

一、事故企业概况兰州石化分公司现有总资产约340亿,员工2.74万人,下属9个生产分厂,90套炼化生产装置,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

这次事故涉及的合成橡胶厂有10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10万吨/年和5.5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5万吨/年和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等;石油化工厂有6套生产装置,主要包括25万吨/年乙烯装置、6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14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等。

发生事故的316号罐区始建于1969年,共有29个中间物料储罐,分属于兰州石化分公司石油化工厂和合成橡胶厂。

合成橡胶厂负责管理4个裂解碳四球罐和3个丁二烯球罐,7个球罐容积均为120M3。

石油化工厂负责管理的22个储罐中,有10个为立式储罐(属压力容器),储存拔头油、丙烯、丙烷和1-丁烯;另外12个为常压立式罐,分别储存碳九、抽余油、加氢汽油等重组分。

二、事故简要经过1月7日17时16分左右,合成橡胶厂316罐区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碳四球罐(R202)出口管路弯头处泄漏,立即报告当班班长。

17时18分,当班班长打电话向合成橡胶厂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发生泄漏,并要求派消防队现场监护。

17时20分,位于泄漏点北面约50米的丙烯腈装置焚烧炉操作工向石油化工厂生产调度室报告R202所在罐区产生白雾,接着又报告白雾迅速扩大。

17时21分,合成橡胶厂316罐区当班班长再次向生产调度室报告现场泄漏严重。

17时24分,现场即发生爆炸。

之后又接连发生数次爆炸,爆炸导致316号罐区四个区域引发大火。

事故发生后,企业和地方消防部门调集460余名消防官兵、86台各类消防车辆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扑救。

典型事故经验分享

典型事故经验分享
兰州石化公司“2.6”火灾事故
宁夏石化公司 化肥二厂尿素一班
前言
2007年2月6日15时15分,兰州石化碳四车间发生一 起火灾事故。事故造成6人受伤。
宁夏石化公司
装置简介
合成橡胶厂碳四装置于1971年四月建成投产,装置投产后经三次技术 改造。目前,装置可生产丁二烯4.5万吨/年,可裂解碳四7.8吨/年。 该装置以乙烯裂解碳四为原料,用乙腈做萃取剂,通过两级萃取精馏和 普通精馏得到聚合级丁二烯。 装置流程如下:
当戴某打开倒空管线排空阀时发现气相物料并夹带少量液体,随后关闭
排空阀,15时15分,突然着火,导致6人不同程度受伤。
宁夏石化公司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再沸器H-125/D存在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物。排出的淡黄色带泡
沫状液体中含有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物,遇空气自然闪爆。
间接原因:
1.相关人员对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物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消除隐患,确 保本质安全。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综 合素质。
A
B
C
D
宁夏石化公司
谢谢观看
THANKS
2.再沸器设计存在缺陷,为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再沸器壳程的乙腈加热未停,使聚集在再沸器的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 物活性增加。
4.再沸器缺少足够的亚硝酸盐保护,可能是产生丁二烯过氧
加强技术分析, 进一步查明事 故原因
完善规程,规 范管理。
事故经过
2007年1月25 日开始,兰州石化公司橡胶厂碳四车间发现脱重塔再沸器 加热效果不好,经过车间调度会讨论分析,怀疑是再沸器H-125/D底部U形 管存留亚硝酸钠水溶液造成换热效果差,并决定对再沸器进行确认检查。 2007年2月6日15时左右,车间主任李某,生产副主任戴某以及工艺技

兰州石化8.27事故分析

兰州石化8.27事故分析
溢出。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事故发生后,我们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深层
次原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公司在报废装置 管理、员工培训和制度执行、安全环保隐患治理 等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
从中也反映出部分管理干部安全素质不高,对作
业变更后方案的危害认识不足,车间管理人员违 章指挥,鲁莽行事,贪图便捷;操作人员对含酸 废油排入含硫污水系统会产生硫化氢的常识不清 楚,业务技术不过关,这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
兰州石化公司
“8.27”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2006年5月
一、事故经过 2002年8月,兰州石化公司决定对炼油厂1998年 停产的旧烷基化装置进行拆除。炼油厂烷基化车间 为了确保旧烷基化装置的拆除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计划对该装置进行彻底的工艺处理。在处理废酸沉
降槽(容-7)内残存的反应产物过程中,因该沉降
督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造成安全
监督人员没有能力发现和纠正违章现象。
4、生产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能有效落实。 烷基化车间主任协助施工单位进行污油回收时,
在蒸汽往复泵抽油不上量,无法按原方案进行污油 回收操作的情况下,既没有对现场作业风险进行认 真辨识,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就现场变更 工艺处理方案,并组织操作人员实施,这说明公司
5、变更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在进行污油回收前,车间编制了处理方案,对
存在风险进行辩识,并制订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 在作业执行过程中,在蒸汽泵不上量的情况下,改 变了处理方案,决定从废酸沉降槽(容-7)底部抽 油,如果在作业前分析出变更方案存在的风险,对
变更可能导致的风险制订有效控制措施,就可完全
炼油厂烷基化车间主任张某等人在对废酸沉降 槽进行工艺处理时,操作人员对含酸废油排入含硫

2007年兰州石化公司碳四抽提装置“2.06”火灾事故

2007年兰州石化公司碳四抽提装置“2.06”火灾事故

图2、碳四抽提装置脱重工序工艺流程简图
二、事故经过
2007年2月6日,合成橡胶厂碳四车间针对脱重塔 再沸器H-125a/b/c/d加热效果不好的问题,经过车间 调度会讨论分析,怀疑是再沸器H-125/d底部U型弯管 中聚集了亚硝酸钠水溶液造成换热效果差,并决定对再 沸器H-125/d进行检查确认。15时左右,车间主任、生 产副主任、工艺技术员、车间高级技师及当班操作人员 共 6 人进入现场进行检查确认。
二、事故经过
15时15分左右,当6名员工正在现场讨论下一步处 理方案时,排出的液体突然发生闪爆着火,在人员撤离 现场的同时, 再沸器H-125/d发生爆炸, 造成再沸器 上封头崩开,并导致H-125/d进脱重塔(T-112A)管 线断裂,塔内物料喷出着火。
车间主任带伤组织操作人员紧急停工,并将着火部 位的设备与装置其它设备进行切断,防止事故影响其它 部位。同时,通知临近的相关装置停工。
最后,明火于2月7日21时熄灭。
二、事故经过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公司领 导及部门管理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全力组织和指挥灭火 抢险和事故处理工作。
同时,公司迅速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将初期消防水 利用装置围堰引入化工污水处理系统,为防止消防水对 雨排系统造成污染,立即组织对雨排水进行连续监测。
二、事故经过
消防水停止排放后,环境监测站继续对橡胶厂雨排 进行连续监测,从监测数据来看,全部达标排放。经请 示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及环境监测站同意,2月8日停止连 续监测,将橡胶厂雨排纳入正常监测。
三、事故原因
经调查分析,事故的初步原因如下: ㈠ 直接原因 再沸器H-125/d中存在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聚物。 排出的淡黄色带泡沫状液体中含有丁二烯过氧化物和端 聚物,遇空气自燃闪爆,在第一次闪爆的冲击和再沸器 壳程持续加热的情况下,再沸器内的丁二烯过氧化物和 端聚物激烈反应,造成再沸器爆炸,是引发事故的直接 原因。同时,不排除丁二烯硝基化合物存在的可能。

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石化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在现代社会的工业中,石化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石化行业也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火灾事故。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石化火灾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这些事故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防范和处理策略。

一、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液氯泄漏爆炸事故同福顺(泸州)燃气公司是一家生产、储存和销售液体氯三联氰胺等产品的企业,在2016年因为工艺设备失效导致了液氯泄漏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对于工艺设备维护不力、操作流程复杂以及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以及缺乏有效安全管理措施。

二、英利集团常熟工厂火灾事故英利集团是一家著名的光伏企业,该公司的常熟工厂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火灾事故。

据调查报告显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在电线焊接时不慎引发火花,然后引燃了堆放在场地上的垃圾袋。

虽然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它提醒我们管理者不能忽视日常安全监管和培训。

三、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中油福建聚丙烯装置火灾事故于2017年发生,在消防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下迅速扑灭,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对该事件的分析,该次火灾是由于设备老化导致泄露并遇到明火引发。

除了强调设备维护保养外,还需要考虑采用更加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来减少泄漏风险。

总结与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石化行业中避免火灾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注意事项。

1、加强安全管理。

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同时,要充分重视员工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使每个员工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完善设备维护保养机制。

石化设备通常处于高温、高压以及腐蚀严重的环境中运作,为了防止设备老化或失效导致泄漏和其它事故风险,需建立健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强化应急预案。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

典型事故二十一:中石油兰州石化“1.7”罐区爆炸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兰州石化公司316#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未造成次生事故和环境污染。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设备缺陷。

由于316#罐区R202球罐出料管弯头母材焊缝热影响区存在组织缺陷,致使该弯头局部脆性开裂,导致碳四物料大量泄漏,泄漏汽化后的碳四物料蔓延至罐区东北侧丙烯腈装置焚烧炉,遇焚烧炉明火引燃爆炸。

(2)间接原因①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Ⅰ、未按规程规定对事故管线进行定期检验没有按照国家质监总局2003年6月试行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规定,对在用工业管道进行全面定期检验,致使R202球罐出料管线母材存在的组织缺陷未被发现和整改。

Ⅱ、未按规定落实事故管线更换计划2007年3月,经检验发现R203、R206、R207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腐蚀严重、壁厚减薄,定为4级,企业下达了R201、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更换计划。

实际仅更换了R201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R202、R203、R204球罐底部进出物料管线一直未更换。

②设备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设备管理职责设备管理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对碳四车间R202等球罐进出物料管线进行全面检测检验,在R202球罐管线更换计划下达后,又没有履行监督落实职责,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存在并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③安全应急处置设施不完善316#罐区自1986年建成投运以来,未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规定,对储罐进出物料管道设置自动联锁切断装置,致使事故状态下无法紧急切断泄漏源,导致泄漏扩大并引发事故。

(二)基本情况1、兰州石化公司基本情况兰州石化公司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7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52万吨/年、合成树脂生产能力124.5万吨/年、合成橡胶生产能力17.5万吨/年、炼油催化裂化剂生产能力5万吨/年。

兰州石化公司1211事故案例幻灯

兰州石化公司1211事故案例幻灯

事故的启示
三、检修改造的新系统、新管线在 施工过程中必须与运行的化工系统、 设备有隔离措施。要利用盲板隔离。 在新系统施工结束后,经处理、确 认,可以与运行的化工系统、设备 相连后,还要经过批准方可进行新 系统与运行系统的联接。
事故的启示
四、在运的化工生产装置、半停半 运的化工生产装置内用火,要一律 视为一级用火。视为一级用火,就 要按一级用火的有关规定进行用火 审批、进行用火环境的化验分析、 办理用火票、确认与落实用火的防 范措施,选择确定用火的监护人与 督促用火监护责任的落实。
换热器示意图(E-1111)
12.11事故罐TK1808示意图
三、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2、间接原因
(1)风险认识不到位。助剂厂顺酐车 间、中油二建第一分公司丁烷蒸发器 (E-1301)蒸汽回水接到常压凝水储罐 (TK1808)顶备用口的计划改造项目没 有进行风险辨识,没有认识到可能发生 冷凝液带可燃物料的风险、没有预见到
四、事故暴露出的管理问题
动火票的动火地点含糊,火票批准的动火 地点为丁烷蒸发器( E-1301 )凝水回线, 引起闪爆的动火点离火票批准的动火点 28 米。安全交底不明确,检修前生产车间虽 对施工单位进行了口头安全措施交底,但 没有在动火证上确认新建管线要与在用的 化工设备进行隔离。车间安排动火监护人 随意性强,把不熟悉动火区域工艺流程的 人安排为监护人。动火监护人职责不清, 不清楚动火地点和监护内容。
三、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3)违反动火管理制度,违规开具动火 票。在2万吨/年顺酐装置正丁烷蒸发 器(E-1301)冷凝液管线改造中,办 理了一级动火作业票,但动火前未对 动火点环境中可燃气体进行分析,
三、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在动火期内中也未按规定每间隔2小时进 行一次可燃气体分析;顺酐车间开具的 火票用火地点模糊不清,火票动火地点 为E-1301蒸汽凝结水管线,而14时21分 事故发生前的实际动火作业地点为常压 凝水储罐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石化火灾事故案例
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事故经过
兰州石化分公司402#原油储罐(直径46米,高19.3米,总容量为3万立方米)于1995年投入使用,一直未检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央雨排管破漏、蒸汽盘管泄漏,计划安排进行大修。

车间2002年10月22日将罐内原油倒空停用。

由于多年使用,罐底残留水、泥、沙、油等沉淀物高0.4米左右。

罐底清理工作由供销公司承包给兰州星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都公司,属企业外地方公司),双方签订了《检维修(施工)安全合同》。

10月25日油品车间为星都公司办理了临时用电票,当日星都公司开始了清理工作。

26日19时左右,星都公司职工在402#罐前进行交接班。

21时左右,星都公司现场负责人押运油罐车到油品车间盛装罐底油泥,此时星都公司经理到现场为清理员工送饭。

驾驶员将油罐车停靠在402#罐东侧防火堤上的消防通道上,由该公司职工负责在车顶装油泥。

22时10分左右,进行停泵操作。

随之就在木制配电盘的附近发生爆燃,火势顺势蔓延到人孔处,致使人孔处着火。

在灭火时星都公司经理被烧伤,被送往兰化职工医院进行抢救,现场负责人被当场烧死,罐内余火于28日12时30分扑灭。

二、事故原因
星都公司严重违反《兰州石化公司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中关于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内使用的临时用电设备及开关、插座等必须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的规定,在防爆区域使用了不防爆的电气开关,在停泵过程中开关产生的火花遇油泥挥发出并积聚的轻组分,发生了爆燃,导致火灾发生,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兰州市消防支队事故调查组认定,星都公司对此起重大火灾事故负直接责任,兰州石化分公司安全管理有漏洞,对此起事故负间接责任。

三、责任者处理
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安全合同有关条款,经2002年11月4日供销公司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1.油品车间专职电工,在星都公司申请临时用电时,在施工现场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易燃易爆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2.油品车间安全员兼电气技术员,未履行安全职责,在402#油罐清理油泥施工中只是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一般的例行检查,未做全面细致的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施工现场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3.油品车间主任,作为车间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车间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

在安排清罐作业中对制定的安全措施没有认真落实,未派专人现场监护,未进行现场安全检查,致使星都公司在防爆区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导致此次事故的发生,应负直接领导和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4.机动科科长在负责安排检修402#油罐过程中,未与职能部门、车间进行衔接协调,对施工队伍管理不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不力,致使星都公司在检修施工中违反安全合同和施工安全方案,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5.安全环保科科长对星都公司施工作业人员作业前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力,对此次事故应负间接管理责任,给予通报批评,扣发3个月奖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