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火灾事故案例
仓储火灾案例及分析总结

仓储火灾案例及分析总结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仓储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通过对几起典型的仓储火灾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广大人们对于防范仓储火灾的重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京东物流南昌中心火灾案例2015年8月17日晚,江西省南昌市一个由京东物流公司运营的仓库发生严重火灾。
火势迅猛,浓烟滚滚。
虽然消防队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扑救,但由于仓库内堆放了大量易燃物品(如电子产品),加之缺乏有效消防设备与完善的撤离通道设计,使得扑救工作异常困难,导致事故造成了多名员工伤亡。
从这起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次火灾事故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 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布局计划:京东物流南昌中心未能按照最佳的布局规划,将易燃物品与其他货物进行有效隔离,并缺乏正确的安全存储方法。
2. 缺乏有效的火灾预警系统:在京东仓库中,未能配置高效的自动火灾报警设备和应急广播系统。
这导致事发时员工没有及时得到警示和指引,无法快速逃生。
3. 缺乏完善的撤离通道设计:京东仓库内虽然有一些疏散通道,但数量不足且并未合理设置。
当火灾发生时,员工面临着堵塞、拥挤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逃生困难度。
二、亚马逊洛杉矶仓库火灾案例2018年6月5日凌晨,在美国洛杉矶市一个由亚马逊运营的仓库内爆发大火。
由于超过200名员工被困在建筑内部,在现场消防队员迅速展开救援的同时,多人因吸入浓烟窒息丧命。
这起火灾事故揭示出以下问题:1. 电器设备维护欠佳:经调查显示,在该亚马逊仓库中使用了大量老化的电器设备,这些设备由于长期疏于维护而增加了自燃的风险。
2. 应急预案执行不到位:亚马逊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足够多的灭火器、喷雾消防剂等基本灭火装备,并且没有进行足够的演练和培训,致使在火灾爆发时无法及时使用相关灭火工具。
3. 仓库缺乏有效通风系统:亚马逊仓库内防火墙设计不当,通风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浓烟迅速积聚,员工难以逃生。
中国近年来火灾事故案例

中国近年来火灾事故案例在近年来,中国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良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火灾事故案例。
1. 2018年吉林对外贸易集团火灾事故2018年11月火灾发生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对外贸易集团仓库。
由于仓库内堆放着大量杂物,火势一度迅速扩散。
消防部门立即派出消防车和消防员进行扑救。
在灭火过程中,由于屋顶坍塌,导致6名消防员不幸殉职。
此次火灾中,共有11人受伤,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
2. 2019年蒙牛工厂爆炸事故2019年12月,蒙牛工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间乳制品生产车间发生爆炸。
爆炸引发火灾,现场浓烟滚滚,一时间雾霾严重。
当地消防部门迅速出动救援,途中还有一名消防员在途中因病去世。
此次事故造成18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
目前,该事故仍在调查中。
3. 2020年南京金茂府高层火灾2020年4月,一起火灾事故发生在南京市江宁区金茂府高层住宅楼。
起火原因仍在调查中,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在一家上海凯旋门酒吧的店面内,没有人员伤亡。
但由于楼内修建结构复杂,火势迅速扩散,不少住户被困。
当地的消防部门迅速出动,进行灭火和救援。
在持续的救援过程中,消防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成功将10名被困住户救出。
此次火灾造成不少住户财产损失,但幸无人员伤亡。
以上三起案例,都是中国发生火灾的代表性事件。
这些事故不仅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认真对待火警预防与灭火工作。
未来,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和消防设备的检查,对于消防员的撑援力量及设备,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来避免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仓储物流火灾案例分享总结

仓储物流火灾案例分享总结引言:近年来,随着仓储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各种规模的仓库和物流中心遍布城市。
然而,由于火灾防控意识不足、设备老化以及人为疏忽等原因,火灾频繁发生,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经验教训。
一、事故概述1. 案例一:X公司仓库火灾2019年某月某日,位于XX市郊区的X公司仓库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
该仓库是集中存放危险品的场所,起火后爆炸现象频发。
经过10小时扑救,才最终被控制住。
此次火灾导致数亿元资产损失及3名工作人员牺牲。
2. 案例二:Y物流中心大火2020年某月某日,在Y市一个重要节点上的物流中心突然发生大面积火灾。
这个物流中心服务多家知名电商平台,消防车辆难以进入,火势迅速蔓延。
事后统计,数十亿的货物被烧毁,中心内还有数人遇难。
二、事故原因1. 设施老化与维护不善案例一中,X公司仓库长期运营,各种设备和防火装置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案例二中,在物流中心平时没有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
2. 人为疏忽与操作失误在两起火灾事故中,均存在着人为错误和操作失误。
例如:存放易燃品时未按规定区分储存、明火操作时未采取必要防范措施等。
三、经验教训1. 定期检验及维护设施设备珍惜每一次例行检查机会,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对设施和设备进行全面检验,并及时消除潜在问题。
同时要加强巡查制度,确保日常维护到位。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划分并加强培训。
可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强调日常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 投入合适的防火设施和消防器材仓储物流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投入适量、适宜的防火设施和消防器材,例如: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等。
同时要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4. 严格执行现场管理规范加强对易燃品、危险品的分类、储存和运输管理,制定明确规范。
仓库火灾事故案例课件

案例简介:某城市的一家仓库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
该仓库存放着大量易燃物品,火灾迅速蔓延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事故发生后,消防队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灭火,并成功控制了火势,但仓库内的货物和设备已经被严重损毁。
案例分析:
火灾原因: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火灾是由于仓库内的电线老化和短路引起的。
电线的老化导致了电气故障,进而引发了火灾。
防火设施:调查还揭示了仓库的防火设施存在严重缺陷。
灭火器不足、消防栓无法正常使用、疏散通道被堵塞等问题都对灭火工作造成了困难。
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仓库内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未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疏散和求助。
这导致了一些人员被困在火场中,增加了伤亡的风险。
监管问题:调查还发现,仓库的安全监管存在疏漏和不合规的情况。
相关部门在对该仓库的巡查和审核中存在监管缺失,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火灾隐患。
案例启示:
安全意识:每个仓库工作人员都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定期检查电线和设备,并及时报告任何发现的安全隐患。
防火设施:仓库管理者应确保仓库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栓和疏散通道,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应急预案:制定和培训仓库的应急预案,确保员工熟悉火灾逃生路线、紧急联系方式和急救知识。
监管与执法: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仓库安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核,确保企业按照规定履行安全责任。
企业火灾事故案例

企业火灾事故案例企业火灾事故案例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事故,经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以下是企业火灾事故案例,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1. 沃尔玛(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火灾事故2014年3月10日,沃尔玛(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物流中心发生火灾事故,导致5名员工死亡,1名员工受伤。
火灾起因是货架上气罐中氧气泄漏,不慎被引燃。
事件发生后,当地消防部门赶到现场进行灭火,但由于火势过大,导致无法控制,最终火灾扩散致使整个仓库毁坏。
这场火灾事故在中国消防史上也算是一起重大的火灾事件。
2. 芜湖益度化工有限公司火灾事故2012年8月1日,芜湖益度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导致2人死亡,3人受伤。
火灾起因是氯化钠晶体等易燃、易爆品在高温条件下加工使用,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引发爆炸,最终导致火灾。
此次火灾事故说明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消防法规和保护措施,以避免不可避免的火灾事故。
3. 湖北荆州汉十二厂火灾事故2011年2月16日,湖北荆州汉十二厂发生火灾事故,导致13人死亡,7人受伤。
火灾起因是机械设备故障,导致高温引起的汉堡线膨胀,最终引发火灾。
此次火灾事件在当前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企业生产安全和消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是几起典型的企业火灾事故案例,它们提醒我们,预防和控制企业火灾事故必须是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的必要内容。
企业要积极采取防范和控制火灾的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操作流程的规范,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物质和危险化学品的贮存和操作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消防法规和标准。
此外,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提升也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大力推进的项,以提高员工应对火灾事故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企业的生产安全和消防管理必须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火灾事故的发生,才能给员工和企业带来更好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效益。
我们要认识到火灾事故的严重性,加强消防设施和消防措施的建设,力争未雨绸缪,避免悔之晚矣的后果。
近期仓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近期仓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引言]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仓库火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火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损毁,还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环境保护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近期发生的几起仓库火灾事故案例,以期总结出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并提出预防措施与建议。
[案例一:上海某物流仓库火灾]2019年12月10日,上海某物流仓库突发大火,导致数十万平方米货物被烧毁。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火灾是由于电线老化引发的短路所致。
可燃物品过多、缺乏有效消防设备以及紧急逃生通道堵塞也是事故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原因分析]首先,在该仓库内存放了大量易燃物品,如塑料制品、纸张等。
这些材料在遭受高温或明火时容易自燃,加剧了火灾的扩散和危害。
其次,缺乏有效的消防设备也是造成事故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该仓库虽然有部分灭火器设备,但数量不足且放置位置不合理,无法快速控制起火点。
此外,紧急逃生通道被堵塞导致员工难以及时撤离。
[应对措施]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从本次事故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仓库储物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并限制存放易燃材料的数量和容积。
其次,在仓库内设置合理布局并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如自动喷水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
同时,定期检测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另外,在仓库内设置明确、畅通而标识鲜明的紧急逃生通道,并保持每日巡查和清理。
[案例二:江苏一化工园区爆炸事故]2020年3月21日晚间,在江苏一化工园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爆炸事故。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是由于仓库内储存的危险化学品长期积压未处理所导致。
[原因分析]首先,该仓库长期储存了大量危险化学品,而相关管理部门对其监管不力,未按规定及时进行检查和清理。
这导致危险化学品堆放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等问题,加剧了爆炸的风险。
其次,消防设备不完善也是事故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在发生爆炸前,园区内多个灭火器材均因损坏或失效而无法使用。
仓库类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仓库类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仓库类火灾事故是指在仓库内部或周围发生的火灾事件。
由于仓库内储存着大量的商品和货物,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仓库类火灾事故,如化工仓库火灾、储运仓库火灾等等。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仓库类火灾事故,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仓库类火灾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火灾2015年8月12日晚上,天津港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火灾爆炸事故。
事发地点位于港口工业区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该仓库内储存着大量危险化学品。
当时,这起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量房屋和车辆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数十亿元。
这起火灾事故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分析:该火灾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内储存的硝化棉、钾氰化物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然后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
而造成这起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仓库管理不善,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储存和管理;二是企业安全隐患屡禁不止,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导致了安全风险的逐渐积累;三是仓库周边环境复杂,临近的居民区、商业区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连锁反应。
针对该火灾事故,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经验教训:1.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监管,提高企业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化危险化学品储存和管理;3. 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力,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4. 加强对仓库周边环境的管控,减少安全风险的传播和扩大。
案例二:上海百安仓储火灾事故2016年3月28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一家百安仓储公司的五层仓库发生火灾事故。
火灾发生后,浓烟滚滚,消防队员在紧急救援中,共救出7人,其中有4人受伤。
火势得到控制后,官方对火灾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初步判断是由于仓库内储存的电子产品自燃引发的火灾。
仓储火灾案例及分析总结报告

仓储火灾案例及分析总结报告概述:仓储火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事故,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揭示发生在仓储场所的火灾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若干年前某市仓库火灾事故经过:在某市一个大型仓库中,存放了大量易燃物品。
由于管理不善和违规操作,导致其中一个货架上的物品着火,并迅速蔓延至整个仓库。
原因分析及启示:1. 低质量的设备和保护系统:该仓库使用的消防设备老化且维护不当,没有定期检查和更换零部件。
这给火灾扩散提供了条件。
2. 违反安全规定:存放易燃物品时未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分类、隔离和包装。
容器损坏或密封性差也增加了火灾风险。
3. 缺乏培训与意识普及:员工没有接受足够的消防培训,并未认识到对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紧急处理能力。
预防措施:1. 定期检测与维护:对消防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根据供应商建议更换零部件。
同时,需要定期清理仓库中的废弃物和易燃物品。
2. 遵守安全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存放易燃物品,确保分类、隔离和包装合适。
检查容器的完整性并避免过度堆积物品。
3. 提高培训和意识:向员工提供消防培训,使他们了解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以及应急撤离程序。
组织定期演习,提高员工自救能力。
案例二:一家电子产品仓库的火灾事故事故经过:某公司的电子产品仓库在半夜突发火灾。
由于火势迅速扩大,无法得到有效管控,结果导致整个仓库被毁损。
原因分析及启示:1. 未即时报警或未能快速发现:可能是因为缺少监测设备或值班人员疏忽导致火灾未能及时发现和报警,才使得火势蔓延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2. 仓库布局不佳:如狭窄的出入口、货物堆放紊乱等因素,都会妨碍撤离和灭火工作。
缺少避难通道也是仓库失火后员工疏散困难的重要原因。
3. 缺乏应急响应机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消防应急预案和演练活动。
没有进行必要的消防设备调试与维护工作。
预防措施:1. 安装监测设备:在仓库内安装灭火器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在火情爆发时及早发现并触发相应救援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仓库火灾事故案例一、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8月18日,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由杨焕宁同志(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安全监管总局局长)任组长,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事故调查工作。
同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爆炸、消防、刑侦、化工、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事故调查工作。
调查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事故基本情况(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吉运二道95号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北纬39°02′22.98″,东经117 °44′11.64″。
地理方位示意图见图1)运抵区(“待申报装船出口货物运抵区”的简称,属于海关监管场所,用金属栅栏与外界隔离。
由经营企业申请设立,海关批准,主要用于出口集装箱货物的运抵和报关监管)最先起火,23时34分06秒发生第一次爆炸,23时34分37秒发生第二次更剧烈的爆炸。
事故现场形成6处大火点及数十个小火点,8月14日16时40分,现场明火被扑灭。
(二)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现场按受损程度,分为事故中心区(航拍图见图2、示意图见图3)、爆炸冲击波波及区(示意图见图4)。
事故中心区为此次事故中受损最严重区域,该区域东至跃进路、西至海滨高速、南至顺安仓储有限公司、北至吉运三道,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
两次爆炸分别形成一个直径15米、深1.1米的月牙形小爆坑和一个直径97米、深2.7米的圆形大爆坑。
以大爆坑为爆炸中心,150米范围内的建筑被摧毁,东侧的瑞海公司综合楼和南侧的中联建通公司办公楼只剩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堆场内大量普通集装箱和罐式集装箱被掀翻、解体、炸飞,形成由南至北的3座巨大堆垛,一个罐式集装箱被抛进中联建通公司办公楼4层房间内,多个集装箱被抛到该建筑楼顶;参与救援的消防车、警车和位于爆炸中心南侧的吉运一道和北侧吉运三道附近的顺安仓储有限公司、安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储存的7641辆商品汽车和现场灭火的30辆消防车在事故中全部损毁,邻近中心区的贵龙实业、新东物流、港湾物流等公司的4787辆汽车受损。
爆炸冲击波波及区分为严重受损区、中度受损区。
严重受损区是指建筑结构、外墙、吊顶受损的区域,受损建筑部分主体承重构件(柱、梁、楼板)的钢筋外露,失去承重能力,不再满足安全使用条件。
中度受损区是指建筑幕墙及门、窗受损的区域,受损建筑局部幕墙及部分门、窗变形、破裂。
严重受损区在不同方向距爆炸中心最远距离为:东3公里(亚实履带天津有限公司),西3.6公里(联通公司办公楼),南2.5公里(天津振华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北2.8公里(天津丰田通商钢业公司)。
中度受损区在不同方向距爆炸中心最远距离为:东3.42公里(国际物流验放中心二场),西5.4公里(中国检验检疫集团办公楼),南5公里(天津港物流大厦),北5.4公里(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受地形地貌、建筑位置和结构等因素影响,同等距离范围内的建筑受损程度并不一致。
爆炸冲击波波及区以外的部分建筑,虽没有受到爆炸冲击波直接作用,但由于爆炸产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接近地面部位的门、窗玻璃受损,东侧最远达8.5公里(东疆港宾馆),西侧最远达8.3公里(正德里居民楼),南侧最远达8公里(和丽苑居民小区),北侧最远达13.3公里(海滨大道永定新河收费站)。
(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事故造成165人遇难(参与救援处置的公安现役消防人员24人、天津港消防人员75人、公安民警11人,事故企业、周边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55人),8人失踪(天津港消防人员5人,周边企业员工、天津港消防人员家属3人),798人受伤住院治疗(伤情重及较重的伤员58人、轻伤员740人);304幢建筑物(其中办公楼宇、厂房及仓库等单位建筑73幢,居民1类住宅91幢、2类住宅129幢、居民公寓11幢)、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
截至2015年12月10日,事故调查组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等标准和规定统计,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人民币,其他损失尚需最终核定。
(四)环境污染情况。
通过分析事发时瑞海公司储存的111种危险货物的化学组分,确定至少有129种化学物质发生爆炸燃烧或泄漏扩散,其中,氢氧化钠、硝酸钾、硝酸铵、氰化钠、金属镁和硫化钠这6种物质的重量占到总重量的50%。
同时,爆炸还引燃了周边建筑物以及大量汽车、焦炭等普通货物。
本次事故残留的化学品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逾百种,对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大气环境污染情况。
事故发生3小时后,环保部门开始在事故中心区外距爆炸中心3-5公里范围内开展大气环境监测。
8月20日以后,在事故中心区外距爆炸中心0.25-3公里范围内增设了流动监测点。
经现场检测与专家研判确定,本次事故关注的大气环境特征污染物为氰化氢、硫化氢、氨气和三氯甲烷、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
监测分析表明,本次事故对事故中心区大气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事故发生后至9月12日之前,事故中心区检出的二氧化硫、氰化氢、硫化氢、氨气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中规定的标准值1-4倍;9月12日以后,检出的特征污染物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事故中心区外检出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氰化氢、硫化氢、氨气、三氯甲烷、苯、甲苯等,污染物浓度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和《天津市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059-95)等规定的标准值0.5-4倍,最远的污染物超标点出现在距爆炸中心5公里处。
8月25日以后,大气中的特征污染物稳定达标,9月4日以后达到事故发生前环境背景值水平。
采用大气扩散轨迹模型、气象场模型与烟团扩散数值模型叠加的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表明,事故发生后,在事故中心区上空约500米处形成污染烟团,烟团在爆炸动力与浮力抬升效应以及西南和正西主导风向的作用下向渤海方向漂移,13-18小时后逐步消散。
这一模拟结果与卫星云图显示的污染烟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吻合。
对天津主城区和可能受事故污染烟团影响的地区(北京、河北唐山、辽宁葫芦岛、山东滨州等区域)事故发生后3天内6项大气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模拟了事故发生后18小时内污染烟团扩散对上述区域近地面大气环境的影响,均显示污染烟团基本未对上述区域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本次事故对事故中心区外近地面大气环境污染较快消散的主要原因是:事故发生地位于渤海湾天津市东疆港东岸线的西南侧,与海岸线直线距离仅6.1公里;在事故发生后污染烟团扩散的24小时内,91.2%的时间为西南和正西风向,在以后的9天内,71.3%的时间为西南和正西风向。
事故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快速飘散。
2.水环境污染情况。
本次事故主要对距爆炸中心周边约2.3公里范围内的水体(东侧北段起吉运东路、中段起北港东三路、南段起北港路南段,西至海滨高速;南起京门大道、北港路、新港六号路一线,北至东排明渠北段)造成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氰化物。
事故现场两个爆坑内的积水严重污染;散落的化学品和爆炸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随消防用水、洗消水和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至地表积水区,大部分进入周边地下管网,对相关水体形成污染;爆炸溅落的化学品造成部分明渠河段和毗邻小区内积水坑存水污染。
8月17日对爆坑积水的检测结果表明,呈强碱性,氰化物浓度高达421毫克/升。
天津市及有关部门对受污染水体采取了有效的控制和处置措施,经处理达标后通过天津港北港池排入渤海湾。
截至10月31日,已排放处理达标污水76.6万吨,削减氰化物64.2-68.4吨,折合121-129吨氰化钠。
目前,由于雨雪水和地下水的补给,爆坑内仍有少量污水,正在采用抽取外运及工程隔离措施开展处置。
由于海水容量大,事故处置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得当,并从严执行排放标准,本次事故对天津渤海湾海洋环境基本未造成影响。
在临近事故现场的天津港北港池海域、天津东疆港区外海、北塘口海域约30公里范围内开展的海洋环境应急监测结果显示,海水中氰化物平均浓度为0.00086毫克/升,远低于海水水质I类标准值0.005毫克/升。
此外,与历史同期监测数据相比,挥发酚、有机碳、多环芳烃等污染物浓度未见异常,浮游生物的种类、密度与生物量未见变化。
事故发生后,在事故中心区外5公里范围内新建了27口地下水监测井,监测结果显示:24口监测井氰化物浓度满足地下水III 类水质标准;3口监测井(2口位于爆炸中心北侧753米处,1口位于爆炸中心南侧964米处)氰化物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标准,同时检出硫酸盐、三氯甲烷、苯等本次事故的相关污染物。
近期超标地下水监测井的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浓度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初步分析,事故中心区外局部30米以上地下水受到污染,地表污染水体下渗、地下管网优势通道渗流是地下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
事故中心区及其附近地下水的污染范围与成因仍在进一步勘查确认中。
3.土壤环境污染情况。
本次事故对事故中心区土壤造成污染,部分点位氰化物和砷浓度分别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 798-2011)中公园与绿地筛选值的0.01-31.0倍和0.05-23.5倍,苯酚、多环芳烃、二甲基亚砜、氯甲基硫氰酸酯等有检出,目前仍在对事故中心区的土壤进行监测。
事故对事故中心区外土壤环境影响较小,事故发生一周后,有部分点位检出氰化物。
一个月后,未再检出氰化物和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虽检出重金属,但未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中公园与绿地的筛选值;下风向东北区域检测结果表明,二恶英类毒性当量低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居住用地二恶英类致癌风险筛选值,苯并[a]芘浓度低于《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中公园与绿地的筛选值。
4.特征污染物的环境影响。
事故造成320.6吨氰化钠未得到回收。
经测算,约39%在水体中得到有效处置或降解,58%在爆炸中分解或在大气、土壤环境中气化、氧化分解、降解。
事故发生后,现场喷洒大量双氧水等氧化剂,极大地促进了氰化钠的快速氧化分解。
但是,截至10月31日,事故中心区土壤中仍残留约3%不同形态的氰化钠,以及少量不易降解、具有生物蓄积性和慢性毒性的化学品与二次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