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

合集下载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
月 1 以后 播 种 的 玉米 .避 开 了灰 飞 虱 的发 生 盛 61 3 期, 玉米 粗 缩病 发 生轻 。2 0 0 9年 旱 作麦 田一代 灰 飞
虱系 统 调查 表 明 ,灰 飞虱 成虫 迁入 高 峰期 为 6月 5 3 当3 1 , 1调查 成虫 数量 为每 平方 米 14头 。 前 5天 4 为 ( 5月 3 0头) 1 . , 11 1 3 的 44倍 6月 5 日麦 收起 由麦 田 向玉 米 田转移 , 盛期 持 续至 6月 1 左右 。 31 3 因此 , 由 灰 飞 虱危 害造 成 的 玉 米 粗 缩 病 也 随 之 呈 规 律 性 发
降 , 害较 轻 。 是 仍 由此造 成 今年 玉米 粗缩病 发 生 受 但 面积 21 h 经济 损失 15 0。灰 飞 虱和玉 米 粗 .万 m , 9 0t 缩病 已成 为玉 米生 产 中最为 严重 的病 虫 害 ,并 且 因 发生后 防 治极 为 困难 , 失不 断加 大 。 损
山 东农 药 信 息 Βιβλιοθήκη 囵 玉米 灰 飞 虱


较 大 。一 代灰 飞虱 的发 生 时间及 历期 、年 份 间因气
20 0 4年 以来 , 飞虱 在邹 城 市 乃 至整 个 黄淮 海 灰 流域 持续 猖 獗流 行 ,传 播 玉米粗 缩 病病 毒 ( D ) MR V , 使粗 缩病 发生 逐年 趋重 。 2 0 至 0 7年 灰飞 虱种 群数 量
温、 降水 等 因素有 一定 差 别 。 0 8年 , 20 一代 灰飞 虱成
虫 5月 1 5日一 5日为 始 期 , 2 5月 2 至 6月 1 61 3 01 3
进一 步 上升 , 米粗 缩病 病 情呈 扩 展 趋势 。2 0 玉 0 8年 灰飞 虱大 暴发 , 造成 早茬 玉 米粗 缩病 大发 生 , 套 玉 麦 米粗 缩病 中等偏 重发 生 ,0 9年 仍然 大 发 生 ,给 近 20 年玉 米安 全生 产构 成极 大威 胁 。 为此 , 两年 来我 们有

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夏玉米在姜堰市大多是空 白茬 或大 麦茬。
2 3 品种 抗 病 性 .
就 目前姜堰市玉米生 产上 主栽品种来看 , 尚未发现高抗
玉 米 粗 缩 病 的 玉 米 品种 , 面 积 种 植 不 抗 病 或 抗 性 差 的 自交 大 系 和 杂 交 种 , 导 致 玉米 粗 缩 病 流 行 的 重 要 条 件 。 是 3 综 合 防 控 措 施 3 1 推 广种 植 抗 、耐 病 品 种 .
粒 左右 。
2 发病 原 因
2 1 传毒媒 介灰 飞虱 的虫量 、 . 带毒 率高
暧冬天气造 成姜堰市灰飞虱越冬基数 大, 为毒源的积累
创造 了条件。一代灰 飞虱若 虫基数高达3 万 ~10 O 0 万头/ 6 67 I, T 收麦期间大量 灰飞虱成虫迁移到嫩绿 的水稻秧苗和玉米 I 上危害 ,因姜堰市 移栽稻 、抛栽稻种植面积缩小 ,水稻秧苗 的面积逐渐缩小 , 大部分成虫集 中到早播玉米上 危害 , 加之

1 21 —
上海农业科技
2 1— 02 4
5 %己唑 醇 水 分 散 粒 剂 防治 水 稻 稻 曲病 试验 简报 0
花立 莲 花利明 ( 苏省 宜兴 市徐 舍镇 农 业服 务 中心 江 2 40 ) 1 2 0 孙 小平 汤露萍 王珠花 ( 苏省 宜兴 市农 林局 2 4 0 ) 江 12 6
玉米粗缩病是影响 玉米产量主要病 害之一 , 近年来该病 在姜堰市呈上升趋 势, 部分地区严重毁苗 , 少数 田块绝收。为 解决该病 对玉米产量影 响严 重这一 问题 , 者深入 田间进行 笔
调 查 , 该 病 发 生 原 因 进 行 了分 析 , 提 出 了 针 对 本 地 区 玉 对 并 米 粗 缩 病 的防 控 措 施 。 1 病 株 表现 症 状 1 1 植 株 矮 化 .

玉米粗缩病防治小诀窍

玉米粗缩病防治小诀窍

玉米粗缩病防治小诀窍玉米粗缩病,老百姓俗称矮棒子,近几年在北方地区发生趋于严重,成为老百姓比较关心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

分析原因主要与近几年老百姓的农业操作水平提高,大面积的机械收割,麦茬麦糠没有及时处理,麦茬高,麦糠遍地为灰飞虱提供了活动场所,而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

灰飞虱取食带毒玉米植株后其体内就带毒,其在取食其他健康植株后,健康植株即被传染;所以近几年灰飞虱的发生在部分地区趋于偏重,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加重。

玉米粗缩病的主要症状: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高的l/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上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

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l0叶期抗性增强。

其防治方法是在玉米播种前后和苗期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 2.5%神捕乳油500倍液对玉米田整体进行喷雾,包括玉米行间麦糠和玉米植株整体喷雾。

也可在玉米苗后早期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时配合我公司 2.5%神捕或玉虫搭档对玉米行间进行喷雾杀死麦糠麦茬中的灰飞虱。

即通过杀死灰飞虱防治玉米病毒病。

及时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近几年部分地区危害严重,成为玉米上的重要病害问题。

一般套种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发病率高,重者甚至绝收。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病土、病残体是茎基腐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发病程度决定于玉米该生育阶段的雨量和温度。

如连续降雨量50毫米以上,雨日多,降雨前后的温差4~8℃,尤其大雨过后太阳曝晒,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

发病时,根部毛根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放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根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茎基部1~2节初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髓部收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灰飞虱发生消长规律与播期调控玉米粗缩病研究

灰飞虱发生消长规律与播期调控玉米粗缩病研究


为 明确 灰 飞 虱 田 间爆 发 的 动 态 规 律
间 十分 集 中 。 近 年 来 , 玉 米 粗 缩 病 发 生 面 积 呈 爆
及 其与玉米粗缩病 发 生的相 互作 用, 降 低 粗 缩 病 发病 率和 减 少 对 玉 米 等 作 物 产 量 损 失 , 2 0 0 8~ 2 0 1 0年 在 麦 田和 玉 米 田 系统 调 查 了灰 飞 虱 的 发 生
接 经 济 损失 达 9亿 元 j 。
虱成 虫扩散 高峰 , 受传 毒 的 几 率 明 显 降低 。 因此 ,
根 据 气候 资料 及 时 预 报 灰 飞 虱 发 生数 量 和 动 态 ,
确定玉米安 全播种 期等 农业措施 , 在 时间和 空 间
上 严格 有 效控 制 玉 米 粗 缩 病 发 生 , 为 科 学 防 控 灰
病发病规律 。结果表 明 : 济 宁 市 越 冬 灰 飞 虱 虫 量 平 均在 7 5 0 0 0头/ h m 以上 , 大 部 分 以 2龄 或 3龄
据 国家现代 玉米产 业技 术体 系提供 的数据 : 山东 省玉米粗缩 病 发生 面积 , 2 0 0 5年 为 1 6 . 5万 h m , 2 0 0 6年 为 1 9 . 8万 h m , 2 0 0 7年 为 2 2 . 7万 h m ,
[ Ma i z e R o u g h D i s e a s e V i r u s( M R D V) ] 引起 , 经带毒 灰飞虱( L a o d e l p h a x s t r i a t e l l u s F a l l 6 n ) 吸允 玉 米 植 株 体液时传 毒所致 的一种 病 毒性病 害 , 以持久 性方 式传播¨ J , 寄 主范 围广 泛 J 。灰 飞虱发 生世 代受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

23蜗牛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蜗牛会因为身体迅速脱水而死亡。

③每亩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

在蜗牛严重发生的玉米地块,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危害。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玉米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为及时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现将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播。

各个玉米品种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品种之间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有轻微的抗病性差异。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父母本亲和性强,幼苗期生长旺盛的品种抗性会强一些。

1.危害特征主要以苗期侵染发病最为常见。

幼苗5~6叶时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变小,不能完全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

整株玉米上细下粗,尖头,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后期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产量。

2.防治方法①错期播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错开灰飞虱的暴发盛期播种。

对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直播区,收获小麦后,对小麦田晾茬一周以上,让灰飞虱飞走跑净,清除田间、地边的麦秸和杂草,最大可能的减少毒源。

一般建议6月15~20日再播种。

②合理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用苗期生长快,幼苗粗壮、浓绿的抗粗缩病品种。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24虫啉、呋虫胺等烟碱化合物和精甲霜灵、咯菌腈的复配种衣剂拌种。

选择种衣剂时,应选择成膜剂好的种衣剂,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④苗期催苗。

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加强幼苗期田间管理,缩短对粗缩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时间,减轻粗缩病的发病,降低发病率。

及时防治灰飞虱 预防玉米粗缩病

及时防治灰飞虱 预防玉米粗缩病

及时防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
玉米得了粗缩病,除了在生长前期出现以上症状外,发病重的苗期就死亡,发病轻的虽能结果穗,但很少结粒,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且玉米粗缩病一旦发生,较难防治,有植物癌症之称。

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

灰飞虱大量寄居在玉米各个部位,在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失绿、花叶,同时把其体内带有的玉米粗缩病病毒传入玉米体内,导致玉米发生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以麦套玉米发生危害严重。

玉米5叶期前最容易感病,10片叶以后抗病性逐渐增强,由于套种玉米5叶期前(5月中下旬)与灰飞虱发生高峰期相吻合,则发病重。

玉米得病后,潜伏期为10-20天,玉米拔节后症状明显。

今年,由于南方灰飞虱发生较重,迁入我省灰飞虱数量较多,当地气温低、湿度偏大等持续时间长,气候条件适宜灰飞虱生存、繁衍、危害,全省大部地区已发生灰飞虱。

部分播种早的套种玉米已发生了玉米粗缩病。

目前,应根据当地玉米粗缩病不同发生危害情况,采取具体的防控措施。

一是正在播种的秋玉米要搞好种子种衣剂包衣,出苗后尽快喷药防治灰飞虱。

二是对已经套种出苗的玉米,尽快喷药,防治灰飞虱。

三是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株,减少传染源。

四是对发病率高的地块,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抓紧时间重种或改种大豆等作物,重种时要选用早熟玉米品种,并实行种子包衣。

防治玉米粗缩病,关健是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

由于灰飞虱具有虫体小、为害方式隐蔽,可随气流迁徙、转移等特点,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难以奏效,最有效的措施是抓住这几天关键时期,统一时间,集中喷药,。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的1/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有蜡白色突起物。

(二)防治方法1.药物防治。

喷施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抗毒丰3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的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

2.在灰飞虱传播为害时,喷施2.5%扑虱蚜乳油,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 d 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1 cm,宽只限在2个叶脉之间,呈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班,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枯死。

(二)防治方法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合施用,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3.在玉米抽穗前后的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代森锰锌80050~70 kg,每隔共喷2~3次,可2根,每667 m 2用8~10 g,对水40%乐果乳油侧各有1个小黑端部黑褐色。

2条“八”字形纹,其中线白色较细,边缘绕有细黑线,亚背线稍带蓝色,边缘线呈白色线纹。

腹部共10节,3~6节腹面各有腹足1对,腹足及尾足外侧有黑褐色斑纹。

幼虫体色因食料、环境和虫口密度不同而有变化。

(二)防治方法1.利用浸蘸糖醋液的杨柳枝把诱杀成虫。

2.小麦收获前可采取挖土沟、撒农药带的方法阻止幼虫迁移。

3.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25%敌杀死1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1.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5个处理(见表1)和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法,小区面积为0.03 hm 2,试验地四周留保护行。

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2008年大丰市玉米粗缩病大发生,为全面指导防治工作,总结其重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苏北沿海地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江苏大丰;2008年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13-01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5~6叶即可显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玉米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株生长迟缓、矮化。

至九至十叶期矮化更明显,上部节间缩短、粗肿,外形似“万年青”,多数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少,甚至没有饱粒。

玉米粗缩病是大丰市玉米生产上威胁最大的毁灭性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无药可治,严重减产。

大丰市玉米粗缩病自1994年在大丰市大面积发病以来,已成为阻碍玉米生产的严重障碍,危害势头上升很猛,许多农户对病因不了解,误认为是种子原因。

2008年玉米粗缩病4月下旬始见病株,比常年早25d,全市玉米种植面积1.6万公顷,发病面积达6 000hm2,严重发生面积2 333.3hm2,是大丰市历史上发病最重的一年,部分田块因发病重而毁苗重种。

1重发原因1.1灰飞虱发生期早、发生量特大是2008年玉米粗缩病重发的首要原因1.1.1气候异常,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较常年早。

3月10~18日平均温度10.5℃,其中3月11、12、15日出现21℃以上高温,刺激了灰飞虱越冬代幼虫的羽化,3月20日灰飞虱全市普查,成虫占68.2%,较常年早23d,越冬代灰飞虱迁移扩散,为害玉米,4月下旬查见粗缩病发病,早于常年。

1.1.21代灰飞虱发生基数特大,导致粗缩病发生严重。

5月27日灯下虫量10 960头,是2007年同期的42倍;5月29日全市普查,水稻秧池灰飞虱虫量318万头/hm2,是3d前的8.2倍;6月1日大中调查玉米,百株虫量平均4 649.58头,大量的1代成虫迁移高峰与迟播玉米敏感叶龄期高度吻合,导致迟播玉米粗缩病发病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词条灰飞虱目录[隐藏]基本信息详细特征病原及发病现状防治办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分布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寄主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

识别特征属于同翅目飞虱科。

[编辑本段]详细特征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

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

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

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

卵:呈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

第1龄若虫体长1.0-1.1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

2龄体长1.1-1.3毫米,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1龄明显。

3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前、后翅芽开始呈现。

4龄体长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龄体长2.7-3.0毫米,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

越冬若虫体色较深。

[编辑本段]病原及发病现状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

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3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

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辽宁盘锦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

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

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

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 0余粒,大多为5-6粒,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

防治办法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及其防治灰飞虱是一种重要媒介昆虫,能传播多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江苏省已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及玉米粗缩病大面积流行,这些病害如控制不好可造成作物毁灭性的损失,对粮食生产威胁极大。

一、症状与发生规律1、条纹叶枯病症状:水稻苗期、分蘖期至拔节期、孕穗期都可受灰飞虱传毒危害,其中最易感病生育期在苗期至分蘖期。

早期发病株先是在心叶(苗期)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以后常连成褪绿大片,使叶片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上述褪绿短条斑。

其后,新生的心叶逐渐发黄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

粳稻和部分高秆籼稻品种尤其明显,多数籼稻心叶发病后不卷曲下垂,部分粳稻病株在发病中后期有老叶发红现象。

苗期显症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常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穗期发病,病穗畸形、不实。

发病规律: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在灰飞虱体内越冬,部分在大麦、小麦和杂草病株内越冬,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3月下旬至4月中旬越冬灰飞虱若虫羽化后,在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上产卵繁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后,正值麦子成熟和收割,遂大量迁入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大田危害和传播病毒。

10~20天后在秧田、早栽中晚稻大田及早播直播稻田出现第一次显症高峰,以后随灰飞虱在大田继续传毒危害可出现第二、第三显症高峰。

10月上中旬第六代灰飞虱若虫孵化,水稻成熟后带毒灰飞虱若虫迁入田边禾本科杂草和麦田中危害并越冬。

2、黑条矮缩病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

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

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

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

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

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状突起。

发病规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

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

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

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

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

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

稻田中繁殖的二、三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

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

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麦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但在单季晚稻种植区,病毒也能完成麦-晚稻-麦的侵染循环。

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

接毒时间仅1分钟。

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籼稻发病重于粳稻,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

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3、玉米粗缩病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但发病越早症状越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

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多提早枯死。

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

果穗畸型,花丝极少,多不结实。

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

发病规律: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同一种病毒。

粗缩病毒在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植物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增殖和越冬。

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但在玉米上不能繁殖。

在第二年玉米出土后,粗缩病毒借灰飞虱传染到玉米苗及杂草上,辗转传播危害。

灰飞虱获毒时间最少为1天,虫体内循回期为10~15天,最短传毒时间为5小时。

玉米感病后的潜育期为15~20天。

玉米7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

玉米出苗至7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关系密切。

二、防治技术在本市,除黑条矮缩病目前尚未发生外,其他两种病害都已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

虽然本市水稻栽培类型为单季晚粳,但黑条矮缩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3种病毒病主要防控措施如下:1、选用抗耐病品种高产优质的抗病品种尚在选育中,但目前种植的水稻、玉米诸多品种对相关病毒病的耐病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生产上可选择一些耐病性表现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2、调整播种期随着一代灰飞虱成虫的羽化及小麦的成熟收割,5月底6月初灰飞虱由麦田大量向水稻、玉米等寄主上迁移,调整播期是为了使作物易感病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迁移扩散盛期,从而减少其传毒的机会。

水稻秧苗期最易受到灰飞虱传毒危害,因此移栽稻落谷期要适当推迟到5月20日左右,从而使秧田揭膜期避开灰飞虱的迁飞高峰。

玉米7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使受侵染发病也轻。

玉米出苗至7叶期如果与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因此春玉米播种最好在4月20日之前结束,夏玉米以6月10日后开始播种为宜,尽可能避免在5月份播种。

3、优化田块布局麦子黄熟后,灰飞虱若虫能就近向禾本科作物上转移,成虫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迁入这些作物田,因此,水稻秧田、玉米田应远离麦田,要避免一家一户在麦田附近孤立育秧,最好能集中连片育秧,便于灰飞虱统一防治。

4、覆盖防虫网移栽稻秧田揭膜后用防虫网或者无纺布覆盖,可有效阻隔灰飞虱接触稻苗,避免其在秧田取食、传毒。

该措施对秧苗素质无不利影响。

5、清除杂草秋收之后及时灭茬,清除田间、四边杂草,可以减少灰飞虱和病毒的越冬越夏寄主,从而减轻病毒病的危害。

6、化学防治化学防治3种病毒病的关键,是消灭灰飞虱防止其传毒。

针对灰飞虱的世代发生和迁移传毒规律,要在麦田、秧田、大田分阶段用药,重点抓好麦田一代若虫高峰期、苗期一代成虫迁入盛期的灰飞虱防治,药剂可选用吡蚜酮、毒死蜱、异丙威、扑虱灵等,田埂及附近如有杂草也要喷到药,连续用药时要注意药剂交替轮用。

现没播种玉米要搞好种子药剂处理,可用70%福蝶牌吡虫啉可分散粉剂10克拌1kg玉米种子进行包衣。

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因此,要科学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可应用10%吡虫啉20g/亩或25%吡虫啉15~20克或3%啶虫脒15~20g/亩或者5%啶虫脒10-15g/亩,混用2.5%高效氯氰50~80ml/亩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隔3~4天一次,连喷2~3次。

要注意喷洒田边和地内杂草,而不要仅仅喷洒玉米植株。

编辑词条噻嗪酮理化性质及简介噻嗪酮(扑虱灵)通用名称:噻嗪酮英文通用名称:buprofezin化学名称: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分子式:C16H23N3OS分子量:305.4理化性质:外观白色晶体(工业品为白色至浅黄色晶状粉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