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本诗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载体,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本诗也是一篇典型的怀古诗,诗人以史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田园景色的画作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倾向。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解析诗中的情感,如“世味薄于纸,人情淡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d.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的喜欢的古代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意象:田园景色、自然美景情感:热爱自然、感慨人生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咏史怀古诗鉴赏公开课(一)分析

咏史怀古诗鉴赏公开课(一)分析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意图和思 想感情;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和答 题技巧。
诗类点击
▪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 诗歌。
▪ 怀古诗是由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 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 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 、古人名,或在古迹、古 人前冠以“咏”,或在古 迹、古人后加“怀古”、 “咏怀”等。
比较阅读
马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拟人手法。末两句赋 予山、水以生命,渲染 天地同悲的凄凉气氛。
(1)这首七律是作者瞻仰 岳飞墓时所作,抒发了对 南宋名将岳飞极为沉痛的 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 且偷安的政策表示了强烈 的愤慨,流露了深沉的故 国之思。
咏史怀古诗小结
(1)、情感主题
1、古人: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 酬。(借古人自比或与古人对比)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
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主旨)
结语
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 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 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 桑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生路上 ,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 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 ,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欧风美雨都不能 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 我们是李杜的后人,我们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中国!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咏史怀古类古诗10首鉴赏

十首经典咏史怀古诗赏析以下是10首咏史怀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1.《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凭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通过描写月夜江景的美丽,勾勒出当年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

3.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幽州台远望山河的广阔,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4.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路途的描绘,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5.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景象,表达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6.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描绘,表达出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和人生的悲凉之感。

7.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乐观态度。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古诗文鉴赏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说”及第二章“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其中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等名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经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多角度鉴赏咏史怀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文学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的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3. 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七、作业设计《过华清宫绝句》《滕王阁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为更好地鉴赏咏史怀古诗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的讲解。

2. 例题讲解中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随堂练习,特别是对《赤壁怀古》的分析。

4. 作业设计中涉及的诗意分析和艺术特色阐述。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辅导及推荐阅读。

一、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1. 历史性:以历史为载体,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精选的《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对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重点:通过具体诗歌的解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展示课件,讲解鉴赏方法。

3. 诗歌解读:a. 《登幽州台歌》: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体会诗人的感慨。

b. 《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鉴赏方法3. 《登幽州台歌》解读4. 《赤壁怀古》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历史、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3. 诗歌解读的深入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 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 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 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 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2016·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
用典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明用、暗用或反用历史故事。
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 强诗歌表现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比/反衬 (今昔对比、事物之间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
) •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鉴赏要点总结方法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连接点:关注作品中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
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解读范例探寻方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
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
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
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昔日的繁华 鼎盛与今日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对比,抒发了沧海桑田、 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
2、忧国伤时型
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 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 讽今,批判现实。

高二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高二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一)基本知识
1、【咏史诗、怀古诗的概念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1)抒情方式:①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借人抒情。)
②直接抒情
刘禹锡《石头城》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②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此外还有象征、比喻、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咏史怀古诗诗的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师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详案)
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咏史怀古诗该如何解读。

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泊秦淮》《过华清宫》《乌衣巷》《与诸子登岘山》《山坡羊·潼关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真题导航: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③,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

②麦秀:即麦秀之诗。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

③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荆门道怀古》从题材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依据是什么?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

南国帝畿本应楼阁玲珑,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首联两句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韵味无穷;
②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以及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

“麦秀空城”,并非实写城内空空如也,唯麦子而已,而是用“作麦秀之诗”的典故来写故国的荒凉,暗示唐王朝如不认真改革弊政,也会重蹈南朝四代的覆辙。

③抒发了作者被贬的伤感。

尾联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余味无穷。

三、链接高考:
师问:这种咏史怀古诗的情感题,我们该如何作答?(插入高考题)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6江苏卷《八声甘州》)
①盛赞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
②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

借李广自比,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

③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结句融情于景,不得重用、抑郁悲凉的情感寓于“斜风细雨”“轻寒”之景中,余味无穷。

总结答题步骤:
①概述情感:如怀古伤今、怀人伤己、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等。

②阐释分析: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典故,逐句分析,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四、课堂反馈: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1)吊古伤今之情。

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消逝殆尽了。

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
(2)警示当朝统治者: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无法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3)借古讽今,借六朝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喻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不要步六朝的后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咏史怀古诗的特征,以及咏史怀古诗情感题的解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解读诗歌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歌;2.解读诗歌要善于运用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如:题目、作者、朝代、注释等。

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请对本诗的尾联加以赏析。

(4分)
(解析)本诗的尾联就是“以景结情”。

它既切合咏“炀帝行宫”之意,又扣紧讽晚唐当世之旨。

作者写得含而不露,只写诗人“遥起广陵思”的情怀;所思内容,却留待读者去想象;诗人沉思之际,在这古渡明月之下,又传来了琅琅渔歌。

棹歌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亦不明言。

本诗的尾联将咏古和讽今融为一体,以景语完成了诗的题旨。

这首诗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方式(1分)。

诗的尾联没有直抒胸臆,而写诗人游罢行宫想起了炀帝荒淫游扬州(广陵)的史事(1分),于这沉思之际听到了古渡明月下传来渔歌的情景(1分),诗人借助这一景语含蓄地传达了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劝之意(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