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备考-咏史怀古诗鉴赏(44张)-优秀课件

高考语文备考-咏史怀古诗鉴赏(44张)-优秀课件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古人即我,我即古人
分析: 第一步:寻找连接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点。 1、昭君入宫被妒,他入朝被妒; 2、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 间”(《咏怀古迹》其一); 3、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 4、“每依北斗望京华(都城)”昭君敢于“怨 恨”,他不敢怨君; 5、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来写自己的怨恨和悲愤。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 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 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在鉴赏这类诗词时 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 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 作品的深刻寓意。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 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 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 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 题。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 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 价)
分类一
怀古人(贾谊王昭君为最)
1、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 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 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 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鉴赏(通过找联系点分析情感法)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鉴赏(通过找联系点分析情感法)

咏史怀古诗鉴赏(通过找联系点分析情感法)一、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分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连接点讨论?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

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1、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既然诗歌重在写人,那么,景物描写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不可以。

其一:“森森”,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奠定景仰的感情基调。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分析连接点:石头城 唐朝(中唐)问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潮水月情:寂寞 【情景交融 拟人 虚实相生】过(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2018年3月2日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二)-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3月2日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二)-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3月2日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皮日休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 !, 同《 《 ,,【注】①皮日休: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

②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关于咏史怀古诗

关于咏史怀古诗

关于咏史怀古诗
1. 《咏史》作者:高适(唐代)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2. 《咏史》作者:戎昱(唐代)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弼臣。

3. 《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唐代)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 《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 《赤壁》作者: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杜牧(唐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高三语文咏史怀古诗

高三语文咏史怀古诗
在一个巷口,几位妇女带娃乘凉。她们见我说,天是不是好热?我说,还好。其实,我觉得在霞山村,天不觉得热,倒是心挺热。一位年轻点的抱着胖乎乎的孙女,我说小孩长得好像奶奶,她乐的 直呵呵。一位年长的让我猜猜她多大年纪?按照城里人的思维,把人年龄说得太大了,显然不合适,城里人都喜欢被说年轻,尤其是女性,所以我想尽量把她说小点。但是,这个山村的人们,如此的质 朴、热情和亲切,让我不敢虚言以对,更何况我觉得,山里的老人家,更实在地希望长寿。我就实打实地猜,说七十吧?她笑眯眯地说:已经七十三了。我也很开心,不仅是因为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更 是因为这似一家人的聊侃,让来此闲逛的外乡人,除了亲切,还有感动。真人电游大厅
那日回家后,仍然感慨万千,作诗云:
村北是个山丘,地势稍高,可以略微地俯瞰全村。午间,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仿佛能够闻到那大米饭的喷香。村委会在此山坡上,而它后面是一座烈士墓,这里长眠着解放初期剿匪牺牲的烈士。 把他们藏于这高处,也是人们的一种崇仰。
沉浸在古村,陷在高墙深巷,呼吸着清幽与宁静,如入梦境般。每一栋老宅,都是古迹;每一条巷道,都有传说;每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拐角,都有故事。若真迷落其中,也是一种惬意,也心甘情愿。

咏史怀古诗鉴赏(实用版)

咏史怀古诗鉴赏(实用版)
扳平 同胞 炮羊肉 剥皮 薄纸 蓓蕾 奔波 投奔迸发 秘鲁 包庇麻痹 熬菜 煎熬鏖战 拗断 拗口 嫔妃 谶语 未遂睥睨刹那 霎时 差遣 复辟 濒临 针砭屏气 摒弃 停泊 掎角之势 犄角 咋舌 皑皑狭隘 谙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 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 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 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 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 考。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内容分 类 思想感 情 表现手 法 鉴赏方 法
借古抒怀,借古伤今,讽今;理性思考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物 是人非的伤感;借古讽今;理性思考,揭 示哲理 对比,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直抒 胸臆 寻找连接点;归类,探求主旨
咏史怀古诗习题演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 、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 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 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2.根据表格,小结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1)概念点击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5)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附:典故举隅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3.《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

《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表故国之思。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勒,指刻石记功。

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1.长城: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2.楼兰: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3.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14.化碧: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5.五柳:“五柳”隐者的代称。

16.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8.阳关: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9.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也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20.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三、合作探究,把握情感要求:根据思想感情和主题,把五首诗歌分类,探究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情感。

(一)怀人伤己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人的遭遇与昭君相似:一是王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小结一: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建功立业之渴望。

(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一片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通过昔盛今衰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

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小结二:怀古伤今寄寓作者情感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如:杜牧的《赤壁》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小结三:理性反思作者身置其外,对历史作冷静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部曲1.写了什么:弄清史实(怀什么“古”,咏什么“史”:何地、何人、何事)——读好注释,注重积累2.为什么写: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史”?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情感?)——找连接点,知人论世,归类探究3.怎样写:分析技巧(诗人的态度情感用什么方法表达?)——掌握术语,结合文本五、当堂反馈,学以致用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作者"怀"什么"古"?答: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古事)。

2.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答:(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答:首联设问,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颈联、尾联用典。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伤六、课堂总结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

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七、配套作业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