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考备考:高考考纲研究与对比分析解读
2019年全国卷高考英语考试大纲 与2018年考纲对比情况

2019年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信息速递
2019年全国卷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与2018年考试大纲相比,没有实质性调整,仅仅从个别文字措辞或语句等进行了完善。
详见下表。
但是,2019版《高考文科试题分析》第255页有明显的措辞变化,“阅读部分要求学生读懂选自英语原版书籍、报纸和杂志(含网络版)的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
”
请注意:此段在我国高考历史上,首次提出含网络版文章是高考英语命题的素材来源,尽管我国高考英语命题素材实际上来源于网络版文章较多,但以前未明确如此提。
基于核心素养的2018年高考试题分析暨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备考建议

二.应对策略
考点二:探究影响酶活性最适条件和用量的实验设计
1. 【回扣教材】 (1)在一恒定温度下,通过设置pH梯度来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最 适pH,在一恒定的pH下,通过设置温度梯度来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最 适温度 (2)在研究温度和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用碘液 检测反应后的溶液是否变蓝来判断酶是否有活性,本课题的要求更 进一步,需要精确测定果胶酶的活性 (3)在测定果胶酶的活性时,可以通过测定苹果汁多少来判断 果胶酶活性的高低,获得的苹果汁越多,说明果胶酶的活性越高。 (4)测定果胶酶活性是在探究了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 pH 之后进行的,实验的变量不再是温度或pH,而是酶的用量。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并记录果汁量,结果如下表:
温度/℃ 果汁量/mL
10 20 8 13
30 15
40 25
50 15
60 12
70 11
80 10
二.应对策略
考点二:探究影响酶活性最适条件和用量的实验设计
1. 【回扣教材】 2. 【实验设计】 3. 【命题角度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果胶酶能破除细胞壁,是因为果胶酶可以促进细胞壁中果胶的水解,产物是 半乳糖 醛酸 。 (2) 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 40℃ 附近时,果汁量最多,此时果胶酶的活性 最大 。 (3) 为什么该实验能够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果胶酶活性的高低?果 胶酶将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因此苹果汁的体积大小反映 了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 (4) 果胶酶将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因此苹果汁的体积大 小反映了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的能力 。果胶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保持 温度、pH 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在35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是 因为 底物消耗完毕 。
【2018-2019】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工作的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3页)

【2018-2019】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工作的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工作的研究报告
(一)试题特点简要分析
1. 稳中有变,变化不大:相对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稳定性。
试题题型设置的几大模块总体保持稳定,难易度总体稳定,以中等题为主,把字音、字形合二为一,减小了对字音字形题考查的比重。
2. 文化积淀,无论是“断桥”考,还是古诗词,包括现代文阅读,都重点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
3. 关涉现实时代感强,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对水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一些时政问题的关注都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4. 作文难度降低:由201X年的“春来草自青”到201X年的“见证”作文在审题和选材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观点更加明确,更有话可说。
(二)试题题型分析及备考工作报告
1. 关于基础知识----该记的一定要记牢
这块题目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处理上的难点。
假如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只凭多做题是不行的。
死记硬背似乎这个词很难听,但是需要强记的东西,记得死,记得牢,到时候调的出来才行,像字音,字形,成语,近义词,文言实词文言功能的理解,名句默写包括作文优美段落都需要落实,死记硬背,这些主要靠学生的意识,习惯。
因此在高一、高二、高三一轮都要通过老师的引导甚至强制措施使学生逐步具备这种意识,形成每天记诵的习惯。
也就是说让学生记忆更扎实。
2018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析及2019届备考建议

2018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分析及2019届备考建议2018全国高考英语(全国1卷)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执笔人:陈盈宇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试题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相同。
无论从题目的难度,还是题型的设置上,基本都延续了2017年的出题模式,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稳定,同时继续深化对英语实际使用能力的考查,相对弱化语法,加强阅读,应用文写作愈加体现交际功能和中国文化等,整张试卷处处透露着回归英语语言本质的特色。
一.试卷结构听力取材还是学生熟悉的日常话题,更加体现英语的应用性。
完形填空和往年一样是我们常见的记叙文,着重考查实词在语篇中的准确运用,难度适中。
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涉及到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常见考点。
书面表达是学生熟悉的书信文体,话题是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中国文化专题,形式还是熟悉的提纲作文,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拓展空间,具有开放性。
二.模块分析(一)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考查情况2018年阅读依然是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归纳以及文章标题的处理能力。
A、B篇题目以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为主,A 篇是一篇典型的应用文,考生可直接抓取题目关键词定位原文解题;B篇主要介绍一档英国系列电视节目,给观众介绍如何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如何以较少的预算做出美味佳肴;而C、D篇重语篇的理解,对于词汇量有较高的要求。
题材贴近生活,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所宣扬的价值观也符合主流思想。
2. 阅读理解学习意义与导向高考阅读理解旨在考查考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读懂书籍、报纸、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要求考生做到:理解文章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依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二)七选五1. 七选五考查情况七选五阅读的话题是室内设计颜色的选择,文章采取总分结构,逻辑清晰。
2019-2020高考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高考试题分析与2019命题预测

适应新形势
---2019年语文备考漫谈
• 一、现状
• 1、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不够浓,积极性还不够高。 • 2、学生缺少语文学习时间,有的不愿意多花时间。
• 4、学生缺少阅读、训练材料和场景。活动、阅读量、写作量篇 少。
• 5、规范不够。追溯小学初中。如书写、涂改等。 • 6、复习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 (六)2018年全国1卷特点 • 1、紧跟时代步伐 • 试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融会新思想。全国I卷作 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 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 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 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 2、注重身份对象 •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多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 世纪宝宝”。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 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要求写一篇文章给现 在出生,2035年高中毕业的新时代宝宝。
•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 变化1: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增一篇有关文化消费的非连续 性文本阅读题,设题方式为两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和1道主 观简答题。 • 变化2:写作部分增加了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的写作题。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思考与备考策略
• 1.论述类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2018年复习 中既要利用2016年以前的试题训练老题型,更 要注意选文内容的转变和对全文逻辑关系的解 析能力。
• 学术论文类的选文的试题遍地都是;而政论文、 时评、书评等论述类选文及其配套的新训练题 相对较少。 • 2017年选文和试题两方面的难易度相对低,这 是高考改革第一年的需要,不意味着今后就是 这个难度。
文学类阅读
注重名家名篇,鉴赏评价探究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闻阅读重点,注重鉴赏探究
1. 考纲的变化来源于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
2. 考试说明承载着指导思想细化着考纲的变化
3.在考纲\说明\试题的对比中看2017年高考
4.由2017年考题展望2018年高考 ※5.考查以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为主,鉴赏评 价D探究F几乎缺失
3.在考纲\说明\试题的对比中看2017年高考
2017 年考纲的变化 2017 年考试说明相应的变化 2017 年考题的变化 与 2016 年比 1.所列实用类 1.明确规定实用类文本阅读,3 题 1.由选做变为必做 文本种类相同但顺序有调 12 分。 2.由 2016 年 1 道双选题 3 整。2016 是传记、新闻、 2.题型示例:3 套传记类。第 1 套 道笔 答题 共 25 分变 为 报告、科普文章;2017 年 根据 2016 全国卷Ⅱ改编为 3 题 12 2017 年 1 道单选 1 道双选 将“新闻”排位第一位。 分;2、3 套为 4 题 25 分的老题, 和 1 道笔答题共 12 分。 2.突出“阅读实用类文本, 分别是 2007 和 2011 新课标卷。1 3.三套题均为新闻类、文 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套新闻类 3 题 12 分, 改编自 2016、 中有图表的非连续性文 (苏注:比较而言新闻阅读 2015 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值得 本阅读。卷Ⅰ为纪录片频 跟符合,而传记在实用性 注意的是选文为非连续性多文本, 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 上就略显不足了) 且文中有图标。 这是几年来出题人 展的话题;卷Ⅱ为垃圾变 3.增加了“理解 B”的考查 跃跃欲试的, 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 资源的话题;卷Ⅲ为博物 机会)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括评价是否合乎原文内容,有没有夸大或缩小,有没有将作者认为正确的观点说成是错误的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中庸之道
余秋雨 中庸之道侧重于方法论,是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一种制衡哲学。人类太容易走极端了。能不能在两个极端 之间找一条最恰当、最合适的路?儒家就相信这条路的存在,相信即使一时找不到,它也存在。这种信念,变成了一种信 仰,因此,方法论也就变成了目的论。
有误。 【样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从两个角度设置选项:A 项从引用的中国语 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的故事的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B、C、D 三项则是从作者的话语中概括总结出作 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分析此类试题,一要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要分析作者的有关评价,把
2018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01 论述类文本
【考纲原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中庸之道否定了这种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这些人,也解救了他们的所谓“仇敌”。天下的活动空间很大,人类的生 存方式很多,何必玩这种极端?极端主义认为,“离佛一尺即是魔”。这种理论看似保护了佛的纯洁性,其实是孤立佛、 限制佛,让佛失去了话语空间和行为自由,并对一尺之外的所有物象进行呵斥和打斗,那么佛也就不再是佛。中庸之 道正相反,认为“离魔一尺即是佛”,佛的世界无比广阔,一切人都能走向光明。
2019-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2018年全国卷考纲解读与2017对比及备考复习建议-精品随心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 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 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 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 思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 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 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 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 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 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2018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
高考的命题要求: 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 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高考试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8高考理科综合将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向学生 提供新知识或原有知识的延伸拓展信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动量和近代物理作为必考内容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 多有力工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际现象,理解更深层次问题。
33、34、35题任意选择1题,其中每题各两小题 共15分,其中(1)题5或6分。(2)题10或9分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2、全国Ⅰ卷题量和题型
必考部分(95分):力学和电学基本各占50%。 选考部分:(6+9)或(5+10)形式:6(5)分题:选择、实验、填空、作图 等;9(10)分题为计算题。
高考复习策略之我见
交流内容
一、加强课标、考纲、考试说明和全国卷的研究 二、科学谋划物理高三复习
一、加强课标、考纲、考试说明和全国卷的研究
(一)课标、考纲、说明的关系
课 标
考 纲
考试 说明
考题
(二)近几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变化
1、2011年、 2012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2、2014年与2013年相比
(四)2018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
1、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突出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 识,选考考点稳定,
2、注重过程与方法,理解建模的过程、规律发现的背景和方法,注重分析、 理解推理、数学工具的应用等能力的考查。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增强试题的开放 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必考部分: ① 增加3—5 :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② 增加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选考部分:由3选1变为2选1
(二)近几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变化
1、2011年、 2012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2、2014年与2013年相比 3、2015年与2014年相比 4、2016年与2015年相比 5、2017年与2016年相比 6、2018年与2017年《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1)必考部分: “理想变压器”由 “Ⅰ试要求”
“相对折射率作要求”
3-5: ① 增加“动量定理 Ⅱ”。
② 删除“不要求计算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③ “只限于一维两个物体的碰撞”
“只限于一维”;
(二)近几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变化
1、2011年、 2012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二、科学谋划物理高三复习
1、二轮复习——专题讲座与解题方法归纳相结合 例如1: 知识结构化---沟通整合 立体建构
4、关注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的训练以及电路设计的实验题的练习
二、科学谋划物理高三后期复习
高考复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时间、 复习目标和形式策 略等。一般复习全过程分为三轮,合理设计三轮复习,构建高 效课堂。
1、单元突破与滚动练习相结合 2、专题讲座与解题方法归纳相结合 3、综合训练与应试策略讲座相结合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1、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
统计表格
PPT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2、全国Ⅰ卷题量和题型
选择题
题量 分值
共8小题,其中14-18(19)为单项选择题, 19(18)-21为多项选择题
共48分,每小题6分
知识点分布
必考内容
必考 实验题 部分
题量 分值 知识点分布
两小题(22、23) 共15分,其中22题5或6分,23题9或10分 一力一电
(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增强试题的开放 性和探究性(2016年创新情景试题略少,未过分追求),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注重考查获取、加工物理信息的能力(重视实验、探究与创新)——体现 考查的创新性。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3、近几年全国高考题的特点
2017年高考命题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引导 教学旗帜鲜明,深化改革新风扑面——理科综合科学设计试卷结构,凸显探究精神。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3、近几年全国高考题的特点
(1)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突出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 识,选考考点稳定,重点突出,不考虑覆盖面---体现考查的基础性;
(2)注重过程与方法,理解建模的过程、规律发现的背景和方法,注重分析、 理解推理、数学工具的应用等能力的考查——体现考查的能力性。
2、2014年与2013年相比
3、2015年与2014年相比
选考部分: 3-4: “相对折射率作要求”
“相对折射率不做要求”。
(二)近几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变化
1、2011年、 2012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2、2014年与2013年相比
3、2015年与2014年相比
4、2016年与2015年相比
计算题
题量 分值 知识点分布
两小题(24、25)
共32分,24题13或12分,25题19或20分 一力一电(15年以前以及17年24题为力学题、 25题为电磁学题,15年和16年恰相反)
(三)近几年全国卷的统计分析
2、全国Ⅰ卷题量和题型
选考部 分
模块 3-3、3-4、 3-5(17年
除外)
题量 分值
(1)必考部分: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由 “Ⅰ”
“Ⅱ”;
(2)选考部分: 3—3:“气体实验定律”由 “Ⅰ”
“Ⅱ”;
(二)近几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变化
1、2011年、 2012年、2013年全国卷《高考说明》完全相同 2、2014年与2013年相比 3、2015年与2014年相比 4、2016年与2015年相比 5、2017年与2016年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