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新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讲解

合集下载

(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 文综历史 详解- 7页

(新课标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 文综历史 详解- 7页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实战模拟·复习指导·课案附件)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必修3、1(考点所属教材范围,下同)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做题过程模拟与思路引领,下同)A.文字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演进,由繁到简。

与该选项的关联性强,但是,又觉得有点过于表象化,把握不是很大,那就保留下来,继续看后面的选项。

B.书写材料跟文字的简化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可考虑排除。

C.据教材中提及的战国时期几次改革看,都没有文字改革方面的内容。

错误的可能性极大,多半排除。

D.“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始自秦朝。

有违事实,果断排除。

最后,对比下来,还是A没有明显错误,可以确定了。

备注:正确项的描述比较表象化,需要在细心、周密的思考后,能果断排除其它项。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必修2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题:A.“义利观”中,“义”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

一般情况下,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重要动力。

可见,至少利益观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

错误,排除。

B.首先题中无此意;再者,所列行业,还包括农牧业和采矿业。

错误多,排除。

C.该项描述与背景知识倒是吻合,没有知识上的错误;题意看,各行业都有努力致富者,这确实跟当时经济的整体形势是有关联的。

不敢确定,但也不能轻易排除,还需要看清楚最后一项来确定。

D.题中“倾郡”、“倾县”之类的,是指富裕程度,指财力,而非权力。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

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中档。

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高考大纲高考改革高考政策高考真题高考复习资料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2017高考历史大纲解读10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2017年《考试大纲》这是30年来第一次如此大动作宣传高考考试大纲。

新考纲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由此设计和制定了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核心立场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考试大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

总纲指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权威解释:考纲修订的目的,一是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二是加强高考命题的标准建设,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

三是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

总纲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 的问题;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2017年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年新高考历史大纲解读,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变化有: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解读:选考板块的变动,从具体内容上“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没有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现在只保留了六个,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伦改革被删掉。

建议把宗教改革和梭伦改革放到必修里讲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知识考察的力度。

备考建议:教授一般建议历史学科从四大维度来备考: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

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

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

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

2017年全国⾼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2017年全国⾼考历史新课标Ⅰ、Ⅱ、Ⅲ卷分析与教学启发——致2018届⾼考考⽣【历有秘诀,尽⼼则⽆悔;史⽆捷径,功到⾃然成】整理时间:2017年11⽉9⽇2017年的⾼考已经尘埃落定,不出所料,各种吐槽都有,但⼤体分两类:⽀持和批判。

教育部考试中⼼也第⼀时间将试题分析发出来,对2017年⾼考特点分析定了调⼦,圈了范围。

总体看,持肯定态度的多,批判的声⾳少。

⾼考题像春晚⼀样,尤其是作⽂,不分专业⾮专业,都能找到各⾃的“槽点”。

专业的分析试题背后的出题意图,⾮专业的讨论试题本⾝的内容。

对历史来说,专业的讨论多些,⾮专业的甚⾄不感兴趣。

我姑且也凑热闹说说对今年试题的看法。

⼀、试卷结构与排版今年试题结构按通史体例编排的更明显,由于政治原38题拆分为两题,导致Ⅰ和Ⅱ卷的历史材料题往后顺延⼀题,从41题开始;由于地理选考题少了⼀题,所以历史选做题的题号最终未变。

Ⅲ卷的材料题必做部分题号未变,选做部分因地理选做少⼀题,导致历史题号提前,从44题开始。

题号的变化对学⽣的考场应变能⼒是很好的考验,也提醒⽼师和学⽣在复习中不能“唯规律是从”。

各套试卷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必修部分分值⽐例如下:表⼀:全国新课标试卷中国史、世界史分值统计必修部分Ⅰ卷中国史、世界史分值⽐例近似 1.2:1(55:45),Ⅱ、Ⅲ卷分值⽐例近似2:1(67:33,64:36)。

选修部分中国史两题(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各⼀题),世界史⼀题。

Ⅰ卷与2016年(中外史⽐例2:1)相⽐,明显增加了世界史的考查。

Ⅰ卷世界史分值的增加都出现在中外对⽐中,从家国情怀的⾓度看,有利于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化传统,形成⼴阔的国际视野。

Ⅰ卷⾛在⾼考改⾰的前列,是试验⽥,Ⅱ、Ⅲ卷在逐步过渡1。

⼆、试卷主要特点1、语⾔阅读障碍降低,难度上总体平稳。

选择题基本摒弃了难懂的⽂⾔⽂,题⼲阅读量与去年⼤致相当,第41题的材料⽂字控制在370—425字之间。

2017年高考大纲解读:历史

2017年高考大纲解读:历史

2017年高考历史大纲解读:删去多个选考模块
分享:
2017年修订后的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考模块部分:往年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017年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虽然历年的考试大纲选考部分规定的是六个模块,但是全国课标卷一直考查的是四个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即由原来的四选一变为三选一。

调整的理由应该有二:一是减少试卷长度,减轻考生的阅读量,有利于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完成答卷;二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内容难度较大,历年的阅卷结果显示该模块的得分率均较低,此次调整能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而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应把握好“六个度”:历史一轮复习课的“知识跨度”;历史二轮复习课的“思维深度”;历史三轮复习课的“能力高度”;历史专题复习课的“学科厚度”;历史热点复习课的“课堂精度”;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总体效度”。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调整解读课件 (共26张PPT)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调整解读课件 (共26张PPT)
◇ 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 ◇ 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示例: 2016卷Ⅲ31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 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 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 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 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 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 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 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2017考核目标和要求: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 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2016)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 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打字:余世友、杨伟平、黄金重、史玲玲、韦钧苑、朱凤龙、刘广华、刘广华、魏忠仁整理:龙辉校对:张庆君解析人:云南昆明李怀平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此题只要读懂材料即可做对。

从“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并把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C。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此题关键要注意“宋代”这一历史时期。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话本、风俗画等出现和增多。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明显与封建传统道德相违背,但其故事确在宋代杭州流传,反应的只能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再结合材料反应的信息: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可得知答案为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
I.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讨论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II.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过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过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立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科学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20实际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