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合集下载

铜红釉烧制技术

铜红釉烧制技术

铜红釉烧制技术?
答: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

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

要烧造这种铜红釉,需要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而且在配料时也要掌握适当的氧化铜比例。

从化学特性上说,氧化铜在高温下比较容易挥发,因此在配料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稍微增加铜的含量,使之挥发之后仍有足够的发色能力,才能烧成鲜红的色彩。

此外,烧成是用还原焰,需要特定的柔和而平稳的还原作用,保持一氧化碳含量在4%~6%,最后只需要一点点氧化焰,这是形成红色胶体的关键。

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使红褪色而倾向黄色或绿色。

釉内若加入锡或铁的氧化物,有助于铜的还原和红色胶体的生成。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要修复 。
龙窑逐渐 增长 , 各朝 的倾 斜度 和结构也 不断改 进 , 使龙 窑
烧成 效果不断完善 , 宋、 元时期 的龙窑 出现了一种 在窑室 内砌 筑 多 道挡 火 墙 , 将 其 分 成若 干小 室 , 挡火墙下部设 烟火孔 , 使 室 与 室 之 间相 通 , 即所谓 的“ 分室 龙窑 ” , 到2 1 世 纪初 , 中 国 长 江 以 南 及 东 南 亚 部 分 地 区仍 保 留有 少 数 龙 窑 。龙 窑依 山 坡 而 建 , 自下 而上 分 为 窑头 、 窑床 、 窑尾三部分 。 多 依 山坡 或 土 堆倾 斜建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一文/ 刘 梦滢
- ; 摘要 : 泥、 釉、 火是 烧制陶瓷的三元素 , 人们提到陶瓷就会说 , 这是火 的艺 术 , 烧制陶瓷从 配泥 、 成型、 配釉到煅烧 , 每个环节 都
可能造就不同形态 、 纹理的陶瓷作品 。选择什么样 的窑去烧制什么样 的釉 , 从而烧制成什 么样 的瓷器 , 这都 是需 要反复考究 、 实验

了 辉 煌 的 陶 瓷 文 化 ,作 为 始 祖 辈 的 龙 窑 在 历 经 时 代 的变 迁 后 , 通过不断 改进和发 展 , 炉 火 依 然 灼 灼 。龙 窑 又 称 长 窑, 是 一 种 半 连 续 式 陶瓷 烧 成 窑 , 它依 一定 的坡 度建筑 , 以斜 卧 似 龙 而 得 名 。龙 窑 采 用 自然 通 风 方 式 , 以杂柴 、 松 枝 等 植 物 为燃 料 , 窑内火焰多平行 窑底流动 。 早 期 龙 窑 一般 长 十 几 米 到 二 十 几米 , 到 了 宋 代 龙 窑 长 达 五 六 十米 , 个 别 地 区甚 至 达 到 七 八 十米 , 一次 可装烧二万 件瓷器 , 对 当 时 瓷 器 的 发 展 起 很 大作

釉烧法和覆烧法

釉烧法和覆烧法

釉烧法和覆烧法篇一:釉烧法和覆烧法是陶瓷烧制中常用的两种工艺方法。

釉烧法是指在陶瓷器物表面涂覆一层釉料,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釉料熔融,附着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釉层。

釉烧法可以提高陶瓷器物的光泽度和表面的硬度,同时能够保护器物表面不受腐蚀和磨损。

常见的釉烧法制备陶瓷器物包括瓷器、玻璃、陶器等。

覆烧法是指在器物表面涂覆一层耐高温的涂料,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涂料熔融,附着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

覆烧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陶瓷器物的保温性能,同时能够保护器物表面不受腐蚀和磨损。

常见的覆烧法制备陶瓷器物包括瓷器、高温合金等。

釉烧法和覆烧法在陶瓷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陶瓷器物的性能和品质,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篇二:釉烧法和覆烧法是陶瓷制作中两种常见的烧制方法。

釉烧法是指将陶土制成坯体后,在其表面涂上一层釉料,然后进行烧制。

这种烧制方法可以让陶器更加光滑、美观,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陶器的作用。

釉烧法一般用于制作瓷器、玻璃器等。

覆烧法是指将陶土制成坯体后,将其放置在另一个已经烧制好的陶器上,然后进行烧制。

这种烧制方法可以制作出具有复杂结构的陶器,例如多层陶器、镂空陶器等。

覆烧法一般用于制作瓷器、玻璃器等。

釉烧法和覆烧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釉烧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制作出更加光滑的陶器,并且可以起到保护陶器的作用。

缺点在于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燃料。

覆烧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制作出复杂的陶器结构,并且可以节约能源和燃料。

缺点在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釉烧法和覆烧法都是陶瓷制作中重要的烧制方法,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烧制方法。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窑变釉的制作工艺流程
夫窑变釉之制作,乃陶艺中之妙法也。

其工艺之流程,繁复而精妙,非一般工匠所能及也。

需选取上等之陶土,经水簸、筛选,去其杂质,得其精华。

然后,以轮制或手塑之法,塑成器形,待其自然干燥,方可入窑。

烧制之初,需先以低温焙烧,使其水分尽去,陶土渐硬。

再以高温烧制,使之瓷化,质地坚硬,色泽洁白。

釉料之制备,亦需精心。

以石英、长石、瓷石等为原料,研磨细碎,加水调和,搅拌均匀,得其釉浆。

以刷涂、淋洒、浸渍等法,将釉浆均匀涂于器表,再以高温烧制,使釉与瓷体融为一体,形成密实之釉层。

窑变之过程,乃最为神奇。

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时间等因素的变化,釉色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或如云霞满天,或如星辰点点,或如山水画卷,或如花鸟虫鱼,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此乃窑变釉制作之大略也。

其工艺之精,其变化之奇,皆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欲得其妙,非但技艺熟练,更需心境恬淡,方能制出上品。

故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窑变釉之制作,非一日之功,需细心研究,不断实践,方能得其真谛。

点烧釉工艺

点烧釉工艺

点烧釉工艺是一种特殊的陶瓷制作技术,它涉及到在陶瓷表面施
加一层釉料,然后通过高温烧结,使釉料与陶瓷表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光滑、坚硬、耐磨的保护层。

点烧釉工艺的具体步骤可能因不同的陶瓷品种和用途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表面:首先,需要对陶瓷表面进行清洁和预处理,以确保其表面平整、无杂质。

2. 施加釉料:将釉料施加到陶瓷表面上,通常采用喷涂、刷涂或浸渍等方法。

釉料的成分和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干燥:将施加釉料的陶瓷表面干燥,以防止釉料在烧结前脱落或变形。

4. 烧结:将干燥后的陶瓷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结。

在烧结过程中,釉料会与陶瓷表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坚硬、光滑的保护层。

点烧釉工艺可以使陶瓷表面更加光滑、耐磨,并增强其防水性和
耐腐蚀性。

此外,点烧釉工艺还可以赋予陶瓷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度,使其更具装饰性和美观性。

需要注意的是,点烧釉工艺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尤其是
在釉料的配方和烧结温度的控制方面。

因此,在进行点烧釉工艺时,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窑烧方法

窑烧方法

窑烧方法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2年第3期为了让上釉的器物圈足不与匣钵直接接触而黏合,窑工用支烧窑具把器物支托,让器足与匣钵隔开。

常见的支烧窑具以圆形为多,边周上面有凸起圆锥体以支托器皿。

圆锥体多少要看器皿大小而定,烧成后的器物与支烧窑具黏连,需要将被由黏连的窑具剥离,在器物釉面上产生芝麻大小的印记,成为采用支烧瓷器的特征,支烧多用于汝窑及哥窑瓷器,官窑及钧窑亦有使用。

焙烧坯胎的匣钵,需先经过摄氏千度高温烧结,才有一定强度安放焙烧瓷器。

未经过焙烧的坯胎在焙烧过程中,会产生与匣钵不一致的膨胀与收缩,造成器足变形,因此需要在器足与匣钵之间加入收缩率与器足一致的圆形垫饼或垫圈,是窑内升温时器足不会因与匣钵收缩率不一致造成变形。

器足不可上釉,以防黏合垫饼或垫圈,垫饼或垫圈只可以使用一次。

垫烧是宋代瓷器最普遍的装烧方式。

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优点是可以大量增加每一窑的瓷器装窑数量,叠烧可分为正烧和覆烧两种方式。

为刮釉叠烧或称涩圈叠烧,装窑时盘心或碗心向上,在上釉后的盘碗等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同样的器物无釉底足放置其上,使器物内心的露胎环正好与无釉的器足接触,逐层重叠,烧成的瓷器因重叠位置没有釉而不会黏合。

金代耀州窑、磁州窑及南宋景德镇窑盛行此法。

缺点是器物内一圈无釉。

覆烧是装匣叠烧的一种,以盘碗为主,装窑时盘心或碗心向下,坯件口沿不上釉,扣在窑具之上,重叠装匣,可在匣中装烧更大数量。

覆烧起源于北宋定窑,流传至景德镇窑亦有使用,覆烧法虽然可以提高生产,但会在瓷器口沿留下粗糙的露胎芒口,影响瓷器的实用与美观,南宋后期覆烧渐被淘汰。

陶艺上釉方法

陶艺上釉方法

陶艺上釉方法
哇塞,陶艺上釉,这可真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技艺啊!
要进行陶艺上釉,首先得准备好釉料,就像画家准备颜料一样。

然后就是上釉的步骤啦,这可马虎不得呢!把素烧好的陶艺作品清理干净,确保表面没有灰尘和杂质。

接着就可以开始上釉啦,用刷子、喷枪或者浸釉等方法把釉料均匀地涂在作品上。

这里要注意啦,釉料的厚度要适中,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就像给蛋糕抹奶油一样,得恰到好处呢!而且要注意釉料不能滴到不该涂的地方,不然可就前功尽弃啦!还有哦,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不要碰到已经上好釉的地方,不然会破坏釉面的。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是非常重要的呀!就像走钢丝一样,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呢。

要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釉料溅到身上或者眼睛里,那可不得了啊!同时,也要保证作品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晃动或者掉落,不然精心制作的作品可就毁啦!
陶艺上釉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啦!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让它们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也可以用于日常的陶瓷餐具,让吃饭都变得更有乐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通过上釉可以让作品更加美观、耐用,而且还能增加作品的价值呢,这不是很棒吗?
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陶艺家制作的花瓶,那上釉的效果简直太惊艳啦!花瓶上的釉色均匀、细腻,就像给花瓶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

而且这个花瓶经过上釉后,不仅更加美观,还更加坚固耐用了呢,这就是上釉的魅力所在呀!
所以说呀,陶艺上釉真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技艺呢!它能让普通的陶艺作品变得与众不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哦,说不定你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作品呢!。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上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陶瓷工艺,能够使陶瓷表面变得光滑、耐磨、易清洁,同时还能赋予陶瓷更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
1. 涂刷法:这是最常见的上釉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将釉料涂刷在陶瓷表面,并用刷子均匀涂开,然后送入窑中烧制即可。

2. 浸泡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陶瓷制品,比如碗、盘、瓶等。

将陶瓷制品放入釉料中浸泡一段时间,使釉料充分渗透到制品表面,然后取出晾干,送入窑中烧制。

3. 喷涂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陶瓷制品,比如花瓶、雕塑等。

将釉料放入喷枪中,通过喷枪将釉料均匀地喷洒在制品表面,然后送入窑中烧制。

4. 滴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在陶瓷表面形成图案的制品,比如陶瓷花瓶、陶瓷画等。

将釉料滴在制品表面,通过流动和滴落形成不同的图案,然后送入窑中烧制。

5. 雕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在陶瓷表面雕刻出图案或文字的制品,比如陶瓷印章、陶瓷餐具等。

将釉料涂在制品表面,然后用特制的雕刻工具在釉面上进行雕刻和刻画,最后送入窑中烧制。

以上就是上釉的五种基本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陶瓷制品和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上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如同描龙画凤后的最后点睛,也仿佛一场华美交响音乐会的最后高潮。

所有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都兴奋地诉说,每一次烧窑时等待的焦虑、对成功的期盼、作品出窑瞬间的喜悦和满足感,那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心情,并且像痛君子一样,期待一次又一次地重现!
烧窑需要很高的技术。

首先将已经成型、晾干并施好釉的陶瓷坯体送入窑内,高温燃烧,陶瓷坯体和釉料在火中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梦幻般地成为陶艺作品。

但是如果烧窑技术掌握得不好,烧成作品轻则会出现备种小银疵,重则会破裂,你的全部努力可能成为泡影。

?
一般来说,陶艺爱好者和陶艺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烧窑。

比如在景德镇,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制瓷行业内分工非常细,不同的工序都有专门的行家进行操作。

陶艺家通常只要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专门的窑厂代为烧制就行了。

据说,因为烧窑的技术难度最高,自古以来烧窑的窑工是所有工种中工资最高的,窑工凭借他们的经验和一双火眼金睛把握烧窑时的火候、时间。

近年,由于陶艺制作的普及化,新型的、适合陶瓷工作室的小型窑炉出现了,这些小窑炉采用煤气或电作为燃料,自动控制炉温,使用相当方便,所以越来越多海内外陶艺家们以拥有自己的窑为自豪,并亲自烧窑。

?
但是无论是否自己亲自烧窑,对于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来说,掌握一些烧窑常识对陶艺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作品被烧坏了”,仿佛是说,我将作品送进窑里的时候是好好的,出窑时它才破裂了或釉烧得不理想,所以是烧坏了。

这种想法时常是不准确的,陶艺作品出窑时出现问题不一定是烧窑的问题,很可能是造型时没有考虑到陶瓷坯体在高温时的特性造成的,这令我们认为有必要介绍以下烧窑的技巧。

?
烧窑前的准备
一、了解你的窑炉
烧制陶瓷的设施叫做“窑”,它包括窑门、火膛、炉床、烟囱四个组成部分,作品就放在炉床里。

历史上窑的形状和技术也是在不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炉温和更好地提高热效益。

我们根据它的形象称之为:馒头窑(见右上图)、葫芦窑(见左图)、龙窑(见右下图),过去的年代它们当然都是烧柴火作为燃料。

现代为了环保和节约成本,窑炉基本上改用煤、油、煤气、电作为燃料(电窑),由于技术的改变,陶瓷的价值判断也随之变化。

过去烧柴窑时,完全凭靠看火师傅的火眼金睛和经验观察,控制火力和气氛,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根据仪表自动控制,理论上成品率应该相对比较高,但实际上我们还欠缺看火师傅代代相传的看火经验,依然时常出现一些问题。

二、让泥坯完全干燥
陶艺作品在进入窑炉进行烧窑之前,要经过几天的晾晒,确定它们已经完全干燥透了。

如果泥坯中所含的水分没有完全蒸发,在进行烧成时,坯体中的水分遇热会膨胀、蒸发,导致作品产生龟裂,甚至毁坏。

但是刚造型好的湿泥坯要防止它的急速干燥,否则也很容易开裂。

所以,干燥时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在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选择阴凉的地方风干;在北方的寒冬要避兔刚完成的作品结冰,因为冰融化时作品也会随之坍塌。

要放在温暖的地方,比如在温暖的阳光下。

记住,性急吃不到热豆腐!
烧窑
一、温度
一般温度越高陶瓷瓷化得越充分,有人便以为烧制陶瓷的温度越高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

窑温要根据泥坯和釉的需要进行设定。

比如瓷土必须达到1100度以上才可能完全瓷化;但是一般陶土的熔解度较低,比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和灰陶的烧成温度只有几百度,如果烧成温度太高可能会烧熔,而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可能达到1000度;现代陶艺通过增加粘土中的硅石含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陶土的耐火度,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

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烧生”,也是败笔。

?
釉和彩烧制的情况和坯土一样,不同的釉和彩所需要的烧制温度也不相同,比如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它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度左右,而着名的祭红釉却是高温釉;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需要1100度以上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釉上彩的粉彩、五彩、新彩几百度的烘烧就够了!
无论烧成温度是多少,一般陶瓷器的烧成大致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l、低温阶段:这是烧窑的开始阶段。

我们要让温度从常温慢慢地升到300度左右,这时泥股和釉内残余的水分进一步蒸发,但并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这时要加强窑炉的通风,以利于排出水分。

2、高温阶段:作品坯体的水蒸气已经完全排除,将温度从300度升到需要的烧成温度,这时陶瓷的坯体会
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和化学变化。

排除分子结构内的结晶水,进行氧化、分解;然后进一步熔融为液相,再重新结晶,逐渐达到瓷化。

3、保温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使温度保持与高温时一样,让其化学和物理反应更进一步持续,使构成瓷质的石英、二氧化硅等排列更加完善、平衡。

4、冷却阶段:这时窑内温度从高温逐步降至常温,陶瓷器凝固,最后烧结成为瓷器或陶器作品。

注意,千万不要因为性急,温度还没有完全冷却前不要打开窑门,那样很可能会使陶瓷坯体因突然降温而出现破裂,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装窑
装窑之前,应首先按照坯体的高度和大小进行归类,并准备好所需的棚板和支柱。

棚板的摆放通常是采用三点支撑,有时也可以采用四点,但稳定性较差,可以垫粘土球或铝粉找平。

棚板之间及棚极与窑壁间要留有适当的空隙,有助于热能的流通。

装容时应注意造型单纯的小件坯体放在底高盘类敞口的器物置于中间;大件坯体放在上层。

在同一层面上,外形较大的坯体先放,小件坯体填空位。

素烧装窑坯体可以适当叠压,但要注意不能压的过重,也不可密封或套紧。

底部较大的坯体底足最好垫上支钉,以利火热流通。

釉烧时坯体间必须留出适当的空隙,以防止坯体的粘连。

烧制
坯体的烧制,经常因为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烧成次数和烧成方法。

坯体没有烧过的叫生坯。

生坯直接上釉,烧成的叫做一次烧成。

一次烧成省燃料、省时间,比较经济。

生坯经过一次素炼以后再上釉烧成的叫二次烧成。

一次烧成及二次烧成各有利弊,决定的因素在于釉的需要及技术和坯体的状况等。

烧成的方法大体分为氧化焰烧成(OF.)和还原焰烧成(RF.)两种。

氧化焰烧成即是在烧制过程中,窑内一直都有充分的氧气燃烧,直至完成。

还原焰烧成,是当窑内温度上升至900度左右之后,开始调整火焰,减少赛内的氧气,使赛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坯体成釉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

电窑一般只能烧成氧化焰,而煤气容则烧成原气氛。

但需注意调整过程中风门的大小和煤气的进给量,否则气体在赛内过多,不能充分燃烧,会造成火烙逆流。

素烧
所谓素烧一般是指阴干后的生坯烧至850度~900度的温度,烧解坯体内的有机物碳化物和水分,并使坯体硬化不再溶于水并利于施釉而言。

通常的烧法是开始加温的时候,要很慢,窑门留有足够的空间,使水气能从窑门及烟囱通畅排出,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关小窝门。

通常在400度不再有水气的时候可以关紧密门。

这时升温的速度可以稍微加快。

但到573度左右的时候要把速度变慢,因为此时坯体会急剧膨胀,若升温太快,坯体极易炸裂。

而后烧至850度~900度停火。

降温不可以太快,温降到100度左右开窑取坯。

釉烧
釉烧是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坯体经素烧施釉后,装入窑内,根据釉的种类、烧成温度和所需气氛的不同,调控烧成方法,而烧到不同的温度,一般在1200-1250度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