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实验报告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设计

合集下载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离散控制系统是一种用于监测和调节非连续过程的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领域。

本文将介绍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着重探讨控制器的选择、信号处理、系统建模和参数调整等方面。

1. 控制器选择离散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器的选择。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P控制器)、积分控制器(I控制器)、微分控制器(D控制器)以及它们的组合(PID 控制器)。

在选择控制器类型时,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性质和控制要求来决定。

例如,对于快速响应的系统,可以采用PID 控制器;而对于稳态误差较大的系统,可以选择带有积分环节的控制器。

2. 信号处理在离散控制系统中,信号处理是实现控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和量化处理,以将连续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

此外,还需要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以保证输入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系统建模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和特性,并且可以进行仿真和优化。

常见的系统建模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响应来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4. 参数调整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往往与控制器参数的选择有关。

参数调整是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中重要的一步。

传统的参数调整方法包括试错法、经验法和经典控制理论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来实现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5. 实现与优化离散控制系统的实现可以采用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两种方式。

在硬件实现中,通常使用单片机或者微控制器作为核心处理器,并配以外围接口和传感器等。

在软件实现中,可以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和仿真,通过与外部控制设备的连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离散控制系统的优化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通过实际应用中的数据采集和实验,可以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参数调整、控制策略的改进和系统结构的优化等。

实验二、离散系统分析报告

实验二、离散系统分析报告

本科学生验证性实验报告学号104090459 静学院物电学院专业、班级10电子实验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师及职称卫平教授开课学期2013 至2013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3 年 5 月23 日师大学教务处编印(1).为了省时间以及编译的方便性,程序应该在Blank M-File 中输入,而不应该在Command Window 中直接运行;(2).在使用MA TLAB 时应注意中英输入法的切换,在中文输入法输入程序时得到的程序是错误的;(3). MATLAB 中两个信号相乘表示为x.*u,中间有个‘.’,同样两个信号相除也是如此,也就是在实验中要注意乘和点乘的区别。

二.实验容1.实验现象与结果1..已知某LTI 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1)初始状态 ,输入计算系统的完全响应。

(2)当以下三个信号分别通过系统时,分别计算离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3)该系统具有什么特性?(1)a=[1,-1.143,0.412];b=[0.0675,0.1349,0.0675];N=100;x=ones(1,N);zi=filtic(b,a,[1,2]);y=filter(b,a,x,zi)stem(y);(2)a=[1,-1.143,0.412];b=[0.0675,0.1349,0.0675];N=100;k=1:N;x1=cos(pi/10*k);y1=filter(b,a,x1)stem(y1);]2[0675.0]1[1349.0][0675.0]2[412.0]1[143.1][-+-+=-+--k x k x k x k y k y k y 2]2[,1]1[=-=-y y ][][k u k x =][)107cos(][];[)5cos(][];[)10cos(][321k u k k x k u k k x k u k k x πππ===x2=cos(pi/5*k);y2=filter(b,a,x2) stem(y2);x3=cos(7*pi/10*k); y3=filter(b,a,x3)stem(y3);4.已知某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序列。

计算机控制技术01-实验二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时域频域)_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控制技术01-实验二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时域频域)_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时域/频域)一、实验目的:1.掌握离散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时域参数的分析与计算方法;2.掌握离散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典型参数分析与计算方法。

二、实验工具:1.MATLAB 软件(6.5 以上版本);2.每人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1.在Matlab 语言平台上,通过给定的闭环离散系统,深刻理解时域参数的物理意义与计算方法,内容包括如下:●阻尼比参数分析:Z平面与S 平面的极点相互转换编程实现;分析S/Z 两个平面域特殊特性(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圆周等)的极点轨迹相互映射方法;●系统阶跃响应参数:上升时间和超调量等。

2.采用频域分析方法,通过编程计算,进一步理解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参数,包括如下:●通过幅频图,进行增益裕度分析;●通过相频图,进行相位裕度分析。

四、实验步骤:% script2%Suppose that pole eq. is s=real(s)+j*imag(s) in s plane;% thus s=abs(s)*exp(j*angle(s)).%Assume that pole eq. is z=real(z)+j*imag(z) in z plane;%Thus z=abs(z)*exp(j*angle(z)).%Consequence is gotten as follows:% abs(z)*exp(j*angle(z))=exp((real(s)+j*imag(s))*ts)% =exp(real(s)*ts)*exp(j*imag(s)*ts)% abs(z)=exp(real(s)*ts),thus, real(s)=log(abs(z))/ts;% angle(z)=imag(s)*ts, thus, imag(s)=angle(z)/ts;% Assume that damp ratio is cos(theta), theta=arctan(-imag(s)/real(s));% thus in z plane, damp ratio = cos(arctan(-angle(z)/log(abs(z))))% sys_ta:% R(z)------/ -kz----/ ---->--zoh-->----gplant---> ----- Y(z)% l l% l-----------------------< < ------------------------- l%Example 1 Damping ratio computationts=0.1;gp=tf(1,[1 1 0])gz=c2d(gp,ts,'zoh')kz=tf(5*[1,-0.9],[1 -0.7],ts);sys_ta=feedback(gz*kz,1,-1)p=pole(sys_ta)π/T0.9π/T radii=abs(p);angl=angle(p)damp(sys_ta)real_s=log(radii)/tsimg_s=angl/tszeta=cos(atan(-img_s./real_s))wn=sqrt(real_s.^2+img_s.^2)%Example 2 Mapping of horizontal s-plane line to z-planexx=[0:0.05:1]'N=length(xx)s0=-xx*35;s=s0*[1 1 1 1 1]+j*ones(N,1)*[0,0.25,0.5,0.75,1]*pi/tsplot(real(s(:,1)),imag(s(:,1)),'-o',real(s(:,2)),imag(s(:,2)),'-s',...real(s(:,3)),imag(s(:,3)),'-^',real(s(:,4)),imag(s(:,4)),'-*',...real(s(:,5)),imag(s(:,5)),'-v'),sgridz=exp(s*ts)plot(real(z(:,1)),imag(z(:,1)),'-o',real(z(:,2)),imag(z(:,2)),'-s',...real(z(:,3)),imag(z(:,3)),'-^',real(z(:,4)),imag(z(:,4)),'-*',...real(z(:,5)),imag(z(:,5)),'-v'),zgrid3530 0.762520 0.860.64 0.5 0.34 0.1630 25 201515 0.9410 100.985 5 50 -35 -30 -25 -20 -15 -10 -5 010.80.7π/T 0.6π/T 0.5π/T 0.4π/T 0.10.3π/T 0.2 0.6 0.4 0.20.8π/T 0.9π/T 0.3 0.4 0.5 0.6 0.7 0.8 0.9 0.2π/T 0.1π/T0 π/T-0.2-0.4-0.6 -0.8 -1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Example 3 Mapping of vertical s-plane line to z-plane0.6π/T 0.5π/T0.4π/T 0.3π/T 0.7π/T0.2π/T 0.8π/T0.1π/Ts0=j*xx*pi/ts;s=ones(N,1)*[0,-5,-10,-20,-30]+s0*[1 1 1 1 1]plot(real(s(:,1)),imag(s(:,1)),'-o',real(s(:,2)),imag(s(:,2)),'-s',...real(s(:,3)),imag(s(:,3)),'-^',real(s(:,4)),imag(s(:,4)),'-*',...real(s(:,5)),imag(s(:,5)),'-v'),sgridz=exp(s*ts)plot(real(z(:,1)),imag(z(:,1)),'-o',real(z(:,2)),imag(z(:,2)),'-s',...real(z(:,3)),imag(z(:,3)),'-^',real(z(:,4)),imag(z(:,4)),'-*',...real(z(:,5)),imag(z(:,5)),'-v'),zgrid35300.72250.580.44 0.3 0.14302520 0.82201515 0.9210 100.98 550 -30 -25 -20 -15 -10 -5 010.8 0.6 0.4 0.2-0.2-0.4-0.6 -0.8 -1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Example 4 Mapping of constant damping ratio s-plane lines into z-planes=s0*[1 1 1 1]-imag(s0)*[0,1/tan(67.5*pi/180),...1/tan(45*pi/180),1/tan(22.5*pi/180)]s=[s,real(s(:,4))];plot(real(s(:,1)),imag(s(:,1)),'-o',real(s(:,2)),imag(s(:,2)),'-s',...real(s(:,3)),imag(s(:,3)),'-^',real(s(:,4)),imag(s(:,4)),'-*',...real(s(:,5)),imag(s(:,5)),'-v'),sgridz=exp(s*ts)plot(real(z(:,1)),imag(z(:,1)),'-o',real(z(:,2)),imag(z(:,2)),'-s',...real(z(:,3)),imag(z(:,3)),'-^',real(z(:,4)),imag(z(:,4)),'-*',...real(z(:,5)),imag(z(:,5)),'-v'),zgrid0.6π/T 0.5π/T 0.4π/T 0.7π/T0.8π/T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3π/T 0.2π/T 0.9π/T0.1π/Tπ/T π/T0.9π/T 0.1π/T 0.8π/T0.2π/T 0.7π/T0.3π/T 0.6π/T 0.5π/T0.4π/T35 0.88 0.8 0.62 0.3530 0.9352520 0.968150.988100.99750 70 60 50 40 30 20 1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10.8 0.6 0.4 0.2-0.2-0.4-0.6 -0.8 -1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Example 5 Mapping of circle s-plane line to z-planephi=xx*pi/2s0=(pi/ts)*(-cos(phi)+j*sin(phi))s=s0*[1,0.75,0.5,0.25,0]plot(real(s(:,1)),imag(s(:,1)),'-o',real(s(:,2)),imag(s(:,2)),'-s',...real(s(:,3)),imag(s(:,3)),'-^',real(s(:,4)),imag(s(:,4)),'-*',...real(s(:,5)),imag(s(:,5)),'-v'),sgridz=exp(s*ts)plot(real(z(:,1)),imag(z(:,1)),'-o',real(z(:,2)),imag(z(:,2)),'-s',...real(z(:,3)),imag(z(:,3)),'-^',real(z(:,4)),imag(z(:,4)),'-*',...real(z(:,5)),imag(z(:,5)),'-v')0.6π/T 0.5π/T 0.4π/T 0.7π/T0.8π/T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3π/T 0.2π/T 0.9π/T0.1π/Tπ/T π/T0.9π/T 0.1π/T 0.8π/T0.2π/T 0.7π/T0.3π/T 0.6π/T 0.5π/T0.4π/T3530 2520151050 -35 -30 -25 -20 -15 -10 -5 010.8 0.6 0.4 0.2-0.2-0.4-0.6 -0.8 -1 -1-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Example 6 Step response measurek=[0:1:60];Step Response1.41.210.80.60.40.2step(sys_ta,k*ts)0 0 1 2 34 5 6 Time (sec) %Example 7 Root-locus analysis rlocus(gz*kz)0.64 0.5 0.34 0.1630 0.76250.86 20150.9410 0.985 50.6π/T 0.5π/T 0.4π/T 0.7π/T0.8π/T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3π/T 0.2π/T 0.9π/T0.1π/Tπ/T π/T0.9π/T 0.1π/T 0.8π/T0.2π/T 0.7π/T0.3π/T 0.6π/T 0.5π/T0.4π/T System: ta Rise Time (sec): 0.8 System: ta Final Value: 1System: ta Settling Time (sec): 2.7 System: ta Peak amplitude: 1.07 Overshoot (%): 6.87 At time (sec): 1.8 A m p l i t u d e%Example 8 Root-locus analysis in page 56numg=[1 0.5];deng=conv([1 -0.5 0],[1 -1 0.5]);sys_z=tf(numg,deng,-1)rlocus(sys_z)%Example 9 Root-locus analysis in page 57numg=[1];deng=[1 4 0];ts=0.25sys_s2=tf(numg,deng)sys_z2=c2d(sys_s2,ts,'imp')rlocus(sys_z2)%Example 10 Analysis of frequency response and roots locus in page 59a=1.583e-7;k=[1e7,6.32e6,1.65e6];w1=-1;w2=1;ts=0.1;v=logspace(w1,w2,100);deng=[1.638 1 0];numg1=k(1,1)*a*[-1 1]numg2=k(1,2)*a*[-1 1]numg3=k(1,3)*a*[-1 1]sys_s1=tf(numg1,deng)sys_s2=tf(numg2,deng)sys_s3=tf(numg3,deng)bode(sys_s1,sys_s2,sys_s3,v),grid onBode Diagram4020-20-40-90-135-180-225 -2701010 10 Frequency (rad/sec)% k parameter is gain value of open system%Up-bound value of k parameter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roots locusnumg=1.2e-7*[1 1]P h a s e (d e g ) M a g n i t u d e (d B )deng=conv([1 -1],[1 -0.242]);sys_z2=tf(numg,deng,ts)rlocus(sys_z2),grid on五、实验报告要求: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如下分析:1.S 平面与Z 平面不同位置的映射关系分析;2.系统阶跃响应参数(时域指标)分析,如上升时间和超调量等,及其与S/Z 平面的对应关系;3.离散系统根轨迹分析;4.离散系统Bode 图分析;5.对离散系统相对稳定性的进一步思考。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与优化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与优化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与优化离散控制系统是指由离散信号进行控制的系统,它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与优化是改进系统响应、提高控制效果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常见优化方法以及实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评估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是对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客观、定量的衡量。

常见的性能指标包括稳态误差、动态响应特性和稳定性等。

1. 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反映了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

常见的稳态误差指标包括零误差常数Kp、静态误差和稳定误差。

2. 动态响应特性动态响应特性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常用的动态响应特性指标有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

3. 稳定性稳定性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用于评估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稳定性指标包括极点位置、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等。

二、离散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法离散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法旨在改善系统的性能指标,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

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PID控制器参数调整、模型预测控制、最优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1. PID控制器参数调整PID控制器是离散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器,通过合理地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可以改善系统的稳态误差和动态响应特性。

常用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则法、Ziegler-Nichols法和模糊PID控制等。

2. 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模型进行预测的控制方法,通过优化控制输入来实现系统的性能优化。

它可以对系统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并在当前时刻采取合适的控制动作。

常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有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等。

3. 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方法通过优化控制输入来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常用的最优控制方法包括线性二次调节器(LQR)、最优随机控制和最优动态规划等。

4.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方法是指根据系统的实时情况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的变化。

验实验报告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设计

验实验报告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设计

实验报告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设计一.实验目的:熟悉MATLAB环境下的离散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二.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1. 数学模型的确定及系统分析:已知采样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采样周期T=1s,K=10,(1)求闭环z传函;(2)求单位阶跃响应;(3)判定系统稳定性;(4)确定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图1(1)计算闭环Z传函ds1=tf(10,[1 1 0]);Ts=1;dg1=c2d(ds1,Ts,'zoh')dgg=feedback(dg1,1)Transfer function:3.679 z + 2.642----------------------z^2 - 1.368 z + 0.36793.679 z + 2.642--------------------z^2 + 2.311 z + 3.01(2)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C(z)=R*GY=3.6788-2.18020.2851712.225-22.78922.18223.66-115.13201.15-111.95-1.1555 + 1.2943i -1.1555 - 1.2943i ans =1.73501.7350(4)临界稳定将上述系统改变采样周期,T=0.1s,确定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Root LocusReal AxisI m ag i n a r y A x i s-6-5-4-3-2-101-2-1.5-1-0.50.511.52附录:最小拍系统设计原理及实例:图21)最少拍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设被控对象)(0z G 无延迟且稳定,设计)(z G D ,要求系统在典型输入作用下,经最少采样周期(有限拍)后输出序列在各采样时刻的稳态误差为零,达到完全跟踪的目的。

2)原理证明:设)(0s G 的z 变换为)(0z G ,由图1可以求出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1)()()()()(00z G z G z G z G z R z C z D D +==Φ (1) 以及误差脉冲传递函数)()(11)()()(0z G z G z R z E z D e +==Φ (2) 典型输入可表示为如下一般形式mz z A z R )1()()(1--=其中,)(z A 是不含)1(1--z 因子的1-z 多项式。

离散分析实验报告

离散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离散信号与系统的特点。

2. 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Z变换分析等。

3. 熟悉MATLAB软件在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提高运用MATLAB进行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离散信号与系统离散信号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有限个值的信号,通常用离散时间序列表示。

离散系统是指输入输出均为离散信号的系统。

2.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1)时域分析:通过观察信号在时域内的变化规律,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时域特性。

(2)频域分析:通过将信号和系统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谱特性。

(3)Z变换分析:将离散信号和系统从时域转换为Z域,分析系统的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

三、实验内容1.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1)输入信号:f(n) = cos(2πn/3) + 0.5sin(4πn/3),n = 0, 1, 2, ..., 15。

(2)MATLAB代码:```n = 0:15;f = cos(2pin/3) + 0.5sin(4pin/3);plot(n, f);xlabel('n');ylabel('f(n)');title('离散信号时域分析');```2.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1)输入信号:f(n) = cos(2πn/3) + 0.5sin(4πn/3),n = 0, 1, 2, ..., 15。

(2)系统函数:H(z) = (z^2 + 0.5z - 0.25) / (z^3 + 0.75z^2 + 0.25z)。

(3)MATLAB代码:```n = 0:15;f = cos(2pin/3) + 0.5sin(4pin/3);h = (z^2 + 0.5z - 0.25) / (z^3 + 0.75z^2 + 0.25z);y = filter(h, 1, f);plot(n, f, 'b-', n, y, 'r--');xlabel('n');ylabel('f(n), y(n)');title('离散系统时域分析');```3. 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1)输入信号:f(n) = cos(2πn/3) + 0.5sin(4πn/3),n = 0, 1, 2, ..., 15。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离散控制系统(Discrete Control System)是指将时间划分为离散的、不连续的间隔,并且系统的状态在这些间隔中发生改变的一种控制系统。

离散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工业控制、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等。

在设计离散控制系统时,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介绍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一、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离散控制系统由离散信号和离散时间组成。

离散信号是在某一离散时刻上的取值是确定的,而在两个离散时刻之间则可以是任意值。

离散时间是指系统的状态在一系列离散时刻上发生变化。

离散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相比,更适用于数字化和计算机控制领域。

二、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指系统对于输入信号的扰动具有一定的容忍度,系统能够维持在某一稳定状态而不产生不稳定的振荡。

稳定性分析是为了保证离散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控制效果。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传输函数法、根轨迹法和Lyapunov稳定性方法等。

1. 传输函数法传输函数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稳定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系统的传输函数,可以用频域的分析方法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传输函数是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拉普拉斯变换表示。

2.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几何法,通过追踪系统传输函数的所有极点随参数变化而在复平面上运动的路径,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当系统的所有极点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

3. Lyapunov稳定性方法Lyapunov稳定性方法是一种基于Lyapunov函数的方法,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Lyapunov函数是一个实值函数,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若系统的Lyapunov函数对于所有的非零初始条件都是非负的,则系统是稳定的。

三、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在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和实现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和实现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和实现导语:离散控制系统是一种在离散时间点进行操作和控制的系统。

它在现代自动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和实现,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例子。

1. 什么是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是一种以离散时间点为基础进行操作和控制的系统。

与连续控制系统相比,离散控制系统通过在离散时间点上获取和处理输入信号,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2. 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2.1 离散性离散控制系统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离散性。

它通过间隔固定的时间点来采样输入信号,并在每个时间点上计算输出信号。

这种离散的特性使得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更容易,同时也更适合数字计算机进行实现。

2.2 有限性离散控制系统是有限的,它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采样和输出。

这意味着在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

2.3 确定性离散控制系统具有确定性,即在给定的输入条件下,它的输出是确定的。

这使得系统的行为可以预测和分析,有助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 抗干扰性离散控制系统相对于连续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在离散时间点上进行采样和处理可以有效地过滤掉噪声和干扰信号,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3.1 系统建模在设计离散控制系统之前,首先需要对待控制的系统进行建模。

系统建模是通过数学方程或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输入输出关系。

根据系统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如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3.2 控制器设计控制器是离散控制系统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控制器根据输入信号、系统模型和输出误差等信息,计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系统的运行。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算法,如比例控制、积分控制、PID控制等。

3.3 信号采样和处理离散控制系统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采样和处理来获取和处理系统状态和误差信号。

采样频率和采样周期的选择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及设计
一.实验目的:熟悉MATLAB环境下的离散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二.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
1. 数学模型的确定及系统分析:
已知采样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若采样周期T=1s,K=10,(1)求闭环z传函;(2)求单位阶跃响应;(3)判定系统稳定性;(4)确定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
图1
(1)计算闭环Z传函
ds1=tf(10,[1 1 0]);Ts=1;
dg1=c2d(ds1,Ts,'zoh')
dgg=feedback(dg1,1)
Transfer function:
3.679 z + 2.642
----------------------
z^2 - 1.368 z + 0.3679
3.679 z + 2.642
--------------------
z^2 + 2.311 z + 3.01
(2)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C(z)=R*G
Y=
3.6788
-2.1802
0.28517
12.225
-22.789
22.182
23.66
-115.13
201.15
-111.95
-1.1555 + 1.2943i -1.1555 - 1.2943i ans =
1.7350
1.7350
(4)临界稳定
将上述系统改变采样周期,T=0.1s,确定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6
-5-4-3
-2-101
-2-1.5
-1
-0.5
0.5
1
1.5
2
附录:
最小拍系统设计原理及实例:
图2
1)
最少拍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设被控对象)(0z G 无延迟且稳定,设计
)(z G D ,要求系统在典型输入作用下,经最少采样周期(有限拍)后输
出序列在各采样时刻的稳态误差为零,达到完全跟踪的目的。

2)
原理证明:
设)(0s G 的z 变换为)(0z G ,由图1可以求出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
()(1)()()()
()(00z G z G z G z G z R z C z D D +=
=Φ (1) 以及误差脉冲传递函数
)
()(11
)()()(0z G z G z R z E z D e +=
=
Φ (2) 典型输入可表示为如下一般形式
m
z z A z R )1()()(1--=
其中,)(z A 是不含)1(1--z 因子的1-z 多项式。

误差信号)(t e 的z 变换为
m
e e z z A z z R z z E )
1()
()()()()(1--Φ=
Φ= 根据z 变换的终值定理,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若)(z e φ满足:
)()1()(1z F z z m e --=Φ()(z F 为不含)1(1--z 的因式)
则)(∞e =0,经常为使得控制器结构简单,1)(=z F

1()(1)m e z z -Φ=-
由式(1)(2)可知
)(1)(z z e φφ-=
)
()1()
()1(lim )(111z z z A z e e m z Φ--=∞--→
再根据(1)式,即可导出)(z G D
下表为各种典型输入作用下最少拍系统的设计结果。

表1
例 设单位反馈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连续部分和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
1(10
)(+=
s s s G p
s
e s G sT
h --=1)(
其中采样周期s T 1=。

若要求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时实现最少拍控制,试求数字控制器脉冲传递函数)(z G D 。

解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02
10(1)
()()()(1)
sT p h e G s G s G s s s --==+ )368.01)(1()
717.01(68.3))(1()1()1()1(10)(1
11121
0---------+=⎥⎦
⎤⎢⎣⎡------=z z z z e z z z e z Tz z z G T T 根据t t r =)(,由表1查出最少拍系统应具有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和误差脉冲传递函数为
)5.01(2)(11---=Φz z z
由式
可以确保系统在t t r =)(作用下成为最少拍系统。

根据)(0z G 求得
)
()1()
2()(02111z G z z z z G D -----=
)717.0)(1()5.0)(368.0(*543.0)
717.01)(1()5.01)(368.01(543.0)(1
111+---=+---=----z z z z z z z z z G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