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一):了解好城市如何进行环保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介绍环保“好城市”在环保方面如何保护城市的一本书,通过对城市的个性、交通、水资源、消费、设计等方面的描述、比较,让人大开眼界,也了解了世界先进城市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举措,也认识了象“Real Change”“雨水径流”“LEED标准”等专有名词。
书中另一个特点是配有与主题十分吻合的城市照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好城市的人性化设计。
感觉到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书中一句话:许多人嘲讽:环保人士只会抗议却不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十分确切。
作者陈述事实的事例让人大开眼界,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理想色彩多一些。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二):好城市一定是座让人幸福的城市正在看的一本书,还没看完的,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觉得很不值,因为我喜欢文字很多的书籍,而书中有着大量的图片,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我看他的兴趣,随着越来越深入的阅读,我发现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书中的的很多的观点和做法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我们都在抱怨现在的环境怎么回事,我们都在埋怨政府和设计师是怎么回事,都没有好好解决问题,这虽也是一部分,但我们更多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必须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仅仅依靠设计师和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时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除了做好,我们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技能,让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做贡献。
不管怎么样,我只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改变。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三):遇见好城市-观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权威朋友的推荐,看到第一章还不觉得怎样,慢慢被书中的案例和细部吸引,是一本好书,阅读流畅,解说清楚,最重要的是纠正了我的几个错误观念,解答了平时工作中的一些疑惑。
一、章节1.A西雅图:鲑鱼、图书馆(库哈斯,市总图)、济贫计划、公众参与热情(百年后的西雅图?)B波茨坦广场:看不到柏林的历史。
这就是纽约 读后感

这就是纽约读后感1.《这就是纽约》是一部描述纽约早期历史和文化的作品,通过三位荷兰总督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故事,展现了纽约早期的地理、人文、环境、城市建设以及居民迁徙与定居。
作者华盛顿·欧文以其风趣幽默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纽约的早期记忆,用诙谐的笔触讽刺当时的荷兰殖民者。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纽约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我看到了纽约早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状况。
作者通过描述荷兰总督们的统治,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迁徙,让我感受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纽约早期居民生活的描绘。
他们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目标,努力在这座城市中生活下去。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从书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比如,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需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多元的城市中立足并发展。
此外,书中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和自信,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就是纽约》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纽约的历史和文化,还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时,书中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自信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这就是纽约》都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2.翻得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Here is New York),作者前言让我心生亲切感,说的就是我嘛,自我、放纵,以为自己写的一切,别人都会有兴趣!瞧瞧这些文字,“随笔作者是些自我放纵的人,天真地以为,他想的一切,围绕他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此人陶醉于他的事情,就像喜欢观察鸟类的人陶醉于他的郊游一样。
随笔作者每一次新的出行,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与上一次不同,带他进入新的天地。
北京故事读后感(通用17篇)

北京故事读后感(通用17篇)最近我阅读了《北京精神》一书,收获不少。
这是一本能充满着正能量的书,能够让人积极起来。
城市需要属于它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城市才算完整的。
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主体的精神,就像是“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灵魂。
当这个城市中的市民们都积极的去发扬他们共同所追求的东西时,城市精神便形成了。
城市的精神将会传递给更多人,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学习,或追逐自己的梦想。
北京精神的主要内容便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提炼。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时代不停地变迁,但是国家是不变的。
其实可以把国比作一个大家,爱家才能把家建设的更好。
往大一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之前那些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前辈们的成果。
就算是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刻,那些前辈们也依旧在努力着。
现在的我们,接手了前辈们的任务,继续把国家建设好。
有那么多人为了国家而工作着,我想所有原因中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
也许将来我们将接过他们的任务……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
试,只有尝试才有改变的可能。
现在的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创新什么的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一成不变的填鸭式学习只会让思维凝固,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教出不同的学生,遇事产生的灵感也会不同。
这样的创新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相同的模仿。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象征。
你往外一看,路上行走的有穿着新潮的年轻人,也有衣衫保守的前辈。
街边建筑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办公用的大厦,或是平常的居民楼,抑或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乃至有心人自己手工diy的新奇玩意儿店都出现在一起,却丝毫不显违和。
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同样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在首都出现。
北京可谓“海纳百川”,将不同的文化连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家庭样的包容。
当然,包容并不是放任,对于不合理、违背原则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坐视不管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我们都愿意做文明人。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意象》读后感1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开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开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开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剧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根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那么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读后感

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读后感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c。
landry)曾经说过:“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没有回忆的地方让人觉得空洞”,“城市应该是适合人居住的艺术品”。
这些话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因此,他大声疾呼“城市要从1、0时代跨向2、0时代”,其创意城市观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
一、兰德利的创意城市观简述1、创意城市的“七要素”理论在《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锦囊妙计》中,兰德利对影响创意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七要素”理论,包括人员品质、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等。
他把创意城市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由低到高的等级递进中,创意对公共、私有部门的重要性递增,各个城市行动者的自我意识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促进创意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创新与创意的实现就能从刻意追求向自主发展、自我循环转变,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2、城市要从1、0时代跨向2、0时代2022年5月17日,在我国杭州市举办的世界文化大会“可持续城市的挑战:文化如何产生影响”论坛中,兰德利说:“城市要从1、0时代跨向2、0时代,就需要文化对其重新塑造。
”他指出,世界上美丽的城市很多,高楼林立、美轮美奂,居住在其中也很便利,但这是城市的1、0时代。
“过去我们规划、建设城市主要关注的是功能、硬件,而要想让城市变得更好,这样是不够的”,“在城市的规划或整修中,规划者应多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要了解城市所拥有的特有的文化价值,让许多建筑都能反映出这种价值,而有丰富遗产的地方,会给人的生活带来灵感,没有回忆的地方让人觉得空洞”。
所以,现代人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在重建中注意将遗产的文化价值体现出来,从而重新设计和规划城市,让城市变得有独特的“灵魂”――“这就是2、0的城市,创造这样的城市,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模式,让我们认识到,思想和创意能给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力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货币,而2、0的城市,可以让每一个公民能够有激发创造力的机会。
城市景观之路读后感

城市景观之路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特别懂行又特能唠的朋友聊天。
书里那些关于城市景观的事儿啊,不是干巴巴地给你讲道理,而是用各种实际的例子,就像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讲到有些城市为了弄那些所谓的现代化景观,把好好的老街区拆得七零八落,就像把一件古董家具拆了,然后用那些零件胡乱拼凑出一个不伦不类的新东西。
我当时就想,这不是瞎折腾嘛!这书里就把这种行为批判得那叫一个痛快,就像是在替我这个普通市民出了一口恶气。
书中还提到城市景观应该是为了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好看而好看。
这就好比我们穿衣服,不能光为了漂亮就不管舒不舒服,城市景观也是这个理儿。
我就想到我住的那个小街区,以前有个小广场,本来是大家遛弯儿、聊天的好地方,结果后来搞了一些花里胡哨的雕塑,把空间占得乱七八糟,人都没地方待了。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这就是没有搞清楚城市景观的本质啊。
而且,书里对于城市的自然生态和景观的融合也讲得特别好。
就像说城市里的河流,不应该只是被当成排水的管道,而应该是城市的绿色项链。
这比喻可太形象了!我们城市里的那条河,以前又臭又脏,后来经过治理,两边种上了树,修了步道,现在真的就像一条漂亮的项链,挂在城市的脖子上,让整个城市都精神多了。
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周围的城市景观,眼光都不一样了。
就像突然戴上了一副能看穿一切的眼镜,能看到哪些是真正为了我们老百姓打造的好景观,哪些是那些决策者脑袋一热弄出来的糟糕玩意儿。
这书就像是一本城市景观的秘籍,让我这个普通的吃瓜群众也能对城市景观评头论足,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我觉得不管是搞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还是像我这样天天在城市里晃悠的普通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
城市文明奉献活动感想

城市文明奉献活动感想作为一个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城市的文明建设出一份力。
而城市文明奉献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积极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
在参与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城市居民的责任和义务,也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首先,参与城市文明奉献活动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文明的重要性。
城市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内涵的精神追求。
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街道、交通、环境等硬件设施,更在于它的居民的行为举止、社会风气、文化内涵等软件素质。
而城市文明奉献活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来引导和培养城市居民的良好文明素质,进而推动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提升。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城市居民的责任,意识到了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品质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参与城市文明奉献活动让我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机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列中来。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感受到了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的快乐和满足。
无论是为环境整治、为贫困地区孩子送去希望的礼物,还是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和关爱,每一次的参与都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份快乐和满足。
看到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看到受助者的笑容和幸福,我深刻感受到了参与城市文明奉献活动带给我的精神满足和成就感。
最后,参与城市文明奉献活动也提升了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学会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经验,更锻炼了自己的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社交沟通等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
这些都是我在城市文明奉献活动中收获到的宝贵财富,也是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总的来说,参与城市文明奉献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并且丰富多彩的体验。
通过这些活动,我进一步了解了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城市居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雨中城市》读后感

《雨中城市》读后感
《雨中城市》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城市,让读者在雨中感受到城市的孤独和温暖。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这个雨中的城市里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
城市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地方。
在这个雨中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己的挑战和困难。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阅读《雨中城市》,我不仅感受到了城市的孤独和温暖,也学会了如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拥有的时刻。
总的来说,读完《雨中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思考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通过这篇读后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愿我们都能在雨中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
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
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
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的精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
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
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
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
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
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
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好莱坞版本的浪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
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
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比如柏林。
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动纪念地、把主要大街命名为从前受害者的领导人以及柏林墙的建立等等,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到包括纳粹时期和东柏林时期在内的城市历史。
在对待其他种族与文化的态度上也愈加宽容、透明、开放。
与过去和解的意图不是恢复任何形式的关系,而是创造一种正确关系,而创造新关系的前提是牢记过去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历史上,柏林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几经摇摆,宽容政策带来了文化繁荣和富足,不宽容政策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历史甚至杜撰历史,近日,安倍甚至以二战后欧洲的大团结氛围才使得德国表现出道歉与和解的态度,而亚洲并没有这种氛围,所以拒绝道歉与和解。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德国的道歉与反省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日本的不直面历史、不承认历史,不给受伤害的国家和民族一个
可以接受的态度,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亚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的形成和构建,安倍之言可谓诡辩。
反思与道歉是和解的最基本的前提。
比如纽约。
1626年,荷兰人用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小饰物和其他商品从勒那皮印点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大约二、三十年后曼哈顿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大商业城市。
1893年,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昆斯、布鲁克林合起来构成“大纽约市”,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地里面积从曼哈顿的23平方英里扩展到300平方英里。
有人把纽约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优势,依此逻辑,纽约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应该伴随着港口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那么,纽约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作者将其归功于外来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以及纽约向移民传达的一种欢迎和鼓励的信息。
一方面外来移民大多充满了“干大事”的勃勃雄心,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正是多种不同雄心勃勃者的视角冲突是纽约成为世界首都”;另一方面,纽约形成了一种把友谊与尊重隐私结合起来的社会规范,为雄心勃勃者提供了能挥洒自己天赋的活动空间。
国内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领导者和人们或许应该反思,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地方的过度保护是否阻碍了本地的发展,为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