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意象》有感

合集下载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

城市意象的读后感城市意象,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前来查阅。

范文一:城市意象的读后感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由Gyorgy Kepes教授和我本人进行指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完成。

几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

本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城市研究中心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中心是由这两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城市研究活动机构。

任何智力工作,其内容的来源都多种多样,很难描绘。

有几位同行的相关研究对本书的形成有直接均关系。

他们是,戴维克兰,伯纳德弗雷顿,威廉阿伦索,弗兰克霍奇基斯,理查德多博,玛丽艾伦彼得斯 (现在是阿伦索夫人)。

对他们所有人,我都万分感激。

还有一个名字应该和我的名字一起放在标题页上,只是他不必为本书的不足之处负责,他就是Gyorgy Kepes。

本书细节的发展和具体的研究是由我完成的,但作为基础的概念是与Kepes教授交换多次后产生的。

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我的观点。

对我来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范文二:城市意象的读后感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城市意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P90),“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一书以城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并且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深入探究了城市意象的构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这本书的立足点从城市的实体出发,告诉我们要创造美丽的城市,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美化”层面,关键还在于从更深层次,从城市意象的构建问题上发挥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对城市的认知,把城市的特质体现出来,激发出城市元素的认同性。

本书的关于城市意象的理论论述,既丰富又充实,从城市视角深入探讨了城市意象的构成原理及其实现的方式,突出了感知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相关案例也非常实用,案例的分析通过实践,使人们知道了城市意象的构建方式,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出感知艺术在城市中的实现,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意象的构建原理。

《城市意象》这本书,对于深入地去了解城市的特质,城市资源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到,尊重当地城市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把握政治、社会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运用感知艺术,帮助城市构建真正美丽的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第一篇:读书笔记二:《城市意象》《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多数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但凯文林奇教授所编著的《城市意象》这本小册子,在对城市景观结构的阐述上,仍然有着非凡的高度。

本篇读书笔记试简要概括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作者首先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的讨论中,“环境意象”这个词语即是指道路、标志、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眼中,城市首先是由细节环境所组成的。

作者又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环境应该具备的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而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最后,这个物体必须包涵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中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为此增加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

附录内容丰富,例子们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是学生可以摘记的,例如描述一个城市空间很劣质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有时是因为)一遍遍地修饰以试图表现华丽,但在外表上它们反而常常缺乏特征。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城市意象》读后感三篇篇一:《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

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

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这是书中的语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
11 “ 象 ” . 意 的概 念 : 观察 者借 助 各 种 各 样 的 线 索 , 如 对 色 彩 、 ④ 区域 的 内向 性 与外 向1 诸 生。 形状 、 态或 是 光 线 变化 产 生 的视 觉 、 动 听觉 、 嗅觉 、 觉 、 觉 , 触 动 以及 对 重 力场 或 是 电场 、 场 的感 受 。 磁 224 节 点— — 战 略 意 义 ..
①形成空间特定形态的节点模式;②独特的单体建筑的节点模 意象 自身并 不是将现实按 比例缩小, 统一抽象 , 精确微缩后的一 式; 明确 的边界的节点模式 ; 内向性节点与外向性节点。 ③ ④
凯文 ・ 林奇 《 市 意 象》 会 城 体
甄 娜 ( 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 限公 司)
摘 要 : 跃着 各种 人 文 理 想 的符 号 中 , 一 个城 市 的语 法将 其 贯 穿 起 来 , 程 度 、 业 、 情 或 熟 悉城 市 的程 度 层 次 不齐 , 一 个 观察 者 形成 自 跳 有 职 性 每
2 城 市意 象 的 形成 初步 了解 城 市 意 象概 念 之 后 ,分 析 形成 城 市 意 象 的 内容 和 因素 到 底 是什 么。 凯 文 ・ 奇 (e i L n h , 加 哥 人 , 经 是 赖 特 的 学 生 。 当代 林 K vn y c )芝 曾 21 城 市 意 象 的 内含 : 市个 性 、 市 结 构 、 市 意蕴 。 . 城 城 城 著 名 城市 设计 师 、 有 丰 富 的城 市 规划 经 验 , 教 麻 省理 工 学 院 建筑 具 任 城 市 个 性 : 市 与 周 围事 物 的 可 区别 性 , 它作 为独 立个 体 的 可 城 和 学 院 三 十年 之 久 。 环境 心理 学 引 入城 市 分 析和 城 市 设计 。 的著 名 把 他 识别性, 这种 个 性 具 有 独立 存 在 的 、 一 的意 义 。 惟 论著《 城市意象》 是一本颇有影Ⅱ 向的书。 凯文 ・ 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 城 市 结 构 :城 市 意 象 必须 包 括 物体 与观 察 者 以及 物 体 与物 体 之 学 引 进城 市设 计 , 并通 过 多年 细 心观 察 和 群 众 调 查 , 美 国 波 土 顿 、 间 的 空 间或 形 态 上 的关 联 。 对 洛 杉矶 和 泽西 城 三 座 城 市 做 了分 析 , 城 市 景 观 归纳 为道 路 、 缘 、 将 边 城 市 意 蕴 : 市 必须 为观 察 者提 供 实 用 的或 是 情 感上 的意 蕴 , 城 这 地 域 、 点和 标 志 五 大组 成 因素 。 认 为 市 民就 是 通 过这 五 大 景观 因 节 他 种 意蕴 也 是 一种 关 系 , 完 全 不 同于 空 间 或 形态 的关 系。 但 素 去辨 认 城 市 的风 貌 特 征 , 因此 , 市 设计 不 应 再 是 建筑 师或城 市 规 城 22 城 市 意 象 的 元素 : 路 、 . 道 边界 、 区域 、 点 、 志 物 。 同元 素 节 标 不 划 设计 师 的主观 创 作 ,而 应是 探 索 每座 城 市 的 自然 和 历 史 条件 及 其 之 间可 能 会 互相 强化 互相 呼应 , 而 提 高 各 自的影 响 力 , 从 也可 能 互相 特 色 , 加 以组 织 发挥 , 每 座 城 市都 有 自 己的 特点 。 在 分析 这 五 大 矛盾 , 至 互 相破 坏 。 多数 观 察 者把 意 象 中 的 元素 归类成 一 种 中 问 并 使 甚 大 因素 时 , 又 引入 空 间 、 构 、 续 性 、 见 性 、 透 性 、 导性 等 设计 组 织 , 就 是 一种 复 合 形 式 。 他 结 连 可 渗 主 也 特 性 与 之 相 结合 , 而 创 造 出 一套 崭 新 的设 计 理 论和 方法 。 凯 文 ・ 从 林 221道 路— — 主 导 元素 _. 奇 的理 论 对 世界 各 国 的城 市 设 计 产 生很 大 影 响 ,他 的著 作 被 译 成 各 ① 道路的可识别性 道路的连续性 ; ② ③道路 的方向性 ; ④道路 种文字。 在此 以后他还撰写过不少著作 , 地段规划》《 如《 、 好的城市形 的起 点 、 点 与交 叉点 ; 道 路 的 可度 量 性 。 终 ⑤ 态》 等。此外他还 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222 边 界— — 线 性要 素 -. 1城市意象 的概念 ① 边界的可见性 : 边界的连续性 : ② ③边界 的方向性 : 边界 的 ④

【推荐】城市意向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2页)

【推荐】城市意向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城市意向读后感篇一:《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

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

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大一的时候,设计课的老师就强烈推荐看这本书,当时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便被“意象”这个抽象的词给吓到了,认为这本书是枯燥的,难以读下去的。

等没有了浮躁,静下来心开始读的时候,发现它并没有想象的那般晦涩,相反,我感觉我收获了很多。

下面对这本书进行比较全面的报告并谈一些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第一部分:环境的印象无论城市的景观多么平淡无奇,注视城市仍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悦。

城市与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们感受。

~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指的是它的区域、道路、标志易于识别并又又能组成整体图形。

而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明确感觉可以形成安全感。

虽然清晰易辨并不是一个美丽城市的唯一要素,但它对城市规模、时间与环境的复杂性仍有特殊的重要性。

~建立印象: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

所以作为物质环境的控制者,城市规划人员可以去根据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图象去设计产生环境印象的外部因素。

~结构与识别:环境印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

一个有效的印象首先是目标表现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其次,目标与观察者有空间关系,最后,这一目标对观察者有某种实际上或者感情上的意义。

~可印象性:可印象性就是具体对象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印象的性能。

第一部分在此结束了,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去北京旅游的人能够马上画出北京的地图,而有些城市里面的老居民甚至不知道他所在的城市中的某两条最重要的的马路居然不是平行的?为什么有时候,当我们玩 Google Earth 试图找自己的家的时候,总是那么的困难?而当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我们住的那栋楼的时候,会有一种迷惑:它怎么是在这个位置啊,它不是应该在广场的正南面吗?在 Google Earth 上,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城市的卫星地图,不必知道街道的名称,就能马上说:哦,这是北京,哦,这是纽约,而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地图的样子?是的,凯文林奇已经试图解答这些种种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城市意象》有感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image of the city 。

翻译者将其译为城市意象。

我想,为什么不是城市印象,而是城市意象呢?
怀着这个疑惑,我决定从书中去寻求我要的答案。

在读它之前,我突然想到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阐释的城市的本质。

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

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1】
初读这本书,想必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样一句话。

它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或是改造周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

”(P8)这便是对意象最为精辟的解释了。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
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P66)
我很欣赏林奇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不拘泥于其他的任何理论,就单纯的通过调查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中进行分析提炼,得以形成能加强人们印象发五个元素,并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城市设计。

它的成绩在于提供了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如何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模式和优秀论文的写作模式。

本书从环境印象的基本概念与其属性开始,进入感性材料的收集方法并举例(三个城市)说明,从而提炼分析得出五种元素(支持基本概念的主干概念),并指导设计城市。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全文标题的简洁明了和精确不含糊,这完全不同与中国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意义作用,最后到应用),演示的部分十分恰倒好处,能很好的起到帮助读者阅读理解的作用;全文基本是白话,配合一定量的图片和简明的解释,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就算是没学过本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明白。

以上这些对论文的写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第一章从人的感知特点开始分析产生印象的四种属性和四种基本概念(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和个性和可意象性)。

可读性,从空间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空间属性;营造印象,从可行性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可为属性;结构和个性,从内容上支持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内容属性;可印象性,从时间上支持产生印象的原因,是产生印象的时间属性。

在此,我对“意蕴”的翻译存在怀疑,西方价值观中只有“意义”,“意蕴”只有中国才有,所以我更倾向于用“意义”。

第二章开始进入操作方法。

通过勘探调查和问卷收集感性材料,具体举了三个城市:泽西城、洛杉基、波士顿。

在此,对对象的选择上我认为是随机的,无论是被调查的城市还是被调查的人们,只要是在城市中就可以,范围也是可大可小。

作者想通过此证明此方法的随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个体印象”到“公众印象”的限度区分过程中,作者虽然作出了解释,但每个城市被访问的人数只有15-30人,但我认为远远不能形成“公众印象”。

通过三个城市收集上来的感性材料,作者整理发现他们对人们产生强烈印象的共同的东西:空间与景观的广度(即突出程度),开敞空间,为定形空间,植被和水面,道路,截然不同的东西(对比的),包括古今,空间,地位,功能等等的对比。

第三章在前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归纳出对印象起重要影响的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
点。

这是从“点-线-面”全面的考虑得出的可操作的五种元素。

这五种元素作为前面四种基本概念的主干概念支持论文的思想。

这里可以完全看到西方的理解模式和分析方法:先全面解构某一事物,分成若干个子成分,等分析完这些子成分再分析他们的联系和关联。

最后这章讲到五种元素的联系正适合西方人的分析方法。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者》中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关于交通的问题。

“曾经,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司机,在纽约。

曼哈顿的路是古老而拥堵的,却是好辨认和好遵循的。

我不知道用专业术语如何去表述,但是作为一个司机我清清楚楚:所有南北向的道路都叫Avenue(大道),东西向的道路都叫Street(街)。

所有的大道和街,都会有一些主干道,比如第五大道、百老汇大道、42街、12街等等,是双向行驶的,而其余的都是单向行驶的。

虽然有时候不免绕路,但是,作为一个菜鸟司机,我也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该如何寻找我要去的地方。

出了曼哈顿,当然,道路要复杂得多,尤其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没有地图或GPS的帮助,上错了一个高速路口,或者下错了一个,半箱油就没了。

在纽约,最怕的是在小区里开车。

那里面没有红绿灯,只有“Stop(停)”标志。

看见“Stop”,必须停下来观察左右来车。

如果不停,首先会被路人骂,接着会被其他司机骂,如
果被警察看见,那就惨了。

所以,我会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司机。

因为我永远得知道怎么去要去的地方,我会得到路标的帮助,而且畏惧行人和司机以及警察对我的冷眼。

后来回国,开始的时候我也想做一个好司机,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小心通过,不超速、不飙车。

可是我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不会开车的人。

道路上的交通标志让我疯狂:因为它们在不断地变化,此处不许左转,此处不许掉头,此处是单行道,此处入口封闭。

道路上的其他车让我疯狂:因为它们会从任何地方插入我已经辛辛苦苦排了半个小时的队,它们会在红灯时从我的身边呼啸而过,它们会在我小心翼翼过斑马线的时候疯狂按喇叭。

道路上的警察会让我疯狂:他们在的时候总是交通堵塞,他们在的时候总是拿着一沓罚款的单子,他们在的时候总是不那么遵守交通规则。

到最后,道路本身也开始让我疯狂起来了:明明是车辆稀少的高速公路却限速80公里,明明是靠右边的线路却标着左转,明明一路是直行的标志到了最后10米却变成了转弯道。

”【2】这恰好与文章中所说的那些契合了。

第四章是落实到指导城市设计。

通过前一章分析得到的五种元素结果,按这进行各项的设计指导。

文中讲到:城市是人创造的,城市给人的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

这里的“艺术”应该来自海得格尔的“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化”这话。

最后所有的五种元素设计完毕,回
到了整体性的要求,这也是亚氏所苦苦追求的。

这章的疑惑是对三个词的概念:形状、形态和形式。

我个人理解是形状是二维的,包括平面和立面;形态是二维和三维的,不仅包括形状还包括立体的;而形式是最高级的,是二维,三维和思维的,包括形状,形态,而且包括时间,它是“物的存在”。

第五章是小结,对以上的研究做了概括和展望。

我想,印象只是镌刻在脑海中的画面,它并没有包含着人的想法和感受,而意象恰好符合这一点。

感想写到这,我想以孙仁成的一句话做结,“当前,我们的城市世界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现代城市的混乱状况使环境和社会危机加剧,现代主义的原则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在现代主义那里,城市设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控制自然的理性活动。

面对一个既复杂又不可预测的城市世界,现代主义的机械论世界观和简化论原则已不再适用,城市设计正变得更谦逊、更现实和更人性化。

”【3】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1】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2】一个城市交通的生与死《读者》2009第23期
【3】清华大学孙仁成《重估后现代:城市设计与后现代哲学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