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第五章 种内及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
利用性竞争
干扰型竞争
争夺竞争
竞赛竞争
竞赛/争夺竞争强调资源分布的平均性,而利用/干扰性竞争强调机制。
(二)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是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一个体的竞争代价常远高于另一个体,杀死竞争失败者是很普通的,或通过掠夺资源(使它们失去资源)或通过干扰(直接杀死或毒害它们)。
一、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性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Lotka—Volterra模型
生态位理论
(一)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
7、种间竞争与进化、新物种形成
长期、稳定的种间竞争还可能导致物种向着某一个方向连续进化,并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二)捕食作用(predation)
概念
捕食者与猎物
食草作用
1、概念
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
有性生殖是避开不利条件的部分机制。
(二)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
Fisher氏性比理论解释说明
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四)生态位理论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生态学-种间关系

生态学-种间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p
dR/dt<0 r/a dR/dt>0 R dP/dt <0 dP/dt >0
d/b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 左:资源种群 右:捕食者种群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综合图解
p
r/a

d/b
R
结论:两个种群的零等值线 的交叉点是稳定平衡点,如 果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位 于交叉点外的某一点,就会 出现一个循环模式,两个种 群的数量将在平衡点附近 反复波动。
6.2 竞争-3
6.2.5 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竞争 证据(1) 对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近缘物种(或生态 相似种)生态学研究: 近缘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方面相似,因生活在同 一地区,竞争激烈,迫使其在生态学上发生分化, 表现在4方面:尚P165-166 第一:利用不同的生境或微生境 第二:吃不同的食物 第三:在不同的时间出来活动 第四:领域行为
对A种群有利,对种群B无利害
对A种群有害,对种群B无利害
6.6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6.6.1 概念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它生物的选 择压力,引起其它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 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好的实例。
6.6.2 昆虫与植物间的关系
6.2 竞争(competition)-1
6.2.1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生活在同 一地区的两个或更多物种,由于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结果是导致每 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 响。(资源竞争可以发生在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 的明显性、微妙和隐蔽性) 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 干扰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 其得不到资源. 如:红翅鸫和黄头鸫,尚教材P157。 利用竞争:一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对第二个物种也 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如:蚂蚁、 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13第五章第四节种间关系

13第五章第四节种间关系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概念:一个生物学单位 (主要指种或种群)所 利用的各种各样资源的 总和。
1 B S
Pi S
i 1
Pi:物种在资源序列的i单位中所占 的比例 S:每个资源序列的总单位数 B: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特化程度小-泛化物种
生态位窄-特化程度高-特化物种
5.4.2种间竞争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 (3)竞争的结果
物种1取胜 不稳定共存
物种2取胜 稳定共存
5.4.2种间竞争
竞争的概念
种间竞争原理 高斯的实验 竞争排斥原
理 种间竞争模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1)定义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 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 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 的功能关系。
相互动 态
两个或多个 物种在种群 动态上的相 互影响。
协同进 化
在进化过程 和进化方向 上的相互作 用。
种间关系的类型
类型名称 中性作用
效应
种间相互作用性质
物种A 物种B
0
0 A与B无抑制与促进
直接竞争 间接竞争 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 + 捕食作用 + 原始协作 + 互利共生 + 偏利作用 +
- 彼此之间直接抑制 - 资源争夺的间接抑制 0 A受损,B无损益 - A为寄生者,B为寄主 - A获益,B受损 + 非专利性互利 + 专利性互利 0 A获益,B无损
5.4.2种间竞争
竞争的概念
种间竞争原理 高斯的实验 竞争排斥原
理 种间竞争模

物种间关系

物种间关系

除上所述,生物种间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 的关系形式。例如,两种共居,一方抑制另 一方,这叫做偏害(amensalism),亦称他 害,微生物学又常称拮抗。一种生物附生于 另一种生物体上,但并无物质交流,称之为 附生(epiphytism)。还有,不同生物共居 一处,但无直接联系,互不影响,保持相对 独立,这叫做中立关系或中性现象 (neutralism)。
谢谢合作!!!!!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 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 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 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 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①中性作用 ②正相互作用 ③负相互作用
、原始合作 (Protocooperation)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 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 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 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Pagurus) 和海葵(Stomphia)。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 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 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 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 系。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2.寄生
寄生性天敌的寄主选择行为是一个等级的系 列过程,除与寄主有关外,还与寄主的栖境 (植物等)有关。一般包括寄主栖境定位、寄主 定位、寄主接受和寄主适宜性。在这整体的 寄主选择行为过程中,寄生性天敌通过探测 与寄主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识别寄 主与非寄主,并判断不同寄主栖境与不同寄 主间的收益性,最终对最适宜的寄主栖境和 寄主作出选择。

种间关系_精品文档

种间关系_精品文档

种间关系概述种间关系是生物学中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和被捕食等各种相互作用方式。

种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种间关系的分类、种间互助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种间关系的分类种间关系根据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可分为互助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寄生关系等四种主要类型。

种间互助关系在种间互助关系中,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共同利益。

互助关系包括共生和共存两种形式。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以互惠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互相促进生存和繁殖。

共生关系的例子包括树木和藤本植物之间的关系、蜜蜂与花之间的关系等。

这种关系使两个物种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共同生存。

共存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彼此之间无显著影响的关系。

各个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不受其他物种的影响。

共存的例子包括在森林中看到的各种树木和植物共同存在的情况。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如食物、巢穴、土地等)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竞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直接竞争是指不同物种直接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

例如,许多种鸟类在同一个地区争夺食物和巢穴。

间接竞争是指不同物种通过影响共同资源的可用性而间接竞争。

例如,植物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它们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需求。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捕食另一种物种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捕食者被称为掠食者,被捕食者被称为猎物。

这种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非常常见。

掠食者通过捕食猎物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和养分。

捕食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和食腐植动物等。

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物种寄生在另一种物种上,从其宿主体内获得营养和生存所需的能量。

寄生关系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种类型。

内寄生是指寄生者寄生在宿主体内,从宿主体内获取养分和生长。

常见的内寄生关系包括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寄生植物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6
3、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 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1)概念: 。 “你好我不好” (2)图示如下。 血吸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跳蚤寄生在其他动 物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 (3)举例: 在细菌内部 。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二、拓展题: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 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能查阅有关资 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 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 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 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 (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认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5) 解释实验结果。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4
二、知识迁移:提示: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 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 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 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 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要的阳 光,难以成片生长。
7
4、捕食 (1)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 “你死我活” (2)图示如下。 (3)举例: 昆虫吃草,青蛙吃昆虫,蛇吃青蛙,猫头鹰吃蛇 。 。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8
例1:下列图示中的三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 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B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2)图示如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白蚁与多鞭毛虫,人体中的 (3)举例: 某些细菌与人 。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5
2、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 斗争的现象 (1)概念: 。 “你争我夺” (2)图示如下。 (3)举例: 水稻与稗草争夺阳光,牛与羊争夺食物 。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6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9
例2: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右图 中a的结果。如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右图中b 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A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0
例3: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 B 灰喜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共生 D、寄生和捕食 D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1
C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2
D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13
一、基础题: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 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 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 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 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 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 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 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 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 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 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3
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 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 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 →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 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 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 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 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课题2:种间关系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
曾毅利
1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提示: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 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 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 少,而食物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 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均增加。但是,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 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 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 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 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 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 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
三、技能应用:提示: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 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 适中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思维拓展:提示: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 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 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 收入降低。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 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于自然群落 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 于环境。
提示: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 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 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 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 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 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 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 稳定。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4
1、互利共生 (1)概念: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