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以情带声
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

声乐演唱中如何看待“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作者:李阳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摘要:作为一名声乐演唱的专业学习者,从我最开始声乐学习至今,“声情并茂”一直是每个声乐老师的基本要求,“声情并茂”一词出处于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说话或是唱歌的同时能配上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和动作,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就是说我们在演唱一部声乐作品时,大到歌剧咏叹调,小到一首艺术歌曲,我们都得在表演的同时赋予恰当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让听众看到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表演。
然而,随着我对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突然意识到“声情并茂”这个词语潜意识里给歌者一个表演顺序的暗示,即我们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声音,然后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当的表演,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声乐学习者在诠释一首作品时只重视自己声音是否发挥充分而根本不顾及乐曲情绪是否表达得当的重要原因。
所以,接下来我就以当代创作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为例阐述为何“以情带声”重于“以声传情”。
关键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鸟儿在风中歌唱;环境保护;真善美《鸟儿在风中歌唱》为当代作曲家刘聪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通过青歌赛的舞台传遍大江南北,众所周知这是一首通过鸟儿的呐喊警醒人类重视环境保护的歌曲,歌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鸟儿很好的拟人化,也可以说是将人类很巧妙地拟鸟化,曲调的巧妙之处在于由讲故事一样的喧叙通过鸟儿渐行渐弱的呐喊过渡到全曲高潮。
所以这首歌与其他很多艺术歌曲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深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充分用内心去体会一只鸟儿在面对无家可归、且生命都受到威胁时候的那种凄凉与无奈,进而感受到整个人类对环境的肆虐污染,以及当大自然对我们进行反抗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那种渺小和无力,通过传达鸟儿的呐喊,让听众仿佛能看到一幅狼狈不堪的画面,能感受到每个人心中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歌唱中的以情带声

《/白 陵 譬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寺j;)2010年 第 2期
歌 唱 巾 的 情 带 声
刘 继 平
(皖 西 学 院 , 安 徽 六 安 237012)
摘 要 :文 章 首 先 是 对 声 乐 艺 术 中 “声 ”与“情 ”的 概 念 及 特 点 进 行 具 体 介 绍 ,阐 明 “声 ’’与 “情 ”在 声 乐 艺 术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并 通
中 图 分 类 号 :J616.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0547(2010)02—0099—02
一 声 、 乐 艺 术 中 的 “声 ”与 “情 ” 声 乐 作 为 一 个 独 特 的 音 乐 品 种 ,是 通 过 音 乐 语 言 与 文 学 语 言 的 完 美结 合 来 表 达 人 们 生 活 中 最 深 刻 、最 真 挚 、最 细 腻 的 情 感 体 验 。 想 唱 好 一 首歌 并 不 是 件 简 单 的 事 ,不 能 只 讲 声 音 ,不 讲 感 情 ,反 之 也 不 行 ,一 首 歌 曲只 有 通 过 训 练 有 素 的 演 唱 才 能 放 出光 彩 。歌 唱 者 的 艺 术 成 就 总 是 通 过 声 乐 作 品 给 人 们 留 下 难 以忘 t不的 美 好 印 象 ,但 歌 唱 绝 不 仅 仅 是 展 现 美 妙 的 声 音 ,更 重 要 的 是 作 品 思 想 内 容 和 情 感 的 艺 术 表 达 ,所 以 我 们 应 对 歌 曲的 时代 背 景 、表 现 手 法 以及 词 曲作 者 有 个 全 面 的 了解 和 分 析 ,再 进 行 适 当 的 处理 ,把 歌 曲 的 艺 术 形 象 准 确 完 整 的再 现 出来 ,从 而 达 到 “以情 带 声 ,声 情 并 茂 ”。而 情 感 在 这 里 就 像 是 一 条 红 线 ,连 通 了 作 曲 家 、歌 唱 家 、以 及 听 众 的 心 灵 ,因 为 声 乐 演 员 是 通 过 演 唱 来 表 达 歌 曲 情 感 、表 现 歌 曲 内 容 、体 现 歌 曲风 格 ;作 曲 家 用 情 感 作 曲 、歌 唱 家 用 情 感 演 唱 歌 曲、 听 众 也 是 通 过 隋感 来 欣 赏 歌 曲 。声 乐离 不 开 情 感 因 素 , “情 ”是 “声 ”的 灵魂 和 生 命 ,要 以 感 情 培 养 为 着 眼 点 ,挖 掘 作 品 的 思 想 情 感 ,让 我 们 真 正 走 进 音 乐 ,融 入 音 乐 ,以情 带 声 , 以 声 传 情 ,无 论 什 么歌 曲 ,都 赋 予 自 己 的 情 感 ,让 歌 声 充 满 灵 动 的 吸 引 力 ! 二 、以情 带 声 在 声 乐 艺 术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记 得 周 小 燕 教 授 曾说 过 一 句 话 “唱 歌 就 是 D昌感 情 ”,可 见 情 感 因 素 在 歌 唱 艺 术 中 的重 要 地 位 ,每 一 首 歌 都 有 它 自 己 想 表 达 的意 思 和 它 内 在 蕴 含 的 真 谛 ,如 果 不 用 心体 会 、不 投 入 感 情 ,那 这 首 歌 唱 的 一 定 不 会 是 最 好 的 ,也 许 根 本 打 动 不 了 别人 。 相 反 ,一 首 很 q,z淡 的 歌 ,如 果 投 入 了 自 己 的 感 情 、用 心 的去 演 唱 ,一 定 会 折 服 很 多 人 ,至 少 感 动 了 自 己 ,因 为 自 己投 入 过 。 如 果 把 歌 唱 的语 言 比作 歌 唱 艺 术 的肢 体 ,那 么 情 感 就 是 歌 唱 艺 术 的 灵 魂 。是 什 么 将 灵 与 肉 有 机 地 融 合 在 一 起 并 成 为 一 个 极 富 生 命 力 的 艺 术 整 体 7是 歌 唱 语 言 结 构 的优 化 组 合 及 技 术 性 支 持 ,创 造 性 感 情 的 释 放 与 控 制 。 语 言 是 沟 通 人 们 思 想 、传 达 情 意 的主 要 工 具 ,而 歌 唱 则 是 语 言 最 高 表 现 形 式 , 所 谓 “言 不尽 则 歌 之 ”,好 的 歌 唱 能 把 人 'ff3, 中最 细 微 最 深 邃 的 思 想 感 情 表 达 得 淋 漓 尽 致 。换 句 话 说 ,只 有 发 自 内 心 的 歌 唱 才 能 扣 人 心 弦 ,感 人 至 深 。有 句 话 叫 “丝 不 如 竹 ,竹 不 如 肉 ” 就 是 说 人 声 较 之 乐 器 更 具 艺 术 魅 力 。 语 感 是 乐 感 的 基 础 ,乐
浅谈歌曲演唱中的声与情

技 干 术部 学学 院院
二
系, 以情 带声、 以声传情 , 声情并 茂地演唱 才能激发起 听众强烈 的共鸣 , 给 听 众 带 来 艺 术 美 的 享 受 和 情 绪
的感染 。
o
_— —
=
关键 词 : 歌 曲演唱 ; 声与 情 ; 和谐 统一 ; 声 情 并 茂
生
中图分 类号 : J 6 1 6 . 2
星 导师们 就非 常注重 歌 手声音 的魅 力和声 音 的可塑 性 , 但是 他们不仅 仅注重歌手 的声线情 况 ,更看 重歌手是否 在用 心歌 唱 、 用情 歌 唱 , 看 谁 的歌声 能够感 动他 们 , 引起 听者 的共 鸣 。 著名指挥 家亨利 ・ 伍德 在他 的《 论指挥 》 一书 中说 : “ 音乐是 写下来 的没 有生命 的音符 ,需要通 过表演
一
缓急 等 , 可多进行语 言和语气练 习 , 让学 生有感情地 大声 朗诵 歌词 , 反复读谱 、 吟唱, 不失 为一种好方 法 , 不要 刻意 去找 歌唱 的状态 ,歌唱其实是 用戏剧化 的方式有感情 的
说话 ,只有把 唱歌 当说话一样 自然 ,才能保 证歌 唱的呼
吸、 共鸣等 的 自然正确 。 演 唱技巧虽不是 歌唱表达最终 目 的. 但声 音 , 尤 其是美 的声 音 , 是 传达 语言 及作 品 内容 的
一
但 过 多的是 声音 的炫 技表演 , 不是在 用 “ 心” 歌 唱而是 在 放“ 声” 歌唱, 为歌唱而 “ 歌唱 ” 。在通俗 歌 曲演 唱中 , 有 的 歌唱者 只是 一味地模 仿原 唱的声音 ,毫无 自己的真情实
种艺术 形式 , 歌唱技巧 的训 练是非 常必要 的 , 歌唱技巧
越高 ,就 越有 演 唱再 创作 的条件 .演 唱水平 也 就会 越 高 。相反 , 没 有歌唱技巧 。 歌 唱者的二度创作 便成为无矢 之的 。
“以情带声”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术 课 包 括 戏 曲 、 中国 乐 器 发 展 史
术 、 世 界 历 史 及 建筑 等
美
台演 出的 机 会 每 一个 学 期 可 以 以 周
或 月 为单 位 开 展 周音 乐沙 龙 或 月 音 乐 汇报 演 出 锻 炼 自 己 的 同 时又 能 不 断 地 克服 舞 台紧 张 情 绪 让他 们 在 今
立 的 品质 和 其 他 的性 情 …以上 论述 足 可 见 以情 带 声 古 来 有 之 。
以情 带 声 的 科 学 依 据 主 要 是 来 自于 近 现 代心 理 学 对 于 人 类 感 情 的 研 究 感 情 是 指人 的軎 怒 衷 、 乐 等心理活动 是 人 对 客 观 事 物 的 态 度
就 是 用 感 情
就 是 在 充 分 地
的 种 反 映 。 在心 理 学 里 关 于 情 感 和
情 绪 的 研 究 中 特 别 引起 人 们 兴 趣 的 是关于 表情动作 这 学 说 该 学
理 解 和 把 握 声 乐 作 品 的基 础 上 适 度 地 运 用 与 其 相 联 系 的 感 情 来 引 导 歌 唱。我 国早 在 两千 多 年前 的 《乐记 》中 就记载 心之动 凡音之起 物使 之 然也 由 人心 生 也 感 于物 而动 人 故
参考文献 : [ 】 赵晓 生 钢琴 演 奏之 道 [ 1 M]上 海 . 上海 世 界 图 书 出版 公 司 19g 9 【 2】 邱 彩珠 浅 谈 高 师钢 琴 集体
关 课 程 加 八 音 乐 学 习 的 过 程 中 比 如 音 乐 基 础 课 包 括 中 西 方 音 乐 史 乐 理课 与视 唱 练 耳 课 而 其他 相 关 艺
£ 中国最 力的音 月 具魅 乐艺术杂 志
浅谈“情”与“声”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延边教 育学院学报 JoumIlofY ̄bhmIm timteofEducat ion
V l oL25 N O.6 D 歌 唱教 学 中的重要地位
高玉 霞
(安图县第三小学 ,吉林 安 图 133600)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歌喝技巧;情感培养 中图分 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564(2011)06—0139—02
歌唱教 学是学校音乐 教育的主要形式 ,其 目 的是培 养学生唱歌 的基本 知识和能力 ,并通 过歌 曲的音 乐艺术形象来 感染和教育学 生。声乐可以 表达人 的感情,人 的快乐 ,人 的忧伤 ,人 的成长 。 声 乐既是声音艺术又 是感情艺术 ,声乐主 要是通 过 歌唱表现 出来 的。在 歌唱教学 中,歌 唱得 好不 好 ,关键在于声与情 的问题 ,歌 曲中的情 ,通过 声表达出来 ,声要表 达情 的深意 ,二者 是既有区 别 又不可分开 。所 以,歌唱不 能只讲 究声,不讲 究情 ,也不能只讲 究情,不讲究声 ,要 做到既唱 声,又 唱情 ,声情 并茂 。声情并茂是歌唱 的原则 , 也是歌 唱的宗 旨,是每位歌者努 力的方 向。
摘要:歌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其 目的是培养学生唱歌的基奉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 曲的音 乐艺术形 象来意 染和教育 学生 .在歌喝教 学 中,技 能技巧 的训练和情感培 养是 同样重 要的,相辅相成的,都应有 自己的位置,都是教学的主要 内容.教师要椎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歌喝 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虢喝 水平,从而让美妙的歌声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菽子们的情探.
的感受所表 达的 情 与技 巧的 。声 两方面对 学生进 行培 养和训练 ,从而建立起歌 唱中声音 与 情 感之 间的 自然 结合。由于学生素质上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了学生歌唱表现 的不 同。教师在 指导学 生演唱时只重视从旋律上 、节奏 上去安捧 设计 , 不重 视在 歌 曲的主 题上 进 行分 析研 究是 不科 学 的。事实上,对于小学歌 唱教学来说,情感教学 更为重要 。音乐源于生活 ,·歌曲都具有感染力,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歌 曲演 唱中寻找情感、寻找 意境、寻找歌 曲作者要表达 的中心,如何在演 唱 中把歌 曲表达完整是关键 。在歌 唱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歌唱 时能够 以情带声,融声以 情 ,使学生的歌唱水平得到不断 的培养和提高.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关系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关系摘要:声乐演唱中包含着两个重要要素——声音和感情,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声音是表现感情的物质基础,是感情表现的目的。
感情对声音有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对声音的走向和控制。
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和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歌唱理念。
“声”方面需要演唱者掌握系统的发声技巧--气息、共鸣、声音位置和自然歌唱等要领;“情”上需注重作品中的词情、曲情和声情并茂,只有通过声情两者的相互融合,才能更加真挚地流露作品情感,体现出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本文主要以“声”、“情”两个角度简要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演唱者歌唱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音;情感作者简介:宋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
一、“声”与“情”的基本概念声乐艺术作品是需要歌曲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是对自己和再造、省视和发现。
它不仅是对演唱技巧、声音技能的要求,更在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和内在情感。
[1]因此在了解“声”与“情”之间的关系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二者的基本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声”(以下指人声)则是由演唱者运用气息冲击闭合的声带使之颤动产生的,是歌唱技术的体现,也是外在表象。
歌唱的基础建立在声音技术能力的高低。
“情”(指声音的情感)是“声”的升华,是展现作品更深涵义的内在品质。
歌唱中的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其包括词情、曲情、声情等。
二者分别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一方面“声”之独特——声带作为歌唱发声的唯一器官,其长短、厚薄、宽窄等都展示了独特差异性,具有着独特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情”之丰富--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如何将作品展现的全面、透彻,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内容要有深刻地了解和较高地悟性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将无声的歌词、有声的伴奏织体引出带有情感的歌声;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准确表达出作曲家内心真正的创作意图;将声情相互融合,从而让自身的演唱得到升华。
浅析歌曲演唱中的“情”与“声”

浅析歌曲演唱中的“情”与“声”摘要在声乐艺术中,情是声的来源和依据,声是情的必然流露和表达。
歌唱是用人声来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以唱情为主,但要想唱情,必须借助于声,没有声之功,难以达到传情的目的。
声情并茂才是声乐演唱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声乐艺术:声与情;艺术境界;声情并茂;感情变化;提高演唱水平一切艺术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歌曲演唱艺术尤其如此。
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演唱者通过运用熟练的发声技巧,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声音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来感染观众,引起其感情共鸣。
一、情与声的关系歌曲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是由“情”与“声”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审美情感的。
“情”与“声”在艺术表现中作为统一的表现整体,其中“情”是起主要作用的,“声”是传情的手段,也是传情的保证。
脱离开“声”与“情”的内在联系,孤立强调某一方面,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歌唱艺术效果。
“声”是声乐之本,是歌唱者表现歌曲的重要工具,是赋予声乐艺术审美的基本形式,它传递给听众的决不是音符和文字的音响演绎,而是人声这一天然“乐器”特有的品质内涵在音乐与文学交融下的美感升华。
有“情”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情”的歌声唱出来才会感人肺腑,打动人心。
无“情”的歌声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
没有情,声就失去了依据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单为歌唱而歌唱,没有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情”与“声”都有美的属性,也都有着自身丰厚的内涵和技巧。
二、声与情结合的方法1.以情带声在歌唱艺术中,“情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美学要求,是对演唱水平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声无情,声虽美则淡如白水,声有情,声方能动人心弦”。
有“情”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情”的歌声唱出来才会感人肺腑,打动人心;无“情”的歌声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有情曲则活,无情歌则滞”就是这个道理。
“情”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唱歌若没有感情,如同白开水,味同嚼蜡,是不会有感染力的。
声乐教学中情与声的关系

浅谈声乐教学中情与声的关系摘要:音乐要打动听众,必须做到情与声相结合,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能没有情感的投入,也不能缺少技术的处理。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清情与声的辩证关系,二者兼顾,循序渐进。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声关系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传递人的情感、塑造音乐生活形象的艺术,从古到今,对于歌唱中情与声的探讨,一直都没有间断。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若要做到“唱声”与“唱情”二者更好地相融合,应当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
一、情声关系辩证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情”(即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表达)和“声”(声音技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以重新建立歌唱之间的“自然”关系。
歌唱者无“情”的演唱,即使在其它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如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音准、清晰的语言等等,演唱仍会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无法打动听众而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
我国清代音乐家徐大椿在论述歌唱艺术时,把“情”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他在《乐府传声》乐情篇中对此作了深刻的描写: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相背。
不但不会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情”也为所有歌唱家所重视,如意大利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在《心的歌唱》一书写道:“应该记住,首先最主要的是,谁能够紧密地忠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当他创作某种特定歌唱或咏叹调所具有的情绪以及他所感受的不同情感的变化,谁肯定将是一个第一流的解释者”。
我们完全可能这样认为传“情”,即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乃是歌唱艺术的灵魂。
歌唱艺术中的一切技巧因素,包括声音技巧,都是服务于传“情”这个目的。
但是,歌唱者是否很好地传情是有条件的,它受制于技巧因素,特别是声音技巧的优劣。
当歌唱者不具备一定的声音技巧条件,即使他对音乐有良好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并有表达的愿望,也难以把这种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
有“情”并不等于就能传情。
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可谓不深,可谓有“情”,但是由他自己表演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会由于技巧上的原因而力不从心,大大逊色于间接理解作品的演奏、演唱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中的以情带声
摘要: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
歌唱中,声情并茂是其艺术的创作原则。
而要做到声情并茂,则需要演唱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歌唱之中,用以情带声的演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目的。
笔者通过对以情带声之内涵及其歌唱技术、歌唱心理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探讨以情带声在歌唱技术的训练和歌唱艺术表现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歌唱技术;歌唱心理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37-01
歌唱中,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我认为音乐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动人的声音表现动人的感情,动人的感情依托于动人的声音,以及两者的完美结合——声情并茂。
一、以情带声的涵义
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
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歌唱赖于存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借以唱字、行腔来表现感情,体验感情力量的手段。
声以情为本,同时又以感情为内容。
感情是声音的灵魂,血肉之躯,它既以声音为依托,又赋予声音以丰富的内涵,给予声音以情感的魅力。
有声无情,歌唱因枯燥无味而失去意义;有情无声,便不是歌唱。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建构起歌曲艺术之大厦。
以情带声,其中的“情”字,具有歌者本体的感情与作品蕴涵的思
想感情之双重涵义。
歌者本体的感情,我们这儿指“前情”,是指从内心进发出的歌唱热情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激情;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我们这儿指“后情”,是蕴藏词曲之间,歌者在演唱中应解释并传达给欣赏者的感情。
“前情”与“后情”通过声音的媒介沟通,达到相融结合,就是歌唱的艺术表现。
所以在歌唱表演中只有当人的嗓音与作品的情感体现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情感内涵。
二、歌唱中以情带声的技术要求
如何通过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现来塑造音乐形象,是歌者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完成。
(一)情感的认知与歌曲内容的统一
我们拿到一首新歌,首先是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认真研读和揣摩。
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其他文字资料作参考。
一般艺术歌曲或民歌其内容与情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如果歌者不弄清词句的意思,只是按字音与旋律的变化去唱,是很难表达出词曲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
比如演唱舒伯特的《鳟鱼》这首歌,如果光从词意上去看是比较简单,然而作者寓示了深刻的涵义: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如果不理解这些,是很难表达真情实感的。
在我们生活中,由于个人自身素质、才能、条件、修养及审美感受,表现方法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也不尽相同。
同一首歌,不同的歌者有着不同的演唱效果。
除了技能,技巧上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情感
的表现上。
为此,只有加强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才能达到情真意切的感人效果。
(二)情感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的统一
歌唱者的内心体验,是表达歌曲情感的最佳途径。
情感体验越深刻,演唱就越真挚,感染力就越强烈。
歌曲《黄河怨》的情感基调悲惨、怨恨,但所表现的却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悲哀、痛苦。
因此在演唱中能否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情感发展脉络,是演唱的关键。
我曾欣赏过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贞老师演唱过这首歌曲,记得我听完这首歌是泪流满面,于老师在演唱时对角色的把握,对情感变化的细腻处理,及其她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外部表情,使欣赏者为之动容,热泪滚滚。
三、以情带声能帮助克服歌唱时的心理弱点
许多歌者都有怯台的毛病,这会使歌唱器官的工作相互间不协调,使呼吸紧迫,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
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期望过高,虚荣心作祟,歌者怯懦等。
总之,无论何因,都会造成歌者思维凌乱,生理活动失调、失控。
巴甫洛夫心理学派认为,当人们的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对于其它的事物就会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
所以,当歌者以真挚的情感发声歌唱,并把作品中的感情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时,其神情便会专注于演唱,而将与演唱无关的顾虑、虚荣等抛至脑后,从而摆脱心理和由心理紧张所带来的生理紧张,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声音,以美好的歌唱感动听
众,实现艺术愿望。
总之,惟有情动于衷而发为声,充满感情的演唱,才是最为感人的演唱。
以情带声则促使人们发出优美的声音去更完美地表现人类的感情。
以情带声是我国民歌歌唱艺术的一项创作原则。
因此,对歌唱声音的训练和对歌唱情感培养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2]刘大巍,夏美君著.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