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雾霾中含多种病菌,部分会引起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雾霾也是肿瘤的重要成因之一,特别是肺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呼吸道黏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一些微粒引起的过敏反应比较强烈,所以容易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 病毒侵入肺细胞后,免疫系统通过效应T细胞可导致靶细胞凋亡

D. 肺部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增多是其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失调、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过敏反应的特点;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呼吸道黏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免疫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因此呼吸道粘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不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B错误;

C、病毒入侵后的肺细胞称为靶细胞,免疫系统通过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C正确;

D、肺部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是其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2.图1表示芽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表示幼苗横放时,根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b点可表示具有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

B. 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图2中f点可表示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

D. 图2中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具有顶芽的植株,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生长缓慢,生长1cm所用的时间长,A项正确;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项错误;图2中f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有抑制作用,而根近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起抑制作用,C项正确;图2中e点对应的纵坐标为0,因此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项正确。

3.为了减少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B. 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 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D. 在Ⅱ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详解】A、图示蜘蛛与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A错误;

B、在Ⅱ期间,蜘蛛会因食物减少而减少,B正确;

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由于食物锐减蜘蛛数量增加减慢,C错误;

D、由图分析可知,在Ⅱ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都在下降,D错误。

故选B。

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混木层、草本层等,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

B、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B错误;

C、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

D、植物之间也可以寄生,但营养关系跟种间关系不同,D错误。

故选A。

5. 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中所示的生物可形成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捕食链,A正确;

B、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在某一范围内变化,即围绕着K值波动;B正确;

C、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到植物及其天敌数量的制约,C正确;

D、三者相互之间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D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

B. 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 ① ② 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D. 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无机环境中的CO2和甲之间是双向箭头,甲为生产者,其他生物的部分箭头都指向丁,丁为分解者,剩余的乙、丙则为消费者。

【详解】A、图中甲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说明甲是生产者,为绿色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甲乙丙都有前头指向丁,丁最可能是分解者,A 正确;

B、图中箭头表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

C、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则食物链为甲→乙→丙,因此在能量流动中丙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C错误;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可以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7.下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______细胞,小

部分形成_______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______细胞

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而________(填“坏死”或“凋亡”)。机体消灭病毒的

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__。

(4)由图示可知,当人焦虑、紧张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 (1). 体温调节 (2). 甲状腺 (3). 渗透压感受器 (4). 减少 (5). 浆 (6). 记忆 (7). 效应T (8). 凋亡 (9). 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 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H7N9病毒为素材,考查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据图分析,H7N9病毒→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体温上升。

【详解】(1)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导致与产热相关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体温上升。

(2)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原尿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消灭靶细胞依赖效应T细胞,靶细胞的裂解死亡为细胞凋亡。机体消灭病毒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当人焦虑、紧张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下降。

【点睛】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8.2,4-D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与植物生长素相似。某同学选用了茄子作为实验材

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下图表示五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茄子花蕾后的结果,据图回答:

(1)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D提高茄子产量的最适浓度应在__________之间。

(3)根据图示数据得出的结论有:

①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对结果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

②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对单果重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

(4)该实验可否说明2,4-D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的影响 (2). 7.2~

10.0mg/dL (3). 不同浓度的2,4-D对结果率的影响相同(或没有差别) (4). 在一

定浓度范围内,随着2,4-D浓度的增大,对茄子单果增重促进作用增强,超过一定浓度后,

随着2,4-D浓度的继续增大,促进作用减弱 (5). 否 (6). 数据没有体现高浓度的

抑制作用

【解析】【分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所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的影响。

2、根据图示数据得出的结论有:不同浓度的2,4-D对结果率的影响相同;在一定浓度范围

内,随着2,4-D浓度的增大,对茄子单果增重促进作用增强,超过一定浓度后,随着2,4-D

浓度的继续增大,促进作用减弱。

【详解】(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

所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的影响。

(2)由题图可知,当2,4-D浓度为8.5mg/dL时茄子平均单果重量最大,所以提高茄子产

量的最适浓度应在7.2~10.0mg/dL之间。

(3)根据图示数据得出的结论有:

①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结果率的影响是:不同浓度的2,4-D对结果率的影响相同;

②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对单果重量的影响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2,4-D 浓度的增大,对茄子单果增重促进作用增强,超过一定浓度后,随着2,4-D 浓度的继续增大,促进作用减弱。

(4)根据图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各组都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2,4-D 作用具有两重性。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茄子增产作用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为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 1、N 2、N 3、N 4、N 5 (单位是株/m 2),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 2。

(2)在某一时刻有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一所示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种群数量为a ,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点时,该田鼠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②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行动,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有人尝试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始捕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快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该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 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法 (2). 随机取样 (3). (N1+N2+N3+N4+N5)/5 (4). 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5). a×(1+m)n (6). C (7). 标志重捕法 (8). 捕鼠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在K/2水平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 (9). B (10). 草场退化【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图一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实线表示S型曲线,到达D点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图二中,0-A点随着放牧量增加,生产者的净生成量增加,A点之后,随着放牧量增加,生产者的净生成量减小。

【详解】(1)对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所用的调查方法应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是株/m2),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N4+N5)/5株/m2。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则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中实线表示S型曲线,表示实际增长情况,其中C点表示K/2水平上,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

(3)由图二曲线可知,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即不能超过B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草场退化。

【点睛】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10.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新型经济。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

(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等措施。

【答案】 (1). CO2 (2). 大气圈 (3). 生物 (4).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 (5). 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 (6). 植树造林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上碳循环最活跃的是在大气圈和生物之间进行的二氧化碳的交换,现代工业之前,大气圈碳处于稳态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动植物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分解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速率大致相等,所以碳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由于现代工业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所以导致了温室效应。如果要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大力植树造林。

(1)碳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即题图中的大气圈碳库与生物碳库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2)若大气圈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碳库与生物碳库中的碳进入大气圈碳库的速率相等,或者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碳循环将保持稳态。

(3)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打破了碳循环的稳态,造成温室效应。

(4)要避免温室效应,就要减少碳的排放,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要植树造林,加快对碳的吸收。

【点睛】注意: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都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其中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在大气CO2库(无机环境)和生物碳库(生物群落)之间进行。

11.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如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 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 1、m 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会远远少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 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 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 表示,C 表示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 ,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______ (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 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 ,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表示)。

【答案】 (1). 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3).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4). Ⅱ同化的能量 (5).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6). b/y×100% (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 25A/(1+4X)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分析图1,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 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 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少。

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 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 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 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少能量按照20%计算。

【详解】(1)m 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 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能量在传递过程中 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的能量越少,所以个体数量往往也越少。

(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25A/(1+4X)。

【点睛】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